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探讨9篇

时间:2022-12-15 09:25:10

导语: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探讨9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探讨9篇

第一篇: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分析

1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分析

1.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等条件便利

白城市处于吉林省、内蒙古、黑龙江省等三省交汇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白城市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组成的便捷的交通体系。长春到白城现在长春到白城大约需要四个半小时,长春到白城建设高速铁路已经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批,这条铁路建设完成以后,两地的通行时间最多只需要八九十分钟,白城还将成为继长春之后,成为省内第一个有绕城高速公路的地级市。铁路方面,境内有四平至齐齐哈尔、长春至白城、通辽至让湖路、白城至阿尔山四条铁路纵贯全市。航空方面,白城长安机场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国内支线机场,是吉林省“一主四辅”机场建设格局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处于白城市洮北区洮河镇刁家屯境内。此外,这里还有吉林省最大内河港口,是吉林省同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展直接贸易的唯一水上渠道。自大安港上航可以通到嫩江港,下航可以到达哈尔滨、佳木斯,直到俄罗斯五个开放的港口,进入日本海。大安港现在已经是我省与世界相连的水上桥梁,被誉为黄金水道。优越的位置,便利的交通为白城市的生态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对外沟通条件。

1.2白城市的资源丰富,建设条件较好

白城市的资源比较丰富。白城市的自然资源中煤炭储量比较多。丰富的煤炭资源为白城地区的工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能源保障。白城市还拥有广阔的草原,白城市处于科尔沁草原的东部,草原面积广阔,给白城市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白城市通过发展畜牧业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增加农村地区的人民收入,使城市、乡村收入差距进一步减小。除此之外,白城市的旅游资源也特别的丰富。白城市不仅拥有向海、莫莫格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拥有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鸟类种类都很丰富,该地区内的几个自然保护区都是东亚候鸟迁徙路上的主要的停留地。向海自然保护区内形成了“沙丘榆林、蒲草苇荡、湖泊水域、羊草草原”等四大独特的生态景观。莫莫格自然保护区主要为江河水域、苔草小叶章湿地、芦苇沼泽、碱蓬草甸等风景特别怡人。包拉温都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蒙古山杏林、芦苇沼泽等天然风光。白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仅促进了白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白城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2白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劣势分析

2.1生态环境脆弱

由于白城市是我国东部湿润区与西部的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也是生态系统从半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地带,又是全球有名的三大盐碱区之一。所以导致白城市的气候干旱且多大风。土地的沙化、盐碱化的问题也十分严重,土地退化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加之近年来人类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沙化和盐碱化的程度在不断地加深,面积不断扩大。草原退化、草质下降等问题也不断地加深,草原的面积逐年减少,草原“三化”的问题比较严重草功能明显下降。湿地面积萎缩,环境质量下降,由于人们的盲目开发使大面积湿地干涸,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由于湿地减少,蓄水和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加上人类对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湿地的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项及其长久的工程,需要建设的城乡基础设施比较多,所以,要有雄厚的资金的支持。虽然,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白城市的经济也有所发展,但发展的速度是十分缓慢的。白城市的基础设施现在还处于极不完善的状态,城市周围的道路基本上以土路为主,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极其不完善,交通状况十分比较混乱。而且城市内相当数量的平房得不到改造,大部分人民的居住环境比较差。要完善白城市的基础设施所要消耗的资金量十分巨大。但是白城市投资机制和筹资渠道不畅,民间的投资也十分的有限,利用外资也正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支撑。这也就不能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

2.3白城市的产业比例失调比较严重

白城市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规模也比较小,而且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比较单一,经济的发展还主要依靠农业。而白城市的农业产业结构方面也处于十分不合理的状态,有待改善,加之农业的发展受自然的影响是比较大的,随着白城市土地沙化和盐碱化速度的加快,土地的质量也随之下降,优质土地逐渐减少,直接影响了白城市的经济增长。这就成为了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很大问题

2.4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建设难度大

白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较差。各项服务设施都不健全,而且城市的排水系统极不完善,市区外围的道路多为土路,人流集中的地方无停车场,交通拥堵的现象十分的明显。市内一定数量的平房得不到改造,大部分旧城区的居住情况急待改进。一些分散的小工厂因为污水排放设施不健全,加之白城市的地下是砾石沙层,渗透性较强,工业废水对浅层地下水的污染很严重。绿化条件较差,人均绿化面积明显不足,公共的活动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

作者:范亚梅 凌玲 单位:大安市太山林业站 白城师范学院

第二篇:环境保护档案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环境保护档案的内涵与类别

环境保护档案是指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其直属单位在环境保护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其形成过程有着科学性、复杂性的特点。必须是经由有资质的国家环保部门出具形成的原始技术材料才具有档案留存、利用的价值和法律效力。根据《中国档案分类法———环境保护档案分类表》将环境保护档案细分为九个基本类目,其序列是:(1)SA1.环境管理。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环境保护政策、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环境监理、环境行政处罚复议和诉讼、环境规划计划、环境信息管理、环境宣传与教育等。(2)SA2.环境监测。监测质量保证、监测数据管理、环境质量报告管理、污染源排放状况报告、监测网络系统管理等。(3)SA3.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污染源调查、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污染事故、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清洁生产等。(4)SA4.自然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农村生态建设、乡镇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区域等。(5)SA5.环境科学研究。基础研究、环境质量研究、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研究、污染防治技术研究、自然保护研究、环境管理研究、全球环境问题研究、环境保护产品开发研究等。(6)SA6.环境工程、基本建设。环境工程、环境科研监测专业设施、民用建筑等。(7)SA7.设备、仪器。(8)SA8.环境标准、计量。SA9.其他。

二、环境档案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1.环境保护档案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历史数据和参考依据。在城市规划方面,建设生态城市需要对城市的整体结构与布局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充分利用环境档案的相关数据以了解城市的结构与特点,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城市改造和建设。在进行环境规划时,可以充分利用档案中所记载的相关数据,对环境质量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和判断,对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进行评估预测。根据对环境质量和变化趋势的初步分析和预测,进行合理的城市环境规划,制定出与城市自身结构相适应、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的手段和措施。在城市建设方面,以往由于缺乏档案意识所导致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充分利用环境保护档案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要充分利用环境保护档案中各种有效资料,建立与国际化标准相一致的生态城市。例如,在制订环境工作规划时,应用工业污染源档案和常年例行监测档案数据,制订大气环境质量控制标准,使其在国家控制标准之内。也可以利用水质污染源档案,制订城市河流排污整治计划,使地表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等。

2.环境保护档案是环境综合治理的决策依据。城市的工业产业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工业废渣、废气、废水乃至各种辐射的排放都是主要的污染源。利用工业污染源档案,明确各种污染源的出处与危害程度,才能有的放矢地制订出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水源整治、除尘消烟等方案,为城市综合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城市居民的生活垃圾也是城市污染的重要根源,环保部门也可以根据生活污染源调查档案了解居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制订更为科学的垃圾分类与处理办法。利用长期连续的环保档案数据进行相关污染治理工作,不仅可以使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顺利进行,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调查,提高整治效率,为治理工作及时完成提供时间保证。

