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中小学教师心灵体验分析
时间:2022-03-12 04:19:53
导语:民国中小学教师心灵体验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民国时期中小学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心灵体验可以概括为教师生活的乐趣与苦闷两个内容。教师生活的乐趣主要来自学生们的真诚信任和爱戴,而教师的苦闷主要与自身待遇低微、工作繁重、生活困苦的现状有关,同时还有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失望以及对自己工作价值的怀疑。了解他们的真实心态,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真对待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民国;心灵体验
心态史应该是日常生活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往对教师生活的研究往往以现象描述居多,缺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灵体验。本文欲对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师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对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对此展开研究,以弥补这一不足。
一、教师生涯的乐趣
从中小学教师的主体体验来说,教师生活有苦有乐,很难一概而论。对于其中复杂的感受,有着7年小学教师经历的梁云涛这样描述说:“当夫床头金尽,疾病交乘,功课缠身,欠薪无着,有气没处呻的时候,任你是‘箪瓢陋巷’的安贫守道者,也会感觉到痛苦难堪了;可是,小朋友们的烂漫天真,翕然受教,在每天早晚,总会有十余双小手执在掌握中,而那特别黑得可爱的小眼四面包围看自己,这种滋味,又岂一般富人显宦所能梦到的吗?”[1]面对教师生活的不同内容、身处教师生涯的不同时刻,教师会有不同感受,可能像梁云涛这样的变动不拘、起起伏伏的感受是中小学教师们最经常的心态。虽然当时的中小学教师几乎都会抱怨教师生活清苦,但有人也客观地讲,与儿童相处的单纯快乐、培育人才所带来的成就感、寒暑假所提供的自由支配时间,都使得教师职业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乐趣。“我劈头要在一般呼喊著‘小学校教师生活是清苦的’口号下,唱几句小学教师生活乐,也得给一般人知道:一、课余之暇,带几个或几十个活泼天真的儿童,一起游戏;嘻嘻哈哈,几乎忘掉一切;这是一乐。二、耳闻或者目睹自己曾教导过的学生,在中学里,大学里,成绩优异,堪成大器;甚或他们服务社会,有伟大的贡献,为大众所推崇;这是二乐。三、寒假暑假,可以偷闲地看我须看的书,写我要写的文,做我愿做的工,访我欲访的友;这是三乐。”[2]从多数教师的自我感受来看,教师生活的乐趣主要还是来自于教育职业本身所带来的成就感,特别是来自于学生们对教师的真诚爱戴与信任。有乡村教师说,小学教师虽然只是“孩子王”,但“三间屋的小朝廷”自有其乐趣。“伴着三十多个小孩子,为一个团体的孩子王,倒是怪有意思的事。‘三间屋的小朝廷’,才不是假话啦!你到东,他们跟你到东,你到西,他们跟你到西,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并决定他们以后的行径的,那么做为将来国家主人翁的小孩子,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3]有一位从16岁起就开始做乡村教师,老从业人员,这样评价他在20年代中后期做乡村教师的几年生活:“后来,我在好几个地方的小学里教过书,觉得小教的生活虽是清苦,但那些天真活泼,又诚实的乡村小孩,大都是可爱的。他们也写得出很好的文字。并且如果做小学校长,他在那一支学校里,也算是一个王国,手下有这些小兵小将,都可以由他支配。假使一个人有几十亩田,家庭开支,不一定全靠学校,那就在一支附近家村的小学里终身,做一世太平的‘众小猴之王’,我以为也无所不可。”[4]显然,来自孩子们的信任,和自己能够对孩子们施于影响,看着他们成长,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快乐源泉。对于乡村教师来说,还有一重独有的欣慰是乡民尊师重道的传统所营造出来的和谐氛围。孩子的真诚、乡民对教师朴实的恭敬与信任,是对生活艰辛的教师的心灵抚慰和鼓励。