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改进策略
时间:2022-05-27 11:27:19
导语: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改进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指标,推进城乡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的新目标。分析当前城乡教师数量、学历、职称等方面的差距,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师资配置不合理的诱因,并针对如何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提出建议。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师资均衡;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上层建筑的进步与完善。但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本质是农村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这就导致城乡二元结构成为独特的“中国现象”。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水平、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方面,城乡教师师资水平的差距明显。而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与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息息相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影响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针对城乡教育资源的失衡,在教育公平性思想指导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被提上议程。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支持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2]。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人力、财力和物力这三类教育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进行均衡配置,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3]。现阶段,城乡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渐趋于均等,然而教师资源方面的差距仍然明显,并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教师教学水平是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城乡教师师资均衡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中坚力量”。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基本现状
(一)城乡义务教育绝对数量生师比
义务教育阶段城乡生师比均为城市高于农村,意味着城市教师分配的学生数量更多。从生师比的基本概念来说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更好,但教育的质量并不简单由教师数量决定,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城乡义务教育水平。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质量配置分析
1.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历配置分析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城市教师学历本科及以上比例远高于乡村地区,高中及以下学历中城市仅有0.1%,普遍情况下城市教师学历高于农村地区。同时,统计数据中为教师现有学历,部分农村教师为进修后学历,因此城乡教师学历配置实际情况可能更为突出。教师的学历与教学能力一定程度呈正相关,学历越高的教师教学质量可能越好,城乡地区教师学历的配置不均衡会扩大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2.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职称统计义务教育阶段中学一级、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比例,城市均高于乡村;中小学二级、三级和未评定职称教师比例,乡村大于城市。职称是教师教学能力的评定工具,大体可以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城市相对于农村来说一级和高级职称比例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义务教育阶段城市的教学水平更高。教师职称的结构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反映出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水平的差异。
(三)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师资调度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的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在非自然减员的情况下,每年以百分之十以上的比例流失,其中大部分是乡村教师考调到城区学校。考调到城区学校的乡村教师是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城区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进一步加剧了城乡教育水平的差距。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一)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影响当地在教育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从而影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4]。城乡学校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资源的投入存在差异,城市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多,学校基础设施好、教师待遇好,大部分优秀师范毕业生首先会选择城区学校,同时受经济杠杆的作用,部分乡村地区优质骨干教师资源逐渐向城市学校流动,这一过程加剧了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不均衡。
(二)教师流动流于形式
教师流动是指不同地区、学校之间进行教师交流、轮换执教,在教师流动的过程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5]。师资流动是现阶段教育资源再均衡的方法之一,合理的师资流动可以减小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的差距,最终达到教育公平。但由于缺乏根本的制度保障,师资流动变成了一种单向的流动,在这一过程中普遍为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市、普通中学教师流向重点中学、中小城市教师流向大城市,这种单向循环更加剧了教师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导致教师资源的“马太效应”,即好的越好,差的越差。同时,各地区规定的城市教师向农村流动多为利益性师资流动,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情况下的师资流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提升农村学校教育师资水平,但会动摇教师行业的稳定性,对城市教师资源向农村流动带来不利影响。
(三)农村教师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农村教师在职培训是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有效办法。目前很多地区教育系统都规定了在职教师每年的培训课时,这对于缩小城乡师资差距具有意义。但教师继续教育也存在许多问题。乡村学校教师继续培训多流于形式,大部分为培训课、公开课,教师积极性弱,评价形式单表2城乡义务教育教师学历配置(%)一;而城市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多为市外组织培训、高校深造学习、专业教授培训等,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制度。城乡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评价的差异导致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不同,最终影响城乡师资素质的差异。
(四)教师自身原因
一般情况下,城市相对于农村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城区教师拥有更多职称评定、在职培训的机会,因此大多数教师的第一意愿是选择在城区工作。乡村教师在城市聚集和子女教育的背景下也更加愿意前往城区工作,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人口分散、改革意识缓慢等因素,教师的积极性、竞争性和交流性弱,教师后期进步前景差,这无疑加剧了城乡师资的不均衡配置。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合理化建议
(一)树立科学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理念
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导致的城乡经济差距的情况,可以看出这种差距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根本性问题。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合理化,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乡村振兴的基础上,应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教育水平,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最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均衡化、合理化。
(二)深化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必须要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改革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机制,制定适合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统筹城乡学校建设与布局、创建学区共同体、建立综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城乡教育师资。学区的建立有利于各学校结合自身层次,通过分类施策的形式推动不同类别学校互动交流,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同时建立合理的学区内师资流动机制,按照地区实际情况向农村倾斜、向薄弱学科倾斜。学区内进行双向交流,积极动员、广泛宣传,实施积极的倾斜政策,提高交流教师待遇,增强教师的认同感和参与积极性,从而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
(三)改革传统办学理念
在国家“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根本方针的指引下,建设高品质学校成为广大群众的殷切期盼。学校建设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坚持科学的办学理念,由传统教育观念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知识记忆轻理念思考,转变为核心素养教育观念,坚持“五育并举”,改革学校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评价指标。强化教育科研工作,注重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教、研相互融合,加强教学反思,落实自主培养,提高师资水平。同时合理利用农村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城区优质学校进行互助互换。农村学校可以广泛建设城区学校普遍缺乏的品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用优质的劳动教育资源与城区学校交换优质的文化课程资源,甚至撬动学生、教师的短期、经常流动。农村学校与城区学校通过网络建设同步课堂,通过一张张屏幕改变教育生态。
(四)促进教师多元培训
农村教师在职培训主要可以从教师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培训。成立专家培养小组,坚持专家引领,实施分批次、有重点的指导策略。把握教师培训的基本方向,保障教师培训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有重点地培养部分学科的优秀教师,以点带面,最终实现农村地区教师教学水平的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1]吕雪.城乡二元结构下我国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褚宏启.城乡教育一体化:体系重构与制度创新———中国教育二元结构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9,(11):3-10+26.
[3]王善迈.教育经济学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2.
[4]李园.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4):43-44+100.
[5]张雷.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作者:师廷成 安德成
- 上一篇: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困境与出路
- 下一篇:财务共享服务产权性质与企业绩效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