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行为文化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时间:2022-08-03 11:05:47

导语:学校行为文化对教师行为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校行为文化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摘要]加强学校行为文化建设是改进教师为的重要路径。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虽然在领导者行为文化、教师个体行为文化、模范群体行为文化三个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学校行为文化、教师行为等概念的丰富内容,以及教师发展实践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相比仍显局限。今后还需充分重视学校行为文化研究的重要作用,重新思辨相关概念,在扩大视野和多学科参与的基础上,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学校行为文化;教师行为;研究进展

一、问题的提出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其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用科学的教育价值观和先进的学校管理观来统领教师的思想和行为,[1]对教师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2]但影响的实际成效还需通过教师行为加以判断。毕竟“教师的外显行为与其内在素质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教师只有接纳并积极践行学校文化,才能说明学校文化真正产生了熏陶、约束和教化的作用。“当前虽然有大量的教师行为研究,但多浮于教师行为表面,没有深入到表层之后,分析为什么教师行为如此。”[4]而“学校文化”和“教师行为”的内涵都极为丰富,前者包含了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诸多方面,后者则是教师的教育思维、认知结构、人格特征及相关行为方式的总和。[5]所以,寻找到一条有效的分析路径就成为了教师行为研究的关键。学校行为文化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这条关键路径,因为“文化的核心意义是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人们用做什么,不做什么表明自己的价值取向;是这样做,还是那样做表明自己的方法论,”[6]而且在实践中“学校所有的文化都是由人和人的行为来建构的。”[7]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社会组织内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是基于组织文化而形成的,这种文化的基础决定了组织成员对于一件事情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进而做出什么样的行为。”[8]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从根本上来说,学校对教师而言是规范性组织。①对于以自重、自尊、自律为言行重要特征的教师的最有效的控制手段是精神的监督手段。”[9]所以,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学校组织的“精神监督”手段(如规范、道德、良心、理想追求)对教师行为方式的影响,但目前来看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

二、学校行为文化对教师行为影响的研究进展

为了便于梳理,本文参照组织行为文化的一般结构,②将学校行为文化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领导者的行为文化、教师个体的行为文化、模范群体的行为文化三类。(一)领导者的行为文化。一是校长的引领与示范。教师心中的校长权威主要来自校长的理念、学识、能力、人格魅力、公正、无私、示范等。校长在创设发展型组织愿景、积极推进合作文化创新、形成广泛参与中会对教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0]二是校长与教师的交换行为。校长与教师之间的高水平资源交换(如思想、情感等)能促使教师产生更多的主动行为。比如校长通过对教师的赞扬、寄托和引领,使教师有更强的成就感、满足感、事业心,教师则反过来更加认同校长的办学思想、理念和指令,并自觉自愿地予以贯彻执行。[11]三是领导与教师的行为冲突。优秀教师崇尚知识、追求真理、寻求解放,[12]但学校领导者往往倾向于发展“教师无须参与的课程”,通过组织完备的计划、大纲、教科书、教学参考等降低教师对课程的诠释性与创造性参与。[13](二)教师个体的行为文化。一是教师的敬业度。教师敬业度是教师对工作、教学团队和学校认同、承诺并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具体表现为热爱学校、教学负责、勇于创新、学习进步、乐于奉献和关心学生。同事、上级、组织和社会的支持,良好人际关系,有效参与决策和组织内沟通,从员工利益出发的绩效考核,让教师持续地获得小成功等都是积极影响因素。[14]二是教师的工作疏离感。工作疏离感是指因工作情境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或与员工期望、兴趣、理想、价值观不符,所导致的员工与工作分隔的心理状态,[15]且主要体现在社会和自我疏离感、无规范感、无力感和无意义感四个维度上。整体而言,教师的工作疏离感受其组织政治认知的影响显著。具体来说,社会与自我疏离感主要受同事关系、自利行为的影响,无规范感、无力感与无意义感还受薪酬与晋升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的影响。[16]三是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组织认同感。我国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受职业形象和工作自主性的正向影响较大,组织认同受工作自主性和组织环境的正向影响较大,且职业认同对组织认同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成员间相似的态度、价值和信仰,员工感知到的组织对待成员的态度,良好的沟通氛围和人际关系,以及“团队合作”“员工感知道德”等都会对组织认同产生影响。[17]四是教师的知识共享行为。隐性知识共享是增进高校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种重要组织行为,其影响因素有态度层面的人际信任、心理所有权和知识感知价值;主观规范层面的领导支持感和创新型校园文化;知觉行为控制层面的自我效能感和条件便利性感知等。[18]五是教师的组织公民行为。教师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教师在非基本工作要求条件下,自发地表现出的一种超越角色标准以外的主动、积极、正面、尽职、利他的行为,包含学校认同、利他行为、责任意识、人际和谐、资源保护五个维度。[19]组织公平感是影响教师组织公民行为的关键因素,包括分配公平、程序公平(或参与公平)、互动公平(包含人际公平和信息公平)等方面。[20](三)模范群体的行为文化。一是合作型群体的行为文化。团结协作的行为文化有利于成员之间疏通感情、密切交往,能够消除不良竞争的负面影响,使群体保持强大的凝聚力,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和绩效。可通过大型项目或以团队形式加强协作、激发热情、挑战权威、形成争鸣气氛。[21]二是关怀型群体的行为文化。即以情感导向形成的组织氛围,通过创设彼此尊重的氛围、建立关心的关系、发展教师自治组织、开展心理辅导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自觉性、忠诚度、工作动力和奉献精神。[22]三是学习共同体的行为文化。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探究、共同协作、持续发展、行动导向和结果导向等行为文化,促成教师的相互支持和共同领导、共享价值观和愿景、集体学习与实践、分享实践经验等行为。[23]

