以人为本在高校管理的运用
时间:2022-11-13 04:08:07
导语:以人为本在高校管理的运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把实现人的价值与尊严作为各种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具有丰富的内涵。培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仅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可通过四个路径进行落实:在高校管理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培养一支较高素质较高政治素养的辅导员队伍;同时应正确理解并防止三个认识误区。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管理;现实意义
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认识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社会发展过程的地位与作用,解决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和目的等问题,对我国新时期新常态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推行,导致有人误解为只注重经济的发展和GDP增长,忽视了人的需要的满足。面对着环境不断恶化、人们的道德困境、信仰危机等社会问题,面对着有些发展忽视人的现实需要,面对着“目中无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再被人们思考。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西周后期就已经提出了,之后历朝都进行新的总结与丰富。在《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强,本乱则国危”,这句话可以看到古人非常重视本末问题。本是什么,正确了,国家才能发展,才能强大;反之,本是什么定位错误,国家就会出现危机。这里的本是“人”,是为民众。作为掌管着全国人民生杀大权的君主,只有把广大民众的利益置于首位,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他的江山才能得到巩固。所以,唐太宗李世民把君民关系形容为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以人为本,一定程度上对历史传统的思考与延续。西方古代则把注意力放在人的外部,主要研究人是怎么来的,人与世界二者中哪个占主导地位,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为什么会存在。所以,苏格拉底认为以前的哲学家目中无人,他认为,由于人长期把注意力放在人之外的世界,人自身的问题被忽视了,他强调人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人自身,应该研究人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人之外的世界,他被称为西方人本思想的第一人。文艺复兴时期,一些思想家认识到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自由与解放,突出人的价值。笛卡尔提出人是理性的主体,进一步确立了人在世界的中心地位。此后,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确认,人的个性得到张显,人征服自然成为人能力的体现。这促进了人性的自由与解放,为资产阶级征服世界提供了合理性根据,为近代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了人本前提。但这种人的自由与解放只是少数人、大写“人”的自由与解放,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劳动阶级仍然改变那种不自由受剥削的地位。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以人为本”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这里的“人”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历史的人,是现实社会中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们,而不是形而上学中的抽象的静止的人,不是唯心主义理念中的人。“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从事生产劳动的人们的生活过程既包括他们未成年以前的活动过程,也包括他们已经成年有能力从事劳动的生活过程,也包括他们成为老年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生活阶段。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不能只考虑具备劳动能力阶段的生活需要,还应考虑成年以前的生活需要以及老年的生活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的需要作为想问题做事情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不是从抽象的人、少数社会精英的生活出发。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思想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实践总结。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同志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①。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服务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有些地区、有些领域、有些行业出现了“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只注重经济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健康的、片面的,是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代价的。把本来为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项目变成一部分人谋私利的工具,把部分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因此,以人为本的提出,是我国执政党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而得出的思想结晶,它进一步明确了广大人民大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问题。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始终处于主体的一端,人不仅是发展的主动实施方,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还是发展的实际受益者。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大众能够在更优越的生活环境里得到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二、高校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
第一,高校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实现高校管理的目的需要。高校管理既承担着教学与培养人才的任务,又承担着传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任务。高校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对高校资源的调控与分配,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具有较高思想修养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要求高校管理从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师生的生活规律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师生真正当作主体来对待,尊重师生的尊严与价值,合理地满足师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有自由个性、有责任担当、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第二,我国的高校管理存在着从管理者的主观意志出发,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长期以来,从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从上级要求的任务出发制定管理办法,忽视学生的价值需求、个性发展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进行脱离社会现实的、简单的说教等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只是以客体的身份而存在,而不是以能动的、主动接受知识、具有自主和自律意识的主体的地位而存在。第三,在高校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制高点的需要。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较量,这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一个国家是否拥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将关系着这个国家能否在强烈的竞争中的胜败问题。而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伟大任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把师生的发展需要放在第一位,确实调动广大教职工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性,实现育人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第四,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的家风的熏陶,有着不同的理想与抱负,有不同的专长需求,在管理过程中,只有以人为本,才会真正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的生活差异、个性发展,从而使学生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自由,学生自己自由选择的,他们才会用心努力去做,才能使学生投入精力与时间于他们所兴趣的所学与所做的事情,从而实现全面发展。高校的学生都已经是成年人,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学习中塑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人生观,他们希望得到尊重,希望能得到自我决定的机会。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三、在高校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路径探析
在高校管理中,培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要求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还要求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展现教师不同个性,考虑他们不同的价值诉求。在贯彻以学生为本时,应考虑学生的个性、成长规律;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对全面发展的需求;对知识成长的要求;已经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体来说,高校管理要做到以人为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制定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目标,因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能结合这些因素,进行设置相关课程。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成长规划。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才”施教。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应该制定一些必修科目与选修科目,必修科目属于学生一定要完成的基础科目,而选修科目则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地选择。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选修的科目必须够多,够广泛。第二,完善人事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管理中的落实,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高校管理通过福利待遇的高低影响人才的流动与走向。因而人事制度是否合理,关系到教师的潜能的激发和人力资源的有效作用的发挥。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考虑教师不同的价值诉求与现实追求,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教学与科研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思想,才能为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创造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学校管理中,制定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管理,让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方针、管理措施等积极献言献策,增强教师主人翁的使命感,对思想进步、乐于奉献、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给予更多参与管理的机会。完善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贡献大小给予全面、客观的评价,对于教师工作能力强、对学校发展贡献大的教师,给予认定,并在职称、奖励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从而形成良好宽松、积极的制度氛围,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感召力。第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高校辅导员对培养学生具有特殊的作用。他们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正确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与学生的相处的时间比其他任何教师都多,与学生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一头联系着广大学生,一头代表学校,是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关系着能否正确引导学生的问题。不但要按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配备配齐足够数量的队伍,还要让这支队伍成为具有较高政治觉悟、善于与学生沟通、结构合理的辅导员队伍。他们承担着做好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因此,他们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够熟悉学生的心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解答大学生的问题,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应避免三个误区。其一,不能把“以人为本”只是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强调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个体的价值、尊严与利益诉求,但这并不等于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高校管理中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以学校的整体发展为大局,坚持个人的需求必须符合或有利于学校整体利益,不能只是理解为“以个人为本”,把个人代替了整体。其二,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忽视管理制度,不是无原则的人情主义。以人为本与按制度管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是以遵守人的生活规律为提前的,其目的在于肯定人、激励人。落实“以人为本”既要使制度安排体现温暖的人文关怀,又要按制度规定来实现人文关怀,真正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其三,以人为本,不等于绝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地位,是针对过去存在的以任务、项目至上、为了发展而发展的发展观提出的人文关怀的解决方案。藐视自然,把人类置于自然之上,最终将毁坏自然,损害人类自身。现实的很多例子就在告诉我们,人类正在遭受着人类自己种下的恶果。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作者:刘玉照 单位:泉州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 上一篇:高校管理干部档案素养分析
- 下一篇:论人文关怀下高校管理问题
精品范文
3以人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