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论文

时间:2022-02-05 09:29:06

导语: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论文

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的思考,一般应解决新时代财政监督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问题。就目前来讲,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目标已明确,即党的报告所明确的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大发展目标。而相应的工作内容,则要在明确现有工作状态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四大发展目标方能解决。因此,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思考,主要从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目标、现实基础和工作重点予以考量。

一、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目标

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目标,就是党的报告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可以具体概括为构架和内容两大部分,具体构架包括坚持方向(道路)、总任务、两步走、总布局和战略布局、四个自信五方面,具体内容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建设”,即法治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国家治理模式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世界一流军队、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党的领导“三个建设”,具体内容见图1。党的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在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十四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一般来讲,党的报告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相应发展目标、实施方式和保障措施等一系列问题的明确界定,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架与蓝图的初步设计,就是各行业及各项工作设计思考、改革创新的出发点或方向目标、思想路线和理论基础。具体而言,根据“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定论,党的上述界定阐述和构架蓝图的初步设计,更是财政及监督改革的顶层设计和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目标。新时代财政及监督改革发展和创新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指导思想和方向目标,进行顶层设计和选择具体措施,做实并巩固财政这一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及强国目标,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保障。

二、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现实基础

从现实来讲,党的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相应发展目标、实施方式和保障措施等,是在党的十八大后逐渐形成发展明确的,是党的十八大后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新内容、新起点。同样,财政及监督工作的直接现实基础,也是党的十八大后财政及监督改革创新基础上的新发展、新起点,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的现实基础就是党的十八大后财政及监督的改革创新。(一)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治理构架与财政监督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治理构架,就是党中央推出的治国理政系列新举措。党的十八大后财政及监督建设则是与相应国家治理一致的系列财政及监督改革措施。1、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治理的业务渊源与具体内容。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国家治理,引发学界强烈关注和研究,一些文献分析了治理与管理和统治的不同,形成治理的相应独立内涵。一般讲,治理与管理用字不同,词意自然应当有所区别。从词意表征上,治理与管理的通常差异可能在于,管理是一种常态权力运用,而治理则是一种在常态管理基础上的非常态整治纠偏或检查监督,如我国曾出现过的经济治理整顿、生态环境治理、社会秩序治理等,此其一。其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经营者实现经营目标活动被称为企业管理(Management),而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授权及监管被称为公司治理(Gover-nance),这里的治理与管理总体上都是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履行各自职责的管理;但具体业务措施上,公司管理是经营权人的经营管理,而公司治理则是所有权人针对经营权人的再管理,即主要是对经营权人管理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以上内容表明,“治理”有比“管理”更突出检查监察督促纠偏的再管理业务内容。从公司治理与管理关系讲,国家治理似乎也应当是国家所有权人对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人管理的再管理,即对国家权力运作执行人履职行为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但国家治理范围的内涵与外延毕竟远非公司治理所能比拟,国家所有权人与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人的界限,远非企业所有权人与企业经营执行人的界限,因产权这一单一的物质存在而界定得那么清晰。