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安全培训的模式与构建
时间:2022-12-13 04:54:38
导语:农机安全培训的模式与构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本文作者:祝海峰工作单位:岳西县农机技术推广站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是农业机械家族中的两个最主要成员,尤其是拖拉机,它是许多作业机具的基本平台。将这两类培训推向社会化,就基本上意味着整个农机培训的社会化。笔者认为这是政策上的一个失误。2.1农机培训社会化培训单位无利可图“社会化”即意味着市场化,培训单位必须有利可图。根据《安徽省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细则》有关规定,办一个正规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学校固定资产投入将不少于70万元(按最低要求:教练用大、中、小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各一台,并配套农用挂车及其他基本配套农具最低15万元;基本教学仪器、设备2万元;学校征地0.33hm2,18万元;训练场地1000m2,建设费用3万元;基本教学、办公、生活等配套建筑500m2,20万元;教学人员(5人)、管理人员(1人)工资,年支出将不少于12万元。而目前安庆市每年的培训情况是:大县(市)不足200人,小县(区)不到50人,按年培训100人、每人收费按最高990元计算(物价部门核准),年总收入仅9.90万元,还不够支付工作人员工资及费用支出(油料、机具维修等),根本谈不上盈利。原来的县农机校之所以有“盈利”,一是因为农机校人头经费全部由财政拨款;二是因为农机校固定资产全部为国家早期投资;三是培训没有完全到位。可见,办一个完全社会化的拖拉机驾校根本就无利可图。因此,从2004年《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管理办法》实施至今,我县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向主管部门提出申办拖拉机驾校,全市的情况也基本相同。
农机培训社会化农民无力承担培训一个合格的拖拉机驾驶员成本远高于一般汽车驾驶员(如小型汽车)。因为汽车驾驶员要掌握的交通安全法规、机械理论常识及其场地、道路驾驶技能,拖拉机驾驶员都要掌握,同时还要增加农机具的挂接、田间作业等科目。即使是相同的科目,拖拉机也比小汽车的操作难得多(以速度快慢来衡量难易程度是彻底错误的)。凡是既开过拖拉机又开过小汽车的驾驶员,都有这样的体会。可以说,熟练的拖拉机驾驶员,只要很短的适应时间就可以成为优秀的小汽车驾驶员;而没有接触过拖拉机的汽车驾驶员不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是根本操作不了拖拉机的,更不用说驾驶拖拉机挂接各种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了。因为无论是操控性能(如转向、换挡、制动等)还是车辆自身的稳定性、安全性,小汽车都要远远优于拖拉机。如换挡操作,小汽车的变速箱都有同步器,无论加档还是减档都非常的简单而轻松(更不用说自动档了);而拖拉机则完全不同,尤其在减档时,不使用两脚离合器、或者即使使用了两脚离合器但油(油门)离(离合器)配合不好都会有严重的打齿,甚至根本就挂不上档。因此,如果说小汽车驾驶员通过3d的训练可以较熟练地换挡,而拖拉机驾驶员训练10d也达不到那种熟练程度。可见,培训一个合格的拖拉机驾驶员,要比培训一个汽车驾驶员更难、成本更高。现在我省拿一个C1驾照,其学习费、考试费、生活费等各种开支累积一般要4000元左右,按这样的收费标准,农民办驾驶证的负担过重。农机培训社会化与国家惠农富农政策法规相悖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惠农支农政策,连农民工的培训都纳入了政府补贴的“阳光工程”,而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培训又要实行社会化。一方面为鼓励农民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国家对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把农机培训推向社会,这与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极不协调,也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悖。《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农业技术推广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组织农业劳动者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提高他们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农业劳动者在生产中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在技术培训、资金、物资和销售等方面给予扶持”。笔者认为,对农民进行拖拉机、收割法。在坡度大的地方应栽培果树或生态树种,根据当地的条件,增多蓄水,保护土壤。
树立系统的防灾减灾思想,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树立系统的防灾减灾思想。防灾减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并影响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通力合作。应当坚持综合防治、系统防治、全面防治的原则,积极推进并确保监测、预报、评估、防灾、抗灾、救灾等工作协调一致。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协调机制和保障机制,最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加强防灾减灾力量资源整合和协调配合;制定科学的防灾抗灾预案、加强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工作,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重视研究不同类型自然灾害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发挥防灾减灾措施的综合效用,开展灾害及其防治知识教育、宣传、培训。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气象灾害的防治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法。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信息机制、灾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 上一篇:环境监测安全现状思索
- 下一篇:公路养护教材建设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