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城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

时间:2022-05-24 09:57:29

导语:小型城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型城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分析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所处城市环境中湿地公园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本文希望通过对萝岗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分析,探索河涌类小型城区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河涌类;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广东萝岗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部,与白云区、天河区、黄埔区、增城市和从化市五个行政区交界,与东莞市和广州市的番禺区隔江相望,是广州城市发展“东进”战略,发挥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项目区域。项目区地处广州市萝岗区境内,北面是开萝大道,南面是开创大道,西面是萝平路,临近狮子山、科学城中学、香雪小学、科技馆等,东面是香雪八路,临近麒麟山、玉岩中学、科技人员公寓等。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4.4hm2,其中湿地面积3.6hm2。

1湿地资源概况

1.1湿地面积通过实地调查,萝岗湿地公园总面积14.4hm2,湿地面积3.6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5%,全部为河流湿地,其中永久性河流即南岗河3.3hm2,洪泛平原湿地0.3hm2,包括河漫滩、河心洲等。1.2湿地景观资源湿地公园所在区段位于萝岗文化教育园区(简称文教园),文教园位于萝岗中心区东部,西以北二环高速公路为界,东至香雪公园,西北至狮子山、麒麟山山脚,东北至香雪路;西南至开塑大道,东南至荔红路(启学路)。规划范围呈一东西走向的狭长带状区域,东西向长约4.1km,规划总用地面积约为2.25km2。

2湿地公园场地基础设施现状

湿地公园位于南岗河文教园区段河道景观带,大部分区域地势较为平缓,临南岗河两侧高差较大,原设计已采用台阶、平台等进行过渡,形成了或登高远眺,或凭栏近观,或临水而依的各个景观空间。根据人流分布和使用功能,园区设置了四个主要人行入口广场,同时,还分布了香雪台、朗朗林、知鱼台等景点,以及亲水木栈道、临水平台等游览设施,通过3m的主园路和2m的次园路将各个景观空间串联起来。园区内有公厕两座,管理房一座,总体设施基本满足场地需求。场地现状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地处南岗河附近,较为潮湿,绝大部分木平台和临水栏杆已破损严重,亟需维护或更换;园区内部分灯具、排水沟盖板、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也需增补该部分设施;建筑、构架等外墙和木桁架等部分破损,也需重新修补上漆。园区内大部分植物生长良好,绿化率高,然而部分临水区域地被和水生植物由于日常疏于维护,生长过于旺盛,遮蔽了临水岸边的观赏视线。同时,由于河道淤塞严重,部分位置已与岸边绿道标高齐平,亟需进行河道清淤处理。

3总体规划与布局

3.1定位

根据萝岗湿地公园的区位条件和资源条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性质是以保护和恢复萝岗区南岗河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以适度开展湿地体验展示和科普宣教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别具文化教育特色、生态型、公益性”为主题定位的小型城区湿地公园。

3.2功能分区

根据萝岗湿地公园资源条件和建设目标,将湿地公园区划为4个功能区。

3.2.1湿地保育区

该区位于公园北侧,面积3.7hm2,占总面积的25.7%。河道两侧护坡为2005年对广州市南岗河整治时,由广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设计修建,现状为自然草皮护坡,坡脚种植合果芋、芦苇等水生植物自然过渡,两岸总长度为710m。该区域植物生长茂密,植物群落自然分布,人为干扰性小,具有相对明显的湿地生态特征,适合作为湿地生物的栖息场所和迁徙通道,并通过湿地植物和动物生境的营造,适当进行湿地生态恢复。

3.2.2科普宣教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中部,西面是科学城中学和香雪小学,北边接湿地保育区,面积1.7hm2,占总面积的11.8%。包括勤径阶梯、墨趣广场、曲桥跌水等景点,具有湿地绿化、亲水平台、跌级水阶、景观水车、生态蓄水池、大型跌水假山石等各种类型的亲水景观,可作为展示湿地生态特征、水质净化等景观展示的区域。通过营造乡土水生和沼生湿地植物,建立不同种类的湿地植物展示区,通过湿地宣教长廊和科普宣称牌,向大众展示典型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景观及湿地文化,宣传湿地的有关知识,形成集湿地植物认知、湿地文化展示和生态文明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多功能湿地科普宣教区[1]。