特别是国家所有权人的界定,一直更多地以“神有”、“君有”和“民有”,这样一种抽象的观念形态存在于客观社会现实。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表明,国家所有权人大致经历了上述三种形态的演变发展。不过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撇开“神有”、“君有”、“民有”等抽象观念存在,真实核心的客观现实则是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人及其对国家权力的运作执行。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表明,无论“神有”、“君有”还是“民有”国家形态,国家都有完善丰富的对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人管理的再管理制度及措施,那就是对行政权力拥有及行使人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同时,自人类社会进入国家形态以来,类似于企业所有权人公司治理形式的,国家所有权人对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人管理再管理的国家治理,在制度设计构造及体系化建设等方面,都是远超和完胜企业所有权人公司治理的制度及体系建设的。这不仅是近代以来一般“三权鼎立”的国家形态,也是我国党的十八大后实施“党要管党、要从严治党”系列措施的理论根基和实践核心。因此,可以说“国家治理”具有兼顾并列“国家监督”与“国家管理”并强调“国家监督”的理论及实践内容。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务实作风开展国家治理,在“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指导下,全面开启以关注民生、转变发展方式、生态文明建设、严明纪律、监督约束权力为主题的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方面,严格尊崇党章、增强“四个意识”、严明党纪党规、开展群众路线、“反四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回归初心”等逐渐推进且成效卓著。财政改革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人大“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国人大全面重修并颁布《预算法》,以及《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颁布等,实施了我国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最为集中和幅度最大的财政及监督改革。2、国家预算治理原理与党的十八大后的运用发挥。预算管理作为资金运用的事前管理技术,最初用于政府预算管理。从治理与管理的业务技术差异讲,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诞生是具有经典国家治理意义的创举。汉语的“预算”就是对做事的资金的提前计划安排,同时引申为“预先谋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除此外无他意。但英语“预算”(budget)的含义远非这么单一,“budget”原意为“皮袋子”(拉丁文),原指政府收付钱款的皮袋子,即“公共钱包”。盎格鲁—撒克逊人用以描述财政大臣携带到议会,向议会陈述政府开支需求及收入来源的相关说明文件。“budget”并不直接表征“事先的资金计划安排”本身,而是特别强调“事先的资金计划安排”装入的“皮包”。因为,这个“皮包”核心、关键、固定不变且动态串联地体现并承载着,国王及财政大臣等国家权力操控运作人与议会等国家所有权人在“皮包”内容上的相互职责地位与检查监察督促纠偏的业务关系。精准地、物化地表征着人类社会的现代共和制,对国家所有权与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权这对“冤家”的处理智慧及方法。议会和王权的关系及其审议协调批准,以及国家所有权人与国家所有权运作执行人间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等业务纠结,统统凝聚固化升华到“这个皮包”内。可见,“budget”所描述表征的国家预算制度就是议会对支撑行政权管理运行资金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也就是经典的国家治理。表明预算不但是人类行为活动的重要管理技术,而且也是人类行为活动中较高层权属人对较低层权属人管理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的重要技术,即经典的治理技术。从上述史实判断,便不难理解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实施国家治理,深化国家预算重大改革的理论根源和实践智慧。首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定论和“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目标,表明执政党在国家治理条件下,对财政及监督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其次,国家预算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随国家治理同时开展,如全国人大全面重修并颁布《预算法》(业界表述为“新《预算法》”),《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的。两项措施都紧扣国家预算这一财政管理的主要和关键内容,健全完善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宗旨非常明确,当然也有健全完善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的作用及效果。可以说,这两项措施所推行的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法治化改革深度与广度,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未曾有过的。因为,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存在的一系列重大而基本的政府预算管理问题,如预算管理范围、预算公开、预算平衡、债务管理、人大预决算监督权具体执行、决算审批与预算执行审计报告的关系等,从此被明确、规范并纳入国家治理范围。