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时间:2022-07-29 11:08:47

导语: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摘要:农村教学点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教师队伍状况是决定农村教学点办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但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及质量欠佳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问题,应该采取如下措施:创新师资配备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所需教师数量;改善办公条件并提高教师待遇,创设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的良好环境;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编制;条件保障;培训

“农村教学点是适应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而设置的以复式教学为主的小规模不完全学校。”[1]2018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和乡镇寄宿制学校(以下统称两类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农村教学点也是乡村小规模学校的一种类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一种组织形式。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小学161811所,有教学点101398个,有复式班8092个。除北京、天津、上海三个市之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教学点存在。像河北、河南、广东、云南等省教学点数量超过1万个,河南省达到18622个。[2]可以说,农村教学点在我国分布广泛且数量庞大。农村教学点作为教育系统的“神经末梢”,解决了农村地区低年级孩子“上学远”“上学难”“上学贵”等难题,保障了这些适龄孩子就近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益,也大大减轻了其家庭的教育经济负担。“‘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学点虽然是‘点’,对学生来说却是教育的全部。”[3]正是这些农村教学点,在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履行教育为所有人服务的本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所指出的:“办好两类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虽然经过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不懈努力,农村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观,办学质量也不断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教学点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许多研究者通过调研得出了相应结论,范先佐认为:“农村教学点面临着经费短缺、教师整体素质低、教师工资待遇低、办学条件差等突出问题。”[1]张金龙认为:“作为农村小规模学校,农村教学点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了教学点当下所遭遇的诸多现实挑战,农村教学点面临的生存危机。”[4]刘奎祥认为:“在实现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教学点以其数量多、师资弱、留守儿童多、办学条件差的特点成为‘无法言说的痛’。”[5]张文宇认为:“农村教学点办学规模小、学生少、设备设施简单;教师少、年龄结构偏大;地域偏僻。”[6]《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也认为:“两类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教学点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之中,教师队伍问题是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所有研究成果中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

一、创新师资配备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所需教师数量

“编制”是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7]教师编制是教育事业编制的核心部分,教师编制对师资配置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教师编制主要指教师的数量定额,而教师的数量主要依据学生数量及教学工作量来确定。目前,数量不足是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的产生,与编制政策及执行有极大关联。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明确规定:“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统一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对于促进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具有重大意义。编制数量以生师比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而农村教学点的主要特征是班额小学生数量少,如果教条地按照生师比进行教师编制计算,就会出现“标准上超编”但“现实中缺人”的矛盾现象,出现显性超编与隐性缺编矛盾突出且余缺难以互补的现象。超编就是学校教师数量超出教师编制标准规定的数额,而缺人是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对于这种状况,解光穆认为:生师比常常是极高的,但按班师比又是极低的。由于生师比与班师比矛盾突出,使得农村学校的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众多数量的“麻雀学校”与数量极大的“微型班级”普遍存在,在教师配置上时时捉襟见肘,农村教师总量超编与实际缺编矛盾存在[8]。(一)严格落实编制向农村教学点倾斜的政策。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2014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的《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要求:“各地在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等规定的同时,重点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村小学、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县级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进一步向人口稀少的教学点、村小学倾斜。”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强调:“编制向乡村小规模学校倾斜,按照班师比与生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对小规模学校实行编制倾斜政策,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由此可见,国家对于编制向农村教学点倾斜的政策是明确的,关键是在编制执行过程中要落实这一倾斜政策。(二)将生师比、班师比及工作量相结合计算农村教学点教师编制。按照生师比与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农村教学点的教师编制,在上述国家政策中都有明确规定。由于农村教学点没有勤杂岗位编制,常常由教师兼任勤杂人员岗位来完成营养餐等勤杂工作任务。即使将班师比与生师比结合来核定教师数,绝大多数农村教学点的师资数量仍然无法满足正常教学需求。因此,在农村教学点师资数量配置过程中,在将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应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工作量和非教学工作量)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对此,已有相关理论探讨及实践探索。张金龙认为:“解决农村教学点师资紧缺问题,重点是要基于校际教师工作量均等原则配置师资,实现教师在教学工作量上的均等,缓解农村教学点教师‘包班’‘包点’的教学压力,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的‘公平感’。”[4]四川省沪州市委编办参照生师比和班师比标准核定编制总量,村级教学点按“1+N(班级数)”标准配备教师[9]。(三)鼓励教师下沉弥补农村教学点教师数量的不足。事实上,通过编制配足配全农村教学点所需全部师资是不现实的。因此,应推进城镇学校教师定期轮流下沉到农村教学点任教,以弥补农村教学点教师不足。四川省沪州市委编办试验岗编适度分离措施,实现镇级学校教师下沉村级教学点,由学区内“统一设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9]。