梁云涛回忆,在自己离职时,“学生们往码头送船,大家好像丧了考妣地悲痛”;一位与家长发生争执的女生,家长“无从约束”,来学校请他评判,而作为教师的他“用了几句简单的说话,已能令她俯首无言了。”每到学期开始或放假之前,总有学生期望着他能教他们班的课。这种信赖与爱戴,甚至让梁云涛自己感到“难为情”。[1]有教师表示,学生们的无上信任和依赖几乎是繁忙、清苦的教师生活中唯一的精神安慰和动力。“大抵我在七年来教师生活所得的成绩,最成功的是能和学生联络感情,凡我所到的地方,无不有学生追随左右,因此,虽在穷乡僻壤,依然不感寂寥,这不能不算是我的情感教育实施后的效果。”[1]一位小学教师指出教师生涯的“一点甜蜜”就是来自孩子的真诚信任。“在繁忙的工作中,低微的待遇之下,我们的生活是清苦得无以复加理论,我们的学习也牺牲得不堪回首了,可是在精神上我们却也得到了很大的安慰,因为我们所教育着的一班孩子们,他们每一个都是天真活泼的,非常可爱的。我们平时对他们说的话,所处决的问题,以及所要求他们做的事,只要是合理的,无偏依的,可能做到的,他们都诚恳的接受,无条件的服从,很认真的去做。”[5]一位生病住院的小学教师,记述了自己在冷清寂寞的病中得到自己学生的探望,孩子们真诚地问寒问暖,让他身边的病友都深表羡慕,这份教师独享的荣誉显然增强了教师的自我认同。“‘萧先生!你们这样的职业,可说是最有兴趣了吧!’对面的赵君开口了?‘……’我点点头。‘你看孩子们挚诚的、没有虚伪的爱,是只有你们才能够充分的享受。’‘这也是我们惟一的安慰,惟一的酬劳。’我带着得意的笑容。”[6]正因为有来自孩子们的安慰,所以即使中小学教师生活困苦、社会地位不高,但还是有很多教师能够安于贫困,自觉投身教育。当然也有些教师的心态既务实又乐观,他们懂得对清苦的教师工作换一个角度看。比如,有人指出,在当时局势动荡、经济凋敝的大环境下,与工、农等劳工群众相比,教师这个职位也有其吸引力;就以当时生活最清贫、地位最低微的乡村教师来说,他们的生活除了清苦这一面之外,也有其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一)谁说乡村教师苦?农夫割禾汗滴雨;七月一日便放假,教师归家去歇暑。(二)谁说乡村教师苦?工人痛苦不堪数?每天上课几小时,带着儿童歌且舞。(三)谁说乡村教师苦?弱国难做大腹贾;生意萧条开店难,教师毕竟有薪水。(四)谁说乡村教师苦?军人要将性命赌;教师指导小朋友,手舞足蹈得其所。(五)谁说乡村教师苦?乡民畏官如畏虎;教师资格高一等,有谁敢向他欺侮。”[7]某种程度上说,这确实也是当时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一个真实反映。虽然社会习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的评价比较低,“目下最时尚的口号是:‘教学生活太刻板也太单调’”。但有一位以学生们的大姐姐自居的青年教师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生动地描述了一个生机勃勃、逸趣横生的学校生活和师生互动:“爱静不好动的女学生,最爱谈天说地,母亲是怎样一位精明强干的人,而父亲却是蠢头蠢脑的笨汉;从小弟弟的周岁热闹说起,叨叨不休的要牵涉到远祖三代;她们也最爱分数,试卷发下以后,往往因为分数退后而大为扫兴;男生却满不在乎,得了五十分尚且自鸣得意的陈述因为聊天没有温习功课以致名落孙山的经过。”[8]也许正是因为她能视小学生为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所以她才能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体味到做教师的独特意趣;但相信如她所描述的师生互动和师生间纯真的情感交流绝不仅仅是个例。教师们是从自己的经历和经验中坦陈自己的直观感受,而教育家们则从理论上辨析了教师职业的乐趣和意义,他们指出教师的乐趣其实是来自教育本身的主体价值。他说,“做教师尚有一种独享的快乐,所以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这种快乐,乃是由‘自我的扩充’而来。……人之品学言行,情趣神味,常有互相模拟感照之作用。放一我之人格可以扩充及于他人。学生乃教师人格之模拟者,所以孟子以教育英才为乐,虽‘王天下’不易焉!”教师的对象,则是儿童青年活泼泼的心灵,每一颗心灵所蕴藏的智慧是各异的,每一智慧所含包的变化又是无穷的。学生如幼苗,教师如园丁,天天皆有新的生命向上开展教学相长,日新月异,这种丰富的生命趣味,只有做教师人,才能够享受,也正因为如此,所以做一个教师,远比做一个工程师,或医生为困难。……正因为做教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它的趣味价值也远在一切职业之上!”