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分析

时间:2022-12-04 11:38:25

导语: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分析

摘要:基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概念和大学思政教师的特殊定位,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的概念应包括政治专业、伦理专业、教授专业、跨学科专业和学习专业五大专业属性维度,针对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带来的问题,大学应从树立思政育人典范、打造思政研究共同体、开发多样化教学模式等路径培养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半专业属性;跨学科;研究共同体

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属性是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逻辑起点。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半专业属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可能带来哪些问题?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概念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构成要素?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的培养路径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利于我们找准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逻辑定位与建设方向。

一、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的表现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所谓的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由于某一专业属性欠缺所表现出来的属性。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命题的提出是由于用“全专业属性”这一概念框架作为工具来观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会发现很多不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象,阻碍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一)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的表现。大学思政课教师政治专业属性缺失表现在个别教师面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等社会思潮时不敢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有效回击,甚至在大学思政课堂中散布不当言论,对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进行错误导向,不利于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养成。例如,个别思政课教师会宣扬西方“历史终结论”,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终点,使学生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产生认知冲突,[1]对社会主义道路前景产生怀疑。大学思政课教师伦理专业属性缺失表现在个别教师缺乏自律,表里不一、言行不一,丧失应有的人格,成为内心分裂的“两面人”和马克思主义的“叛逃者”。个别大学思政课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在与大学生的课下交往中散播否定社会主义优越性言论,甚至在网络上散布政治谣言。大学思政课教师教授专业属性缺失表现在个别教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只会将书本内容原封不动照抄到PPT上,将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思政课上成了脱离实际的、教条主义的概念背诵课、理论宣讲课。也有个别教师为了迎合学生兴趣,在课堂上讲授网络段子,致使具有严肃性和引导性的思政课走向庸俗化和低级趣味。大学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专业属性缺失表现在个别教师没能有效掌握思政学科所涉及的哲学、历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无法将自己所教科目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串联,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跨学科概念框架,如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中只是简单重复,无法突出学科重点。大学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属性缺失表现在个别教师在思政课堂上只关注自己的“教”而未能有效关注学生的“学”,有的教师自己讲完了课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至于思政课教学内容学生是否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则并不在意。有的教师将自我封闭于讲台一隅而不了解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教师的“教”脱离了学生的“学”,思政课成了走过场,严重弱化了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二)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带来的问题。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会对学生和大学思政课教师两大主要群体带来一系列问题。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思政课教师“半专业属性”会扰乱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得大学生怀疑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严重影响大学思政课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信任以及对其所教理论的认同。并且专断性的学习环境会抑制学生的内在动机,[2]教师如果只能提供一种单向灌输的学习环境,就无法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对于思政理论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分离,学生对于思政课产生抵触和厌学情绪,学生被迫远离思政课教师,远离思政课课堂,无法达成大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与政治使命。其次,对于大学思政课教师自身而言,“半专业属性”会使得部分毫无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两面人”成为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既影响了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纯洁性,也削弱了大学思政课的战斗力。而另外一部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大学思政课教师以其低层次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评价严重影响大学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师无法活学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指导教学理论和实践,造成了思政课教学不深不透、理论脱离实际等一系列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大学思政课教师没有扎实的全专业属性必然无法有效承担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时代要求以及坚定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科使命。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半专业属性”不但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更降低了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种种弊端与问题呼唤着教育界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同仁对于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二、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教师的全专业属性包括学习专业、教授专业和学科专业三大专业属性。而大学思政课教师在普通教师专业角色的基础上还扮演着学术型政工师的角色,承担着维护、辩护、传递意识形态的职能,需要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法学等跨学科知识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政治专业、伦理专业和跨学科专业属性成为了大学思政课教师更为凸显的专业属性。这样,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就包含政治专业、伦理专业、教授专业、跨学科专业和学习专业五大专业属性维度。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大要求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行为规范。其中政治要强、情怀要深属于思政课教师政治专业维度,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属于思政课教师教授专业维度,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属于思政课教师伦理专业维度。在此基础上还提出“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其中思想性和理论性属于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专业维度,亲和力和针对性属于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属性维度,五大专业维度全面加强才能成为具备全专业属性的大学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内涵如图1所示。(一)思政课教师政治专业属性。思政课教师政治专业属性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定力和家国情怀,具体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三个基本维度。思政课教师政治信仰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有浓厚的家国情怀,从内心深处愿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各种、中国崩溃论等错误社会思潮充斥于网络,影响着当代青年大学生同时也影响着大学思政课教师。作为一名具备政治专业属性的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根基,从自身做起,有效抵御错误社会思潮的侵袭,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价值导向。思政课教师政治意识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讲政治,自觉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和加强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信仰、政治眼光、政治头脑和政治能力。[3]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讲政治是我们党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是我们党保持团结统一、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作为思政课教师时刻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且引导学生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思政课教师政治行为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身边的各种问题,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上与错误的社会思潮开展论战,勇于斗争。