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研究
时间:2022-03-10 02:49:20
导语:智慧城市到新型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为改善提高中国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功能,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刻不容缓。本文在梳理智慧城市基本概念和总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总结,并对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了思考和探索,针对我国智能城市发展的特点和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一、我国智慧城市发展概述
(一)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什么是智慧城市?基于纽约市2009年智慧城市项目和IBM2010年智能区和智慧城市愿景,该概念通过创建类似于欧盟生活实验室的创新模式强调了对知识社会的依赖。智能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发展形式,增加了资源利用,优化服务管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通过功能设施和服务,将城市与科技和创造力相结合,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从数字城市演变而来,内涵不断增加,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到了先进形态。在初始阶段,单一系统的智能化是可以做到的,中级试验阶段被设定为多个智能化的协同作用,高级形式被设定为融合了科技人类多维属性匹配的应用场景。新智能城市中的“新”在哪里?它是中国“和谐共处”的经典智慧与西方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它将深刻把握生态适应,健康安全和科学发展等关键意识形态的工作逻辑。技术是创新的,可以在实践中应用。(二)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经过“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和“新智慧城市”三个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智慧城市向新型智慧城市的结构转型时期。在这个过渡时期,智能城市的数量持续增长,自建设开始以来已经建立了数百个智能项目。大多数城市都已在网络化进程中,大多试点城市中公共平台数据库试验进度良好。同时,少数城市已经开始向智慧化水平过渡。发展必将伴随着各种问题和矛盾。在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市民的沟通和参与度不高,对智慧服务和只会应用的体验度和获得度不高;其次是一些地区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的边界划分不够明确;再一个就是单体智慧较多,跨界融合的创新力不足,智慧应用的适应性有待改善;最后,部分城市会存有模式多样性不强、“小智慧”、“假智慧”等问题。
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探究
(一)传统智慧城市与新型智慧城市对比研究。新型智慧城市是在传统智慧城市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将智慧城市建设与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以及人类未来发展等更好地结合起来。笔者将对传统型和新型智慧城市的四个层面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完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1.基础设施层面:网络信息传输及感知度。由于大多都是忽略了物联感知网和智能化设施只考虑到了通信网络,导致呈现出工作方向的重点都向网络无处不在并快速传输一边倒的状态;而新型智慧城市则是要建设安全可控、高效便捷且智能的信息基础库和感知体系。为实现该建设需要较大的投资努力实现全面覆盖或者重点覆盖。2.数据层面:数据共享和节约程度。传统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存在着技术标准不统一、缺乏全国层面的规范要求、体制机制和实际性的创新改革相对技术严重滞后等问题,导致“资源割裂”“大数据使用效率低”等现象、部分政府部门仍将数据作为利益来源不愿提供。新型智慧城市的政府上下力求信息化并做到云数据开放,但由于政府信息数据的特殊性,电子政府云数据信息一体化缺乏良性环境。尤其针对这些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分配规范并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想要实现数据共享,就需要尽快找到数据安全开放可见度的平衡点,并且有效解决在要求数据共享的呼声如此高涨的当下依旧存在的数据割裂的现状。3.平台层面。由于早期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信息数据整合意识,底层的数据支撑严重匮乏,城市级平台的基础保障并不牢靠,传统智慧城市提出了城市运营中心的理念,但在实施上效果并不理想,多数运营中心只注重展示,依旧忽视数据整合共享。只有少数因行业特殊拥有资金保障的行业级平台做出了一些实质性成果;新型智能城市是建设市级城市的通用平台,如“城市大脑”之类。4.应用层面。:(压缩)扁平化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工作主要是以上一阶段完成的城市信息化作为基础展开来的,涉及制造、传播、发展等方面。大多数系统是独立单一化的垂直管理,再者就是行业或部门内部专用,造价高,实施周期长,各系统间实行的途径有很大差别,低效并且缺乏迭代创新考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应向城市治理转化,将数据开放作为建设发展重点,同时融合应用,打造智能共享的信息基础,特别是在城市包容性应用中,治理能力、管理模式可以不断创新。