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水和谐理念下的水文化规划建设论文
时间:2022-08-08 09:28:11
导语:人水和谐理念下的水文化规划建设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引言
陈兴茹(2006)认为“人水和谐”内涵包括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建设安全、舒适的水边空间;生态环境良好的滋润的国土;建成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7]乔聚玲,刘芳(200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人水和谐体系框架,指出需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化水网体系、水资源节约保护体系和水生态景观体系。[8]左其亭(2008)认为“人水和谐”是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即在不断改善水系统自我维持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使水资源能为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久远的支撑和保障。[9]随后进一步指出它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1)水系统自身的健康得到不断改善;(2)人文系统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水资源为人类发展提供保障,人类主动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水系统,健康协调人水关系(左其亭,毛翠翠,2012)。[10]人水和谐是水文化组成部分,[11]是生态水利的核心,[12]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13]人类必须将自己的自由限制在生态伦理权限范围之内,才能保证人与自然乃至人与水的和谐。[14]目前国内外水文化研究单纯地停留在景观的营造、水环境治理及保护的层面,而对于水文化如何应用于城市规划及资源开发的研究较缺乏。本文主要基于人水和谐理念,探讨在人水关系日益紧张的今日,如何在“水文化”资源开发与规划之中贯穿这一理念,并将其融合进《陕西省水文化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的实践之中。
二、“人水和谐”理念在资源开发与规划中的挖掘与实现
从“人水和谐”内容上可将“人水和谐”理念概括为三个关键词:健康、发展与协调。健康主要从水系统的角度考虑,是指水资源系统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和更新能力,以及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发展主要从人文系统特别是社会经济水平的角度考虑,指在不破坏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资源的支撑系统下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协调主要从人文系统和水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考虑,人类遵循水系统的生态规律,在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不断采取主动改善的措施,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促进人水关系进入不断改善的良性循环,达到人水和谐的协调状态。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导,本研究构建了水文化建设规划框架(见图1),首先需对水系统的健康度进行判断,即对于水资源现状及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然后对人文系统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即对水文化在社会经济中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随后才可以对二者展开协调性工作,在尊重本地自然环境的生态空间格局前提下对总体布局进行优化,在关注环境约束条件下进行项目规划选址和功能结构完善,在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前提下实现与外部的和谐发展。
三、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陕西水文化建设规划
陕西有着灿烂的水文化历史,早在夏商时期,就有了查勘水源、引泉灌田的活动。秦国有郑国渠、汉代有成国渠,三国、南北朝和隋代先后有沅澄渠、富平堰、六门堰等,唐代有延化渠、广运潭等水利工程。宋元明清时期虽无大的工程举措,但仍有小的发展。民国时期李仪祉修建的“关中八惠”,开创了陕西现代水利建设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修建了一批以冯家山、榆林王圪堵等为代表的大型水库。而正在开展或将要开展的引汉济渭、渭河全线综合整治等一批大型重点水利工程,开创了陕西水利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如今陕西省水文化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果,已建成33个水利风景区,渭河综合治理成效显著,主题公园、遗址公园及博物馆相继落成。
(一)资源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水文化资源单体总量为365个,其中,物质资源单体247个,涵盖江河、湖泊、瀑布、峡谷、溪、泉、潭、池、溶洞、水库、古渡、古代渠堰、纪念馆、大型水利工程、碑石、科研单位、水产单位、管理单位等18个亚类。非物质资源单体118个,包含诗词、水利法规、水利技术、碑文、传说、民俗等6个亚类。具有水量丰沛、流域广泛,底蕴深厚、历史深远,品质优良、等级较高,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等特点。其中,河流、湖泊、泉、溪、瀑布、峡谷、溶洞等自然类资源品质优良、等级较高。诗词、碑刻、水利法规、民俗等人文类资源存世量大、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对陕西水利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有水库、庙宇、渡口、古渠堰等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水资源,反映了陕西人民悠久的治水历史以及水资源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上述资源现状中可对陕西水文化内涵和价值进行总结。水文化内涵主要是以祭祀与治理为内容的兴利除害的黄河水文化、作为陕西水文化发展摇篮与殿堂的源远流长的渭河水文化、在交融与转换之中孕育的温婉绵泽的汉江水文化以及通过改造与恢复展现沧桑巨变的无定河水文化。四大水系,四种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互相交融,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地域性特征明显的陕西水文化。陕西水文化价值则体现在弘扬天人合一、人水和谐思想,倡导开拓进取、爱国忧民精神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强本固国的社会价值;发展灌溉农业,造就盛世王朝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经济价值;水利工程遗迹、水利诗词歌赋和水神庙雕塑壁画等历史、文学、艺术相综合的文化价值;以郑国渠的“横绝”技术、山河堰的“侧向溢流堰”技术和“关中八惠”所蕴含的近代科学水利技术为代表的水利科技价值以及环境综合治理、调节水资源分布和景观优化美化的环境价值。虽然陕西省水文化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存在如下问题:(1)资源丰富,开发不足。因历史原因,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导致资源闲置率较高,未充分发挥自身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2)文脉深远,亮点较少。由于现实和体制等多重原因的制约,尚未形成能够代表陕西水文化的典型产品,无法将陕西水文化的历史和内涵完美呈现。(3)市场广阔,产品单一。由于开发不足,水文化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为水利工程设施,但多数产品缺少文化内涵,参与性、娱乐性较差。(4)成效显著,差距不小。陕西省水文化建设起步较晚,与沿海发达省份比较尚有一定差距。