以上分析表明,从国家治理基本原理及其业务实践看,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国家治理:一是不仅有博大深厚理论蕴意及渊源,符合管理与治理的客观存在和逻辑结构,而且切中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管理的要害、关键及核心的业务环节、操作内容和突出问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要加强对国家权力运用行使人的再管理,即党要管党,要从严治党;二是有相应的治党(治权力运作人或“关键少数”)和治财(国家预算制度健全完善)业务措施及其专业方法实践和内容;三是突出国家治理在国家运作管理层面的主要业务技术形式和重点的政体运行业务环节,如完善细化的管党治党措施和完善细化的系列性重大国家预算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等;四是国家治理绝不只是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有效、法制、民主等学术范畴、价值范畴和属性范畴的抽象观念存在,更是真金白银的国家权力运作人及国家资源、资产、资金的检查监察督促纠偏业务行为或精湛专业技术。国家治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实实在在地具有管党治党(约束权力人)的执政智慧和健全完善国家预算制度(治财)体系业务的作用与功能。(二)党的十八大后国家预算管理改革下的财政监督党的十八大后的财政改革主要是国家预算制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完善,具体实施是以“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为指导,以全面重修《预算法》并颁布实施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为具体措施,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划的“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发展目标。1、党的十八大后国家预算制度改革内容。主要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拟定的相关目标决定。新《预算法》主要从未来政府预算管理的常态业务法律规范加以固化定型。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则是在当时的现状基础上采取的相应改革措施,内容包括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预算法》所拟定方向目标和制度体系的具体业务方法。其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预算审核重点从收支平衡及赤字拓展到支出预算和政策,实行跨年度预算平衡,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中央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其二,新《预算法》的业务制度及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全部收支纳入四类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明确乡级人大审批乡预算权力,政府预算向社会公开,县级以上人大专委会或专门机构及初步审查预决算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政府债务管理,转移支付支出预算编制,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国家金库及集中收付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政府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开,政府预决算社会监督,权责制核算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省级预算审查立法授权等十四个方面。其三,《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行预算公开,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绩效,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财政风险;改进预算管控,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范理财,严肃财经纪律等六方面具体措施。2、党的十八大后国家预算管理改革对财政监督的促进。预算不仅是一种重要管理技术,也是以检查监察督促纠偏为内容的专业性重要治理。党的十八大后政府预算管理改革对健全完善我国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大致概括如下: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全覆盖财政监督。新《预算法》规定政府预算包括四类预算,《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称为“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媒介称为“全口径预算”。同时,要求政府及部门预算向社会公开。这些改革基本确立了政府及部门资金、国资经营资金、大宗政府性基金(如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收益基金、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资金等),以及社保基金结余保值增值、精算平衡和可持续运行等监管。解决了改革以来长期游离于预算外各类政府资金监管的深层次问题和我国改革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特别是国资经营资金监管,真正做实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健全完善了以民为本的政府资金监管机制。目前,健全的政府预算体系已初步建立并趋于逐渐完善,预算外的政府及部门收支逐渐纳入预算的趋势已基本确立形成。同时,按财政部《地方预决算公开操作规程》(财预〔2016〕143号)规定,地方预决算公开逐步推行公开及时、内容准确、形式规范;坚持问题导向,重视公开实效,聚焦社会热点,回应公众关切;公开内容公众找得着、看得懂、能监督;2017年起各级财政应在本级政府或财政门户网站设立预决算公开统一平台(或专栏),集中公开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同时编制目录,分类、分级公开内容等。二是改革预算管控方式,建立周期财政监督。《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的预算管控方式改革,主要是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和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具有强化机关运行经费、人员编制和资产等传统财政监管弱项业务的作用,有利于完善政府支出监管机制和提高支出效率。