3.环境保护档案为污染事故仲裁提供执法依据。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倡导,人民的环保意识不断提高,各地区打击环境违法的力度不断加大,针对逐渐增多的各种环境污染事故纠纷,环保档案的建设与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档案是由各级环保部门收集的档案数据,具有法律效力。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时,环境监测档案中的相关调查数据不仅起到了追根溯源的作用,也为环境执法提供了调查与仲裁的法律依据。环境保护档案是污染事故处理的重要手段,为城市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提供了重要保障。

4.环境保护档案是环境科研、环境质量评价的数据来源。环境科学研究围绕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国家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科技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环境问题提供了工程技术咨询,为提高环保事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进行环境科学研究中,环保档案中记载的被监测地区环境质量历史变化情况,为环境科研人员提供了可靠的研究数据。在进行环境质量评价时,利用环境标准计量档案对各地环境污染情况进行比对与监测,能及时发现环境标准变化情况与趋势,方便及早发现问题和提出治理方案。

三、环境档案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显现,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了国家的工作日程,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是由于我国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和前些年的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我国的环保档案工作上存在很多不足。部分档案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档案信息封闭,未能发挥档案强大的信息功能;档案管理方式老化守旧等,都是制约环境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弊端。

四、加强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1.强化档案意识,提高人员素质。要充分发挥档案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首先要加强相关部门人员的管理意识和对档案开发利用的意识,提高群众的档案意识。环保部门可以经常组织宣传活动,以提高有关人员的职业素养,使环保档案的管理更加科学严谨,利用更加充分及时。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环保档案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接触与档案相关的信息,大多数人也没有利用档案的机会,笔者周围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何为环境保护档案。要提高环保档案的利用率还要同时提高群众的环保知识素养,建设生态文化,明确环境保护档案的利用价值,使人们意识到环保档案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其次,要加强环保部门和建档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经常组织人才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一步实现环保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在建档时,需要环境监测人员准确连续地监测数据,整理建档后,要及时进行分析、归档、录入、更新、再整理工作,以实现环保档案的动态化管理。

2.档案信息公开,加强电子档案管理。现代档案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档案信息已经逐步由机要文件性质向现代化信息工具转化。实现环保档案的高效利用首先要加强档案管理的基础工作,档案设施要与现代化科技相接轨,与社会要求的高效率性相适应,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档案的新型管理。环保部门要将数字档案馆建设纳入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立全国性环境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高效平台。电子档案相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具有检索效率高、保存时间长、储存空间小、存储容量大等优势。在纸质档案遭到损毁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电子档案及时对其进行修补和还原。环保档案管理部门要建立起全套的计算机编目、检索和借阅系统,同时要重视电子档案的备份与保存,确保电子档案的安全。

3.保障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法制。各级环保部门和政府机构应提供环保档案管理所需的资金保障和法律保障。要加强各级环境监测部门的能力建设,加大对环境监测资金投入,购置先进仪器设备,为环保档案的收集归档提供可靠的硬件保障。各级环保部门需要结合国家档案管理的制度,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档案归档制度和办法。完善环境保护档案的收集归档制度,并做到严格贯彻执行标准化管理的首要环节。依据《档案法》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订一系列收集、整理、利用、查阅、保密、保管、库房管理、鉴定销毁等各项规章制度,使环境监测档案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工作中认真抓好落实,使档案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4.加强单位建设,整合信息资源。环境档案管理实现信息化管理后,要使档案的各个资源实现有机地整合。环保档案优化管理的意义在于,各级环保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生态环境状态,政府可以更方便地利用档案数据进行城市经济规划与建设。因此要对各类环保档案进行信息资源整合,使环保档案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事业发展。

5.创新档案管理,强化资源开发。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形势下,环保档案的开发利用不应延续以往的被动模式,档案工作必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生态城市的建设、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充分调动现有的环保档案资源。以创新精神加强环保档案的管理工作,强化环保档案资源的开发观念是环保档案管理的新出路。当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生态问题也不断显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城市垃圾、工业污染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建设生态城市成为环保工作的热点问题。向发达城市看齐,培育档案咨询市场,建立档案咨询服务平台,使档案管理市场化、产业化,不仅能够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增加环保档案社会效益的有效途径。综上所述,鉴于我国环境保护档案建设起步较晚,对档案的管理和开发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这就需要我们多学习与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我国环保档案的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使档案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

作者:李光睿 董玉宽 单位:辽宁医学院

第三篇:淄博市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考

一、淄博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势

1、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淄博市地处鲁中山区与华北平原的接合部,是沟通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的咽喉要道和山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同时,淄博市处于连接全省整合港口物流资源、统筹发展陆海物流体系的重要地带,基础设施条件较优越,具备较强地承接日韩及环渤海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端产业转移的能力,对周边地市也有较强的辐射功能。此外,淄博市明显的组群式结构的城市布局优势,生态上可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2、良好的经济基础

淄博是山东省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经济发展水平居山东省前列。2014年GDP为4029.8亿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97.8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562.98亿元。目前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导,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体,三产发展水平高。金融保险、工业设计、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趋优。由于淄博市经济发展的长期积累,与鲁中地区其它城市相比,其经济实力和城市商品集散能力均居首位。

3、深厚的文化底蕴

淄博市历史悠久,是齐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齐文化在地理环境上是半岛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互补式政治文化。齐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丰富的旅游资源

淄博市旅游资源丰富,种类繁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存。东部临淄的齐文化旅游区,全面展示了中国古车的辉煌历史和造车技术,西部周村的古商城旅游区,洋溢着浓厚的古商业气息,中部淄川是聊斋旅游区,南部的博山和沂源是自然景观旅游区,溶洞资源之丰富在我国北方罕见,北部桓台、高青是湖泊民俗旅游区等。

二、淄博市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1、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

由于多年的开采,淄博市赖以发展的重要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目前重要矿产资源除铁矿、石灰岩资源能基本满足供给外,其他重要矿产的自足率不断下降,对外依存度不断升高。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目前,淄博市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232立方米,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67%,不足全国人均的九分之一。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淄博市人均耕地仅有0.74亩,是全省人均耕地面积最少的城市,土地供需缺口高达1:3以上。

2、污染严重,环保形势严峻

由于生态保护不够,淄博市地表水资源的主要河流经常断流,河床内流淌的多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孝妇河、淄河(太河水库以下)、猪龙河、涝淄河等污染相当严重。水源地上游及周边地区存在工业废水无序排放、矿井开采等,加上超采严重、地表蓄水保水能力低及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对地下水的质量造成了影响。电力、陶瓷建材、金属冶炼等行业燃煤产生的烟尘、粉尘、二氧化硫及化工行业排放的废气,使环境空气处于较高污染水平。

