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建设伦理观察与路径优选
时间:2022-06-23 11:22:34
导语:生态城市建设伦理观察与路径优选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保证城市及人类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论文分析了生态城市的内涵及发展现状,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一些关于生态城市建设的优选路径。
关键词:生态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生态安全
随着人类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并日益引起人类的关注,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居民生存状况日益恶劣等等。由此有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概念,并且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提倡,从而被许多城市视为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本文从生态城市及人类发展的角度,以生态城市的伦理思考为基准,在分析中国目前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从伦理关怀角度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优选。
1生态城市的内涵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概念,提倡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目前生态城市的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学界对于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虽然关于生态城市的定义有很多,其内涵一直处于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之中,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佳、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等等。[1]生态城市的建设主要是实现城市-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从而使其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通过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
2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传统的道家精神强调“崇俭抑奢,知足守遭”的消费思想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人生理想等等,倡导人们过简朴自然的生活,而不是向大自然过多的索取。一些地方甚至以生态之名,行反生态之实。在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盲目的追求形象工程,扩大政绩,加宽马路,搞大规模建筑群而将原先的建筑格局破坏殆尽,而恰恰忽视了城市与环境的原先的息息相关的联系。自然已经创造了一种合宜的生态,既对人、又对所有居住于该区域的生物合宜,人为的塑造有时只能是一种破坏。
(2)由于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的不完善,导致出现生态城市就是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误区。很多地方政府认为,生态城市就是城市绿化面积大,空气质量好,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于是出现大规模的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如盲目追求绿化面积而挤占农田,造成了农地的无序开发从而损害了城郊农业的发展。又如打破了原先的城市格局,无视自然本身的美,破坏或浪费城市珍贵有限的土地、森林等资源,大兴土木制造人工景观等等。我们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不仅要勘察和摸清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情况,更应该注意其中的生态变动规律,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和设计。如在不适宜建设人工湖的地区建湖,本身就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加上后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更是对原先环境的一种破坏。片面追求生态环境建设,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只追求短期指标,缺乏生态建设的长期性。
(3)交通建设与城市的生态建设有一定的矛盾。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城市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宽城市道路以改善城市拥堵程度。但是拓宽的道路也为更多的车辆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汽车尾气排放量的增加、噪音污染、公共交通安全隐患加剧等等。
3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优选
3.1生态恢复和修复
由于生态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本着因地制宜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制定出更加适合自己所在地的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我们不妨在自身城市原先的发展基础上,对城市曾经经历过的生态变动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找出其曾出现的不符合城市生态化过程的措施原因及教训。并且积极分析其与城市生态化之间的差距,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条件尽量弥补这种差距。开展各种生态及环境污染的监测及修复技术,加大生态修复能力[2]。
3.2发展循环经济,加速产业生产模式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就是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生态城市的不竭动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变革,抛弃了原先经济发展与环境不相容的模式,尽可能将经济活动是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从而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延续。循环经济不仅仅只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市场竞争及优秀劣汰的原则。所以说发展循环经济是保证市场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3.3加强公共交通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解决好与交通之间的关系。首先,城市居民对于交通工具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其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其次,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各类汽车的增加量一直位居世界前列,汽车的增加又带来了一系列与环境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在道路改造的同时应本着生态的原则,积极建立健全公共交通系统,加大公民出行公共交通的可选择性,倡导绿色交通。从而逐步改善交通给生态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3.4健全政府管理体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
城市是人类居住的主要形式,生态城市的建设自然离不开群众的参与。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宽广大公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渠道,不断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倡导切实可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如出行方式的改变,提高公共交通的选择力度;拒绝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倡垃圾分类等等。政府的积极引导开展生态理念的学习,搞好生态文化教育,从儿童抓起培养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方式。
3.5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生态城市的发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保持城市的生态安全。我国生态资源短缺以及生态资源供给的无序性直接构成了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威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考虑经济建设的因素过多,从而忽略了对于生态资源的培植。传统城市的发展缺乏远景规划,从而给现代生态城市的打造留下了许多困难。如森林的乱砍乱伐,海洋河流的污染等其他生态资源的破坏等,从而使今天对于生态资源的再造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在保证原先城市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应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4结束语
作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谈论的热点,生态城市建设的研究也日益构建了其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从伦理学角度深入的探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分析其成因及提出解决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道路的良性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作者:邵园园 单位: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文盛.科技时代人与自然二重化关系的理性思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4);98-100.
[2]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2002(10):27—29.
- 上一篇:室内设计中光环境设计发展趋势
- 下一篇: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