[9]针对当时社会上一般都认为教师生活清苦的论调,朱思涤辨析说教师职业是“清而不苦”。他认为教师两袖清风自然是“清廉”的,但是教师生涯却并不“苦”。他认为从与其他职业的对比和与教师职业的历史状况的对比来看,无论是精神收获、还是物质享受,教师生活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从精神方面说,“教学总比许多职业部门好”,因为教师整日与纯洁天真的孩子打交道,得到无限快慰,所以“它没有宦途中的险恶倾轧,它没有战场上的屠杀残刻,他没有商场上的投机受创,他没有农业上的天灾虫害。”另一方面,即使从物质方面说,“教师生活,就是物质方面的享受也不俗。旧式教育,已成过去,我们不必说他;现代教育,注重环境,例如校舍的卫生,运动的场所,图书仪器的供应,其他用具的设备,凡关于员生们的健康、修养和作业,没一样不顾虑到。教师置身学校,舒适的程度,和家庭也差不多,有时也许会好过。再看看!农夫,工友,商人、军队等,他们的生活圈里,会有这些享受吗?”[10]这种看法虽然不一定是当时最有影响的观点,但它毕竟提供了一个看待教师生活的不同角度,能让人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教师生活和教师职业。心灵感受总是主观的,有个体差异的。中小学教师在职业生涯中的偶然遭遇或自身的独特经历会影响教师的职业感受。比如学校的校风、同事关系等等会影响着教师的工作效果和心理。有位教师就这样回忆自己在教学生活中的“烦恼与趣味”,在第一次做小学教师时,自己曾经“兴味很浓”,为了将校园天井中的杂草清理干净,他以身作则带领学生拔草,但旁边的一位同事却袖手旁观,当有些学生表示不满时,该教师竟当拂手而去,导致学生们也一哄而散,除草工作半途而废。这位教师千方百计劝说学生们不要吸烟吃零食,但其他教师吸烟和吃零食如旧,对学生们起到了反作用。这种情况下,这位教师的工作没有效果,而且还遭到了其他教师的排挤,不得不离开这个小学。后来他再次做小学教师的时候,因校长是他的同学,“并且他办学经验很丰富”,所以每次校务会议上他的提案都得到通过,并得到实行。“这时我的精神很愉快,觉得孩子们很有趣味。”[11]所以,顺畅的职业经历也会导致愉快的职业体验和感受。总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生活是苦乐兼半的。左右教师精神状态的因素很多,但中小学教师的精神安慰主要是来自于教师职业的特性——获得来自学生的认可、爱戴与信任。
二、教师生涯的苦闷
虽然教师生涯有苦有甜,但毋庸否认,无论是从教师自身还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都会发现中小学教师整体的精神状态普遍比较苦闷、倦怠。青年教师的理想与热情往往被日常生活的残酷所打败。“小学教师有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教师烦闷的心理;从他们的思想上而言,是悲观的,从他们的态度上而言,是苦闷的,从他们的行为上而言,是消极的。”[12]这是1930年代《小学教师》杂志上一篇文章对小学教师普遍精神状态的观察结论。(一)教师日常生活的艰辛与苦闷。工作重、待遇低、环境差、生活苦、社会地位低,是教师们比较普遍、而且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无疑是待遇低、生活苦,这种情况不仅为客观统计所证明,而且也是中小学教师最具切肤之痛的自我感受。民国时期有从教者如此戏谑教师的日常生活:“有署名昭陵叟者,作‘教书苦’新乐府一章云:‘教书苦,教书苦,舌焦唇敝,搜肠枯肚,兀兀终日,无间寒暑。一年薪俸几何多,仰事俯蓄而无补。既不如老农,又不如老圃,复不如行商,更不如坐贾。妻寒不能煖,儿女不能抚。有钱之人嗤以鼻,邻里乡邻羞与伍。况复末世趋颓风,今日人心已不谷。教育居然有派系,不论人才论门户。洁身自好遭排挤,曲事逢迎得称许。怀才慎勿路锋芒,恐防校长猜疑汝。今年未了患明年,明年教书在何所?君不见大学教授亦闹穷,纷纷还闻解聘中。’此非操粉笔生涯者,不能道出。然语语幸酸,不忍卒读!”[13]从教学到生活、再到社会地位及至教育内部环境,这位“昭陵叟者”都一一予以讽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教师生涯的不满。民国时期甚至还有这样一首歌曲——“小学教师值几钱”,也是小学教师们的苦闷心声。本文这里略去曲谱,只录歌词:“小学教师值几钱?五元钱一天,教一天,算一天,请假一天扣工钱,不管你喊哑喉咙,不管你绞尽脑汁;不管你坐弯背腰,不管你饿痛肚皮。预支不可以。小学教师值几钱?要求提高待遇,还没有这种福气。”[14]普通教师对自己艰苦生活的诉说和抱怨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充斥着民国时期的教育类报刊。