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理念下生态化城镇建设路径

时间:2022-01-18 08:55:39

导语:公园城市理念下生态化城镇建设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园城市理念下生态化城镇建设路径

[摘要]在城镇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问题频发,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城镇建设的重点逐渐由经济导向转向提升生态价值导向,建设总体趋势更倾向于提高住区的空间品质以及总体宜居指数。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给广西城市转型带来新机遇,推动广西城镇生态化建设。本文立足于广西现状资源及发展特征,对建设广西公园城市模式进行思考探究,提出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广西生态化城镇建设具体路径,期望为其他地区公园城市的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理论经验。

[关键词]自然山水;城镇建设;公园城市;实践路径

人类文明由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以来,城市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住区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愈演愈烈,日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有关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从未停滞。城市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空间,城市各层级的建设无不密切关系着人们生产生活,如何建立人、城、产融合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一直需要探索的问题。公园城市是立足于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无疑是推动广西城市进一步转型的新契机。

1广西城镇建设路径转变思考

1.1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探索

我国国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城市具有一定的地域特殊性,公园城市在中国的建设没有统一的范式。尽管在实施上没有完全统一的模板,但最终的目标以及建设的重点殊途同归,因而结合地区自身现状、条件及未来发展需求,有利于开创更切合实际需求的公园城市建设路径。公园城市这一理念提出以来,扬州、上海等城市也纷纷投入到公园城市建设中,探索相应的建设方法。四川成都天府新区作为首提地,为其他城市建设公园城市提供了理论及实践经验。成都市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数千年的历史,并且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颇具实力的经济高地。成都市围绕“美化境—服务人—建好城—提升业”四大维度,突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努力实现“人—城—境—业”的高度和谐统一,探索公园城市的营建路径[2]。成都市主要以“理论体系+项目实践”的总思路展开工作,提出公园城市五大建设路径、六大类公园场景建设、七大建设策略以及一系列评价指标。同时创新性提出“公园+”和公园场景化的成都建设模式,制定具体的建设导则以及规划条例,为公园城市具体的规划建设提供详细设计和建设保障。相较于成都,目前广西的各类产业发展水平以及经济基础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对于广西来说,成都公园城市具体建设与发展逻辑以及系统机制的建构等方面具有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自然生态资源是广西的发展优势,且广西城镇具有独特的山水环抱的优良格局基础,公园城市建设路径更应围绕山、水、人、城进行探索。

1.2低成本经济背景下的旧城定位

总体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较为落后的条件下,广西公园城市建设不仅要率先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并且需要合理规避发展短板。基于广西城镇现阶段经济水平,整体的建设在聚焦于促进城镇内部旧城空间与城镇山水景观的有序结合,以期借助于低成本高效益的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内需发展。一是相较于规划建设高品质新住宅区,关注旧城空间的品质提升在极大程度上可以减少建设成本。二是广西的山水格局也约束了增量可开发空间的限度,从而导致增量开发动力不足。因此,面对新的城市转型契机,广西的城镇建设重心转向针对旧城区的空间优化是更合适的选择。广西山水素来闻名于世界,且城市旅游经济大多依托于自然山水资源,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关键途径之一是将山水资源引入城中,辅助升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带动周边商业及产业发展,以打造高品质的消费场景,创造可持续、可循环的城市经济发展新动力。针对旧城区的改造更新,通过品质提升带动经济发展,引导城市发展内核动力发生转变,实现山水人城经济链循环互补。

2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下广西生态化城镇建设路径

2.1强基础,保障域内基础山水格局

通过对广西资源情况的把控,确立建设重点。一是强化自然山水资源优势,链接历史人文要素,充分体现广西的山水特征以及文化底蕴。二是当下各个城市快节奏且大批量的建设,通常使得城市内部空间与外围自然环境之间日渐脱离,广西的公园城市建设需要协调好公共空间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三是广西的山水格局本底独特,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发挥其优势,就需要建立城市与自然的有机联结,因此保护和利用好城市内外的自然生态山水资源是公园城市视角下广西城镇建设最基本的要求。

2.2避短板,城镇山水实现协同发展

使存量空间与城市外围的生态基底产生有机联系,将城市绿地与公园系统融入区域整体生态空间格局中,构建多层次、网络化、完整的公园城市体系[3]。广西城镇与山水之间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循环互补主要从3个层面展开工作。2.2.1宏观层面借助于国土空间规划对广西现下山水格局进行系统性摸底,并设立分级管控制度,针对重要山水格局区域进行管控与保护。针对与城镇生活空间紧密相连的外部山水资源,通过合理统筹规划城乡资源,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借助于山水资源完善城镇空间内部服务设施建设,同时考虑适当植入康养、旅游等第三产业,将自然资源转化为能够产生一定效益的绿色经济,促进城市经济进一步发展。2.2.2中观层面近年来,广西公园城市建设工作虽稳步推进,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其他省份差距较大,城镇内部绿地建设普遍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针对城镇空间内部的山水资源,先依据人群实际需求以及城市经济基础来完善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融山水于城市,实现可观可游可居的山水人居环境。同时,引入适量文娱产业为山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2.3微观层面公园城市的建设要点之一,是通过建立并优化不同类型空间之间的联系,实现公园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在增量转存量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城市的成功转型,广西城镇空间建设的重点在于对旧城内部具体空间的提质改造,加强内生资源转换以实现低成本经济下的利益最大化。通过对城镇内部散落的空间进行整理规划,使其形成串联性空间,辅助山水格局的形成。如城镇内部街市空间、老旧社区、城市剩余空间等小尺度空间,大多承载着城市独特的历史记忆,人文底蕴丰富,微更新和改造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某个空间,然而建设公园城市不能仅仅依靠单个空间的优化,必须强化多个功能空间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触媒作用,带动其周边区域共同发展。

