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及建议
时间:2022-05-07 10:25:04
导语:智慧城市建设思考及建议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江苏省智慧城市的建设现状
近年来江苏省GDP排名全国前列,GDP含金量排名逐年提升,信息化发展跨入全国高水平地区,科教研资源丰富,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较好,但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差异较大。
1.整体建设如火如荼。建设环境日益完善。江苏省出台省级电子信息产业、智慧旅游、物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规划,设立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等各类专项引导资金;依托高端人才资源成立江苏信息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企业成立产业联盟,如物联网产业联盟已覆盖物流、交通、农业、环境、医护、家居、矿山安全等领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速。提出“宽带江苏”和“无线江苏”等发展战略全面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云计算资源充沛,南京、苏州、无锡、镇江、常州、徐州、扬州及淮安等地均在建设云计算中心;率先建成覆盖全省所有地市的省级智慧城市群综合接入平台,镇江着手打造服务全国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智慧产业蓬勃发展。2012年,江苏省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6%,跃居全国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物联网产业规模达1519亿元,云计算产业达550亿元;智能电网、物联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和产业基地不断涌现,目前已有7个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18家国家级物联网研发机构及5个智能电网产业园。试点示范及智慧应用迅速展开。无锡等9个城区入选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南京等7个城市成为国家旅游局国家智慧旅游试点;扬州和常州是国家工信部智慧城市试点;泰州和徐州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智慧应用已在公共管理与服务、行业、个人及家庭领域展开。居民消费需求日趋旺盛。2012年底,江苏城镇化率已达到63%,城镇人口数量日益壮大;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350.7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329.1万户,网民数量居全国第二达3952万,IPTV用户全国第一共416万;全省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通信和娱乐教育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逐步增长。
2.地区进展差距悬殊。苏南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且增长较快,“数字城市”建设较为完善,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地级市基本完成规划并启动建设,昆山、常熟、江阴、武进等一批区县市亦展开各具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苏中、苏北大多地区经济基础和产业基础较差,信息化总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苏北地区信息化总指数相对较低,对智慧城市的认知度偏低,城市信息化进展缓慢。南京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借助青奥会的筹办,赢得战略资源和政策支持,大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发展智慧产业,促进科技成果在青奥中的应用,“智慧青奥”成为近年推动“智慧南京”发展的主要力量。无锡作为国家感知中心、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试点示范城市及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区,智慧城市建设以物联网产业发展为驱动。《无锡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指出,将在九大领域开展30多项重点示范工程建设,把物联网应用全面融合到市民生活中。苏州信息化整体水平位居国内前列,“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三大任务、六大平台和九大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苏州”。此外,苏州工业园区、吴中区、昆山市花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昆山市张浦镇已规划智慧城市建设。常州智慧城市建设依托“四库四平台”,发展六大智能产业,实施八大应用工程,实现“四化”目标,努力打造“智慧常州,智造之都”。重视民生服务,先行试点的“智慧社区”已覆盖10万余用户,让城市居民切实体验智慧生活。扬州《“智慧城市”行动计划》指导建设工作,围绕“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战略,以服务民生为主旨,致力将扬州建设成为国内中小城市智慧化建设的典范。镇江、徐州、泰州、盐城虽暂未出台全市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或规划,但在某些领域或区域亦有所突破。镇江依托“云神工程”承建国家级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并正在开展智慧城市顶层规划工作。徐州出台《徐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以“感知矿山”为突破口,初步形成智能矿山物联网产业链。泰州和盐城城南新区是住建部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正在积极筹谋智慧城市建设。南通、淮安、连云港及宿迁等地市均与运营商合作启动“无线城市”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并统一接入“智慧江苏”综合平台。
二、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1.建设模式偏于单一。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有由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和由市场导向的自下而上两种模式。国内智慧城市建设大多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主要由政府主导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策略,多以项目或工程付诸建设行动;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自下而上的模式,在市场竞争机制主导下,建设主体自发在某区域集聚智慧城市要素。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目前是自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主导,如政府独自建网,政府投资、委托运营商建网,政府指导、运营商建网运营等。政府主导的建设相对缺乏市场调节和全社会参与,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或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响应和调整,可能导致与社会需求偏差较大。