3、产业结构与布局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

淄博工业内部结构存在加工利用深度不足,利用率低,产品的附加值含量和技术含量不高等问题。这种产业结构又加剧了资源的短缺,污染的加剧。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也十分突出。一些粉尘和烟尘排放量大的企业甚至位于城市、居住区或风景区的上风向;各城区都存在着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居住区用地相混杂的现象,导致环境容量降低、环境污染加重。

4、生态脆弱,系统功能衰退

淄博市是山东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水土大量流失,导致土壤贫瘠,土壤持水力下降,农产品产量下降,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淄博市整体绿化面积少,且绿化中乔、灌、草组合状况差,绿地景观以斑块为主,呈高度破碎的特点。孤岛式绿化系统使生态功能降低,植被的生态调节功能较弱。

三、加快淄博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1)合理利用水资源。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新水源,地表水、地下水、客水要首先满足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工业和农业用水,以流域规划或地区规划中明确推荐的工程优先、配套挖潜工程优先、利用地表水优先、利用当地水优先、具有综合利用功能的工程优先的原则进行供水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同时大力提倡节水设施,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2)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矿山地质灾害防治的法规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及监测预报系统。建立市、县两级矿山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管理体系。依法对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管理,基本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矿山生态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测、预警、预报网络,及时掌握矿山生态环境动态变化,减少造成的损失。(3)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加强生态用地保护,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推进生态肥的生产、施用。推广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的生态农药。改善土壤板结和退化状况,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土地复垦工程。

2、治理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1)综合治理大气污染。促进化工、建材(建陶、水泥)、热电厂等重点企业能源的清洁使用,推动城镇生活清洁能源利用率,全面推动清洁能源计划。优化交通基础设施,提高道路绿化覆盖率,促进新型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环保技术的开发与普及,加强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推行绿色交通。(2)综合处理固体废物。尾矿贮存既占用了大量土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大量矿产资源的浪费。可对尾矿采取用作生产建筑材料、做井下充填料、制作肥料、覆土植树造林等综合利用方式;根据淄博实际,对生活垃圾的处理,宜优先选用焚烧处理方法。堆肥处理是实现废物资源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全过程生态化。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要通过实施清洁生产,积极改进工业企业的技术和设备、设计和改造生产工艺流程,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产业链,实现不同行业之间的资源共享。要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发展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实现工业全过程生态化。(2)调整农产品结构,建设生态农业。发展高产、高效种植业、林果业和畜牧业,建立结构合理、效益统一、农工商协调联动的农业经济结构,推广、发展适应本地条件、综合效益高、具有示范、辐射作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和都市农业。以建设现代化种植业为目标调整农产品结构,使种植业形成集约化生产,积极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贸易。(3)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生态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全市服务业发展由小变大、由慢变快,实现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改造提升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壮大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中介等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增强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新兴服务业的融合互动,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

4、完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1)搞好灾害防治。一是防治地质地震。对南部山区地质灾害要坚持小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平原地区灾害要防止地面变形等灾害的发生。二是防治旱、涝灾害。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涵养水源,提高水库的蓄水能力。完善预警预报网络,做好城市防洪和海堤建设工作,加强防汛物资储备与防汛抢险队伍建设。三是防治病虫害。以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为对象,进一步推广综合治理技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2)保护生物安全。对动植物资源,确定当地野生动植物的典型食物链,保障食物链的完整性;对稀有物种和濒临灭绝物种,保障其生存栖息地;对于现存量少的动植物物种,要掌握其人工栽培和繁殖技术。对生态环境较好的山区和容易破坏难于恢复的区域,科学界定保护界线,划定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保护区的升级建设。对外地进入的家畜、家禽、水产品等,要严格做好检疫和预防工作,防治病毒、细菌的入侵。

作者:孔杰 单位:中共淄博市委党校

第四篇:南通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城市

城市是人类的主要聚集地,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在带给人们巨大的物质财富与精神文明享受的同时,也造成了人口膨胀、土地资源紧张、能源紧缺、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为了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努力探索经济高效、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道路。“生态城市”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整体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和原则,为我国推进生态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实践历程

在学术界,一般认为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在其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提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报告之中。我国带有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活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但生态城市理论研究和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的探索大概起于上世纪70年代,生态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则始于本世纪初。我国现行的生态城市考核指标体系共分3大类28个指标(经济发展类8个、环境保护类12个、社会进步类8个)。有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就有230多个,所占比已重达80%以上。

(三)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尽合理;二是城市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执行力不够;三是忽略了城市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四是生态城市建设法律体系不健全;五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全民参与度较低。

二、南通市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探索

南通市(含所辖5县、市)为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与上海、苏州隔江相望,市域面积约85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29万人。南通市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据报道:201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25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486亿元,在全国300多个地级市中位居第5。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在南通兴办实业的同时,创造性地开展城市建设,构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一城三镇”空间格局。城镇相对独立,分工明确,减少污染,各自可以合理发展。这种一城多镇、分片布局的模式极有创意。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南通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较早探索者。前几年,南通市在“五城同创”取得成功后,已开始着实推进生态城市的创建,亦已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南通市把生态城市的创建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内容,实现了生态规划、区域供水、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医疗垃圾处理等5个全覆盖。已建成区域供水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155万吨;建成污水处理厂100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22.7万吨;4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投运;全市327个镇级以上医院(卫生院)、1613个村卫生室和1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均实现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南通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以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将保持在98%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80%。同时积极推进清洁生产,依法实施对重污企业的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将建成一批绿色企业。

(三)强化资源节约利用

南通市正在强化资源节约利用,以节约地、水、能源、材料等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形成节约型的生产形式、消费模式和交通方式。力争建成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市新型墙材应用比例和水泥散装率均超过90%。

(四)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职责

南通市正实施“清水工程”,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和加紧增建应急水源,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力争到“十二五”末,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正实施“蓝天工程”,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废气的专项整治,削减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禁烧力度。

(五)提升生态服务和保障功能

南通市注重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渔业资源区、风景名胜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以进一步提高生态服务和生态保障功能。例:以千年古护城河为依托而建的濠河风景名胜区已打造成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以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依托而建的狼山风景名胜区,已被命名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历史、文化已得到了较好保护,风景名胜与佛教文化亦相得益彰。

(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

南通市发挥花木之乡的优势条件,正以大型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优化完善生态网络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力争到2015年底,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5平方米以上。所辖的五县(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

(七)加大环境修复力度

南通市区姚港化工工业区退城进园以后,市政府下决心拿出了1.96亿元进行土壤修复,这是为先污染后治理应付出的昂贵代价。现管理、参建部门正努力做到边实施边总结,将为其他受污染地块的土壤修复积累和提供经验。建于南通市东城区的环保公园,其设计和施工紧扣环保理念,充分利用了太阳能、风能等环保能源,景观设计上更注重了废弃材料的再生利用和污泥的改性处理利用。南通市倡导并已建成的交通信号绿波控制工程、快速公交系统、公共自行车系统和绿地慢行系统对于缓解交通压力、便利低碳出行和提升城市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现二期、三期工程正在进行或处筹备阶段。

三、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南通市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所作的一些探索实践经验可供我国其他城市参考,以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我国包括南通市在内的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经验,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政府与公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三大关系,拟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提高生态城市建设水平:

(一)发挥特色优势,确立城市功能定位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与各类城市的地域文化、经济、自然相结合,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或个性的城市。每个城市应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国外许多生态城市具有鲜明的特色,彰显了城市个性魅力。如“花园城市”新加坡。

(二)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突出环境资源保护筹规划

我国目前的区域自然资源规划还不完善,应通过区域自然资源规划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必须以城市生态承载力为基础。如杭州就为“绿色”留出了尽可能大的空间;生态城市建设也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规划目标作保证。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伯克利市,恢复废弃河道,建设慢行车道,改善能源利用结构等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的。

(三)合理调整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

我国当前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要根据本区域地理环境、优势资源进行高点定位、长远规划,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城市经济系统生态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九州市提出了“地区整体的废弃物排放为零”的生态城市建设理念,并付诸实践。其先进理念和实践经验值得借鉴。

(四)优先环境保护,加快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市自然生态保护、减轻环境承载压力。水资源是城市自然生态的命脉。加强城市的自然生态保护,需要围绕水资源,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湿地保护,维护城市生态安全。杭州的西溪湿地公园建设经验值得借鉴。二是加强自然水系的保护利用,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合肥滨湖新区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三是做到雨污分流、污水截流,构建城市和谐水系。当今,美国、瑞士等诸多国家都逐渐对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四是推进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扩大中水回用率。日本和南非被誉为中水回用最成功的国家,值得学习。2.尽量压缩拆迁,增加建筑物迁移翻新比重。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中国“建筑短命”现象严重违背了城市建筑发展的规律,而没有文化积淀的城市不是理想的城市。其实,一些建筑就算已过时、建筑功能发生了改变,也可以做到“二度开花”,如北京的798艺术区;一些建筑完全可以“不死”,如,原来的大学搬迁后,可将校园转让给中小学使用。法国在建设生态城市中重点不是“平地新建”,而是“改造翻新”,让建筑重新焕发了青春,大大减轻了环境压力。我国应提高建筑迁移翻新比重。3.鼓励研发推广环保节能新材,扩大带装修商品房比例。新型环保节能建材使用成本较一般建材相比并不太高,然而生产成本过高,使得其售价很难降下来,从而不具竞争优势。当然,一些新建建筑的节能技术体系还需完善,也会影响其整体效益的实现。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需进一步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与毛坯房相比,带装修商品房具有方便快捷,直接入住;清洁环保,和谐邻里;减少纠纷,科学装修;统一操作,节约开支等优势,应大力推广。4.推行道路黑化,力求施工防尘、降噪、减碴。路面铺设沥青砼俗称“黑化”。道路黑化将有效降低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提高道路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延长使用寿命,提升城市的品位,应大力推广。施工作业现场要严格控制各种粉尘、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努力减少对雾霾的“贡献”。5.倡导垃圾分类,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我国是资源消费大国,每年产生约1.6亿吨城市生活垃圾,但仍主要采取原始的混合收集、清运方式,传统的“堆、填、烧”处理方式又是占地多,耗费大,还会造成二次污染,处置能力也有限。应倡导垃圾分类,改进处理工艺,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巴西的库里蒂巴市1988年开始实行的口号为“垃圾不是废物”的垃圾循环回收项目,在城市的回收达到95%,所获利润用于社会福利,还为许多无家可归者和流浪者提供了就业机会。其经验值得推崇6.打造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地,贴近生态自然。在都市建设贴近生态自然的园林绿地,是环境和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共同要求。面对都市土地及资金的紧缺,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地较为可行。丹麦的哥本哈根市在生态园林建设方面重点推行绿色账户,并设立生态市场交易日。它鼓励了生态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也让公众参预到生态城市项目中来。其创意值得参考。7.构建城市清洁能源系统,推广绿色高效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清洁能源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日益重要。针对目前将清洁能源简单地理解为能源品种,造成清洁能源的经济、环境分割式评价冲突问题,要将其重新界定为清洁高效、系统化的技术应用体系。征收交通拥堵费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要解决交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和慢行系统。8.推行城乡统筹,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小城镇环境保护是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城镇发展中,应尽力保护当地水质和耕地,注重每个城镇的环境容量、承载力水平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维护和提升城市与地区的环境质量,保证本地区人民的安居乐业,走环境友好、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道路。

(五)倡导生态文明,重视文化传承,形成生态城市建设合力

1.建设生态城市,关键在于人的思想意识。要广泛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舆论氛围。2.城市的文化特色,是城市魅力的重要方面。要积极培育发达的文化事业和产业;同时做好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3.生态城市建设必须吸纳公众的热情参与,以形成合力。国外成功的生态城市在建设过程中都是鼓励尽可能广泛的公众参与的。

作者:崔卫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乡建设局

第五篇: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生态城市建设

一、生态城市建设概况

生态城市建设是指以资源利用高效化,环境和谐化,经济高效化,社会发达化为目标,使得社会,自然,经济达成高度的和谐和统一的状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生态城市建设不仅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还需要充分考虑后代人的需求,更要兼顾城市和乡镇,以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建设有着以下的基本特点:其一,和谐,倡导人,自然,社会的发展能够达到和谐的状态;其二,高效,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最大化利用;其三,可持续,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要求;其四,循环性,改变现阶段的生产消费运行模式,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格局;其五,系统性,涉及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生态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理念可以成为引导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基础,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首先,由于生态城市建设是系统化的工程,需要具体的学科理论和现实物质条件作为支撑,而循环经济理念恰好满足了其在这方面的需求;其次,从本质上来讲,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城市建设都是一种生态经济,都是遵照自然生态发展规律,构建一种自我组织,自我调整,自我协调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两者一致追求的,因此两者之间本来就一体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最后,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举措,也能够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物质供应的重要渠道,更加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很有意义的。为此,我们应该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引导,积极开展生态城市建设工作。具体来讲,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1树立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理念。循环经济是绿色生态理念,是依照循环经济的基本思想,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因此,循环经济的绿色生态理念是指人类追求自然的经济发展模式,学习自然系统的运行规律,找到人类生存发展的策略,以保证人与自然能够和谐共处。具体来讲,其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绿色系统理念。自然生态系统中,开放性和循环性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前者能够获得各种资源能量,并且对外排放废弃物;后者能够对于废弃物进行合理转化,处理好利用和输出之间的关系,前后两者的统一,就构成了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体系。其二,绿色生产消费理念。传统工业为了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往往对于社会效应不闻不问,处理不好资源与生态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生产模式渐渐被我们所诟病,由此势必会渐渐走入消亡的状态。其三,绿色技术理念。传统生产技术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效益上,以粗放式的技术方案去开展生产,对于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技术革新越来越朝着可持续化,循环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以知识投入代替了物质投入,从而使得经济,社会,自然达到高度的统一。

