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讨

时间:2022-05-08 10:22:17

导语: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智慧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探讨

1管理现状

建设部于2003年《城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管理规定》,对城市建设中各项建筑垃圾的设置了相关规定。随着各地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对各种建筑垃圾运输车及混凝土搅拌车等建筑材料输送车的需求,由于这些车辆体积较大、车型较多、责任人员素质不一,对城市交通安全和市容环境带来很大的问题。目前散体物料车主要有渣土车和混凝土搅拌车等,渣土车运送余泥、渣土、建筑废弃物等到垃圾填埋、消纳场,或者回填到其他建筑工地。混凝土搅拌车主要是从搅拌站运送混凝土到建筑工地,其运行范围主要如图1:图1散体物料车运行范围各地相继成立了很多专门机构对散体物料运输车进行管理,并出台诸多的管理办法,例如《广州市散体物料运输车辆监管平台管理办法》《北京市建筑垃圾运输车辆标识、监控和密闭技术要求》。通过对散体物料运输车设定统一的标准,加装GPS定位系统等设备,建立信息化平台来加强管理。以上诸多的管理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城市建设中使用违规散体物料车的情况仍然很多,主要有以下特点:1)虽然成立专门机构,但渣土车本身注册由专门机构管理,上路时候是由交委及交警管理,而出现的撒漏等污染情况是由城市管理部门管理,在具体建筑工地的作业则是由建设部门监管。2)各部门的信息化管理都是仅仅针对自己的业务范围,比如城管对于工地附近的余泥,交委对于散体物料运输车本身的运营情况,缺乏整体性的管理思路。3)中心城区监管力度强,但多年来的城市建设后中心城区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少,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远郊区,管理容易出现漏洞。而违规运输车屡禁不绝是因为始终有利益链条的存在,工程的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工程所在区、镇、街,甚至具体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各种利益关系。

2管理思路探讨

2.1数据共享,集成到智慧城市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是在统一的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下,对全市范围的数据资源进行共享交换,并按信息资源目录来汇总整合,是智慧城市上层应用的基础。一方面,利用城市的数据中心共享多年来各部门针对散体物料运输车的管理信息,比如核发车辆营运证或建筑废弃物准运证等,对渣土车及其驾驶员进行统一编号和备案,加装GPS车载终端后车辆的运行轨迹数据等。另一方面,梳理与散体物料车管理有关的信息资源,比如建筑工地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人员信息、散体物料车运营公司的信息等,并以此为基础,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关联和整合。2.2多方协作、以智慧城市为中心改进管理模式。散体物料车作为营运车辆的一种,需要交通部门核发相关证照。其营运过程中的超速问题由交警管理,建筑垃圾的抛撒滴漏、遮挡不严由城管部门管理,其在工地范围内的作业由城建部门监管,这种多头管理的模式势必存在监管盲点。为改变此种局面,可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中整合各管理部门业务的契机,建立多部门协同的机制,成立专门的联络机构,对互相的信息进行共享沟通,将对散体物料车条块化的业务管理整合到城市治理机制中。2.3诚信引导、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加强各主体监管。到目前为止,多地管理部门已着手建立其建筑废弃物处置企业及营运车辆的诚信评价系统,对长期违规的企业及车辆予以清退。但散体物料车监管方案的监管重点对于建筑废弃物车辆的运输企业或具体车辆的营运情况,缺乏对于使用车辆相关责任主体的约束。随着智慧城市中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对散体物料车的管理不仅仅对于渣土车运营企业本身,还要对围绕工程项目建设相关的建设单位、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混凝土生产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都通过诚信监督的手段和散体物料车的行为挂钩,才可以从使用主体的角度上进一步加强对于散体物料车的监管。

