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洪区安全建设思考

时间:2022-11-22 11:07:37

导语:蓄洪区安全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蓄洪区安全建设思考

摘要:本文介绍了濛洼蓄洪区的基本情况,总结了蓄洪区的人口变迁情况、安全建设及居民迁建的实施历程,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濛洼;蓄洪区;安全建设

1基本情况

濛洼蓄洪区位于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下至南照集之间阜南县境内,南临淮河,北临濛河分洪道。区内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面高程26.0~21.0m。濛洼蓄洪区于1953年建成,蓄洪区面积180.4km2,耕地1.32万hm2;区内总人口19.5万,涉及阜南县5个乡镇及阜濛农场。濛洼蓄洪工程由淮河左堤和濛河分洪道右堤,以及王家坝进洪闸和曹台子退水闸构成,蓄洪区圈堤总长94.3km。当王家坝水位达到29.2m,且继续上涨,适时启用蒙洼蓄洪。设计蓄洪水位27.7m,设计进洪流量1626m3/s,设计蓄洪库容7.5亿m3。1953~2019年间,于1954、1956、1960、1968、1969、1971、1975、1982(2次)、1983、1991(2次)、2003(2次)年共12年15次蓄洪,进洪机率约5年一遇。2020年淮河大水,7月20日王家坝水位达到29.65m,超保证水位0.45m,濛洼蓄洪区第16次开闸蓄洪,蓄洪前转移群众2千余人。7月26日关闸,76小时总蓄洪量3.75亿m3。濛洼蓄洪降低了淮干水位,对淮河安澜起到关键作用。

2蓄洪区形成及人口变迁

解放前,濛洼蓄洪区是一天然洼地,地广人稀,有八个常年积水湖。洼地东西长约40.5km,南北平均宽度7.5km,总面积300多km2,是天然蓄洪区。1951年后,为解决淮河洪河口至南照集段泄洪能力不足,开始将濛河洼地规划建成控制性蓄洪区,蓄洪区北侧沿原濛河开辟分洪道,同时筑濛堤,与整治后的淮堤构成蓄洪圈堤。蓄洪区工程于1953年建成。治淮初期,濛河洼地范围内有99个自然村庄,共计5万余人。为解决濛洼蓄洪区群众安置问题,1954年11月成立了阜南县濛洼蓄洪库调查委员会,当时调查濛洼蓄洪区内人口11854户53595人。后于1980年代初、1990年、2018年等年份多次调查统计区内人口,分别为10.9万人、13.3万人、19.5万人。从1954年到2018年,蓄洪区内人口增长14.1万人,平均人口年增长率20.3‰,而同期安徽省平均人口年增长率13.3‰。区内人口增长较快阶段主要发生在1966~1982年以及1982~1990年。

3庄台、保庄圩及撤退道路建设

濛洼蓄洪区安全建设始于上世纪50年代,1990年前以建设庄台为主;1990年后安全建设全面展开,主要为新建保庄圩、庄台加固、修建撤退道路及交通桥等。3.1上世纪50~70年代。1950年大水后,为照顾群众的迫切需要,按人均面积16m2建设庄台。庄台四周预先留有空地,以作将来加大庄台之用。在蓄洪区内建设低标准庄台51座,庄台高程29.0m,边坡1∶3。1958年原治淮委员会撤销后,安全建设工作基本停止。1971年治淮规划对行蓄洪区按有弃有保的原则分类处理,濛洼蓄洪区规划修建和加高庄台,资金以群众自筹为主,由于补助标准低,自筹能力有限,影响了庄台建设。3.2上世纪80年代。1982年淮河发生较大洪水,行蓄洪区安全建设项目列入“六五”治淮基建计划。1984、1986年,安徽省先后编报低标准行蓄洪区庄台总体设计和修正设计,庄台建设标准较前期有所提高,庄台按人均面积21m2建设;庄台顶高程是根据淮河建临淮岗工程后百年一遇洪水位加超高1.5m,即安岗圩以上31.2m,以下30.7m。后经淮委批准,濛洼庄台工程逐年实施,至1996年底基本完成,共建设庄台111座,台顶面积189.5万m2,安置人口8.8万人。同期安岗保庄圩亦列入庄台工程中建设,面积1.9km2,保护人口1.5万人,于1985年5月开工,1986年10月竣工。3.3上世纪90年代。1991年大水后,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工程被列入淮河流域19项骨干治理工程。1994年水利部批复了《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规划濛洼等低标准行蓄洪区采取就地安置,以庄台为主,结合防汛撤退和平时群众生产的需要,修建撤退道路。庄台规划标准提高到人均面积30m2。1998年在濛洼尾部退堤工程中兴建了7座庄台。1999年利用国债资金修建的郎楼、崔寨2座庄台,同期区内建设8条撤退道路,长79.6km,其中砂石路5.3km,砼路74.3km。3.42000年以来。2003年大水后,编制完成《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2008年,水利部批复《淮河流域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方案修订报告》,庄台规划标准提高到人均面积50m2,保庄圩人均占地100m2。濛洼先后实施了王家坝、老观、曹集西、段台、郜台5座保庄圩,面积4.97km2;加固94座庄台,完善护坡,建设庄台深水井;新建维修撤退道路6条61.97km;建设王家坝、中岗对外交通大桥,保证蓄洪后对外陆路交通连接。

