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策略分析
时间:2022-11-01 10:39:47
导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策略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引导作为学习者的教师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合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景为纽带,实现相互交流和共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校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学校可通过多种路径吸引教师参与、多种方式搭建合作平台、聚焦个体强化成长质态、突破局限促进经验分享和主题统领提升育人素养等途径打造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参与;合作平台;成长质态;经验分享;主题统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而教师能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是否具备较好的专业能力。可以说,教师专业能力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以及学生生命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一方面需要教师个人持续学习,另一方面更需要教师间、师生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然而,当前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培训,而教师培训又存在如下问题:第一,培训形式单一,以听课、评课和教授、专家的讲座为主,教师参加人数不少,但参与度不高;第二,培训缺乏体系,可持续性不强,教师参与率较低;第三,培训内容未能较好地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点和焦虑点,参训教师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培训效率较低。在此背景下,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学校引导作为学习者的教师以自愿为前提,以分享、合作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愿景为纽带,实现相互交流和共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教师获得可持续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为教师间、师生间的共同进步和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对于促进学校的文化变革和教师工作环境的改善意义深远。笔者认为,学校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打造和建设,可以采取如下五大策略。
一、多种路径吸引教师参与
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同样是一个团队,学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单一、逼仄的发展视角去看待其发展问题,而需要站在全体成员的角度,从更多视角来推动共同体的专业化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需要与教师个人成长的途径区别开来,综合性地考量全体成员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方式,设置能够吸引更多成员参与的组织路径,让共同体的所有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共同进步。一是运用主题讨论的方式,选择共同体研究的方向。这样可以避免过于小众的研究方向,将研讨的关注点聚焦在共同体中绝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普遍、较为典型的问题。然后,学校应引导教师围绕困惑点和焦虑点中具有典型价值的主题进行研讨,这样就可以针对性地消除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认知困惑,改进认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共同体所有成员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主动将之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在主题讨论的方式设计方面,学校可引导共同体设置这样的六大板块:明确主题、辅助实践、提炼反思、参与交流、分享悦纳和积极改进。二是采用话题辩论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建设。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教师对同一主题在认知上、理解上也会存在差异。所以学校可以引导教师在共同体活动中采用辩论的方式,激励教师对自身所持有的观点进行实践和论证。这种为辩论而进行准备的过程,也是教师关注自我发展、提高专业水平、提升业务能力的过程。辩论的活动形式,有利于共同体成员快速地交流认知、碰撞思想,明晰自己认知中的差异、吸取他人的经验成果,对教师丰富和反思自己的认知经验起到推动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对某一主题有共同兴趣、有共同志愿的教师组成的团体,学校在建设该共同体时务必要摆脱传统意义上的讲座、听课等纯输入性的专业培训,把教师从原本的被动者转变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发挥每个成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二、多种方式搭建合作平台
合作意识和素养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必备的关键能力。学校打造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目的就是要摈弃教师在成长道路上闭门造车、孤独前行的弊病,充分发挥共同体集体的力量,借助多维化的合作来推进所有成员的专业成长。笔者认为,共同体层面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校在确定的研究主题下,首先将共同体中成员划分成为几个不同的研究小组,然后引导各小组针对研究主题,并将之进行细化和拆解,展开研究,这样便于共同体成员从不同层面实现彼此补充和照应,推动研究的深入,形成多维化、立体化的认知。学校也可以引导教师针对特定研究主题,形成两种不同的认知派别,然后分别从相对的视角开展研究,并定期展开讨论,从而在不同的派别中发现教师不同的主观意识和认知经验,形成多维而高效的团队协作与互动,让研究的专题能够逐渐清晰与深刻。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共同体成员用自己擅长的研究方法去开展研究,比如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然后让成员通过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结果的相同处和不同处,各取所长,克服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大背景下的主题项目化研究,学校需要设置大统整、分类别、再合作的多层次研究层级,形成立体化的研究模式,真正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三、聚焦个体强化成长质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这样一个信念在我们的教师集体的创造性劳动中起着重大的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的成员,彼此分享具有典型价值的经历和案例,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学习和悦纳对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经验,同时也可以产生彼此安慰、缓解压力的作用。