2.3建示范,由点及面提高总体效益

2.3.1遴选城市示范点广西的城镇空间在更新与改造上,可以采用由小及大的建构思路,在掌握全域发展基本情况之后筛选出个别典型性示范城镇,确立相应的可建设项目,并率先进行建设或改造。空间上优化点与点之间的链接能够实现量化到质化的转变,进而联动整个城市的发展,全面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促进城市转型。由点及面地形成城镇空间建设的网络化结构,能够大幅度降低建设成本,同时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实现低成本高转化率的城市建设模式。2.3.2公众营造空间场景公园城市建设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因此公众参与城市建设尤为重要,而且从人们切实接触的城镇内部空间着手更能吸引人群共同参与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的城镇空间。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空间建设更关注人文感知的场景营造,不论城市或社区的建设都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城市与社区所具备的特质也与人们的情感认知相互影响。因为任何空间场景的建设都无法剥离人们日常生活需求,不同类型的群体和个人对于生活空间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以城市内部试点项目建设,应优先选择特性突出、更能够引发群体共鸣的区域。城市建设模式网络架构是依据人们的真实需求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空间更新上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所以由点及面的建设模式更能够实现城市建设效益最大化。

2.4资金模式建构与设计多样化机制

2.4.1资金模式新建构广西公园城市建设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避开经济发展短板的总体策略上,应针对各个试点县市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建构公园城市总项目库。但项目的运营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撑,就目前广西经济基本情况而言,仅依靠政府投入资金的方式无疑是困难的,需要通过项目吸引民众和第三方力量的资金流入。依据项目的建设尺度与建设性质进行分类,总体上可切分为大中小三类项目,大型项目多以政府负责的公共项目为主,例如城市绿道或大型主题公园建设等,着重考虑与居民切实需求相结合,以确保项目的建设品质;中型项目可以采取政府与民间企业或当地乡贤共同协作的模式,例如开发区域附近的公园绿地或城市口袋公园的建设等,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同时也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小型项目则可以采用政府主导结合公众参与共建的模式,鼓励居民自发参与到项目运营中,例如老旧小区或城市街道的改造等,可提高居民对公共空间建设的关注度,且大幅降低公共空间运营与维护的成本。2.4.2设计主体多元化城市建设过程中通常容易造成“千城一面”现象,参与设计的主体单一化是主要原因。政府牵头通过搭建项目输出平台,合理引导空间布局,吸引社会各业界人士参与到具体项目设计中,将有利于提升城市风貌的改善以及城市活力。从具体城市内部空间设计来看,政府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合作更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空间,提高利用率,避免产生城市剩余空间,并以此挖掘并激发城市内在潜能,形成多个独具特点的场景化空间。

2.5规范管理合作与建构实施体系

2.5.1规范管理,建立多方协作目前城市本身的建设与运作模式更多是通过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统一建立,在公园城市建设视角下,则更需要聚焦于建立政府、民众及其他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协作关系。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即使是城镇内部空间之间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相应的管理实施方法不可一概而论,相关政策或管理条例的制定需要考虑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区域多样化的问题。因此,在项目管理上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模式会更加有效,鼓励不同主体的参与,实施期间广泛收集、听取民众的真实意见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另外,参与管理过程中,小型非政府组织的建立有利于激发群众认同感,使群众更加乐于参与到城市的建设中,并愿意为此出谋划策。因此,多方协同作业能使城市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且更加贴切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真实需求。2.5.2保障实施,创新体系建构城市的更新建设并非一成不变,在建构并完善相关设施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城市建设进行实时监督,开展动态追踪,依据相关政策执行,及时反馈广西公园城市的项目运行情况并调整发展的方向,实现高效公园城市建设目标,为广西公园城市建设保驾护航。此外,还应为城镇空间的建设制定相关的审定标准体系,以保障项目成果的质量,并在项目实施初期明确对政府及其他参与组织权利与义务的界定,将使后续保障工作流程更加清晰,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有序进行。

3结语

“公园城市”是基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理念,是优化人类、住区与山水关系的新路径,但相关理论及实践探索还存在空缺,公园城市的建设覆盖了多个学科、多个领域,因此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多方协同。各城市有着独特的发展背景及资源产能优势,且城市发展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城市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依据现实问题及时调整方略。经济短板短时间内难以提升的情况下,广西城镇建设必须优先考虑生态价值,融山水于城,同时挖掘潜存量旧城空间要素,建立山水人城之间的有机联系,提升整体空间品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燕菁.城市化2.0与规划转型——一个两阶段模型的解释[J].城市规划,2017,41(3):84-93+116.

[2]曾九利,唐鹏,彭耕,等.成都规划建设公园城市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20,44(8):112-119.

[3]邹锦,颜文涛.存量背景下公园城市实践路径探索——公园化转型与网络化建构[J].规划师,2020,36(15):25-31.

作者:邹瑾熠 廖宇航 潘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