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弹唱对音乐教师的作用

时间:2022-01-25 11:02:14

导语:流行音乐弹唱对音乐教师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流行音乐弹唱对音乐教师的作用

摘要:在师范类高校中,开设“流行音乐弹唱”课程对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进行技能提升,是对中小学阶段提升素质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以“课程培养人材”的观念,利用流行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甄别作品内涵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学生创新性、发散性思维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流行音乐弹唱;跨学科性;即兴;发散性思维;教学技能;素质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音乐课程的目的不应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而要以社会发展为目标,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师范类高校开设“流行音乐弹唱”课程应围绕上述目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以音乐育人,形成素质教育的良性发展模式。流行音乐作品产量高、传播速度快、发展迅速,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通俗性、大众性、时尚性、娱乐消遣性、快速更替性,以结构简短和情感真挚见长,更易被学生群体理解、喜爱和传唱。“流行音乐弹唱”是流行音乐的一种表现手段,弹唱主体借助钢琴&演唱、吉他&演唱等不同乐器与演唱组成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跨学科的将理论、演奏、演唱结合一体的能力展现,对提升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与教学技能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流行音乐弹唱”为手段可使“教”与“学”的双方在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促进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自我能力提升的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为我国培养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流行音乐弹唱加入基础教育中的必要性

由于流行音乐的部分特征符合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求,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充满热情,是学生们舒缓学习压力调节学习气氛的重要方式,但他们缺少辨别流行歌曲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是否具有正确导向作用的能力。流行音乐所具有的商业属性,使少部分创作者受利益驱使,制作了一些内容媚俗、质量低下,缺少艺术性和审美高度的歌曲,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到这一部分流行歌曲的低俗属性,“人云亦云”的选择的歌曲不能形成正能量引导,并且这类歌曲在思想上产生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和调整,对于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长期目标是不利的。在基础教育环节加入流行音乐等同于“因势利导”,将流行弹唱的实用性融入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知与欣赏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高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拓展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在进修环节往往是对古典钢琴和美声唱法、民声唱法或较“正统”的演奏和演唱方式的学习,学习内容更新程度和创新性不够,近10-20年的作品较少。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缺少了对流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弹唱能力。教学理念与实践应用能力与音乐的快速发展态势严重脱节。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们对流行音乐的精神需求远远大于教师的“供给”,因此,在基础教育环节,利用流行音乐陶冶学生情操、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激励学生提升自我能力以促进社会发展,教师应具备“流行音乐弹唱”综合技能的需求是迫切的。