4居民迁建

由于区内居民数量多,影响汛期蓄洪区的启用,导致洪灾风险较高。为解决这一问题,水利部门和各级政府多年以来在开展安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也在寻求合适的居民迁建方式,解决蓄洪区安全、环境、发展问题。4.11954年群众安置问题调查。1954年洪水期间濛洼蓄洪,庄台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分布零散且不易防守,对大量群众依然进行了撤退转移,加之庄台在洪水期间冲刷严重,不仅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汛后庄台修补工程量也较大。淮委、阜南县组织成立了阜南县濛洼蓄洪区调查委员会,对11854户53595人进行实地调查,提出两点建议:(1)有条件的尽量迁堤、迁岗,没有更好安置去处的采取加高、扩建和新建庄台等办法。(2)尽量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不大规模建庄台,可将建庄台经费投入群众生产,促进农业互助合作,走集体化的生产道路。4.22003年居民迁建实施方案。2003年洪水期间,濛洼蓄洪区两次开闸蓄洪,转移人口19142人。当时,安徽省水利厅向国家发改委和水利部报送了行蓄洪区移民安置与安全区建设实施方案,规划将居住在不安全地带的群众全部迁移,安置方式为迁入保庄圩安置,其中阜南县18578人迁至蒙洼蓄洪区堤防加固工程修建的王家坝、老观、曹集西、段台4座保庄圩内,阜蒙农场564人迁入位于安岗保庄圩内的农场总部。4.32018年安全建设规划。经过多年安全建设,濛洼蓄洪区低洼地群众安全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庄台人均面积约22m2,其中人均面积小于50m2的庄台117座,居住拥挤。为解决濛洼及其它行蓄洪区群众安全、环境、发展问题,2018年省政府印发《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濛洼蓄洪区庄台超容量人口需迁出安置9.24万人,其中货币化外迁城镇安置1.0万人,现有保庄圩安置3.36万人,新建老观北保庄圩安置0.8万人,沿濛堤新建庄台安置4.08万人。计划濛洼蓄洪区2019~2020年直接建房外迁安置共迁移庄台超容量人口7905户29082人,其中迁入现有保庄圩6083户22577人,迁至区外1822户6505人,目前规划项目正在实施中。

5思考

5.1人口增长过快,加大了蓄洪区防洪保安和管理的难度。1954至2018年,濛洼蓄洪区内人口增加14.1万人,平均人口年增长率20.3‰。区内人口增长过快使得其运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易解决,落实行蓄洪区人口控制是一项重要措施。安徽省发改委于2018年印发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人口控制规划,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的思路,加强区内人口控制,稳步推进居民迁建,完善迁出人口户籍管理,简化迁移手续,鼓励人口迁出,及时拆除搬迁区的原住房,落实进城退宅农民奖励政策,保障搬迁群众合法权益,防止返迁。规划至2025年底,濛洼蓄洪区内人口控制在18.93万人以内。5.2从长计议,建议设立行蓄洪区专门管理机构。蓄洪区是一个复杂的特殊区域,管理涉及水利、国土、农业、交通、教育等多个部门,是一个社会区域单元,区内管理包括各级政府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管理和蓄洪工程及其它专业管理。目前蓄洪区无统一的管理机构,为职能分管模式。由于各部门管理目标不完全一致,职能分散管理容易导致各部门利益、权限、职责间的矛盾和冲突。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也是人口增长过快的重要原因。建立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承担对蓄洪区规划、运用、救助、土地开发利用、人口管理控制、适应性产业和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等相应职责,严格控制群众在不安全地区居住。在蓄洪区运用时,负责统一协调蓄洪区群众撤退和安置的实施,对群众提供生活保障,做到科学地运用和管理蓄洪区。流域机构与省、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加强行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李燕,徐迎春.淮河行蓄洪区和易涝洼地水灾防治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

作者:高强 徐迎春 王露露 单位: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