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时间:2022-07-27 10:58:03
导语: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研究以“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为目标,探索新时代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培养模式僵化、实践教学质量不高、实践体系亟待完善、全程实践难保证等突出问题。安徽省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应以能力提升为导向,强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全面建立高校、政府和中小学深度协作的长效机制,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实践课程资源,打造合作指导团队,实施教育实践“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卓越小学教师;实践教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建设
2018年9月,为深化实施卓越教师培养,教育部出台《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立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时代新使命,加强师德养成教育、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丰富创新教育实践、深化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基础教育对优秀教师的需求更加突出。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小学全科教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面对新形势、新征程、新使命,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要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建立完善多方参与协同育人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创新教学机制模式,强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提升,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对优质师资的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新时代需要新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初步建立了一支规模较为合理、结构较为完善、素质稳步提高的小学专业教师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师范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全面推进科教强省,建设发展美好安徽,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骨干教师、小学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从基础教育一线调研反馈的情况看,当前我省小学全科教师职前培养还没有完全适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诉求,小学教师素质能力还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要,与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二)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僵化。目前我省师范院校普遍开设了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大多沿袭以往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新常态把握不足,对人才培养标准,特别是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理解还有待深化。在新型师资培养过程中,可资借鉴的国际经验不多,本土实践有待探索,一定程度上存在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培养机制单一、课程体系陈旧、培养模式僵化、实践教学薄弱、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1]。这些问题如若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升,打造新时代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也很难达成。(三)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点内容和必要环节。高质量的实践训练将为学生从事未来教育教学工作和持续的专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研究表明,当前师范生培养实践教学还存在主观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设计、专业师资不足、训练模式单一、学生教学基本功普遍薄弱等问题。主观方面,部分教师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教学认识,对师范生实践教学的重大意义和作用认识不足,导致实践教学弱化。在实践教学设计上,缺乏系统思维,实践环节有效衔接不到位,全程实践难落实。调查发现,多数师范院校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课程专任教师不足,几乎全部由理论课教师兼任。聘任的基础教育一线指导教师不固定、指导效果难考核,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实践教学质量[2]。(四)实践体系亟待完善。长期以来,师范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机制不健全、全程不连贯、评价不真实等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实践教学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协同育人、全程实践、前后衔接等有效培养方式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上,体系完整、高效运行的专业教学实验室、教学技能实训室、实践考核数字化平台建设等硬件设施也有待加强。从当前师范生实践教育现状看,多数学校仍因袭传统见习实习等实践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缺乏整体设计、实践环节不连续、全程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实习前有明确要求、实习中有监督指导、实习后有考核评价的培养评价体系有待建立。从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上看,还存在地方政府推进力度不够、实践基地支持和积极性不高、协同培养机制建设推进缓慢等问题[3]。积极推进高校引领、政府主导、中小学(U-G-S)参与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协同培养新机制和协同文化,已成为当前提高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的当务之急。
二、小学教师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建设思路
建构小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需要从师范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及中小学实践基地三个层面明确各自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实质性开展三方协同合作,共同推进协同育人,才能真正实现协同培养制度化、机制化和常态化的新机制。(一)高校引领协同推进。当前国家正在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体现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正在形成,构建各级地方政府、师范高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是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新要求。作为人才培养主体,师范高校在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体系中的主要作用有:依据小学教师人才培养国家规格,做好协同育人顶层设计,密切联系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创新机制,共同筹划,协同推进。师范院校的引领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特点,制定专业实践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二是要密切联系协同培养各方,优化整合实践资源,建立完善协同培养机制体制;三是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聚力教师教育资源构建,形成教师培养校内协同机制和协同文化。(二)政府主导政策保障。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是根据本地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师资需求,积极推进基础教育中小学参与师范院校办学的体制机制建设,了解人民群众对中小学优质教育需求,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推进中小学校、各级教研等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高等师范教育与本地经济社会需求对接,以培养能够适合基础教育需要、促进本地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卓越小学教师。(三)基地对接互惠共赢。中小学校是师范生主动建构和深化理解实践经验、发展实践能力的基地和重要学习资源,也是未来从教工作的职场所在。从目前情况看,师范院校与实践基地的合作还存在合作内容单一、互利互惠单向化、沟通机制薄弱、常态化合作不健全等问题[4]。新时代的实践基地建设,要秉持互惠共赢、双向支持、深入融合的原则,在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共同推进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真正做到中小学全程参与师范生培养,积极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长期以来,中小学校承担为师范生实习提供实践基地、担负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的重任。这种“奉献式”单向服务模式虽然达成了师范院校实践育人需求,但作为提供实践基地的中小学校在双方合作中,并没有得到实质性、互惠性的回报,中小学校缺乏参与协同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基于互惠共赢的主旨来建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机制,有利于中小学校在利用高校智力支持和优质资源、促进校本教研和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三、小学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构建
