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归因及重构

时间:2022-03-12 03:20:40

导语: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归因及重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归因及重构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及空间正义理论,对农村体育教师流失问题的归因重构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农村体育教师流失会影响农村学生学习和情感空间、农村学校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以及延缓城乡一体化进程,这使得农村体育教师群体陷入空间制度危机、空间耐度危机、空间限制危机,并提出相应建议:重塑教育管理体制理念,纠正管理造成的空间失衡现象;优化农村体育教师的生存空间,打造“教育保护区”;回归物质本源,巩固农村体育教师留教信心。

关键词:农村体育教师;流失问题;空间正义理论;归因;重构

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城乡教育差距过大导致的空间发展极不平衡。在我国农村教师流失严重,而且流失的普遍都是具有一定能力的骨干教师,这成为农村学校发展遇到的最普遍问题,也是最致命的问题。《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提到,为挽救当前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农村教育部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拓展农村教师补充渠道,二是提高农村教师生活待遇,三是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四是职称评聘向农村学校倾斜等举措。虽然政策的出发点是美好的,也有一定的政策成效,但收效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落后于城市,农村相较于城市而言没有空间正义可言,自然而然的农村教师会向更好的空间进发。本文通过对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因进行考察,深度分析影响农村体育教师留教的困境所在,根据空间正义理论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缓解当前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压力和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空间正义理论与农村体育教师流失

1.1空间正义理论的意蕴解读。空间正义理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出现严重的城市空间剥夺行为,造成弱势群体的空间不公平,城市发展将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侵占和压缩,生活在这种地方的人们失去政治自由、文化自信、经济发展活力。学者们对其现象进行阐述,提出资本主义城市发展存在空间剥夺的问题,这是空间正义理论思想的基础。随后90年代,空间正义理论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在城乡区域发展中,追求资源分配效率之上要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尊重区域内每一位居民的基本权利,创造人人可享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提供尽可能均等自由的发展机会”。其核心是兼顾效率与公平,其内涵包括以下六点:一是具有社会价值的资源和机会在空间的合理分配是公平的;二是空间政治组织对弱势群体的剥削降到最小限度;三是避免对贫困阶层的空间掠夺和弱势群体的空间边缘化;四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参与空间生产和分配的机会;五是尊重空间文化多样性,消除空间上的文化歧视;六是环境正义呼吁保护不同空间群体的环境正义。在教师空间之中,空间正义的表现应是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得到尽可能公平的社会教育资源和机会,尊重农村体育教师,消除歧视。这样的空间,目前在我国只有城市能够达到,农村地区无法实现,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导致的空间剥夺严重,所以农村体育教师拼命往城市中流入。1.2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现状。当前我国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依旧面临着质与量的双重压力,教师进退机制不完善引发的师资队伍建设结构不合理,学历低、性别与年龄失衡等现象普遍,造成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每况愈下,陷入恶性循环[1]。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的高潮有两波,第一波是农村学校“撤点并校”的进行,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6~2017年全国撤掉了8000所农村学校,撤掉学校的农村体育教师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前往更好的城市地区任教,二是继续留在当地的其他学校任教,由于学校的“抛弃”以及城市的需要,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农村骨干教师借此机会选择前往城市。第二波是城镇地区的快速发展与农村地区发展形成强烈反差,城市空间优势不断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为了未来职业生涯发展与家庭发展选择离开农村地区向更好的城市地区流入。单兴巧[2]对农村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2013~2017年间农村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流失比例逐步增大,从2013年的4.5%增加到2017年21.3%。余应鸿[3]同样发现,重庆某县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流失同样严重,大量骨干体育教师每年以5%~8%的速度向城市或县镇中小学迁移。张恒波[4]分析体育教师流失现状时谈到,年龄在24~40岁之间的高学历高职称农村体育教师流失比重达到80%。由此看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师非正常流动现状已经深深影响到农村体育教育发展,这种单向的、无序的流动无疑打破了最基本的教育公平原则,农村体育教师得不到城市教师应有的空间正义可言。