3.2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以循环积极理念为引导,实现生态城市建设。具体来讲,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以绿色设计理念去引导生态城市建设。也就是说树立环境资源保护的设计理念,将绿色设计理念导入到设计环节中去,实现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安排,从而使得产品能够在设计之初就展现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比如在商品包装设计的时候,使用可回收的材料;推出全新的对于环境没有危害的产品,以实现对现有产品格局的绿色化改造。其二,用绿色生产理念去引导生态城市建设。针对于当前工业污染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积极将绿色设计思想融入进去,将有用的产品最大化的转化为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资源能量,避免给予环境造成污染。其三,绿色技术理念引导生态城市建设过程。绿色技术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无论是降低污染,还是缓解能耗,都发挥着积极作用。第四,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和政策的支持,建立专门的循环经济的组织和管理体系并投资于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循环体系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的投资环境和经济运作环境。综上所述,循环经济理念引导生态城市建设,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也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是息息相关的。为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正确面对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积极开展各种尝试和探索,以实现两者更好的融合,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者:李卫东 单位:山西省忻府区委党校

第六篇: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1.生态城市内涵解析

生态城市的概念早在1971年便已被提出。但直到现在,对于生态城市最准确最系统的概念定义并未出现,那么,也就不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黄光宇等人认为:生态城市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系统研究社会、人与其“住所”的关系,同时应用诸如系统工程、环境工程等多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关系进行再梳理,充分挖掘资源的再生和重复使用性能,提高人类在行为活动下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调节、恢复能力,使人、社会、环境融为一体,协调发展。2001年时,冯端翊对生态城市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内涵的描述:(1)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要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出发点和战略基础;(2)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污染少、能耗低产业;(4)以绿色交通为主;(5)美化城市环境,打造绿化立体化;(6)转移城市中心区生态压力,发展城边地区环境;(7)保证城市疏密有致,保护绿色间隔;(8)重新制定城市发展控制指标。这些观点,对生态城市的解读,虽然有着各自的侧重点,但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

2.1生态城市建设必要性。郑州市地处中原地区,位于河南省的中部。作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市的发展对于加快实现中原崛起具有深远的影响。在过去的发展中,郑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经济总量提高,在这一系列成绩背后,郑州市发展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交通拥挤、土地利用混乱、城市居民幸福指数低等。面对这样的状况,郑州必须以更加合理化的生态城市为发展模式,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郑州市城市发展,必须力求达到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协调统一,既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又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巨大的生态财富。

2.2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的前提,就是要具有科学的城市规划。郑州市建设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保障。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科学制定:一是加强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二是强调规划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前期准备工作务必扎实有效;三是摒弃传统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四是在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五是城市发展要立足长远来考虑;六是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人的居住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七是根据规划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使城市土地资源得到有效调控;八是城市发展立足区域发展之上,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2.3发展经济,做好生态城市建设的支撑工作。郑州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郑州的发展走上一条可持续的道路,建立起污染少、能耗低的经济体系。(1)进行城市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弱工业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2)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污染少、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的生产方式。(3)限制污染性、资源消耗快的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非污染型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4)政府要做好政策扶持工作,要制定一套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协调的政策机制。(5)改善城市交通,建立完善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逐步改变城市的交通主要方式。

2.4加大郑州市环境保护力度与绿地系统建设。建设生态城市,首先要做好城市环境的保护。进行城市环境保护的方面一般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大力构建城市绿化系统;二是加强对城市水资源引用和排放的监管力度;三是对各个企业产业推广先进的烟尘处置工艺;四是改进并完善城市垃圾处理方式;五是改进技术手段,保证工艺技术清洁无害。对城市植被的保护,就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城市植被的涵盖范围不仅是人们日常里最直观感受到的街边植被绿化,它包括了一切陆生、水生,一切人工、自然的植被。为了构建郑州生态城市,必须加大力度进行绿地扩充,保证城市美化效果,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绿地。

2.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公众的参与可以最大程度的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全体市民务必提高文明素质,树立起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主人翁意识,合力共建郑州生态城市。同时,在加强公民个人素质,提高生态意识的同时,要全面保证实施规划过程中公众参与,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真正意义上的做到规划为人民,人民助规划。

2.6完善政府管理手段。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目标,政府的管理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郑州市的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工作,必须以综合性的手段进行工作的开展。一要加强行政干预。二是严格法律手段。三是经济调控手段。四是加强环境教育。五是提升技术手段。

3.小结

中国古人强调“人之居处,亦以大地山河为主”,也就是说,人、城市、自然应该是相互一体、相互协调的。未来郑州的发展应该继续在特色中寻求和谐、在和谐中创造特色,在继承传统城市建设思想的指引下,走特色生态城市发展之路,成为绿色新城、生态之城、和谐新城。

作者:刘诗芳 韩懿玢 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第七篇:生态城市建设问题探讨

一、生态城市建设概述

1.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当下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从自身做起保护生态环境,但是作为政府,作为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明白城市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综合看来我们国家的城市环境恶劣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就是工业化发展过快,政府和社会一味地要求提升经济水平但是却忽略了对城市环境和对自然环境的伤害,最终日积月累对城市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就是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增加的人口给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压力,与此同时城市生产和制造的垃圾也越来越多,最终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但是国家目前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目标和规划,与当下的城市环境相比生态城市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绿色、无污染、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也是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

2.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和具体措施。生态城市建设不仅对政府提出了高标准、高要求,也对人们和大众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政府在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是监督者、实施者、同时也是领导者,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目标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空气和环境质量,减少由于生态环境的原因给人类的人身健康带来的影响,为了实现这些发展目标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具体措施有:提升政府的监管力度,例如有的城市已经开始提倡人们采用健康的方式出行,比如说骑自行车或者减少开车出行的次数等对于环境状况的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政府还可以改善城市管理的制度和方法,只有制度和管理方法改善了社会的制度和管理方法才会得到改善。总而言之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可以采取很多措施达到城市环境建设和环境改善的目的。

二、生态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

政府在整个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我们国家倡导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社会管理和建设的环境下,政府的作用就更为明显,如果政府对于国家的各种号召都不能够做出积极的回应,更不用说是社会大众了,以下主要针对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展开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1.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制度供给的作用。我们国家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每个地区独特的特色,同时每个地方的制度等也都是结合当地的现状和发展需求制定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众多,对于他们来说城市的管理制度还必须要兼顾当地的风俗习惯等,但是不变的是政府在管理和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都是决策者,各项城市管理政策和制度的实施都需要政府的同意才能够实施,因此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所有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规划制度都需要由政府来供给,因此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政府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制度供给者。

2.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资金供给的作用。实际上整个社会的资源的配置和管理权都在政府的管辖范围之内,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资金,能够为城市建设提供源源不断资金支持的只有政府,因此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另一个重要的职能就是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资金供给,政府的资金的来源实际上还是社会,来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资源的配置和分配的作用,将社会资源进行整合,然后统一安排和配置提升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效率。同时社会上的企业和单位在开展经济业务过程中定期向政府缴纳一定的税是企业的职责和义务,同时这也构成了政府资金的供给来源。资金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就相当于资金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一样,因此为了优化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程度和目标,政府必须要提升自己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和比例,为生态城市建设贡献自己更多的力量。