党的十八大后严控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含“三公”经费),并结合党风政风整治和强化审计监督等措施,预算标准体系监管成效十分明显。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将年度支出预算分类实施并予以监管。如基本支出实行严格年度预算监管,项目支出结合为期两年的跨年度监管,实行按支出性质分类的年度与跨年度区别执行和监管,同时,建立政府及部门项目的市场化、商业化监管方式。三是加强专项转移支付和结转结余管理,突出财政监管重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的业务措施实行,既突出和强化专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财政监督,也拓展财政监督范围,强化财政监督职责,提高财政监管业务质量及效率。四是改革预算执行管理,建立实时财政监督。党的十八大后政府预算执行管理改革,主要表现为预算规范约束强化,如预算批复及时性提高,支出执行按预算、用款计划、项目进度、有关合同和规定程序及时办理逐渐趋于严格。财政专户管理逐渐趋于规范,国库现金监管受到重视。为固化上述改革措施为常态业务,财政部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库〔2015〕73号)从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方面规范预算执行业务。总体目标是“2018年建成预警高效、反馈迅速、纠偏及时、控制有力的覆盖各级财政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实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有力强化预算实时约束,提高财政的预算执行监管效率。如监督部门及单位预算支出严格按预算、按科目执行。五是实行预算绩效管理,创新财政监督。政府预算绩效管理及监督,是近年我国财政改革发展的主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促进传统的合法、合规、安全财政监督,转向绩效财政监督,为财政监督开辟或确定独立固定的业务内容。目前,政府预算绩效监管已基本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实施,财政部已按《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财预〔2014〕45号)规定,实施2016年地方财政管理年度绩效评价,并给予相应奖励。各级各部门也逐步推行单位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积极探索。六是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完善财政监督。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是此次新《预算法》的重大亮点。原因是改革开放后,除中央发国债外,其他各级政府都有不同程度或不同方式的举债活动,但因制度缺失都未纳入财政监管,而事实上各级财政又都是各级政府债务的最终承担者,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预算法》颁布实施。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显然是扩大了财政监督资金范围,健全完善了全覆盖财政资金的财政监督机制。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颁布实施。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已实行限额控制和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分类管理,地方政府举债严格按规定程序和资金用途监管,评估风险并实行风险控制,以及建立问责制。对党的十八大后各级政府大量实施的PPP项目,财政部出台PPP项目政府注资限额和财政投入资金规模限额规定,严控PPP项目实施形成的财政支出责任。同时,颁布土地储备专项债、收费公路专项债和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等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办法,加强地方政府举债活动监管。3、党的十八大后财政监督自身的转型调整。党的十八大后财政部提出财政监督转型调整,要求财政监督检查局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一环,专员办作为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职能设计进财政部内业务流程,使之制度化。具体如深化内部审计包括干部经济责任、出资人审计等,强化中央重大项目监管,开展中央对地方重大项目绩效评价等;专员办要参与预算控制执行包括加强中央基层预算单位全流程、全覆盖监管,加强收支监管和服务基层,加强中央专项转移支付、重大项目监管和绩效评价等;并通过财政部的“三定”框架找准定位,原则上放弃雷同审计部门的部分业务,在重构监督检查局核心业务的基础上确定其业务地位。4、政府部门及财政内控制度建设。党的十八大后监督约束权力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财政部在2012年底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2014年施行)基础上,2015年颁发《关于加强财政内部控制工作的若干意见》(财监〔2015〕86号),要求2016年底县以上财政全面完成内控制度建立和实施工作,政府部门及财政内控制度基本形成并逐渐发挥作用。时任财政部长认为,健全完善政府部门内控制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有效手段。5、党的十八大后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简要总结。党的十八大后财政监督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首先是伴随国家治理实行了深入重大改革,如《预算法》全面重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颁布实施;其次是与国家治理体系协调运行,如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措施和强化审计监督等。具体主要概括:一是各级人大监督本级政府及部门资金与运用的常态工作机制基本确立;二是各级政府及部门资金来源与运用情况已逐渐向社会公开,并开始按财政部相关制度规范实施;三是在一系列政府预算制度改革条件下,财政部门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财政部门监督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四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巡视工作开展,进一步促进财政监督作用发挥和巩固财政监督成果及效应;五是审计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并强化,促进财政监督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和作用强化。以上事实表明,党的十八大后国家治理所实施的财政及监督一系列重大改革,奠定了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进一步改革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和发展方向,那就是强化治理监管和服务改革发展两大主题。