这便是学校构建共同体的另一维度的价值和优势,即融通和凝聚的价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内部通常有不同层次的个体,如专家型的领军教师、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刚入职的年轻教师等。当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传递信息、分享经验时,就能形成具有网格效果的资源共同库。事实上,领军教师和骨干教师现身说法,不仅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分享,还可以激励年轻教师努力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至是领军教师。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也是骨干教师、领军教师对自身工作和成长质态的重新认识、自主构建的过程,激励着他们更好地成长,真正成为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这样就使得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关注自己的专业成长,能够在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督促激励下不断提升。从哲学层面来看,矛盾是推进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动力是内因和外因的协同并进,而以内因为主要动力。[1]学校可以在打造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尝试以“寻觅内心真正的自我”为主题,开展教育名家故事会、经典文化诵读会、合作项目化研究等,鼓励教师进行自主拓展与研究,让每一个共同体成员都能获得关照自我、积极成长的愉悦体验,帮助他们打开自己的心锁,找到发展的障碍,从而在相互支撑之下,形成发展的动力,在专业成长道路上实现主动发展。
四、突破局限促进经验分享
传统教研组由同一所学校同一门学科教师组成,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成员构成是多样化的,他们可以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域,甚至是不同的学科。[2]这种多元性,正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内在活力的体现。学校要充分发挥共同体的这一独特价值,让成员的独特实践经验在群体之中产生共享的意义。比如,围绕“自主性学习理念”展开实践性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来自于不同学科的成员就可以借助各学科不同的特性来审视和把握“自主性学习”的本质内涵和独特性。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教师仅仅从单一的维度来研究,视野必将狭隘,收益也必然有限。这就如同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打的比方一样:“蜜蜂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在共同体的引领下,语文教师可以从阅读的视角,感知自主性学习在学生思维过程中的建构作用;数学教师可以从迁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提炼自主性学习的辐射效应;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链接课堂内外的过程中,了解自主性学习的运用范畴……由于不同学科的教师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关注自主性学习的领域、视角也会有所不同,所获取的实践经验自然也不会一样,这就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认知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打造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过程中要注意营造彼此理解、相互学习、团体互动的学习氛围。例如,学校可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成员把研究的成果作为分享的内容,和共同体其他老师进行分享。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感受到自己在这个团队中的价值和作用,形成自我感知的力量,还能促进共同体集体精神和文化的形成,真正彰显共同体团队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五、主题统领提升育人素养
传统学校开展德育,往往由德育主任根据学校学期计划组织开展活动,一般的流程是设计活动方案—开会讨论—下发文件—班主任执行—开展活动—宣传报道—活动反思。这样的活动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活动负责人,他们的站位和工作责任心直接决定了活动的品质和效果。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开展德育活动,可以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展多层次的德育。因此,学校在打造和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特长,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开展多层次的德育,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教育活动为例,共同体成员可分成若干小组,有的小组举办“诵读学传”主题诵读大赛;有的小组开展“说说我们的大英雄”先锋故事会;有的小组可以进行“我是新时代好队员”成长分享会……[3]活动之前,各小组教师围绕主题,分别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有创意的做法,其他成员及时进行补充来完善活动方案。在所有成员交流过想法之后,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每个活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活动的亮点是什么?如何在不雷同的基础,做出各自的特色?基于这样的思考,共同体成员去修改自己的活动方案,最后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方案确定后,再开展活动。活动结束后,各成员结合活动进行反思,活动的优点和不足分别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这样的德育活动,充分调动了共同体所有教师的积极性:既围绕了同一主题,又各有特色;既有活动责任人的智慧,又有共同体所有教师的集体智慧;既注重活动结果,又注重活动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既可以培养共同体成员的活动组织能力,又能提升他们育人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打造和建设要避免教师一个人战斗,要在平等、合作的研修过程中,利用每一位教师的认知经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使之成为教师之间彼此可以运用的有效资源。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每位教师都是设计者、参与者、者和成长者,在贡献自我力量的基础上,促进自身和团队成员的专业能力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廖元和.内因和外因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泉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58-61.
[2]黄宏慧.一所学习共同体学校的诞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89.
[3]孙国平,李莎莎.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几点做法[J].少先队活动,2020(Z1):10-11.
作者:孙国平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实验学校
- 上一篇:卓越教师培养品质的制度优化探究
- 下一篇:乡村教师在职培训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