3.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监管城市建设的主要职能。生态城市的建设并不是漫无目的的,也不是没有管理和规定的,而是需要在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下实现的,因此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另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监管城市建设。因为政府只提供生态城市建设而不监督这些制度的实施的话,这些生态城市建设的制度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政府在监督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的职责就是:一方面政府要保证所有的制度得到落实,并及时对制度的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效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记录,并聘请专业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对制度进行优化改进,或者是保持,另一方面就是政府在监管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切实地深入到实际的城市建设中来,获取最真实的数据信息和资料,为优化城市建设,以及提升生态化城市建设做准备。

4.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具有引导和表率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是主导者,是引导者,也可能大众会对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了解,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实际行为等都还不了解,这个时候政府就必须要起到引导和表率的作用,而且如果政府能够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到引导和表率的作用也会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为政府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实际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政府需要做到的就是保证自己对制度的实施和开展具有极强的执行力,一般只有政府着力实施了群众才会感受大震撼力、也才会效仿,这样政府的管理目标就得到了实现,其次就是政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有身先士卒的信心,也需要有为群众做表率的毅力,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就必须要为社会大众做榜样。总之只有政府的表率工作做到位了对群众的领导才会更加有力和有效。

三、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在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确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和管理中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都是非常重要,而且作用效果非常明显的,但是实际上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多地方的政府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做得并不够,导致城市的生态化建设不能更高效地开展,但是相信随着我们国家对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的提升,政府生态城市建设的力度加大,政府的职能会不断明确,政府的工作效率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效率也会随之提升。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生态城市普及程度以及城市的生态环境的优化程度都会更高。

作者:刘欢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八篇:日本生态城市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一、日本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一)实现建筑低碳化

日本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来源主要是家庭以及办公部门,与上世纪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比,现在的排放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其中来自产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所下降,而来自于家庭以及办公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大增加。因此要实现日本低碳社会的目标其关键措施在于实现家庭与办公部门的低碳化。例如,在对于办公建筑的建筑与装修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减少能源的消耗,可以通过减少空调负荷与照明负荷的来促进机器设备的运作,对建筑的设备进行性能检测。其中,建筑智能技术的应用最具代表性,这属于一种建筑物能源消耗一体化管理的系统,可以有效地提高办公部门的能源管理效率。

(二)对已建设施进行节能改造

经历过石油危机之后,日本采用了国际先进案例作为参照学习,建立起综合型公司,涉及了技术、设备与人才等方面的服务,其目标在于节约能源以及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该项措施经过实践证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利于日本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依然在融资环境方面存在着需要改善的空间。低碳技术在日本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与推广,这需要综合建筑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与能力,需要开发商对建筑能源的重视,更需要建筑使用者在实际使用中节约能源的行为以及意识。因此,随着低碳化建筑的推广与应用,城市居民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三)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

在日本,政府对低碳生活的理念极力推广,极为注重关于低碳技术以及低碳物品的选择与使用,减少使用能源消耗严重的技术与产品。现在,日本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点在于住宅及其家电的使用方面。在住宅方面的研究,测算了墙壁断热型改造以及住宅绿化后的效果,还对住宅周围的空间集中铺设草地以及减少住宅居民的空调使用的效果进行了测算,实验证明了减少能源消耗严重的技术与产品的使用后,明显起到了地节约能源的作用。在家电方面,日本家电市场已经出现了多种节能型家电产品,但是由于这些产品的价格过高而导致许多日本居民难以购买使用,所以日本政府目前想方设法让所有的日本居民都能购买并使用上节约型家电产品。因此,日本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通过该项政策来推动节约型家电在居民生活中使用。

(四)鼓励国民积极参与生态城市建设

现在,日本政府正在积极提倡和鼓励全国民众参与和维护城市环境的规划与建设,促使民众关注与参与自己居住地方周边环境的管理。生态城市在全国民众的积极参与中,可以征集全国民众对于建设生态城市的建议与意见,培养公众对于生态城市建设的意识,让公众主动维护生活环境。现在这方面的项目已经在日本的普通居民居住环境中得到普及,这已经成为日本建设生态城市的关键环节之一。

(五)实施绿色支援政策

为了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日本政府提出了绿色支援政策,这是日本政府进行生态城市建设中颇有成效的一项举措。该项措施主要针对的是给予设计开发项目一定的植物支援,但是该项目必须重视对于生态环境的营造,例如在维护和管理居民周边环境的项目中,日本政府可以免费为这些项目提供树木,有项目的负责人负责。

二、对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启示

(一)制定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的在于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城市问题,但是并不是予以城市化直接的批判。实际上,我国目前许多问题多是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的,包括了社会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以及环境的问题等。只有城市化的发展健康积极,方可为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可靠的基础与前提。在进行城市化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与追求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只有这样方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的存在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体系。通过城市的作用,国家可以更加集中、有针对性地发展。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不仅仅意味着城市在数量与地域范围方面的增加,更应注重对现有城市的内涵进行发展,对城市的基础功能与建设设施进行完善,改善城市的环境以及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要实现城市化的健康积极可持续发展,必须制定城市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做好城市的规划与设计、城市的建设以及管理的实际工作,把城市环境的生态建设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把防止城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以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重点目标。

(二)充分发动社会各界共建生态城市

从上述日本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可以看到,日本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建设,以及为公众建设生态城市提供技术方面以及植物方面的支援。低碳设计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低碳建筑的有效性进行了科学的研究与验证,并且鼓励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来帮助生态城市的建设。低碳技术和设计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建筑设计的教育中,应当进行这方面知识的改革与创新。除此之外,重视普及生态多样性以及生态学的知识,促使社会公众加深对生态城市的了解,以便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以及支援的作用。日本在引导和鼓励社会公众积极投入建设生态城市这个方面的措施比较有效,我国在鼓励民众参与生态城市建设方面,现阶段仅仅在引导公众参与于公共环境的管理这方面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在前期就征集社会公众对于改善环境的建议以及意见。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保证生态城市的建设符合社会公众的切身需求,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提高了社会公众关注环境以及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从社区建设入手、加强城市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社区正在渐渐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活动场所。在我国的城市基层管理中,社区管理模式逐步成为新兴的管理模式。随着城市居民对于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多,基层组织正在不断地扩大其服务的范围,包括了与城市居民具有切身利益相关性的公益服务。发展社区的事业,促进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从而建设起各个方面都和谐发展的城市社区,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完善的社区服务、发达的教育体系、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人与人和谐相处。人类世界的发展与进化,使其逐渐从城市化的时代迈向了真正的城市时代。目前,城市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主要空间,存在着多种制约着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甚至于对整个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所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理想人类生存生活环境的建设,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总体趋势,具有高效的经济效益、宜人的自然环境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其本质是“和谐的、宜人的人居环境”,“和谐”是对生态城市特点的高度概括,“宜人”是生态城市的根本宗旨所在。生态城市是通过倡导生态理念,采用生态技术,建立生态化产业体系,从而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人文生态和谐的城乡统一体。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生态学和社会学的观点,论述生态城市的内涵,提出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强调只有自然生态、人文生态两手抓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发展。