大学思想政治理论并不是空中楼阁般的抽象理论,而是提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的看问题的视角、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思政课教师需要身先士卒地将政治理论落实于政治行为,在同事与大学生中率先垂范。(二)思政课教师伦理专业属性。思政课教师伦理专业属性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在工作与生活中严守道德伦理与专业伦理,具体包括严格自律、人格典范和对话关怀三个基本维度。思政课教师严格自律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严守教育道德规约,合理协调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人行为,[4]以较高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避免道德失范。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处于思想意识可塑期的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如果其不能严格控制自我言行,在课上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课下宣扬资本主义理论,在网下歌颂革命精神,在网上却诋毁革命先烈,则会不自觉地成为道德上的“两面人”、政治上的投机者,必然遭到周围师生和全社会的睥睨。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必须严格自律,言行一致,自觉向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思政课教师人格典范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努力锤炼人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成为师生群体中的道德标杆与人格典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不仅仅是一名教师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每一名大学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标准。大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大学思政课教师有着高尚的人格才会有吸引力和感召力,能够成为为学、为人的表率才会吸引大学生热爱思政课堂,努力成为教师这样的人。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高尚的师德,勇于展现自身人格魅力,努力成为大学生品格成长的示范者与引领者。思政课教师对话关怀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在师生交往中主动开展对话,给予学生关怀。这里的关怀不仅仅是私人关系性的自然关怀,而更多强调的是建立在师生双方的职业契约之上的专业伦理关怀。[5]当代大学思政课堂已经无法一厢情愿要求学生接受单向度的价值观灌输,需要师生在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产生认同。因此,大学思政教师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融入到理论知识讲授之中,基于学生现实问题进行关怀式对话。(三)思政课教师教授专业属性。思政课教师教授专业属性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基于专业的教学法有效开展教授活动,具体包括教师的教授设计、教授实施和教授评价三个基本维度。思政课教师教授设计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和思政课特有的学科本质开展教授设计。思政课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国家传递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载体。[6]在思政课教授设计上教师应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综合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让大学生能够在纵横比较中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对于我国的适切性,由内而外地树立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教授实施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能够打破原有的单向度教条式的讲授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相结合,以对学生身边具体问题的分析为教授起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要求。[7]当前我国大学思政课教师也应创造出适于本土情境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思政课教师教授评价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大学生的言语、行为做出适当的评价。大学思政课课堂不应是“满堂灌”的灌输式教学,而应是与大学生在互动中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活动。这就需要教师设计研讨、辩论、汇报等多种多样的师生互动形式,并在对学生的一言一行有效观察中准确把脉当前大学生所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适当的评价与引导帮助大学生转变错误的认知,传递社会主义正能量,使其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四)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专业属性。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专业属性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能够综合掌握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讲好思政课,具体包括教师的跨学科体系、跨学科知识和跨学科逻辑三个基本维度。思政课教师跨学科体系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具备跨学科专业素养,形成思政课所特有的跨学科体系。从表层看,思想政治教育涵盖了“思想”(哲学)、“政治”(政治学)和“教育”(教育学)三大领域,是多门学科的综合。[8]从深层看,大学思政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需要思政课教师综合利用哲学、法学、历史学等学科专业知识对思政课跨学科体系进行有效建构与有机整合。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部分交叉重复的内容,这就需要思政课老师有所侧重与取舍,大胆改革创新教学设计,建立共生共轭的跨学科体系,让学生常学常新,大脑中能够形成清晰的思政课跨学科体系框架。思政课教师跨学科知识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真学、真懂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学科知识,能够讲深讲透思政课所涉及多学科的各个知识要点与重大问题。思政课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引路人,不仅要熟读马列经典名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等多学科知识有深入透彻的理解,同时要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同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将思政课跨学科知识讲深讲好。思政课教师跨学科逻辑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广泛涉猎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逻辑,能够对某一学科知识点采取多学科环视对比,[9]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采用跨学科的逻辑视角和分析方法来分析点评,增强思政课课堂的理论性和说服力。不同的学科有着根源于学科本体的逻辑分析路径,需要基于哲理、法理、史理等多学科逻辑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方论证,以全面、客观、真实地把握问题本质,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五)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属性。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属性是指大学思政课教师能够基于学习科学和学生学情,教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具体包括教师的学习专业知识、学习专业能力和学习专业伦理三个基本维度。[10]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知识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具备学习科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学习的本质和基本原理,能够在思政课上用学习科学的专业知识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规律与适用的学习方式。思政课教师的“教”必须基于学生的“学”,但当前大多数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仅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尚未能结合当前学术界较为关注的学习科学与脑科学原理,用专业的学习科学和脑科学知识来分析指导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关注教育学、心理学有关学习科学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本质。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能力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能够运用学习专业知识开展思政课的学习设计、学习实施和学习评价。大学思政课教师大多更为关注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但是指导学生开展思政课的自主学习设计、高效学习实施和有效学习评价却较少受到学术界应有的关注。大学生业已成年,其特有的成人学习方式会基于个体经验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并基于问题和现实需求的内部驱动以达到积极持续的变化。[11]这就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从大学生的个体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情境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来理解思政课的价值,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思政课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思政课教师学习专业伦理维度要求大学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建立公平正义平等的师生关系。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专业伦理不同于教师伦理所强调的学高身正的道德伦理和专业伦理,其具体指向教师对于学生思政课学习关注的伦理正当性。教师思政课教得好是建立在学生思政课学得好的基础之上的,一名仅沉浸于自身教学而不关注学生学习的思政课教师并不能称作优秀的思政课教师。从另一方面来看,思政课教师的学习专业伦理还要求其能够对学生一视同仁,不仅仅是关注对思政课学习有兴趣的学生,还要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效果,努力使每一名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思政课学习。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的五个维度之间是逻辑统一、缺一不可的关系。大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五个专业属性才可成为具有“全专业属性”的大学思政课教师。具体而言,具有“全专业属性”的大学思政课教师需要具备政治定力,能够基于学习科学和跨学科知识开展专业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的学习典范。只有这样,大学思政课教师才可称为专业化的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才具备资格当好大学生新时代的引路人。