2.建设内容有失均衡。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结构包括:基础设施是根本,保障体系是关键,业务应用是核心。目前全省智慧城市偏重基础设施和示范应用工程的建设,如全省在建和准备建设的云计算中心已超过16个,物联网、智能电网产业基地或产业园较多,布局是否合理仍待考证。然而,智慧城市相关的法规政策、标准制度、组织体系、信息安全、高端人才培养等保障体系建设缓慢,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效,给智慧城市的持续发展带来隐患。江苏省虽已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的部分产业规划和部分地市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但缺乏面向全省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的顶层规划或指导意见,缺失整体的规范或标准。除扬州外,其他地市暂未正式出台智慧城市建设的考核指标或评价体系,难以保证建设效果。规范体系制定速度不及智慧城市建设速度,地市各自为阵,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地市及系统间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协同。
3.应用示范不尽合理。目前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地市一般都以示范应用工程作为智慧城市应用的着力点,但这些示范工程大多集中于智慧政务和智慧民生方面,涉及智慧产业应用的比例较小。部分地市的应用示范缺乏统筹协调,工程建设没有系统性和传承性,资源利用共享不充分,甚至出现同一地点有不同部门安装多个摄像头等简单重复建设现象。苏北地市的大多示范应用和当地产业联动较弱,不能很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部分示范应用没有切合实际需求,项目建设一哄而上,甚至出现项目建设虎头蛇尾的现象。
三、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该在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主体,探索运营模式,协调建设内容和进度,营造创新环境,保证政府服务职能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成功、居民幸福指数提高,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
1.积极探索,运营模式博采众长。智慧城市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面临的财政负担和融资压力较大,成功的商业模式是支撑智慧城市长期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江苏省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运营模式需要不断探索前进。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应多元化,以政府为主导、运营商和行业企业为支撑、研究机构为外脑,形成良性互动。在政府统筹指导下,吸引有实力的设备厂商、系统集成商、运营及服务商等参与主导建设,邀请研究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献策和把关,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建设模式应结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模式,采取政府建设、运营商建设及合作建设等方式。如关乎国家利益或涉及公众安全的由政府建设;运营商具有网络、运营、用户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在通信基础设施、三网融合、应用平台、信息整合和运营服务等方面出力;行业应用及两化深度融合方面的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具有竞争力的行业企业为主导,充分调动应用提供者和行业参与者的积极性。
2.加强组织,建设内容统筹推进。江苏智慧城市建设将经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试点、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和应用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和多项智能应用系统整合、全面泛在感知和智慧应用融合等阶段。应尽快全面梳理智慧城市的建设内容,基础设施、应用系统、保障体系等建设应协调推进。苏南、苏中苏北智慧城市建设的关注点和进度有所不同,不应要求所有地市的建设步伐一致,应分区分步推进。苏南智慧城市建设基础好,当前进行基础设施提升和应用推广时,建议采取整合优先策略,构建共享的应用支撑平台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苏中、苏北信息基础设施较薄弱,当前应在急用先行的策略指导下,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应用。保障体系建设是关键,应得到所有地市的足够重视,与基础设施建设及示范应用同步开展,边实践探索,边总结完善。政策及标准建设方面,尽快研究和制定全省智慧城市发展的顶层规划、建设规范、监管流程、评价体系、信息安全规范等,统筹全省智慧城市建设部署,客观评估建设效果。同时,要求地市、园区等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区域做好顶层规划,并与上级规划衔接一致。组织体系建设方面,应明确智慧城市决策管理的主导部门,成立“一把手”的领导机构和专人负责的工作办公室,保障建设工作的顺畅性和可操作性。主导部门在建设过程中应协调好政府、企业及居民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组织机构和专家对规划指导、政策制度、信息安全体系等建设把关,保障建设的合理性和准确性;聚集人才、专家、资金等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推动江苏在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产业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3.注重实效,示范应用惠及全民示范工程建设应遵循“注重实效、循序渐进、以点带面、适时推广”的原则,围绕政务、产业、民生等领域,逐步构建智慧城市框架,让全社会分享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科学选择试点项目,优先选择示范效应强、产业联动好、社会效益优的做先导,如常州的智慧社区等。智慧政务应用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导向,示范项目应能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意识,规范信息资源的挖掘、整合及共享。智慧产业应用以新兴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升级为目标,示范项目应鼓励突破核心技术,探索商业模式,培育龙头产业。智慧民生应用以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为落脚点,示范项目应针对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医疗、交通、食品安全等。试点项目建设首先应确定责任主体,重视组织协调,全面系统掌握试点项目的需求,精心编制实施方案,在小范围先行先试。对实施方案和效果进行全面评估,积累运营经验,完善提升后再逐步扩大试点区域。试点建设期间,结合相关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试点实施方案和项目建设运营方案。通过不同地市、不同应用的交叉示范,为全省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提供指导。智慧城市建设伴随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网络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试点项目应推广新兴技术的应用,应用范围越广、应用程度越深,城市智慧化程度一般越高。(本文来自于《信息系统工程》杂志。《信息系统工程》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孙小芹工作单位:江苏赛联信息产业研究院
- 上一篇:统计局统计普法工作要点3篇
- 下一篇:在全局党的群众路线动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