二、健全教师发展保障机制,吸引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

农村教学点常常远离城镇,偏僻闭塞,学校规模小,办学条件简陋,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差,教师成长与发展机会少,缺乏吸引优秀教师任教的环境。因此,要健全教师发展的保障机制,让教学点“亮”起来,提高师生的幸福指数,进而提高对优秀教师前来任教的吸引力。(一)健全农村教学点教师的薪酬保障机制。农村教学点条件艰苦,要通过健全薪酬保障机制,确保教师的经济待遇及生活保障。要落实国家规定的农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补助标准,并依据农村教学点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让农村教学点教师在经济待遇上获得与在艰苦条件下从事教学工作相匹配的薪酬收入。全面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的住房问题,根据农村教学点的交通状况,选择在教学点、乡镇寄宿制学校或周边建设教师周转宿舍,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学点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对于走教的农村教学点教师,提供必要的交通帮助与支持。(二)健全农村教学点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深化年度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的改革,健全农村教学点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通过对年度考核和评优选先向农村教学点教师倾斜、放宽农村教学点教师职称评聘条件、单独为农村教学点安排高级职称职数等措施,既对在艰苦条件下任教的农村教学点教师予以相应回报,也可发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教学点任教的导向功能。鼓励优秀师范毕业生、城镇骨干教师下沉到乡村教学点任教:一方面,对下沉教师在学区内“统一设岗、统筹使用、轮流任教”,将下沉教师的编制、人事、工资关系保留在本部,打破农村教学点教师的身份顾虑;另一方面,将下沉农村教学点任教期间的工作经历和表现与评先选优和职称评聘挂钩,将其作为申报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条件,推动城镇教师积极下沉到农村教学点任教。(三)改善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实施农村教学点教师关爱行动,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教师“愿意去”并“留得住”。江西省宜春市开展对农村教学点教师的关爱行动,提出实现全市农村教学点所有教师一间住房、一台电脑、一台电视、一部电动车、一个热水澡、一餐热饭、一次培训、一次表彰的“八个一”目标,这些举措涵盖了农村教学点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教学水平的提升、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的形成等众多方面,既解决了农村教学点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又有利于吸引教师到农村教学点工作任教。“关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设身处地发现教学点教师的切实需要,让这些教师更满意自己的工作和生活。”[10]

三、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农村教学点

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农村教学点教师队伍存在着教学水平欠佳的问题。蒲大勇认为: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问题突出,教师岗位培训层次不高。[11]张文宇也认为:教师年龄偏大,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缓慢;教师学历偏低,缺乏正规的专业培训;教学水平不高。[6]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农村教学点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扎实的学习紧密相关。因此,要通过培训和学习等措施,培养一批职业精神牢固、学科知识全面、专业基础扎实的“一专多能”的农村教学点教师。(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和研修。为农村教学点教师提供切合实际需求且形式多样的培训及研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和研修活动,要更多惠及农村教学点教师。要加强农村教学点网络资源建设,通过远程培训等手段提高教师获取教育信息的能力。完善联片联校教研制度,建立相邻学校(教学点)组成的小区域教师成长发展群组,开展农村教学点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发挥校内研修的重要功能,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发挥县级教研机构作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为农村教学点教师提供“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培训。加强实践培养,采取送教下乡和安排农村教学点教师到城镇学校跟岗实习培养等措施,让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为适应农村教学点教师包班及复式教学的需要,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要凸显乡村教育价值内容,提高农村教学点教师的职业情怀和职业认同。(二)鼓励农村教学点教师积极开展阅读和自学。在职称评审、年终考核等方面制订鼓励政策,帮助农村教学点教师克服场域惰性,激发他们积极开展阅读及自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供必要的书籍、杂志、报刊及电子材料等阅读学习资料,为农村教学点教师阅读和自学提供条件。通过促进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持续阅读和自学,增长他们的教学智慧,提升他们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先佐,郭清扬,赵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学点的建设[J].教育研究,2011,(9):34-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8/gd/201908/t20190812_394174.html,2019-08-07.

[3]吕建.教学点由“痛点”变“亮点”,如何实现[N].中国教师报,2019-3-20(3).

[4]张金龙,秦玉友.小规模之痛:农村教学点发展困境与应对政策———当地教师的声音与“规模效益”实践取向批判[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2):116-124.

[5]刘奎祥,焦富.教学点:被遗落的珍珠[N].中国教师报,2018-09-05(15).

[6]张文宇,朱雪琴.农村教学点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理论探索,2019,(21):21.

[7]单耀海,李国炎,莫衡.商务国际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59.

[8]解光穆,谢波.宁夏农村教师队伍数量结构变化实证描述———兼议农村学校教师编制标准的合理制定[J].宁夏党校学报,2016,18(4):92-96.

[9]吴伟.岗编适度分离推进学区制改革———镇级学校教师下沉村级教学点的茅溪实践[J].行政科学论坛,2019,(7):8-10.

[10]甘甜,程路.为什么宜春的农村教学点对教师有了吸引力[J].人民教育,2018,(22):43-46.

[11]蒲大勇,帅旭.当前乡村教学点发展困境与改进建议———基于四川省N市的实证调查[J].中小学管理,2019,(10):40-43.

作者:张学东 曹娟玲 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