三、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的培养路径

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打破了传统“教”与“学”的二元论思维,将大学思政课教师纳入了“政治、伦理、教授、学习、跨学科”的专业融合体系之中。为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的培养需要从个人、组织两个维度着手,最终落实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一)强化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思政育人典范。大学思政课教师首先要加强对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12]大学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宣讲者和传播者,自身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四个自信”。大学思政课教师自身明道、信道就不会轻易被不良社会思潮所蛊惑,就能从政治上看清大是大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思政课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分析各种社会文化理论与思潮,也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对思想活跃、价值观多样化的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引导,[13]教会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树立思政育人典范,强化思政教师用高尚的人格和深厚的学识来吸引学生,也是加强思政教师全专业属性的重要途径。新时代的大学思政课少不了传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生伦理。一位毕业十年的校友返校时仍能记得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上课时对其心灵的慰藉,不忘对思政课和佘老师的感谢。[14]一位中学政治老师会在观看复旦大学陈果的网红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视频时发出“老师把课讲得那么美,做她的学生真幸福”的由衷感叹。[15]这些都源于大学思政课教师潜心于大学思政课程教学的研究以及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了思政课程之美、之力,从内心深处爱上思政课程。(二)加强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组织建设,打造思政研究共同体。大学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力军,而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机构则是这支主力军的指挥部。截至2018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77054人,其中专职教师51178人。[16]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思政教育中坚力量和管理组织,如何发挥好其在意识形态战线上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大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议题。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教学需要有效的引领与指导,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专业的大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来以发展促教学。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二级机构偏重于对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管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又大多聚焦于微观的教学方式、方法,对于大学思政课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关注不足。因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应向“思政课教师发展中心”的方向发展,将教研、科研、培训进行一体化建设,对大学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精准定位,有效提升每一位思政教师的全专业属性。由于大学思政课涉及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因此大学思政教学组织应该主动联系哲学、法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以及与大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组成思政研究共同体,建立共同备课、跨学科专家指导、共建网络案例资源数据库、共同申报跨学科科研课题等协同教研机制,增强大学思政课教师的问题意识,将教学问题课题化、科研课题体系化,多学科专家共建大学思政课程学科逻辑体系与知识体系,通过思政研究共同体形成科学、完备、创新的大学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大学思政课的教学质量与育人水平。(三)基于学生学习开发多样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学习品质。大学思政课教师全专业属性建设的落脚点必须回归于大学思政课堂,基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规律,紧密围绕大学思政课课堂教学来开展。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是教师教学的根本指向,大学思政课教师必须基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开展教学。例如,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主流媒体的话语系统大多是文件式、教条式的,而大学生们更愿意接受的是一种轻松的、直白的、一针见血的语言。[17]因此,大学思政课教师就需要基于大学生所关心的思政重大问题、社会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思政教学“问题链”,通过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切合当代大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开展针对性教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与学习参与度。教学是大学思政课教师的核心工作,卡内基教学促进委员会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将传播知识的学术称为“教学学术”,[18]而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主力军,大学思政课教师应当将思政课教学作为一门学术来研究,以学术研究的方式研究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大学思政课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浅层的感性认识层面,而需要通过规范研究、实证研究、行动研究等学术研究方法来进行精准定位,对于具有不同学习特征的大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进而引导学生端正思政课学习的态度,有效提升自身思政课学习品质。

作者:朱旭东 付 钰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