(二)发展趋势
如今人们对于水的认识已经出现一系列转变:首先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时代的变迁造就了人们对水的认知不断提高,江河、湖泊、水利工程、水利遗迹等不仅作为物质形态存在,其中包含的精神和文化价值更为人们所关注。如黄河所体现的华夏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郑国渠所代表的古代陕西先进的治水技术;其次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转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从最基本的生活生产所需转变为对水资源所蕴涵的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石刻碑文以及所赋予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法规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一转变代表了社会的进步,也预示着水文化发展的巨大市场潜力;最后是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长期以来陕西水利仅发挥着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本体功能,而今,水利风景区、水文化主题公园的相继建成,说明了陕西水利在发挥其自身功能的同时也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从而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三)空间布局优化
依托陕西深厚的水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为前提,充分挖掘陕西水文化资源的文化特质,形成多元化的水文化产品体系。按照布局科学化、资源特色化、功能差异化、文化主题化等原则,根据陕西省水文化资源空间关系及行政区域空间关系,从弘扬水文化、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出发,以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水文化产品为依托,通过对“点、线、面”三个结构要素的有效控制,构筑陕西省水文化发展总体空间架构为:一个龙头、四大水文化发展廊道、五大特色水文化灌区、九大文化主题板块、二十个核心水文化节点。一个龙头,即以西安作为陕西水文化建设的重点区域,凸显“汉唐文化、八水长安”的独特魅力,真正成为引领和带动陕西省水文化建设的龙头。四大水文化发展廊道,即“三横一纵”水文化发展廊道。“三横”指陕北的无定河、关中的渭河与陕南的汉江;“一纵”指作为山陕两省分界线的南北流向的黄河。因此四大廊道为:沿黄水文化发展廊道、渭河水文化发展廊道、无定河水文化发展廊道及汉江水文化发展廊道。五大特色水文化灌区,即以农业灌溉为基础将其分为宝鸡峡灌区、石头河水库灌区、交口抽渭灌区、桃曲坡水库灌区、泾惠渠灌区。九大文化主题板块,即以陕西省行政区划为依托,从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对水文化资源进行分区。各区文化主题定位见图2。二十个核心水文化节点,即通过西安市昆明池、西安市李家河水库、西安市汉城湖水利风景区、灞柳生态综合开发园风景区、延安市南沟门水库、榆林市王圪堵水库、榆林市红碱淖、咸阳市亭口水库、宝鸡市千湖水利风景区、宝鸡市渭水之央水利风景区、铜川龙潭水库、安康市瀛湖风景区、旬邑柏岭寺水库、汉中石门水利风景区、黄河魂生态游览区、商洛市丹江公园水利风景区、郑国渠水利风景区、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工程、凤县嘉陵江源水利风景区、商南县金丝大峡谷水利风景区二十核心布点,实现以点带面的建设目的。
(四)功能结构完善
供需匹配关系是实现系统功能的基础,对于水文化的规划建设,一方面需重视市场对于水文化的消费需求,完善文化休闲产品供给。另一方面需重视信息服务与营销环节的引导,从市场营销上予以完善。通过二者“推”“拉”作用可促使人文系统与水系统的协调工作有效运行,在规划中,通过重点工程与项目的建设将系统功能结构的完善予以落实(见表1),其中19从文化产品供给角度加以完善,1013从市场营销上加以拉动。
(五)与外部系统的和谐发展
将“水文化”建设嵌入更大的系统框架去分析,还受到诸多外部环境系统的影响,如服务业、交通业、社区等。为保障上述规划的进行与实施,可从以下方面构筑保障体系,以促进与外部系统的和谐发展。
(1)完善设施,环境保育。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系统中,实现外部交通的通达性和智能化,建造生态式停车场,可开通城际绿色公交路线,在重要的景观节点设置公交站点及开设电动观光车和自行车的租赁。在给排水系统中,增加节水设施,对污水进行深层次的净化进而循环利用。在防灾系统中,建立水文化景区安保机构、安全救助应急系统以及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完善防火系统,并构建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环卫系统中,可推广节能环保的生态厕所,并设置醒目的引导牌;其次,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地进行住宿设施规划,可重建也可改造利用,突出自然生态特色,餐饮设施上以体验景区特色饮食和当地民俗文化为目的。标识解说系统应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为主的原则,注意其与景观的协调性;再者,加强环境保护与优化。加大水文化遗产资源保护的力度,开展水文化遗产普查,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研究制订水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水文化氛围的营造,提升文化景观,以该风景区的文化特色为主题,形成亲水景观小品、治水景观小品及民俗景观小品等,景区的道路照明、景观照明与广播音响,应采用新型太阳能、风能蓄电及节能发光材料,以节约能源,减少运营成本。
(2)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在建设水文化景区的过程中,着力强调政府和市场全力推动的发展战略。加强引导,大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可建立陕西省水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库,认真落实优化水景区旅游投融资环境的相关政策。
(3)体制创新,模式多样。可实行政府享有所有权、水文化景区管委会享有管理权、企业、运营公司掌握经营权的三权分立体制,构建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即“政—企—学—民”四位一体的水文化建设体制,健全监督检查、质量评定机制,制定并实施相关奖惩、扶持、标准化政策等。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开发,着眼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引导水文化旅游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内的资源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
四、结语
水文化建设是一项兼具创造性和复杂性的系统工程,尤其是面对大尺度空间范围规划时。“人水和谐”理念强调水系统和人文系统需达到一个相互协调的良性循环状态。基于“人水和谐”理念的规划建设,为水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工作思路,也为水文化建设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作者:隋丽娜1程圩2工作单位:1.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人文地理研究所2.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 上一篇:欧共体快消品物流规划建设论文
- 下一篇:瓦斯矿井规划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