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新闻检查制度发展研究

时间:2022-10-22 10:56:28

导语:报刊新闻检查制度发展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报刊新闻检查制度发展研究

摘要: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创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长期以来都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关于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制建设却一直处于停滞、徘徊的状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的研究,梳理其发展脉络,总结其演变规律,以史为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滋养当代中国新闻法制建设的土壤,为新闻法制建设提供可行性蓝本。

关键词:法制建设;新闻检查制度;新闻立法

一、当代中国新闻法制建设

当代中国法治化建设旨在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关于新闻事业方面的法制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基础性的工程,不容忽视。中国新闻事业的法制化建设一直处于不断摸索的时期,新闻法制建设的土壤相对贫瘠,在此基础上孕育而生的一系列法规条例也相应地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缺乏普适性。关于这一点,在网络传播环境中显得更为突出。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进一步加剧了传播样态的复杂化和传播模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对新闻传播的监管难度。某种确立下来的法规并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并不具有普适性。这是当前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缺陷之一。其次,缺乏系统性。任何领域的法制建设都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仅仅依靠多个独立法规条例的拼凑整合,很难形成完整的法制网络,进而产生法律空白区,造成管理上的盲点。比如上述出版领域的法规、网络传播方面的法规、信息管理方面的法规都具有相对独立性,他们都适用于新闻传播事业的管理工作,但却无法融合成一个完备的新闻法制系统。最后,缺乏效力性。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之所以效力不强,很大程度上源于业界认知上的误区。目前,我国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常常把新闻法规简单地视为“记者信条”“记者守则”等常态化的管理规章,并没有正确认识到新闻法规条例的严肃法律地位,也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触犯法规条例的严重后果,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约束意识。此外,由于我国尚未出台新闻法,在处理相关案件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裁定依据,更加固化了人们“新闻无法”的刻板成见。

二、中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

新闻检查就是政府宣传机构对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内容所进行的检查。其目的不外乎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集团或执政党的利益,以及维护社会公德、社会文明,防止泄露国家机密、保护国家安全等。而对报刊实施的新闻检查在中国历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一)中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发展阶段。中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形成的新闻检查制度。宋代的定本制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到明清时期报刊检查的力度更甚。历代王朝都把对报刊的限制与管控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稳固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第二个阶段是清末的报刊新闻检查。伴随着、辛亥革命的猛烈冲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已经穷途末路,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牵制新闻事业的发展,先后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大清报律》。但不可否认的是,《大清报律》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第三个阶段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新闻检查。袁世凯政府颁布了《报纸条例》《出版法》《报纸法》,对报业主体、办报内容等都进行了严密的控制。民国初年北洋政府的新闻检查制度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形成了持续4年的新闻事业低潮期。第四个阶段是国民党实行的新闻检查制度。在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制定并颁布了细密而严格的新闻法律,如《宣传品审查条例》《新闻检查标准》《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此外,国民党还设置了一整套新闻检查机构配合新闻检查制度的施行,比如首都新闻检查所、中央新闻检查处等等。(二)中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演变规律。上述四个阶段的报刊新闻检查制度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但从宏观视角来看,四个阶段的新闻检查制度在整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并具有时空上的交互性和延续性。基于此,笔者将中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的演变规律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是由人治转向法治;其次是检查尺度与政治经济相对应,这条规律贯穿新闻检查制度发展的始终;最后是在斗争中逐步扩大自由化。中国的新闻检查制度自诞生之日起就对我国的新闻事业建立了严密的监控网络,在这种高压环境之下,新闻工作者依然为了争取新闻自由的理想而前仆后继,在血泪斗争中捍卫自己的权益。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新华社的“开天窗”事件以及国统区新闻界开展的声势浩大的拒检运动。(三)对中国报刊新闻检查制度的评价。中国的报刊新闻检查制度曾一度活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它承袭于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又受到政权更迭变换的影响,因而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印记和政治色彩。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在于它使对新闻事业活动的监管得以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但是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却是难以言喻的。我国的报刊新闻检查制度不仅没有为人们提供自由言论的保障,而且桎梏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我国新闻事业真正成为真实可靠的大众媒体的进程。研究报刊新闻检查制度的优劣性,能够为我国当代新闻法制建设提供一些启发,这也是研究的重心所在。

三、推动新闻法制建设的进程

(一)推动新闻法治建设的目的。近几年来,业界和学术界之所以强烈呼吁建设新闻法制,究其本源,仍然是为了引导新闻业的健康良性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一方面,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健全新闻法制体系,将为新闻工作者提供行为准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他们的实践活动,净化新闻工作者队伍;另一方面,从媒体的角度来看,作为信息采集传播的专业化机构,新闻法制化建设将媒体活动规范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有利于加强媒体的权威性,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二)推动新闻法制建设的途径。新闻法制建设并不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点从我国关于新闻法的争论便可看出。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出版的相关法律,2007年开始实施的《出版管理条例》只是新闻出版的基本法规。尽管困难重重,但我们仍要明确推动新闻法制建设的几点方向。首先,要考虑到新闻事业与社会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在制定新闻法律的过程中要形成全局性的视角,要清楚地认识到新闻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性;其次,要注意立法角度的选取,平衡公众与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自由,保护新闻当事者的合法权益;再次,要从实际出发,深刻洞察当代新闻界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与弊端,以解决问题作为切入点,从而保障新闻法制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最后,新闻法制建设还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学界的探索能够为新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框架,司法界的实践能够为新闻法制建设提供法律依据,而主管部门的推动能够为新闻法制建设提供政策支持。要想加强对新闻传播行为的规范化管理,从根本上去除新闻传播领域里的失范现象,就必须强化有关新闻传播行为的制度供给能力,以形成与现代新闻传播相适应的法律制度体系。形成健全的法制体系,是新闻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的新闻法制建设拥有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黎必刚.关于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54-56.

[2]惠柳青.中国新闻法制建设之思考[J].新闻知识,2009(10):9-11.

[3]李衍玲.谈谈我国新闻法制建设中的一些问题[J].新闻界,2003(04):23-24.

[4]赵建国.清末民初的新闻团体与新闻法制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10(05):75-78.

[5]何萍.中国历史上的报刊新闻检查制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152-155.

[6]张晶晶.为什么我们没有“新闻法”——反思我国新闻传播立法研究[J].政法论丛,2014(01):57-64.

[7]罗万里.论新闻自治的法治生态[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0-63.

作者:于淼 单位: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