2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流失问题的现实影响

2.1影响学生学习和情感空间。空间的稳定是一个班集体进行群聚活动的适度规范,也是融合成一个空间整体的前提,稳定的、有共同情感和强烈认同感的班集体必须具备固定的体育教师、学生、教室以及必要设施,在这样一个空间里固定的体育教师对于空间内的生态影响就至关重要,对于学生学习和情感的产出有着较大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体育教师的频繁更替会造成与任课教师和学生的熟悉度降低和沟通不够,不能很好地了解更多学生的个性,对于任课教师和学生反映的班级问题处理不当,更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其次,长时间的接触会让学生明白体育教师的心思,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是对课堂常规最好的约束,但是频繁的更换体育教师后,会使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形成课堂默契,学生对于体育教师的不了解和不理解会造成课堂常规的紊乱,滋生出叛逆的学生;再次,是对于新体育教师的教学教法学生需要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这样都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二是影响学生的情感效果,中小学生正是情感滋生的阶段,对长期相处的体育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感和归属感。教师的频繁更替会降低学生的安全感,使学生感到自己不受重视,而在人际交往中变得内向和孤僻;另外,学生极易将体育教师离开的原因归因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表现不够好或者不受体育教师喜欢,使得学生的情感受挫。2.2农村学校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学校有着自身生存的生态空间体系,包括师资队伍空间、教学资金投入空间、教学空间、生活空间、软硬件设施空间等,只有学校生态空间中全部基本要素都正常运行,学校才会发展壮大,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一旦整个学校生态空间体系中出现某要素失灵或停止运行,势必会造成一系列问题,严重的会分解学校生态空间体系,使学校教育系统崩溃,教育资源流失。目前,农村体育教师作为农村学校生态空间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理应做到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但是由于农村空间发展落后,直接剥夺了农村体育教师的发展空间和生存空间,加之城市空间优质,以及城市空间对于农村体育教师的准入资格相较以往没有了户籍限制,农村体育教师能够凭借真本事进入到城市空间中。农村体育教师看着身边一个个成功的案例,难免萌生进入城市的想法,最终造成农村体育教师的非正常流动,打破了教育空间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的基本原则。然而在农村教育空间内部,农村学校又不敢花费大量的空间人力物力来培养骨干教师,因为培养出来的骨干体育教师最终还是会逃离农村教育空间,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农村学校培养骨干体育教师的成本和担忧。2.3延缓城乡学校体育空间一体化进程。农村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呈现单向无序的区域特点,客观上延缓了城乡学校体育空间一体化进程,且具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农村地区本就空间环境恶劣,要想推动城乡学校体育空间一体化进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期不断的累积和城市空间力量的助力,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内部空间环境,城乡学校体育空间一体化进程将大打折扣。良性的内部空间环境能够助力农村内部各项指标稳步提升,达到缓慢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空间条件的作用,诸如提高政治、文化、经济三方面指标。目前,农村体育教师遇到单向无序的流失,是一种影响城乡学校体育空间一体化的恶性空间环境,这种现象的主因是由于农村学校福利待遇的不公平且无法通过晋升来改变福利待遇,从而造成教师流失。社会的发展让农村与城市的联系变得紧密,农村体育教师的多元价值需要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学校管理存在失衡,物质的追求与精神的追求和利益与知识才能的失衡,以及社会“唯金钱论”消耗着农村淳朴老实意识的失衡,对大部分教师功利主义产生催化作用,致使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教师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不愿意为农村发展消耗自己的青春,甚至影响下一代的发展。多重考虑下只有离开农村去往城市寻找从教机会,这使得教育资源本就匮乏的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进一步弱化,从而变相延缓城乡学校体育空间一体化进程,加大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给压力。