3.2.3管理服务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中下部,紧临香雪大道,毗邻合理利用区,面积0.6hm2,占总面积的4.2%。区内具有两个场地宽阔的入口广场、停车场、厕所、休闲廊架、活动小卖部等服务设施,可供市民和游客进行休憩、餐饮、停车、集散等活动;同时,还有一处管理用房可作为管理机构开展行政管理的场所。在湿地公园现有管理服务设施的基础上,针对场地性质,对满足管理服务条件的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增加湿地公园所要求具备的公园入口标识、平面布置图等内容,建立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2]。根据需要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以维持管理机构的日常运营,同时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实现良好的管理服务功能。

3.2.4合理利用区

该区位于湿地公园的南部,连接其他三个区域,面积8.4hm2,占总面积的58.3%。包括读书平台、竹篮翠影、镜桥、木栈道、临水平台等景点,由于环境较为潮湿,日久失修,绝大部分木平台和临水栏杆已破损严重,部分灯具、排水沟盖板、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破损严重,建筑、构架等外墙和木桁架等部分破损;部分临水区域地被和水生植物由于日常疏于维护,生长过于旺盛,遮蔽了临水岸边的观赏视线。在现有良好的景观条件下,通过对已有基础设施进行修葺和维护,对满足湿地建设条件的园区内河道进行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游览标识系统,以现有的湿地自然资源和景观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和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为支撑,丰富整个湿地公园的旅游产品,从而提升整个湿地公园的游览品味。

4湿地保护与恢复规划

4.1资源保护规划

4.1.1南岗河污染源管控

第一,对于人口密集的村落,建设厌氧稳定塘和用以脱磷脱氮的人工湿地系统,经集中处理后排入河涌。第二,在小村落采用竖流式活性污泥法进行处理,之后经天然河漫滩型湿地流入入河涌道。第三,将萝岗湿地公园内生活、工业等污水截流纳入污水截污收集系统进行集中处理,从源头上阻断湿地水环境的污染问题。进行结构性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把污染负荷降下来,并完善湿地周边污水管网及污水收集系统。第四,入河涌边缘污染控制带建设与污染削减。第五,针对河涌两岸路面产生的农业、雨水径流等面源污染问题,设置植被缓冲带、生态护岸、湖滨缓冲地带等措施促进雨水下,阻截污染物,净化水体,恢复湿地的生态系统功能。

4.1.2河涌水质改善

第一,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通过合理安排或调控水闸,科学配水,增加水网水文循环的连通性,加速水体置换周期[3]。第二,组织专门的队伍定期对南岗河水域及其周边区域的废弃物进行清理和集中处理,并对部分水域进行清淤处理,减少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保持良好的水体景观和良好的水质。第三,为减少外源固体污染物直接进入南岗河水域,规划在南岗河汇水口处设置截污网拦截污染物,并组织专门人员对这些固体废弃物进行定期清理,运出湿地公园外进行集中处理。

4.2生境恢复规划

4.2.1恢复河涌水陆边界自然属性

逐步恢复河涌水陆边界的自然生态属性。水陆的交付作用使河涌水陆边界成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具备了净化水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许多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规划对河涌水陆边界自然属性进行恢复。第一,恢复河涌生态系统与陆生生态系统间水分、营养元素、能量的运行与交流[4]。第二,恢复或重建微地形,将河涌驳岸由刚性驳岸恢复为自然驳岸,进而恢复其水文情势。第三,河道清淤改造。南岗河(萝岗区范围)总长度约17.2km,原河道淤塞十分严重,堤岸防洪标准很低,已不能满足萝岗区城市发展的需求,因此,在确保防洪排涝安全的前提下,需对河涌进行定期机械底泥疏浚,恢复自然水系和湿地植被。其次,可以探索采用生物酶技术进行原位生态清淤,确保清淤后的水质改善恢复。

4.2.2湿地生境构建

南岗河为人工构建的湿地河流,同时也是规划区重要的城市河流湿地景观,兼有科教、游憩等重要功能。因此,应通过湿地生境构建,完善其生态服务功能。首先,根据南岗河水文和空间结构特征,构建浅水滩涂等各种生境,并为鸟类、两栖爬行类提供栖息生境;其次,根据南岗河沿线的河流地形走势,可在河流广阔地带构建人工水生植物浮岛,如种植花叶香蒲、花叶芦苇、菖蒲、水葱、美人蕉、莼菜、纸莎草、千屈菜、再力花、灯心草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置方式招引鸟类栖息;通过湿地生境构建和关键物种招引,逐步形成结构完整、功能发挥正常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