作者:吕汝泉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第九篇: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比较

一、问题的提出

人类社会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两个阶段。工业文明代替农业文明,是基于农业生产进步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发展的结果。工业文明使得人类对自然界的生存依赖极大地减弱,由于物质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和人类的物质层面的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人类发展的重心就转移到提高生存质量上来,随着人类对自身发展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成为人类追求的下一个文明阶梯,也是人类谋求生存质量和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是工业文明的伴生物。产生于工业文明的城市,其发展模式必然与工业发展模式相适应。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由工业化推动的经济发展,经历了由掠夺资源式、外延式、粗放式和线性发展模式,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的、内涵式、集约型、循环型的模式转变。这一转变是基于人类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价值、意义等本源问题的反复思考与总结升华,根本上说,人类正在经历由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文明形态,向生态文明为主导的文明形态过渡。随着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和生态城市建设,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们的空前关注。城市发展的转型不仅推动着增长方式的转型,更为重要的是人类行为会因此与自身追求的终极价值和至高理想渐行渐近。

二、基于全球视域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总结与反思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理论研究成果和成功实践案例层出不穷。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生态城市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经济体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而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则良莠不齐,既存在着有较高价值的理论研究和匠心独具的实践,但把城市建设引向残缺、片面、高成本低收益、不可修复的观念和做法也不乏其例。总结世界各国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反思现状,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中国城市发展转型乃至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提供有价值的理论指导。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认同与多样化实践

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以及巴西、澳大利亚和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和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这些国家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存在着许多共性,又各俱特色。各国都普遍把“宜居”目标放在了生态城市建设的首要地位,其生态城市建设的哲学和理念,无疑是人本主义的,也就是以人为中心,认为城市应当是人类的理想居住地,城市生活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自由、便利;其次,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亲和的人类聚居区域,在城市中,人和自然界进行着良性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交换,最后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彼此包容;再次,生态城市是信息的集散地、效率和创新的发源地。在城市中,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充分合理的利用,人的创造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城市充满着活动力、创造力和热情。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Register)提出,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聚的聚居地。欧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住区(sustainablehumansettlerents)十项关键原则:资源消费预算;能源保护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发展可更新能源的技术;可长期使用的建筑结构;住宅和工作地彼此邻近;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减少垃圾产生量和回收垃圾;使用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循环的城市代谢体系;在当地生产所需求的主要食品。与上述理念相对应的生态城市建设实践是丰富的,多样化的。

1、低碳富氧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低碳富氧几乎是所有国家生态城市建设首要考虑的因素。美国西海岸的滨海城市伯克利生态城市建设中,认为生态城市同生态系统一样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通过建设慢行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路线,提倡以步代车。巴西的库里蒂巴市制定了公交导向式的城市规划,并建成了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是国际公认的公共交通模范城市,它以合理的投资使城市整体交通系统达到很高的水平,调查显示,库里蒂巴75%的通勤者在工作期间使用公交系统,该市燃油消耗量是同等规模城市的25%,城市大气污染远远低于同等规模城市。

2、建立在广泛参与和民主管理下的生态自觉

生态城市建设从生态文明观念培育入手,全体社会成员由理解到参与,从而形成生态城市建设的强大社会基础。澳大利亚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建设中,它向传统的商业开发提出挑战,提出了“社区驱动”的生态开发模式。1994年2月哈利法克斯生态城项目获“国际生态城市奖”,1996年6月在伊斯坦布尔举行的联合国人居会议的“城市论坛”中,该项目被作为最佳实践范例。这方面的主要措施是鼓励社区建设,创造广泛、多样的社会及社区活动;促进社会平等;尊重历史,最大限度保留有意义的历史遗产和人工设施,丰富文化景观;一切开发活动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新西兰的怀塔克尔把生态城市建设赋权到社区。为了加强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鼓励人们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活动中,将自然、历史融入日常生活。新加坡城市规划从策划、修编、实施、管理,每一阶段,每个环节,都发动和吸纳公众积极参与,集思广益,让公众有参与权与发言权。公众不是被动地接受规划的管理,而是规划的拥戴者和实施者。新加坡正试图减少国家在人民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是提倡公民更多的参与并负责决策影响他们生活的事情。居民越来越多的被鼓励参与管理他们自己的房地产和新兴居民城。

3、经济生态化和以政府管理生态化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生态化同步进行

生态城市建设需要以人为中心,离开了居民的安居乐业,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建设生态城市就要使自然生态、经济生态和社会生态各自按照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原则来运转,而且三个系统之间也要保持协调,三个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失调,就必然会影响其它子系统的协调。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已经能被多数人理解,其一般原则也会在实际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体现。但社会生态系统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至使整个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实现,受到影响或使发生偏离。社会生态化的内容大致包括:第一,人的各项权利得到有效保护,主要生存权、财产权、发展权和其它人身权利;第二,社会规则确保人的自由、公平与公正;第三,政府行政生态化,或者称政治生态化。生态型政府应当是责任政府、有限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和高效政府;第四,当地的历史文化遗迹得到保护,文明得以传承。美国的伯克利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居民住房的保障,住房上给居民更多选择,在不同社区,提供不同类型、价格的房屋,满足低收入阶层需要,保证各阶层混居。提倡节能建筑,减少基础设施、房屋的建设和使用成本;波特兰市集中力量解决市区住房矛盾。致力于保留和发展一般家庭所能承受的住房,对住房条件的改善非常重视。波特兰市对公共文化艺术也十分关注,要求所有的新建项目都要向公共文化艺术捐赠一定比例的资金。同时还注重历史遗产的保护,努力保护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巴西的库里蒂巴实施了几百个社会公益项目,这些项目包括:为了帮助低收入和无家可归的人,城市开始了“linetowork”的项目,目的是进行各种实用技能的培训。4年来,该项目培训了10万人。库里蒂巴还开始了救助街道儿童的项目,把露天市场组织起来,以满足街道小贩们的非正式经济要求。

(二)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国内生态城市建设现状

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一样,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根源于人们对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以及经济发展与人的生活质量的统一性的认识。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许多城市如上海市、长沙市、宜春市、扬州市、威海市、深圳市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第五届国际生态城市大会于2002年8月在深圳市召开,并且通过了《生态城市建设的深圳宣言》,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内容更加详细具体地概括为: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生态意识培养。总之,未来城市环境建设要实现几个转变:一是从对物理空间的需求上升到对人的生活质量的需求;二是从对污染治理的需求,上升到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需求;三是从城市绿化需求到生态服务功能需求;四是从面向形象的城市美化到面向过程的环境优化。中国城市国际协会(CCIA)自2007年开始建立《中国宜居城市榜》以来,已经成功推介广东省清远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江西省宜春市、浙江省临海市、河北省迁安市等多个宜居城市。近年来,更是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都宣布把本市建成生态城市。