(二)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推手。1.国家的发展战略。建设新的智慧城市是国家新时展战略任务的重中之重。进入新时代,全球宏观经济增速下行,中国若能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采用正确的政策体系并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未来30年中国经济每年还有平均8%持续增长的潜力。中国政府的制度优势在于政府决策的理性。面对各种现实制约,首先选择确保稳定发展,进而解决城市规划发展中因产业结构调整而产生的协调问题和外部成本问题。2.城乡规划机制。规划教育迭代,规划和协调以及城市治理创新正助力一个新的智慧城市规划机制的建设。智慧城市规划措施的科学性取决于城乡规划系统的科学性。想要从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过度,免不了技术创新和改革体制作为主力。同时,城乡规划支持系统由于技术手段创新得以从原来的数据驱动升级为创新驱动。城市规划研究更加科学,管理向治理更加精细化。3.科技创新企业。新智慧城市的创新生态,即技术创新企业和智慧城市可以共存,技术创新企业之间应该有良好的竞争。城市市场环境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并且更加开放平等。未来将以智慧城市为中心,受到大型企业辐射,刺激大城市的新兴产业创新。体验式公共服务,感知型基础设施,创新型数字经济等刺激中小型企业改革创新。华为自身拥有高安全高性能的通信技术,成熟稳定的应用平台,以及随时更新的大数据库,在教育、医疗、交通、娱乐甚至政务等方面都有探索和实践。华为的发展方案使其在当下进行的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成为与智慧城市生态系统有高融合度的科技创新企业先行者,激发后期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4.构筑智慧家庭。建立一个智慧家庭亦需要做到“以人为本”,除了家庭成员的生活基本需求,面对生活上不可避免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利用智能手段解决,平时使用智能家居且每一位智慧家庭成员能够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媒介和传递者而存在。将医疗,教育,交通,办公,文化和创意内容整合到家庭系统中,以创造健康,舒适和关怀的家庭生活方式。将智能家庭划入服务产业,在将成为促进智慧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一大新兴产业。
三、推进向新型智慧城市迈进的建设建议
(一)智慧城市类别具体划分。在制定智慧城市总体规划时,不要盲目抄袭先进沿海地区的规划思路。我们必须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定位和需求,重点关注四类创新,民生、产业和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这方面不偏离规划和实现建设具有特色的新智慧城市的目标。同时注意与周边智慧省市规划的衔接。(二)基础设施的管控综合考虑。今后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中,基础设施子系统的安全稳定性是发展前提。随后进行多个子系统间的智能协作,需要完善市政管理、安全防护和综合交通,保障智慧城市的通信网络和物联感知网络,表现城市的智慧形式实现城市的智慧功能。基础设施的综合管控系统得到进一步开发城市和社区是直接受益者,两者之间的融会协作进一步优化。刺激医疗、教育、交通、金融等其他行业在现有智能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集成下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系统。(三)空间规划的贯通整合。市政府需要将发展规划、空间规划和实施规划进行跨界整合。规划部门应整合质量改进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全过程,针对中心城部分建立一个划分精细并综合性强的评价体系。标准完善的评价系统有利于促进智慧城市空间规划的贯通整合。(四)建立分层细化的成熟度评估体系建立此评估体系旨在提高人民群众对智能生活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从而不断改善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设计该体系时,需综合考虑技术演变发展、业务水平提升和机制变革,合理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建议将各类建设项目按成熟度的不同分为建设总体规划的初始阶段、业务集成和应用开发阶段。在集成化、智能化发展、持续改进和自我完善的阶段,设计评估体系,逐步提高智慧城市的成熟度。
参考文献:
[1]FrancescoPaoloAppio,MarcosLima,SotiriosParoutis.Under-standingsmartcities:innovationecosystems,technologicaladvance-ments,andsocietalchallenges[J].TechnologicalForecasting&So-cialChange,2018(12).
[2]刘剑,许云林,杨鹏飞,戴超,赵茜.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规划建设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04).
[3]韦颜秋,李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逻辑与重构[J].城市发展研究,2019(06).
作者:李若愚 刘超 薛鹏程 单位:韩国仁济大学行政学院
- 上一篇:智慧物业信息管理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
- 下一篇:生态湿地景观与城市建设哲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