三、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重点

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重点是满足党的明确提出的新时代国家治理和财政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服务改革发展满足党的发展方略的要求。(一)党的明确提出的新时代国家治理和财政及监督的改革目标党的报告在“党建”内容中新增“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成为不同于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点之一,这显然是未来几年我国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同时,提出与监管相关的财政改革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1、“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对新时代财政监督改革发展启示。其一,“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新。“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作为党的的创新,一是创造性地开辟“党政合一”的“以党治政”、“以党统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与国家监督模式及实现路径,既符合执政党统领一切的基本原则,又紧扣国家权力运用人都是党的派员的现实。二是将“党要管党、要从严治党”等党建党治措施的整风肃纪净化作用,纳入作为国家治理核心的党政合一的国家监督体系,有效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与国家监督根本靠强化执政党自我监督的制度保障机制。三是建设党统领的,全覆盖、权威、高效的,贯通党内监督与淡化机构部门权力的国家机关、民主、司法、群众、舆论等监督合力的监督体系。显然,上述内容是自党的十八大提专题:财政监督2017年回眸与新时代展望出国家治理后,系统化统筹整合党与国、党与政、建党治党与治国理政、国家治理与国家监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理论实践创新。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政党与国家管理治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对人类普世价值的重大贡献。其二,对新时代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的启示。一是财政监督作为国家机关监督,必须在党统领下,从资源、资产、资金的全覆盖层面,配合管党治党措施落实。二是财政监督作为国家机关监督,根本上要强化财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及单位的资源、资产、资金监督。三是作为国家机关监督,财政监督要锤炼专业技术、提高执业水平和监管能力,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紧扣“钱”这一人生根本的专业优势和核心监督作用,提高在管党治党和治国理政方面的专业与核心效力。四是作为国家机关监督,财政监督要着力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下的财政监督体制建设。如利用党政、司法监督完善财政监督,在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中,探索强化财政监督的具体办法;协调一般政府各部门、人大和审计等监督;整合专员办垂直监督与各级平行监督等。2、党的财政改革目标下的财政监督改革发展。党的报告中提出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和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是指导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的方向。首先,“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核心是国家预算制度。如前述,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本身就是国家治理和财政监督的重要内容,此其一。其二,大从国家治理、高至党风党纪维护,泛到每位干部的工作餐,遍及任一国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等,无一不是建立在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基础上的。其三,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是由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做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可以说,没有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就不可能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梦想和伟大建设,也不可能有健全完善的现代国家治理和相应的财政监督。其四,如前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着力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改革建设,取得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最显著成绩。政府收支全部入预算并向社会公开已基本落实逐步完善;2017年推出部门预决算单独的支出经济分类“类”级科目改革业务试点,以利于部门预决算细化规范编制及公开等。新时代财政监督除已有的全面覆盖、规范细化编制、公开进一步深化外,标准科学预算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党的十八大后无论是政府部门管理服务还是执纪执法部门履职,通常都存在相当内容的执业活动或事件的预算标准及定额尴尬,以至一些工作困惑甚至障碍。