2、中国生态城市建设的问题透视

在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处在加速阶段的重要时期,地方政府不再盲目崇拜DGP增速,而且开始重视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一种难得出现的可喜局面。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理念尚缺乏科学理论所培植的高度理性和持久信念的支撑。简言之,中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和实践上的盲目。集中表现为泛生态城市建设倾向明显。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城市政府管理者,都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施政的重要目标,也相应地给描绘着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理想愿景,但在后来的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并没有相应的生态城市建设的系统思想和规划,建设效果也大多偏离生态城市的主题。这说明目前人们在对生态城市的认识上存在问题,出现了生态城市建设泛化的趋势。笔者认为,生态城市应当是在尊重城市现有基础和自然条件的前提下,以生态学原理和系统论为指导,建设生态型观念、生态型生活、生态型产业、生态型社会、生态型管理相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提高相统一的人类理想居住区。而目前大多数城市的所谓生态城市建设,实际上等同于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建设,重视了生态城市的外观形式而忽视了本质内涵。泛生态城市建设还体现在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重视有形的设施建设而忽视无形的观念更新、制度和体制构建。真正的生态城市,“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要求城市汽车数量和建筑物密度要受到限制,而不是靠建更多的立体交通设施和在城市边缘扩建绿地,以增加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森林覆盖率来解决。中国许多城市的现代化是以牺牲市民的舒适度为代价的。中国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虽然不得不重视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但诸如噪音污染、光污染等则少有人关注,另外,循环产业链构造、社区民主管理、失业人口援助等也才开始受到重视,至于城市建设中的居民参与度、城市对居民生活的关心、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发扬、城市产业与城市就业的关联、农产品生产本地化、节约型消费观念和文化的形成以及房价过高等等,这些作为长期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和促进。理论研究中有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也大多与生态城市的实质性内容没有多大相关性。泛生态城市建设的消极作用并不在于这种做法本身,相反,按照生态原则建设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应有之义。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用沉重的甚至是无法挽回的代价,换来的亡羊补牢式的理念和行动。但同时,如果滥用生态城市的概念,实际上会造成把不是生态城市的内涵强加于生态城市,从而降低生态城市的要求,把生态城市建设仅仅更多理解为多增加一些绿地和树木而已,再就是楼更高一些、路更宽一些,交通价体系更立体化一些,城市广场更大一些,雕塑更离奇宏伟一些……这种见物不见人的城市建设理念与行为,恰恰与生态城市的理念相背离。生态城市俨然是一种外在朴实无华,内涵生动丰富的人类理想居住区(生产区和生活区)。离开了生态城市的涉及人类生活质量的内涵性要素,就谈不上生态城市建设。中国城市化正在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时代,但要求尽量少犯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和我国过去城市化中的所犯过种种错误,一是不能搞生态城市“”,二是要用生态城市理念来建设城市,管理城市。

三、以“宜居”目标统领生态城市建设

生态城市归根到底要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的需要、方便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做为未来城市追求的终极目标,要把城市建成最适合人类的住所。为此,需要处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宜居”与“宜业”关系问题

国内许多生态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中都把宜业和宜居并列为生态城市的两大目标,这个是有待商榷的。联合国人居组织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安全、幸福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而城市面临的种种挑战的发端,不论是拥挤、污染、犯罪还是冲突,根源都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为此,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宜居”需要以“宜业”为基础,“宜居”内含着“宜业”。人类要在一个城市过上和谐而美好的生活,必然意味着有更加合适的工作和取得收入的方式。所以,生态城市首先肯定是一个经济结构合理,创业环境优良的地方,这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基础。但“宜居”比“宜业”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在“宜业”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满足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之后,还要求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使城市成为人们实现其理想和自身价值的最佳场所。所以,生态城市建设以“宜居”为单一的终极的目标,不仅是人类实现未来生活理想的要求,是生态城市的本真意义,而且更有利于优化城市生产结构和城市功能,引导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的关系问题

一般认为,生态城市建设要有强大的实体经济作保证,如果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生态城市建设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这种说法的确不无道理,但这里要注意区分两类问题:一类是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问题;另一类是生态化城市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问题。这两类问题是相互关联的。生态城市建设首先涉及到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问题,老城区改造本质上是一个生态化的问题,也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优化和改善原有城区功能,这种改变往往是城市的边际改造,要达到颠覆式改造,一般来说是会受制于经济条件制约。当城市扩张至需要建立一个新城区时,完全可以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和规划去建设,但如果新城区建设单纯是为了布局新产业,那就另当别论了。其实,大多数城市建设由于受经济能力的制约,都只能是生态化城市建设而不是生态城市建设,即对原有城市功能和布局按生态学原理和宜居目标进行边际上的优化。这就不能动辄冠以生态城市的虚名。

(三)城市现有资源基础与生态城市建设关系问题

不是任何城市都可以建立生态城市,生态城市要有其客观物质条件作支撑,特别是自然资源禀赋。世界许多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成功案例,以及我国为数不多的“宜居”城市都与城市自身固有的资源禀赋有关,只有少数像新加坡等城市,则是由国家财力作保障建成的。水资源缺乏的城市、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人口基数过大的城市、空间扩张受限的城市等匀缺乏建设生态城市的客观基础,此类城市应以生态化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永恒主题。这里自然就蕴含着这样一个命题:不管旧城区改造还是新城区建设,不管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遗存如何,不管城市建设的经济基础是否雄厚,城市建设的生态化趋势是不可逆的。某种程度上说,生态城市路径是可以选择的、相对的,但城市建设的生态化路径是唯一的,绝对的。

(四)城市硬件和软件,即有形的设施建设和无形的制度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城市建设中只注重有形设施和载体建设,忽视无形的制度和文化建设,这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尤其突出。许多城市管理者和规划建设者认为,现代化的城市等同于高楼林立,宽阔街道,立体交通和有更多的地标性建筑,往往忽视了城市的软件建设,内涵建设。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是生态城市或起码也是生态化城市,生态城市作为人类理想的居住地,适应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形成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国外生态城市成功案例相比,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着规划不完整不科学,建设模式千篇一律,城市交通规划见物不见人,不重视生态产业培育,不重视延续历史文脉,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缺乏与民间资本合作的机制,以及缺乏对公众和社会公平的关注等。这些城市建设中所暴露出来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大多数是与制度和文化有关的软件建设缺失有关。如果生态城市或者说城市生态化建设中,不重视这些软环境建设问题,那这个城市就缺少了生态文明的灵魂,徒有其名而无其实,徒有其躯而无其神。综上所述,在人类深切认识到现有的大多数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与人类追求的终极价值相背离时,人类做出了理性的选择——追求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城市,建设人类理想的家园。但如何建设城市这一人类共同的理想家园,我们往往会被诸如增长、收入、物欲、华丽等所蒙蔽,在追求和谐的口号声中制造新的不和谐。而让人们明确生态城市建设的唯一目标对于避免上述行为和由此而产生的严重后果的发生,该有多么的重要。城市应该“让生活更美好”。

作者:王丁宏 唐志强 张怀林 单位:河西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