生活的艰辛带来的苦闷和倦怠是普遍存在的。有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年内,写信给二百余同学(都是任小学教师的),详细询问他们“感觉生活的情形”,并且还嘱咐每一同学再询问他们身边的小学教师同仁,结论总结起来就是,他们共同所感觉到的苦闷,无非来自两条:“经济压迫”与“任课太多,不能自修”,“可是光这两条大的铁链,足能够紧紧地捆绑得小学教师的四肢,不能颤动,连血液的循环,也几乎要停止,这样怎能不形成半身不随,或奄奄待毙,日趋坟墓里去呢?”[15]待遇低微、生活清苦,再加上工作繁重,难免使教师对工作产生抵触,这种情绪在中小学教师的自述中也比比皆是。“小学教师的待遇,既如此菲薄,论其工作,却极其繁重。其每周教学时间,虽逾千分钟以上,但这并不觉得苦,苦在处理簿本。一种种,一堆堆,线订的,洋装的(按指练习簿言);早上才发清,晚间又山积。今天午夜睡,明日三更眠;还要起个早,才能理得清。此外,还有开会忙,处理公文忙,举办识字班忙,应付视导员忙。一旦没有米,缺少薪,又逢囊空如洗,更要火上加油忙!读者试想,其待遇的菲薄如彼,而工作的繁重又如此,小学教师也是‘人’,并非真是‘神圣’,怎得不连声喊‘苦’?”[2]一位小学教师说了这样一句实话:“今日大多数小学教员,因困于受教不多,进修无门,设备不全,生活不安定等种种恶劣环境的限制,虽欲不丧其气,不馁其志,不可得也。”[16]民国时期乡村教师的生活是公认最清苦的。除了物质上的清苦外,他们还有独特的寂寞感受。一位乡村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处境:“试想在一个破落的庙宇里,伴着几个枯黄面孔的孩子,并且整天埋头在纵横的纸堆中,时光一分一秒的过去,这样度日如年的生活,真是多么的难受。”“何等没趣”是他最初的感受。(高树元:《做了教师以后》)“沉闷和颓丧”是乡村教师的普遍精神状态。[17]中学教师的生活可能比小学教师稍微好一点,但也是艰苦的。在1930年代的济南做过中学教师的陶钝曾说:“从朋友的口里听说教育界争权夺利十分激烈。其实哪里有什么权,校长算是有权吗?当个中学教员每月拿百八十元这算利吗?争夺的无非是糊口养家的饭碗而已。”在他看来,中小学教师的生活水准最高也不过养家糊口而已。[18](P330)抗战期间,中小学教师的生活状况更是艰苦到极点,甚至引起“教师荒”。“由于待遇的菲薄,使得物质生活极端痛苦,这样当然会影响精神的不快。同时繁重的工作,更易使一个人的精神疲倦,又无其他的方法可调剂,结果便走上悲观和失望的途径,像文化界洪深先生此刻尚因为经济和事业各方面的压迫,以至于全家服毒。这是一幕多么悽惨的悲剧。我想中学教师,在精神上所感受的苦闷和压迫,或许洪先生更甚。”在这种令人压抑的精神状态下,部分中学教师离开了教育岗位,走入军政界,或者有的直接上了战场,教育界出现“教师荒”。[19]现实生活的艰辛足以打败多数青年教师的理想和热情,青年教师们在职业经历初期往往会经历一个被现实兜头浇一盆冷水似的幻灭过程。一位青年教师是这样描述自己入职半年所经历的思想起伏:“因为深切地感觉到儿童教育的重要,和在现时代找实施教学的机会的困难,我是怎样的兴奋着自己去使用这机会。在新生活还没有开始以前,我已经做过了不少的美梦——在一个生气勃然的小世界里,我怎样领导着一班天真的小灵魂工作、游戏……我憧憬着将来的生活,该是多么的慰乐啊!并且,这慰乐的得到,又是怎样的光荣呢?!”在入职二三周之后,学校客观条件的恶劣、教学的困难、学校日常管理事务的繁重等等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和“身体疲劳”就使作者病倒了,在病中,作者对自己先前的理想彻底否定,“当时,我恨透了我自己的业务;我绝对地否认了小学生的可爱;并且发现了一切理论上关于小学教师神圣的欺骗。我甚至立誓说不当再做小教。我切实地体味到常为一般人所说的‘小学教师不是人做的’的话。”[20](二)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怀疑。除了生活清苦的切身之痛之外,很多教师由此产生了更深一层的苦恼,即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失望、对教师职业价值和职业前途的怀疑。很多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成绩是不满意的,觉得现实与他们最初所追求的理想相差甚远。比如一位中学校长在旅途中偶然遇到熟人跟自己打招呼,称呼自己“校长”,但他自己却避之唯恐不及,因为“‘校长!校长!校长!’五年来埋藏在心底的苦闷,今天又给这声音唤起了。我来本乡教书,到今年二月一日,刚好是五年半头。我犹忆踏着苍石桥边的石板路,初跨进这个学校的大门的时候,是满怀着‘你不好,打到你,我来做’的革命精神。