二、“流行音乐弹唱”的教学分析与研究

“流行音乐弹唱”相比传统弹唱来说,对弹唱主体的音乐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发散性、音乐元素使用多样性以及在即兴中体现的“急智”能力要求更高。由于审美要求、音乐风格、社会功用的不同,流行音乐的弹唱在表现力上更讲求感染力和亲和力。无论是“正统”弹唱还是“流行”的弹唱,其中的“弹”均要求在掌握了一定的演奏技巧之后有对音乐基础理论快速变通应用的能力。大量教研数据表明,部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在学习“乐理”过程中将它视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没有真正的将它应用到实践应用中,“学以致用”的目的并没有达成。“流行音乐弹唱”中的“弹”的理论支撑是以“乐理”为基础建立的流行音乐理论体系。相对于传统音乐理论,无论是“正统”弹唱还是“流行”弹唱,对于音乐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应用非常必要。谱例2为和弦功能谱练习谱,是练习弹唱技能的基础,根据所给出的标记分析并快速找到可应用的音符。很多教师在学习钢琴过程中因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思维被固化,不能准确并快速的提炼出可展开的音乐材料和元素,不具备和声连接、分解织体、节奏设计等“即兴”技能,始终局限于演奏作曲家的作品或既定乐谱,缺少了对音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快速变通能力,导致这一部分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也以“灌输”的教学方法去传授“弹”的技能,忽略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培养“未来教师”的环节中,只有改变教学思路,传递启发、引导、拓展思维的教学理念,才能真正的解决弹奏中不会“即兴”的问题。以上谱例可哼唱旋律进行练习,根据和弦标记将即兴演奏的音符弹奏出来。从“演唱”的角度来说,美声和民声唱法用人体作为发声器官,讲求共鸣腔体与歌唱位置的统一运用,音色纯美,作品艺术性较强,高雅并陶冶情操,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意义有一定的难度,易形成审美距离感。而流行音乐的意识形态更易受到中小学生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选择性的对歌词传达的含义进行把关,既可以正能量的引导学生建立社会责任感又满足了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精神需求,达成素质教育的目的。以《把未来点亮》(词:梅皓钧,曲:李凯稠,演唱:李昕融)为例:“我看见天空晴朗洒下一片光;蓝色海洋上海鸥自由地飞翔;每一艘航船都有了方向;快乐地驶向幸福的远方;我看见大地盛开绿色的希望;向日葵张开笑脸凝望着太阳;每一颗小草都努力生长;执着朝着天空的方向;我看见一道光把黎明点亮;幸福就是有你陪在我身旁;给我翅膀飞向希望的远方;心中的声音说要像你一样;我拥有一道光把未来点亮;有你就有温暖有甜蜜的梦想;手牵着手传递美好和力量;生生不息的希望会穿越时光。”《把未来点亮》发行于2021年6月1日,歌词用健康的内在精神力量鼓舞人心,用清澈动人的旋律扣人心弦、编曲的节奏型青春洋溢,使整首作品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表达了当今少年儿童在先辈用披荆斩棘、风雨兼程的热血点亮的美好生活下勇敢追逐梦想的活力与热情。众多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的多是对作品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演唱技巧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艺术创造力和灵感启发方面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造成在知识传递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启发、创新等能力培养不足。“流行音乐弹唱”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可解决音乐理论、演奏、演唱学科独立存在而不能实践应用的问题。利用流行音乐弹唱加入教学具有“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情况下,“即兴”弹唱中的唱是某一首既定歌曲,演奏的部分是围绕这首歌曲的和弦连接、段落结构和节奏设计等展开的即兴弹奏,可随弹唱场合、受众群体和弹唱主体的情绪而出现不同的音符、乐思、力度、风格、节奏型等,这要将演唱演奏技术与和声织体分解与应用技能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流行音乐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极其特殊的作用。人类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思维空间的建立需要来自于不同的感受,愉悦与忧伤、振奋与失落,严肃与戏谑的情绪集中在几个音符上,配合引子与律动即能展开一段即兴弹唱活动,在之后所展开的环节中,它又有变化多端甚至会出现超越自己想象不确定未来走向的情况,这代表出现了一种“发散性”思维方式,使弹唱主体的脑、眼、手、耳、口均得到协调统一的发展和能力提升。音乐中的发散性思维能够充分发挥人类的想象力,以一个点扩散到其它点以至于衍生出更多的“面”,形成了旋律、和声、节奏、结构、风格的结合体,也就是“即兴”思维下的产物,这其中包括对音乐理论与实践演奏和演唱的结合,不断突破原有弹唱环节的“舒适区”演奏织体和演唱方式,用发散性思维寻找更多可能性,是“标准答案”类的既定作品所不具备的思维拓展训练优势。弹唱的主体会形成潜移默化的思维观念——在框架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而不断“创新”是永远发展的硬道理。掌握了“流行音乐弹唱”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中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思维定式是处于“舒适区”的体现,利用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可适用于背诵知识点、概念,但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建立与发展,“舒适区”思维严重阻碍新思维和新方法的构建。知识可传授、可背诵,但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正因如此,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是不同的。在“流行音乐弹唱”的教学过程中,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相同的旋律可以有不同音符衍生的伴奏形态,用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思维和灵感,让孩子们看到“一件事”的不同面。因此,利用流行音乐弹唱作为教学手段对于启发我国中小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语

师范类高校开设的“流行音乐弹唱”课程,是为了在基础教育教学环节中打破应试教育本位主义,不是为了教会学生演唱或弹奏某一首歌曲,更不是为了学生考级、考试、比赛,甚至培养出音乐家。我们也要改变师范类高校学生学习音乐是为了“教音乐产生劳动价值”的观念,通过“流行音乐弹唱”这门课程使学生感受思想与灵感的碰撞,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健康成长,培养学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是师范类高校教师教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月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下的教学观[J].才智,2018(20):29.

[2]龙亚军.音乐新课程教学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

作者:孙梦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