合肥师范学院于2014年获批教育部《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项目,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名单。在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专家委员会、安徽省教育厅等上级部门指导下,合肥师范学院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项目实施各项任务。按照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专业建设规划,出台支持政策,加强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教师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注重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本地优质小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积极开展需求调研和项目论证,根据我省基础教育小学师资现实需求和新时代教师专业素质要求,研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培养目标,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建构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方法,联合地方政府和合肥市优质小学,建设师范生实践基地。整合优化教师队伍,建立由高校师资、中小学优秀教师、教研员等构成的师资队伍共同体,初步建立实践教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新机制(图1)。(一)高校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自项目实施以来,合肥师范学院多次召开卓越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邀请合肥市包河区、经开区等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及小学教研员、小学校长、教学名师等专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研制,充分汲取并采纳有益建议和意见,用于指导教育实践和实践训练。与合肥市包河区、经开区及多所优质小学签署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坚持协同合作、互惠共赢原则,共建师范生实践教学基地,开发实践课程资源,落实实践教学目标任务。(二)政府主导推进机制建设。实践证明,面对不同层次、条块隔离的教育改革,没有政府的统筹领导、大力推进,是不能成功的。协同培养机制的建立需要地方政府给予政策支持、适当参与和对接引领,以提高教育改革的推进力度。2018年11月,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包河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以教育实习合作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建立长期、全面、深度的战略合作关系,全面构建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包河区政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实施三方育人合作策略,搭建合作共建平台,在协同培养机制建设上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19年2月,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经开区深化教育合作,通过共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挂牌高校附属学校等方式推进高校与地方政府的深度对接。(三)优质小学深度参与协同培养。2016年以来,合肥师范学院与包河区、经开区20多所优质小学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促进职前职后相互衔接,深度加强协同育人。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教育实习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取得初步成效。2019年8月合肥师范学院派出112名师范生到包河区中小学开展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和实践锻炼,深度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师范生的师德修养和实践教学技能也得到有效提升。2019年12月,小学教育专业聘任包河区、经开区小学教学名师、特级教师等12人担任毕业论文校外指导教师,深度参与师范生学习指导。
四、小学教师协同培养实践教学机制建设举措
(一)强化协同培养顶层设计。在制定卓越小学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以《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文件要求为导向,遵循新时代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规律,体现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要求,强化协同推进合作育人,注重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本地优质小学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在协同机制设计上,着力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明晰权责,精准定位“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中的各方角色。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要是根据本地基础教育小学师资需求,统筹管理基础教育优质实践教学资源,指导和推进高校和本地优质小学开展协同育人。优质小学主要职能是参与高校师范生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师范生实践基地和优秀实践教学指导教师[6]。(二)建构全程贯通实践体系。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上,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的要求,邀请小学名校长、优秀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设计,明确各阶段实践教学目标、任务、实施方式和考核标准,共同研制《合肥师范学院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合肥师范学院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方案2.0(试行)》。坚持全程贯通、整体设计的原则,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的内容,做到每学期都有实践教学任务及考核要求,初步实现了实践前目的任务明确、实践中监督指导到位、实践后考核评价规范的全程贯通实践体系。1.实行师范生实习资格考核制度。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研制师范生教育实习五项教学技能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实习资格考核标准。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必须通过小学教学设计、普通话、“三字一画”、微格教学及无生上课等五项教学技能综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教育实习环节。2.落实教育实习规范化管理。全面落实教育实践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整体设计教育实践体系、分阶段安排教育实践内容。综合考虑师范生在本科阶段要通过普通话考试、教师资格考试等职业技能考试的要求,把教育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时间为16周。其中,前两周为校内实训,安排专任教师实施小班教学,主要内容以教学设计和无生上课为主,校内实训合格、五项教学技能综合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实习阶段。在过程管理上,强化实习过程设计,落实目标考核,设置以实习计划、实习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实习班主任、实结与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考核管理体系。3.建立实践教学常态化机制。一是实施教育见习活动。每学期设置两周时间,由校内教师带队、校外实践导师参与指导,分组到合肥市优质小学进行听课、评课、跟班管理等见习活动,确保实践训练全程化、常态化。二是落实校内实践四年不间断,每学年都设置校内实训实践任务。第一学年以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主,突出“三字一话”训练,开设《书法》《师范生技能训练与考核》等课程。第二学年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主要依托“导师制”,实施“小班化”教学,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学生要撰写15份小学各科教学设计,开展试讲试教活动。