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制建设启示

时间:2022-03-10 03:27:35

导语: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制建设启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制建设启示

摘要:目的:从法制层面推进我国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水平,为保障输血安全的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参考。方法:运用经济学评价方法、社会发展评价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等,对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律对我国的借鉴作用进行分析与研究。结论:通过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治法规,可有效减少献血高危人群的献血行为,进一步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传播风险。

关键词:经血传播疾病;法制建设;借鉴意义

自1998年《献血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国在经血传播疾病防治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血液采集量稳步增长,实现了血站血液筛查核酸检测全覆盖,血液安全水平得到跨越式发展。但现阶段我国经血传播疾病防治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献血高危人群的献血行为难以控制、血液检测项目不足以及由于“窗口期”原因导致经血传播疾病的残余风险难以完全消除等方面。在经血传播疾病的防控上,新加坡就建有高效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已多年未出现因为输血而感染艾滋病的事件。本文对我国与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治规定进行比较分析,运用经济学评价方法、社会发展评价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方法等,提取对我国有借鉴意义的规定条款,并对实施效益进行分析。

一、经血传播疾病防控规定对比分析

在对比分析经血传播疾病防治规定时,需涉及到的中国、新加坡主要经血传播疾病防治相关法律、政策文件如下表1所示。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治的法规条款比较集中,主要在《新加坡传染病法案》《新加坡临床输血指南》的相关章节中;而我国的经血传播疾病防治法律与政策文件则比较分散,条款之间的相互衔接相对困难。对上表中法律条款与政策文件进行系统分析,针对我国和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控规定,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献血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处罚”规定。我国在《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中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八条和第六十二条规定,高危献血者故意献血,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加坡传染病法案》中关于献血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处罚条款内容为:“任何人在新加坡的任何血库或医院为任何用途/目的捐赠血液或血液成分,与这样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捐献有直接关系,若提供其已知为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材料,即属于犯罪,一经定罪,可处20000美元以下罚款,或者处2年以下监禁,或者两者兼罚。此处信息材料是指与使用其血液或血液成分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性直接相关的任何信息”。通过对比分析,针对该条款的差异主要为:1.新加坡相关法律针对献血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信息有专门规定;中国相关法律及政策文件中无专门条款,有针对艾滋病高危献血者故意献血行为的条款。2.新加坡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献血者提供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的行为即属犯罪;中国针对艾滋病高危献血者故意献血则需判定是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3.新加坡明确了具体的经济处罚额度及监禁期限;中国的处罚条款中未予明确。综上,新加坡在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方面,实施了严厉的法律,对违反经血传播疾病防控规定的行为,处罚力度大,而且相关法律条款的内容严密、具体、操作性强;我国虽然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的法律条款,但对违反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律规定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大,而且内容也显得过于笼统、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二)“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献血的处罚”规定。我国关于“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献血的处罚”条款体现在: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2.《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三十八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二)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与其有性关系者;(三)就医时,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如实告知接洽医生。(四)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3.《艾滋病防治条例》第六十二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故意传播艾滋病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新加坡传染病法案》中关于经血传播疾病处罚的条款内容:任何人一旦知道其为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则不能在新加坡的任何血液中心进行献血,或者做任何有可能传染或传播艾滋病/艾滋病毒给其他人的行为。通过血清学检测或者其他检测已查明一个人为艾滋病毒感染阳性结果而且该结果已经传至此人,则视为该人已经知道其为艾滋病人或者或艾滋病毒感染者。任何人违反该条款规定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50000美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年以下监禁,或者两者兼罚[1]。通过对比分析,针对该条款的差异主要为:1.新加坡相关法律针对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献血行为有专门规定;中国相关法律对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故意传播艾滋病有规定,对其中的献血行为未有专门规定。2.新加坡相关法律明确规定艾滋病人或感染者故意献血即属犯罪;中国相关条款则需判定是承担民事责任还是刑事责任。3.新加坡有具体的经济处罚额度及监禁期限;中国没有明确。4.新加坡有判断艾滋病人是否知晓其患有艾滋病的判定标准;中国没有明确。