其实,《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已将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列为预算管理控制方式改革内容,对进一步完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及人员编制,按经济分类编制部门预决算和政府预决算等业务内容提出改革要求。因此,建立政府预算标准体系,不仅是新时代我国政府预算制度健全完善的核心和关键,而且是新时代开展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健全完善的国家治理和国家监督的重要内容,有效强化部门支出、机关运行经费、人员编制和政府资产等财政监督的关键和核心。其次,政府支出绩效管理是新时代财政监督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绩效选择和绩效管理是自然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准则和最普遍规律,也是政府支出绩效自1950年代开始被关注以来,一直在国际政界热度不减的原因。绩效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财政管理的基本目标和财政监督的基本内容,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是财政管理监督的基本任务。新时代财政绩效监督应在现有财政绩效管理评价实施基础上,根据党的“四大”发展目标,以及十四项工作中的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进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项经济社会发展类工作为内容,通过国务院部际联系会推动各级政府及部门,建立具体的绩效管理评价一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细化形成绩效管理评价二级、三级指标体系,以此为业务重点逐步推进各级政府及部门绩效管理及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监管,形成国家治理绩效化方向,并从财政监督业务层面构造绩效治理。财政绩效监督具体实施,应根据地区情况结合党的发展目标分类进行。一是有脱贫攻坚任务地区,以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为主要绩效监管目标,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五类工作内容指导下,拟定确保2020年本地区实现全面小康的绩效管理一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细化出相应的二级、三级指标体系。财政监督以此为业务切入点开展相应绩效监管,推动绩效管理全面开展落实。从资金及绩效监管角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六类工作和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基础和重要支柱保障。二是无脱贫攻坚任务地区,以2035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主要绩效监管目标,各级政府及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五类工作内容指导下,拟定相应绩效管理指标体系。财政监督以此为业务切入点开展相应监管,推动绩效管理全面开展落实。(二)党的发展目标决定的新时代国家治理和财政及监督改革发展目标在党的明确具体的新时代“四大”发展目标及任务框架下,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目标及任务主要如下:1、充分运用现有制度体系及措施,服务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决胜全面小康建设,实质上是根本解决统筹城乡发展、城镇化、“三农”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等中国县乡村区域发展这一短板。财政监督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建设,重点就是加强新时代县乡村的政府资金监管。目前,县以下财政资金监管制度体系基本建立完善,财政部的《关于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意见》(财预〔2008〕406号)、《关于印发切实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财预〔2010〕33号)、《关于充分发挥乡镇监督管理支农资金作用的意见》(财办农〔2011〕53号)、《关于印发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办法和流程的通知》(财预〔2011〕56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财预〔2012〕28号)等系列制度,从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信息通达、公开公示和抽查巡查等具体业务及明细内容规定上,明确乡镇财政工作方向和重点,增强乡镇财政管理规范性和统一性,是新时代财政监督服务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的制度保障,也是进一步深化县乡村财政改革,强化县乡村财政监管的关键。2、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的基本目标。党的的“两步走”是中国未来发展比较长期的目标和各项工作未来比较长期的方向指导。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服务于“两步走”目标,实质也就是服务于新时代财政改革发展的根本。具体工作重点一是由党的提出的十四项工作中的五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即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深化改革、新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进民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结合党的明确的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不足、困难、挑战和问题,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一些改革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等。通俗讲财政及监督就是“给钱做事、管钱管事”,以上内容主要概括为四方面:一是保障民生根本。人类社会发展根本是人的发展,民生是“两步走”的根本。