第三学年以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为主,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5份教学设计,录制1节微课。第四学年以实践反思和职业能力提升为主,依托“双导师制”,聘请小学教育一线教学名师、名校长到校开展讲座,反思实践能力,提升实践智慧。在学位论文选题导向上,鼓励学生面向小学教育教学开展教育实践调查研究,落实真题真做,突出问题导向,夯实学术基础。(三)拓宽教育实践渠道。拓宽教育实践渠道,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促进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合,丰富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体验,涵养教育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1.开设行知文化实践课程。结合我校行知文化品牌实践活动,组织师范生寒暑假到乡村社区开设行知学堂,做留守儿童的“小先生”,根据留守儿童需求,组织开展行知特色课程,按照儿童兴趣分组开设音体、美工、话剧、舞蹈等行知班,践行行知精神,丰富社会实践特色活动。推动师范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聘请校外艺术专家为学生开设空竹、古琴等专业技能选修课程。2.创办《合师小教》专业期刊。为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指导学生创办《合师小教》专业学习期刊,深化学习小学教育理论实践、探讨小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交流专业学习经验,展示合师小教人的专业风采。3.创新设计多元化实践形式。在实践教学实施方案中设置包括理念提升、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教研活动等全方位教育实践内容,设计听课评课、课后研讨、案例收集等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教学前后衔接、阶梯递进、务实高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师范生自主研训与考核数字化平台,发挥教育技术及多媒体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数据支持和评价工具。(四)协同开发实践课程资源。传统意义上的实践课程资源开发,存在开发主体单一、资源类型不足、课程资源利用窄化、社会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基于三位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克服了以往实践课程资源建设的短板,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充分协调教育行政部门和基础教育优质小学多方参与,协同合作,打造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共同体,建设优质实践教学课程资源。1.建立协同培养实践课程开发机制。为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和培养优质师资,合肥师范学院与合肥市经开区、包河区等地方政府部门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有效促进校地融合、深度参与,合作共享基础教育设施、设备与信息等资源。聘任辖区优秀教学名师、骨干教研员、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担任师范生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初步建成较为稳定、深度参与教师培养的兼职师资队伍,形成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共同体。2016年开始,合肥师范学院与经开区合作共建合肥师范学院附属合肥经开实验学校、合肥师范学院附小,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学校课程建设、学生社团活动、师范生教育实习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优势互补,实现互惠共赢的合作育人新机制。2.精选优质小学作为实践教学基地。项目实施以来,合肥师范学院在庐阳区、包河区、经开区等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下,先后与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师范附小等多所优质小学,签署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推进校地融合发展。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原则,在学校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实践教学、师范生实习等方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优质小学为师范生提供良好教育实践场所、实习岗位,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参与指导师范生教育实践活动。3.建设校内实践课程资源信息化平台。大力推进校内实践教学课程资源开发和信息化建设,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融合。学校建有师范生科学教育实验室、教育教学技能实训教室、微格教学录播室、普通话实训室等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学生参与的教育实践考核和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业绩,全部纳入学校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教育实践全程化、信息化管理,满足师范生实践教学个性化的需求。(五)打造实践教学指导团队。一是建立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团队。选聘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熟悉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双能型”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进行培养全过程、全方位指导。二是组建一线教育专家兼职实践教学团队。遴选合肥市优秀小学教师、名优班主任、小学教研员等一线教育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通过与合作学校开展共同申报课题、合作开展校本教研、聘请小学教学名师为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写作等多种形式,密切校地合作,不断提高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三是全面推行教育实践“双导师制”。从新生入校开始,为每位新生配备一名校内导师和一名校外实践兼职导师。校内导师四年全程全方位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小班化”学习指导,校外实践兼职导师负责学生的实践教学指导。通过实施“双导师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把“知行合一”教育理念细化落实到师范生培养全过程。
五、问题与展望
自实施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项目以来,经过几年努力建设,“三位一体”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协同培养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建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已建立,政府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指导和扶持,但部分中小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存在长期合作驱动力不足等情况。下一步需要出台相应措施以提升中小学合作育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虽然实施了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和评价机制,但校外导师的考核评价还存在主体不清晰、操作难落实等问题。三是协同培养常态化监控机制尚不健全,多元主体的协调沟通不畅,协同育人激励制度还有待完善。四是三方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实质性关系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明晰,以充分调动各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些问题仍需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加以解决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焦德武,郭清.安徽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发展调查报告[J].安黴基础教育研究,2016(4):37-43.
[2]卢丽华,钟雨彤.小学教师教育变革七十年:历程、经验与发展趋势[J].继续教育研究,2020(1):21-23.
[3]李士萍,张艳霞.基于多元融合的卓越小学全科教师“四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124-128.
[4]童荣,周岭.协同理念下高等教育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7(24):77-80.
[5]胡万山.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教师教育改革的意义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7):25-28.
[6]高闰青.卓越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7):115-120.
作者:闫龙 李群 单位:合肥师范学院
- 上一篇: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高策略
- 下一篇:高职教育中5G技术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