3我国农村体育教师流失问题的空间追问

3.1空间制度危机——偏差的教育管理体制理念。在不同的学校中,教师的管理体制差别较大,且农村地区教师管理、招聘的不完善,造成“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零碎,更不用说教师赖以生存的工资和福利的差别悬殊,处于底层的农村体育教师只有不断突破那些被划分为低等的农村普通学校,进而向高阶的学校进发,才能一步一个台阶的摆脱教育管理体制理念的偏差,这样会比体制中象征性的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生活补贴与基本工资待遇,改变自身的窘境。目前,教育管理体制理念的偏差已经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以在重点学校、城市学校或公办学校为荣,而不是以成为一名诲人不倦、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为荣,这类低档学校的优秀教师反而成为了教师队伍中所调侃的对象,最终造就了农村体育教师的流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本质后,教师队伍中也极易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破坏教师队伍的风气,造成师德师风下降。3.2空间耐度危机——低劣的生存与工作环境。耐度空间是指教师群体在一定空间内要想得到有效的发展会有一个耐度空间的范围。耐度空间的上限一般是在教师发展的末期,教师生存和工作环境已经达到了一种相对轻松的状态。耐度空间的下限是在教师发展的前中期,由于刚刚进入教师队伍,工资状况、教学情况都处在不稳定期。农村地区的生存环境远不及城市地区,一是农村地区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集区域,不同于城市的工业与服务业生产区域,区域空间内城市地区更加适合教育教学的发展。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不同,农村经济主要来源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同于城市的工商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脑力劳动者,这就是两地区本质上对待教育差别的因素,有需要自然发展较快。三是生存环境的不同造就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教师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远不及城市地区,教师工作条件艰苦且没有利于自身发展与提升的机会,加之农村体育教师数量少,体育课与其他工作量过重,“一人多班”、“一人多课”的教育现实屡见不鲜,超负荷的工作让体育教师们无暇投身科研与家庭。生存与工作环境的低劣,已打破了教师身心所能承受的下限“临界点”,使得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现象严重。3.3空间限制危机——菲薄的物质待遇与延时的政府决策。空间的限制因子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谓的限制因子就是指限制某个群体进入某一空间的可能性,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在农村体育教师队伍中,任何因子都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其中占据主导的限制因子就是能量因子和信息因子。能量因子的不足会导致农村教育的规模、数量和质量的下降。对于农村地区的学校而言,制约其发展的主导能量来源于教育资源与经费的投放比例与使用,一旦受到其限制将难以像城市学校一样“抱团取暖”。所谓城市学校“抱团取暖”的现象就是摆脱国家财政资金的束缚,进行以名校带头的集团化,学校能够实现自我盈利,这种情况下,城市学校中的体育教师不仅能拿到国家财政发放的基本工资,更能得到学校集团化带来的丰厚福利。在缺少能量因子的农村学校中,锢于体制制约,农村体育教师未能共享社会发展红利,反而经济收入出现“下沉”[5],不仅得到的国家财政基本工资较低,福利待遇也只有象征性补助。信息因子的不足会造成学校无法提供有效的教育数据供政府部门决策参考,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大数据网络的建设,这是一种新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数据的获取变得更为快捷。政府、社会和学校在教育治理与决策过程中更加关注教育大数据作为参考。政府部门在处理教育突发事件与教学问题时,可以充分考虑教育数据、公众反映以及敏感问题在内的各方数据带来的影响,而农村学校由于提供信息的渠道和设施不健全,无法及时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效信息,所以对于农村教育,政府部门制定决策总是会具有延时性[6]。