5主要建设内容

5.1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

5.1.1河道清淤疏浚改造

湿地公园内南岗河河道淤积较严重,部分位置已与岸边绿道标高齐平,因此需对整段河道进行清淤,清淤前须做好导流防洪措施。因受客观因素限制淤泥量无法准确计算,经现场踏勘目测预估,需要清理河道原有水坝以北平均淤泥厚度为1m,河道原有水坝以南平均淤泥厚度为0.5m,淤泥开挖采用1.5m3抓斗式挖泥船挖泥。同时由于本地段公路路面与河道间高差较大,需将挖泥船上淤泥进行机械二次转运,集中由运泥车运往集中倾倒区域。

5.1.2沿岸植被升级改造

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模式的设计,必须依据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遵循湿地植物的生态特性及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模拟相同地带湿地植物群落,形成多样化的小生境,为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和繁衍场所,招引各种昆虫、鸟类和鱼类等动物前来栖息,形成完善的食物链,以保障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持续稳定发展、最终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对湿地公园中水深为0.9~2.5m的深水区水域,植物配置要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主要考虑湿地净化污水作用和自净能力。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部分漂浮植物为主,如金鱼藻、浮萍、凤眼莲等;水深为0.3~0.9m的浅水区水域,植物配置时以叶形宽大的睡莲科、泽泻科、天南星科的挺水和浮水植物为主,一般采用睡莲群落、荇菜群落、千屈菜群落或多种水生植物群落组合式。为了形成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给湿地生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多数选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的配置模式,可选用荷花、睡莲、慈姑、泽泻、芡实等。在水深0.3m水域和陆地或沼泽地过渡地带,可配置以线性叶为主的禾本科、莎草科和灯心草科等湿生高草丛和部分挺水植物,如香蒲、菖蒲、水葱、美人蕉、莼菜、纸莎草、千屈菜、再力花等,利用丛植、片植和散置方式,点缀于水边,具有倒影入水、疏落有致的景象[5]。

5.2科普宣教基地建设工程

第一,利用公园现有管理房以及休闲廊架等作为湿地科普教育宣传场所,设置室内科普展览室和室外科普教育长廊。在室内科普展览室内,采用现代信息化媒体为平台演示,传播湿地科普知识。在室外科普教育长廊中,以湿地恢复现场、现场讲座、宣讲、图片展览等进行湿地植物、动物、鱼类、鸟类等形式多样的宣讲介绍形式面对大众。第二,在植物种植方面,设置种植试验区、植物生长观测区、水生动植物观察区,一方面能为湿地生态研究机构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也让参观者实地感受到湿地景观,通过切身参与,增长相关湿地生态知识。第三,结合园区标识系统设置户外科普宣传栏,湿地各类标识牌等,通过标识牌进行湿地解说和植物科普标牌,大大提升了公园湿地科普宣教解说系统功能。同时利用现代网络二维码的宣传速度快、普及范围广、成本低的优势,在园区标识牌上设计制作“二维码”,通过手机扫描接收湿地公园简介、植物、动物、鸟类等生物多样性的科普知识,积极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育活动。第四,通过不定期制作和印发宣传册,组建湿地环境教育管理、讲解员、志愿者等队伍普及湿地生态知识。

6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萝岗湿地公园规划建设的分析[6],希望可以对今后河涌类小型城区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希望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可成为城区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建设的一块试验田,以及推广和展示湿地生态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为城区未来湿地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作者:陈楚民 陈斐 单位:广东省岭南综合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1]王英,刘海燕,汪建文,邹天才.城市化发展中湿地公园功能与规划建设的研究[J].贵州科学,2013,(06):85-87+96.

[2]于全英,万美强.城市湿地公园规划特点研究[J].农学学报,2013,(11):34-36+78.

[3]张金生,盛江,郭立伟,付燕,曹宇.大庆市龙凤湿地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规划师,2012,(05):68-75.

[4]尹勇,范俊芳,林继华.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初探[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1):44-45.

[5]张俊玲,刘芳宏.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建设探析[J].低温建筑技术,2010.

[6]胡洋萍.城市湿地公园色彩景观应用解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5,(0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