3管理模式研究

对散体物料运输车的管理应纳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体系中来,将散体物料运输车本身通过物的互联接入城市管理单元,将相关的车辆、企业、人员、活动区域等管理数据共享到城市数据中心,将管理系统和服务整合到城市管理体系,以城市管控中心进行统一的指挥和调度,以诚信和综合服务进行公示引导。从而将单一的政务业务管理转换为车辆本身、企业、工地、管理部门、社会公众等有关要素的城市综合治理。3.1纳入智慧城市感知体系。要把散体物料车作为感知实体纳入到智慧城市中,可以利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网络、卫星定位等技术,记录散体物料运输车运营的整个过程。采用有源或无源物联网传感器为车辆做身份标识,比如在散体物料车上安装难以拆卸的RFID标签,在标签上加密记录车辆的牌照、准运证号、编号等唯一信息。同时在建筑工地、混凝土搅拌站、道路卡口、垃圾填埋、消纳场安装读取设备,记录车辆的出入情况,完成运营的闭环管理。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标准或定制车辆的形式,加装重力计等物联网设备,记录并控制车辆的载重和行驶速度等,还可利用GPS设备通过卫星导航记录车辆的运行轨迹。同时,还可以调度建筑工地、搅拌站、道路的监控摄像机,记录散体物料运输车的实时装运状况。这样,散体物料运输车活动的路线、地点等运营全过程的要素都纳入到城市感知体系中来。3.2纳入智慧城市管控体系。智慧城市管控体系,可以将散体物料运输车的在城市活动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管理。通过城市数据中心,将各种政务、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共享汇总,在统一的城市电子地图服务上将散体物料运输车的活动集中展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1)加强对散体物料车责任主体的管理,违规散体物料车屡禁不止是因为其利益链条始终存在,工地负责人员可能因为个人利益,或者建设单位、本身施工企业,以及工程所在地某些利益关系者的影响,去使用违规散体物料车。为了改变此种局面,就要保障合规散体物料车的合法权益,发现并制约违规散体物料车的使用。首先要建立散体物料车的基础信息库,比如车辆本身管理部门记录的牌照、车型、购置年月、所属公司、驾驶员、准运证编号等,交通部门记录的行车轨迹信息,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记录的全市正在施工工地的空间位置、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管理部门、项目经理、监理师信息。还有全市混凝土搅拌站和垃圾填埋、消纳场的分布情况及责任人员。在统一的数据和信息平台对合规散体物料运输车的整个运营过程进行完整记录。有了这些车辆相关要素的完整记录,就能够以此为基础,找出哪些工地有可能使用了违规车辆。在实施初期,可针对于违规车辆的利益环节进行针对性监管,比如房建工程在基坑阶段、隧道工程在挖掘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渣土垃圾,需要集中批量使用渣土车,此时违规车辆有足够利益去冒着风险运输。目前多地都出台了建筑垃圾量的计算标准,对新建房屋、拆除工程、道路管线工程都制定出了大概的计算依据。根据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建立相关系统,通过对工程本身、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管理,可获得基坑、隧道阶段产生的土石方数,根据运营标准中车辆单次运送的土石方数,可得出每天运输渣土需要的车次数,还有在基坑、隧道某个施工阶段的周期内需要的车次总数。根据工地本身记录的合规渣土车的运输车次数与计算需要值的比对,可得出该工程是否有使用了违规渣土车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合规渣土车在工地出入记录和倾倒场出入记录,可以判断渣土车是否将建筑建筑垃圾随意倾倒。在工程主体施工阶段,根据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记录的工程量信息可得出工程所需的混凝土立方数,同样,假如搅拌站与建筑工地之间合规混凝土搅拌车的使用车次数大于所需的车次数,该搅拌站及工地就有可能使用了违规车辆,或者是该工地施工单位可能使用了袋装水泥。2)加强散体物料车交通情况的管理。根据城市GIS地图可掌握建筑工地、填埋场和搅拌站的位置分布,结合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数据,可得知该工程购入混凝土的搅拌站以及消纳建筑垃圾填埋场的位置。再结合智慧城市交通管理体系,可根据时段、拥堵情况指定散体物料运输车的运营线路,如果某车辆GPS轨迹信息出现了路线偏移,通过城市管控中调度交管部门及时管理。3.3纳入智慧城市信用体系。对违规的散体物料车及驾驶员本身,以及使用违规车辆的建筑工地或者混凝土搅拌站,不仅仅要在行政处罚的角度进行惩治,更要建立长效机制,纳入智慧城市信用体系,使其行为受到更加深远的影响,并受到整个社会的监督。违规散体物料车若出现违规行为,比如在运输过程中的超速、乱倾倒、撒漏、未按规定路线行驶等,按相关信用标准降低其所属企业和驾驶员的信用评分。对使用违规车辆的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或是建设单位,以及该工程的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都要按规定明确责任,依据相关标准降低其行业诚信得分。最终将行业评分汇总到城市信用体系,对相关企业、单位和人员进行面向整个社会的信用公示。3.4纳入智慧城市服务体系。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理念已经从技术为先向以人为本转变,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如何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不但要为民众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更要让市民参与到城市治理中来。首先要在城市管理服务中及时向社会公众公示施工工地、混凝土搅拌站在城市中的位置分布、施工时间、运营时间和相关行政许可,使生活在其周边的市民能够知道了解相关情况。并公示出城市交通管理体系指定的散体物料运输车的运营线路及时段,使市民能够避开相关路线。其次,鼓励市民进行社会监督,若发现明显的违规散体物料车的运营行为,以及合规散体物料车的超速、撒漏、未按规定路线运营的行为进行举报,使管理部门能够及时制止,从而让全体市民都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

参考文献:

[1]中国电信智慧城市研究组.智慧城市之路:科学治理与城市个性[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岳梅樱.智慧城市:实践分享系列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尹丽波.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世界智慧城市发展报告(2016-201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4]安东尼.汤森.智慧城市[M].赛迪研究院专家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5]戈晶晶.智慧城市建设信用先行[J].中国信息界,2017(10):19-21.

作者:刘瑜 侯宇伦 单位:广州市城乡建设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