财政及监督必须以党的“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群众路线”这一执政基础和执政核心为出发点,坚守“给钱做事、管钱管事”的民生之基。党的提出的发展平衡及质量和效益问题,相关民生短板,脱贫攻坚,城乡区域发展差异和收入差距,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都是财政及监督的基本、重点和关键问题。其实,财政及监督倡导“以民为本”,早在本世纪初建立服务型政府时,就明确提出要让“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大地”。近年来财政及监督着力民生成效显著,新时代财政监督更需以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精神为指导,在决胜全面小康基础上,强化教育、医疗、居住、就业、养老等财政资金的城乡统筹监管,服务“两步走”根本的发展目标。二是服务改革发展。改革发展是实现“两步走”的基本方式。财政及监督作为“给钱管钱”工作,服务于“做事”是固有禀性。中国共产党自有武装、有政权、有钱财开始,都是利用财政及监督措施服务于中国革命及政权建设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发展,服务于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及“小康”建设的,目前正处于服务“全面小康”建设阶段。新时代财政监督必将一如既往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曾有人指出,财政监督在服务改革发展中不是要代替谁,而是要在财政管理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要通过参与使财政管理做得更好。管理要将事做好,检查监督执纪仍然是要将事做好,这就是作为国家治理的财政监督的服务化执业境界。三是注重环境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外部条件,没有美好环境便没有美好生活人人都懂,但并没多少人能实际去做。原因在于环境是大家的、毁坏是逐步的,当人们做事比较功利、只顾自己或眼前利益时,环境问题难免产生。同时从政府资产监管讲,环保留下的绿水青山,就是国家未来发展的资源性资产。因此,为“两步走”目标和中华民族复兴与长远发展计,新时代财政监督应在政府资金管理中强化环保监管,为党的发展目标的可持续性,提供基础和重要支柱保障。四是提高监管能力。财政及监督提高监管能力,就是国家提高治理能力。党的提出国家治理能力有待加强,为新时代财政监督工作指明方向。党的十八大后财政学界曾讨论“大国财政”,通俗讲“大国”的要害在于“能干大事,能成大事”,“能成大事”的关键就是有强大治理力或监管力。如前所述,党的十八大后财政监管制度核心的预算制度建设逐渐完善、机制逐渐健全、力度逐渐强化且成效显著。但也应看到,与国家发展和新形势、新时代要求相比,我国财政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制度的实施执行和贯彻落实,改革的攻坚克难和解决问题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如财政监督队伍建设与工作性质要求的适应问题,财政监督常态业务制度化问题,财政监督报告制及监督效果问题,绩效管理中监督业务的开展问题等,都需要在新时代有相应突破。3、新形势下亟待健全完善政府非经营性资产监管。从新时代国家全面治理的新形势讲,政府非经营性资产财政监管明显是传统短板或疏漏。在建国后长期的传统预算会计核算体制下,我国庞大繁杂的政府非经营性资产一直以行政事业单位“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的单一形式核算管理,政府投资的大量公共基础设施、文教卫体、科技、动植物等设施技术和资源性、生物性财产未纳入核算及监管,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国资事发〔1995〕17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试行)》颁布,此其一。其二,即使建立核算管理制度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仍迟迟未上正轨。一是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和核算管理不到位,如流动资产暂存、应收等往来款项长期挂账,大量闲置;使用1年以上且形态不变的大量装具、用具等通用设备,甚至房屋、汽车等固定资产未纳入资产管理且无账。二是经营和非经营性资产界限模糊、管理不到位,改革以来政府部门及单位经多次分流形成许多下属经营体,至今是否属财政拨款关系有待查实,但资产关系则基本存在,而实际中又常常以委托业务处理;同时非经营性资产收入基本未纳入部门及单位预算。三是大量基础设施、文化文物、科技、动植物等资产未纳入常态核算管理。四是自然资源(如旅游资源)资产计价、入账及打造维护投入等核算管理尚未实施。上述前两个问题,2016年落实《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财资〔2015〕90号)后,已有较大改进,另纪检、审计也有介入。而后两个问题则比较前沿,财政监督要根据相关法律制度主动引导实施。首先,根据《预算法》强化年度资产支出和收入管理。《预算法》本质上是年度收付实现制监管法,除考虑非年度权责制因素对年度收支的影响外,通常只监管年度性政府收支。但新《预算法》明确将“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监管,不仅奠定了政府的资源性资产管理的法理基础,而且在收入监管上明显具有深厚的权责制核算监管内容;同时还要求加强部门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收入监管,落实政府资产所有权管理职责。资产支出监管主要是资产采购预算监管,在目前制度框架下,部门单位采购预算编制应根据现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资产配置具体规定,结合部门单位实有资产及使用情况,编制部门单位采购需求计划说明书,陈述采购需求的依据、原因、规模数量、金额等报主管部门或财政审批,以发挥财政监督管控作用。其次,根据现行政府部门核算制度体系,完善强化政府资产管理。现行政府部门财会核算制度体系包括:《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政府会计准则1号———存货》、《政府会计准则2号———投资》、《政府会计准则3号———固定资产》、《政府会计准则4号———无形资产》和即将实施的《政府会计准则5号———公共基础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等。其中《财务规则》特别是《政府会计准则》的资产管理界定,从新时代、新形势要求讲,在理论及实践上都有非常深厚宽广的监管业务空间等待拓展。如何在实际中创新性地运用上述业务制度体系的相关界定,弥补目前中国政府资产理论研究的业务应用不足,显然是新时代我国财政核算及监管实践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作者:张明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