三、学校行为文化对教师行为影响的研究反思

本文旨在从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角度对目前国内的教师行为研究进行梳理和反思,可以看出,相关研究在领导者行为文化、教师个体行为文化、模范群体行为文化三个方面都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与学校行为文化、教师行为的丰富内涵,以及教师发展实践的复杂性和迫切性相比仍然处于零散研究的状态,缺乏系统性逻辑阐释与多元化实证研究的有效融合,整体还有以下三方面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一)研究主题不多元,系统性不足。教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化过程,包含了发展教师的文化修养、道德素养、教育精神、沟通合作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学习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24]作为连接教师专业素养、学校文化建设共同纽带的教师行为,对其研究也理应是一个系统化过程。然而现有研究显然还远未达到这一要求,数量不多、主题零散、缺乏融合、系统性不足。今后还需将教师行为研究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明确发展目标的前提下系统梳理内在联系,并最终形成逻辑紧密、主次分明的研究格局。(二)研究理念不适宜,针对性不足。对学校行为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是现有研究仅从有限几个主题展开讨论的重要原因。因为以往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点集中在学校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则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次要的、浅层次的文化。这就造成了在学校文化建设实践中,既有“重‘外化’轻‘内化’、重‘硬化’轻‘柔化’、重‘变化’轻‘进化’、重‘强化’轻‘感化’、重‘物化’轻‘人化’的倾向”,[25]又面临“来自干部、教师思想深处所奉行的价值观念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的阻力,使改革半途而废,或流于形式”[26]的尴尬对立局面。今后还需进一步转变研究理念,重新反思学校行为文化与其他方面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重新认识并重视从学校行为文化角度研究教师行为,更加关注那些为广大师生员工所共享的“真实的学校文化”。另外还要进一步扩大视野,将学校文化视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鲜明的民族性、积极的开放性以及先进性和教育性。[27](三)研究内容不细致,有效性不足。学校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场所,实现学校文化建设与教师发展的深度融合也是题中应有之义,需要深入细致地探究学校行为文化内化为教师行为的作用机理,发现对教师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环节和因素。但目前不少研究仍然仅停留在表层的描述,逻辑推理多,实证研究少,尤其是对于教师行为的内化过程研究不全面、不细致。比如“学校文化建设要源于教学,融于教学,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发展和文化的生态循环”,[28]但真正对“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学校行为文化研究并不多,且大部分是在教育管理学学科视角下完成的,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很少。今后还需要通过多学科参与,多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等质的研究方法,探寻教师行为所置身的实然“意义之网”,深入到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中解剖教师在赋予自身行为以某种意义的具体过程,挖掘学校行为文化在改变教师行为、发展教师素养和能力等方面的新的重大作用。

作者:赵亮 单位: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