4重构农村体育教师生存空间,扭转农村体育教师流失局面

4.1重塑教育管理体制理念,纠正管理造成的空间失衡现象。当前,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理念有所偏差,人为的将学校分为几个层次,农村学校处于最低层次的不利地位,这有悖于教育公平,因此要重塑理念,树立“人性化和科学化与空间正义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理念。该理念不是要求政府在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配置中保证各地与各种资源的绝对平均分配,而是在配置过程中坚持人性化、科学化的将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公平合理的分配到农村空间之中,努力在区域之间、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合理的配置学校体育师资力量,坚持对处于最不利地位的农村体育教师实施“最有利的差别对待”原则,将教育资源适度的向弱势群体、贫困阶层倾斜。教师管理的人性化是指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为人性,是需要被尊重的,在管理制度的执行举措中要求自觉运用设身处地的思维方式,体现出人性的光辉,温暖农村体育教师,这就要求农村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以情感留人。第一,在工作上,学校要给予农村体育教师多一些支持与理解,不要盲目责怪,实事求是的进行工作的指导,解决农村体育教师遇到的困难。第二,在生活上,学校多组织一些教职工参与的文娱活动,通过活动交流加深教师之间的情感以及对管理者工作的支持与理解,使农村体育教师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营造农村体育教师“乐教、善教、留教”的氛围。教师管理的科学化是指由于过去农村学校招聘的不严谨,农村体育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有许多不合格的农村体育教师和超龄教师占据编制无法退出,造成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而年轻的合格的体育教师又无法及时得到编制补充,工资上不去容易造成流失。所以需要建立一套拥有科学理念的人事管理制度,坚持不合格教师与超龄教师退出机制,灵活有效的把控农村体育教师人事变动,不仅可以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编制数量,还可以利用编制招聘更多体育教师打造校园建设的专业化特色。4.2优化农村体育教师的生存空间,打造“教育保护区”。“教育保护区”主要是对农村体育教师的物质和精神上建立保护,物质上通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扶持与帮助,具体包括:政府要保证农村学校正常运行经费以及额外的教师集体活动与外出学习经费,还要保证农村学校教师宿舍、职工食堂、运动健身、图书阅览等生活空间建设,便捷农村体育教师生活,为其提供优质的生活品质的保障。农村社会要多通过广播、报纸、网络等宣传媒体,大力弘扬“尊师重道”的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观,对勇于献身农村教育的行为进行报道,对不尊重教师的行为予以谴责与警示,引起农村社会对农村体育教师优秀品德的广泛共鸣,使农村体育教师受到社会的认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是其从教的前提和取得教育成效的基础”。农村体育教师的精神生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学校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学校应该多组织教师文娱活动,可以是学习交流活动、娱乐休闲活动以及运动健身活动,修养生息的同时加深教师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另一部分是与学生精神生活的适应性,教师把自己视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需要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让学生忘记教师是年长的教导者角色,实现一种和谐的教育状态,实现这种状态需要加强农村网络信息建设,实现“云沟通”、“云课堂”,以保证农村体育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及时沟通。建立“教育保护区”意义在于对农村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如同国宝般的保护和重视,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来到农村任教,不能让教师在农村地区“流血流汗又流泪”,在农村地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体育教师队伍。4.3回归物质本源,巩固农村体育教师留教信心。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总体水平及其基本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在“以县为主”的经费投入及保障制度下各地差别很大。财政支付能力不足的县,农村体育教师的津补贴从绩效工资当中出,实际上降低了农村体育教师工资的总数。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一是国家财政单列支出农村体育教师津补贴,进一步明确津补贴政策的实施范围、实施对象、发放标准、类别与分档、经费来源与保障实施细则。按任教学校至县城距离和农村体育教师职称高低依次递增设定,依照7:3比例加权核定,距离权重为70%,表示农村体育教师任教学校的地域差距,职称权重为30%,表示农村任教人员间的差异。二是大幅增加农村体育教师岗位津贴种类,首先农村体育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属于特殊工种,其教学环境属于开放性的室外教学,应增加室外工作津贴,如高温补贴和低温补贴;其次,农村体育教师需要承担额外的课余训练,也应当算入到岗位津贴中,对以往的免费课余训练给予课时补贴,避免个别教师乱收费现象;最后,农村体育教师需要特殊的服装来体现其专业性,对于有需要的服装购买请求予以支持和津贴。三是增加农村体育教师交通补贴,以距离县城远近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统一制定发放额度。四是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住房保障,首先,鼓励多元化的农村体育教师住房供给体系,主要由政府建设具有公寓性质的住校周转房和公寓房,教师工作调动随即搬离;其次,在县城或交通便利之地建设教师住宅区,无偿或低价提供建设用地,免收土地、建设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押金,对服务费进行减免,为教师建设一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和集资房;最后,鼓励单位或个人投资在校园附近建房向教师出租。五是重视农村体育教师本土化和乡土化建设,通过招聘、转岗、培训等方式,鼓励和培养本地优秀教师长期在家乡任教,稳定农村体育教师队伍。

5小结

我国农村体育教师流失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正面对的一个严峻考验,农村教学条件虽然相较于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仍与城市地区有着一定的差距,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交通方面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流动变得简单,农村体育教师为了自身和家庭的发展不得不放弃在农村任教。因此,面对当前残酷的现实,国家和社会必须齐心协力为农村体育教育创造更好的条件,将优质的资源引入农村地区,在根本上振兴农村教育才能挽留农村体育教师坚守这片土地。

参考文献:

[1]杨柳.教育生态学视阈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16(8):208-212.

[2]单兴巧.农村中职学校青年教师流失调研报告[J].科技资讯,2020,18(11):201-202.

[3]余应鸿,胡霞.农村中小学校教师流失的问题、归因及重构——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5):71-76.

[4]张恒波,杜光友,胡燕,等.乡村振兴战略执行中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流失应对[J].体育科技,2019,40(2):53-54,56.

[5]周兆海.农村教师社会地位变迁及其深层致因——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总结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8(2):89-93.

[6]申国昌,郭景川.大数据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体制建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9(3):15-17.

[7]高汝伟.基于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观的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培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33):93-96.

作者:鲍薪光 于易 李祺 梁仁亮 单位:1.南通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2.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