二、在我国对经血传播疾病实施严厉防控法规的必要性

由于现有检测技术存在“窗口期”的固有缺陷,因输血而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会依然存在。由新加坡实施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经验可知,严厉的防控法规可有效控制献血高危人群的献血行为,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液检测技术“窗口期”所带来的漏检风险。我国如借鉴新加坡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经验,也实施严厉的防控法规,则可进一步将因输血而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控制到微乎其微。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我国实施严厉的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

三、新加坡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思路分析

新加坡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主要思路如下:1.立法严明、严密。立法严明是指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在是与非、罪与非罪的问题上界限清楚;针对经血传播疾病的相关违法犯罪,在判定处罚的问题上,一目了然。由于立法严明,执法的力度也毋庸置疑。立法严密是指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立法严格细密、滴水不漏。2.执法严实、严正。执法严实是指防控效果的真正实现不仅需要有法可依,而且必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切实执法,将法纪落到实处。执法严正是指公正执法,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重金罚款。新加坡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中包括有明确的重金罚款条款,重金罚款是新加坡严厉法规的一个重要特点,而且非常有效。综上分析可知,新加坡的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非常严厉,具有法规明晰、处罚力度大、操作性强并且效果明显等特点。四、在我国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建议借鉴新加坡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经验,在我国实施严厉的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也可参考上述3个思路。现针对我国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给出相应的建议如下:(一)针对提供虚假信息的处罚建议。参考新加坡的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在我国针对献血者提供虚假或误导性信息,可采取以下的处罚:任何人在我国的任何采供血机构为任何用途/目的捐献血液或血液成分,与这样的血液或血液成分捐献有直接关系,若提供其已知为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材料,即属于犯罪,一经定罪,可处人民币2万元以下罚款,或者处2年以下监禁,或者两者兼罚。此处信息材料是指与使用其血液或血液成分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性直接相关的任何信息。(二)针对艾滋病人或感染者献血的处罚建议。参考新加坡的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在我国针对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的献血行为,可采取以下的处罚:任何人一旦知道其为艾滋病人或艾滋病毒感染者则不能在我国的任何采供血机构进行献血。通过血清学检测或者其他检测已查明一个人为艾滋病毒感染阳性结果而且该结果已经传至此人,则视为该人已经知道其为艾滋病人或者艾滋病毒感染者。任何人违反该项规定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人民币5万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年以下监禁,或者两者兼罚。五、我国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的效益我国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具有巨大的预期社会效益:在控制经血传播疾病方面,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可部分弥补血液检测技术“窗口期”的固有缺陷,通过有效减少献血高危人群的献血行为,可使血液安全得到进一步保障,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现对该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如下:目前,我国已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但基本尚未开展集中化检测。以HIV残余风险的控制为例,经有关专家初步估算,我国的HIV残余风险大约可降低到1/400万~1/300万[2]。即使我国在血液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开展血液集中化检测,HIV残余风险也最多能降低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1/1000万~1/500万。再以2016年我国的实验室血液检测数1421.8万份[3]为例进行计算。假设我国已在血液核酸检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血液集中化检测,HIV残余风险已降低到1/500万计,则仍然可能出现HIV阳性样本未检出的数量大约为:1421.8×1/500≈3(份)再以接受检测的一份血液可能在制备后输注给2位受血者计,如我国已同时开展了血液核酸检测和血液集中化检测,估计1年中仍然可能出现因输血而感染HIV的受血者为6人。由近几年的采供血相关舆情研究可知,因输血而感染HIV的事件一经出现,哪怕每年仅出现1例,均会对采供血行业和医疗卫生行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应尽最大能力将1年仍然可能出现因输血而感染HIV的受血者为6人控制为没有人感染。虽然血液核酸检测和血液集中化检测已将血液检测技术的能力发挥到了近乎极致,但由于“窗口期”的限制,血液检测技术仍然无法将因输血而感染HIV等疾病的风险完全控制。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技术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尝试采用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些方法,则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如在我国实施严厉经血传播疾病防控法规,可有效减少献血高危人群的献血行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血液检测技术“窗口期”的固有缺陷,使得因输血而感染HIV等疾病的风险能基本完全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的血液安全水平,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TheStatutesoftheRepublicofSingaporeInfectiousDiseasesAct.2003-07-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国家血液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6年国家血液安全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56.

作者:王媛 朱明 陈勇军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