仅凭着这点幼稚的但是纯洁的热情,我曾不顾利害,不顾一切的打击与非难,明枪与暗箭,牵制与挑剔,望着前面出发了。埋首于工作之中,要做的事都渐次做了。现在,我们也算已有了一个足以欺人的外表。而谁知我所收获的,却是空虚,寂寞,与自弃。我轻视自己,比对任何别人都更轻视!……五年以来我仅能做个循规蹈矩的忠臣,而未能做一个出轨越界的叛徒。”这位校长的不满和苦闷都来自于自己五年的乡村教育实践,一方面,他怀疑现实中学校教育的意义,比如他同情那些辛劳、贫苦的农民,认为是他们“养活”了教员们,但这些农民的子弟却根本没有机会进学校,有机会进学校的是些“娇养惯的男女青年”,而这些“孱弱,狭隘,自私,卑怯,贪图安逸”的青年,一回到乡村,则成为乡村中的“赘疣”和“残废者”,对改良和建设乡村无所贡献。另一方面,他又痛恨教育当政者的“无聊”和“目光短浅”。比如省督学挑剔学校纪念厅上挂着“忠勇仁爱信义和平”而不是“忠孝仁爱”的标语,并由此“推知我们的党义教育真是一团糟”,大帽子一扣,这位校长就不得不“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去向他说明我们的‘忠勇仁爱”是有来历的,并不是敢于杜撰的”。作者由此感叹自己有限的生命和时间不得不用在这种无意义的事情上,而对于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则毫无建树。[21]所以,空虚、寂寞、与自弃,是他对自己五年半职业经历的总结。当然,不仅是个人的工作现状和生活问题困扰着中小学教师,1930年代国家民族的危机、中国社会的衰败等也在困扰着青年教师。“每天除了敷衍追着屁股的事情外,什么时候都在痴想,无论想到个人,家庭,国家,只觉得前面一团黑。”苦闷和绝望之下,这位青年教师想找明白时事的同事交流一下,期望得到一个有意义的开导,结果“他们的回答很少使我满意。更有些人一听到我的话,便滔滔不穷的说出他心里的话来,原来他比我还苦闷着几倍!”其实,这些青年教师很清楚,作为一介草民,他们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现状恐怕是无能为力的,但作为知识精英,天然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种清醒的苦闷是加倍的痛苦。“其实我还不知道吗?越明白时事的人,越为国家担忧,越苦闷,越生气”。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局面,要想避免陷入深刻的苦闷和绝望,很多中小学教师就只能得过且过。就像作者的一位教师同事开导他的那样:“这不是一半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半个人的力量所能办的,像你这样,岂不是白白的折磨了自己吗?老弟!还是一推六二五吧!管他娘的这些个呢!”[22]有人曾接触过多位乡村青年教师,他用“空悲愤”来描述他们低迷的精神状态,而这种低迷状态的现实动因也是来自于对当时中国社会现状的总体失望。远到中国的前途,近到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普遍都对这些青年教师们形成强烈的精神刺激。“我们是由乡间小学之被漠视,不发达,谈到乡村中应兴应革的事项,又由之谈到国家的大事,中国的前途等等。他们说了不少的话,可是接触到事实,探究到问题的核心的话却不多。而且,他们大都是悲观论者,认为中国的一切都是漆黑一团,没有办法,最后,面上是充满了悲愤之色,算是结束了他们的谈话。”[23]心态史属于日常生活史研究领域,但心态史是其中的薄弱点。比起常被批评为琐碎化的日常生活史来说,心态史无疑是更细节的、更个体性的、更主观的、更日常的,甚至是情绪化的,所以只关注这种具有独特性的心灵体验、陷入这些情绪化的表述当中,可能会忽略了这些体验和感受背后的宏观时代背景,以偏概全。但缺少了主体心灵体验的生活史研究是不完整的,因为只有日常生活表象,没有行为主体的主观感受的话,很难真正理解行为背后的逻辑。对待教师不能只注重他的职业角色,而必须首先将教师看做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符号或标签,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现实困难,这样才是真正地重视教育、重视教师。
作者:姜朝晖 李敏 单位: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智慧管理策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运用
- 下一篇:专业教师思政角色塑造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