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培养品质的制度优化探究
时间:2022-11-01 10:35:03
导语:卓越教师培养品质的制度优化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现代社会对中小学教师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教育品质保证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教师教育评估制度面临挑战,师范院校质量建设重任在肩,需要参照国际标准以提升教育品质。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品质保证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基本框架是:教育理念是先导,政策法规是基础,质量标准是准绳,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关键,评估体系是保证。卓越教师培养的制度优化可从五方面入手: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完善师范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优化生源、实行多元协作的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多样的培养课程,培养高品质的卓越教师。
深化教师教育制度改革是新时代中国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命题。2014年8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2018年2月11日,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教师〔2018〕13号)。这些措施增强了教育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2019年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小学教师‘减负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20条中小学教师减负措施。但《意见》的落实可能会遭遇一些问题,因为教师负担很大一部分源自于上级布置的任务,减负要治标更要治本,因此,我国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教师专业评价。[1]对于实现“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而言,教育制度与人才资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制度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完善教师教育制度、实施卓越人才战略,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彼此关联的重要方面。
一、教师教育品质保证的内涵
教师教育品质保证是教师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只有高品质的教师教育,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养,才能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为科教兴国战略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1.教育质量与教育品质。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主题,近年来国内学者有强调教育品质的倾向。教育质量通常被理解为“学生的学业成就水平和学生在学校中所获知识、技能及态度为其离开学校以后的生活作准备的适切性”。[2]近期,康宁、杨东平等学者倡导“教育关怀”,主张教育教学要“以人为本”,提升“教育品质”。教师对于提高教育品质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高品质教师教育是时代交付的使命,师范院校要抓住国家开展教师队伍建设的机遇,促进教师教育“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为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需要建强做优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转型升级之后的教师教育基本上归属于高等师范教育的范畴。教师教育质量观的演变、教师教育质量的内涵、评估和保障是教师教育质量研究的四大领域。教师教育质量是多维度的概念,教师教育质量的内涵、属性和评价均不同于中小学教育。高师院校质量文化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状况调查与政策分析报告》(2014)指出:教师教育的变革,需从课程内容和教学上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关注师范生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专业特质。[3]智慧型卓越教师的培育是时代赋予师范院校的新使命,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等文件,都在强调优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健全教师教育质量评估制度,构建卓越的质量保障体系。实现教师教育质量的提升,必须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2.教师教育品质保证的核心范畴。构建卓越的教育品质保证体系是我国现阶段教师教育的发展目标。为此需要认真回答教师教育品质保证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向谁保证、保证什么、谁来保证、如何保证。为了系统深入地阐明教师教育品质保证的基本内涵,现从四个方面展开分析。①向谁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的改革目标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目的是要培养和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从中可以看出,是向党和人民保证,让党和人民满意。②保证什么。2018年国家的几个教师教育文件都强调,要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比较畅通、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管理体制普遍建立,教师待遇提升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这说明,保证的是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能力能够基本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③谁来保证。从教师教育保障主体的不同来看,有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保证体系,内部的保障主体是师范院校,外部的保障主体是各级政府。此外,还有作为第三方力量的社会机构。④如何保证。三种途径: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把教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细化分工,确定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和责任人;二是强化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决策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督查督导,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的重点内容。教师教育的品质保证是一个复合领域,涉及以下主题:教师教育的层次与类型,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等等。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新一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卓越教师培养的政策蕴含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育高素质的教师,最终实现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教师教育机构应着眼于教师自我角色的形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以及实践智慧的养成,着手于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的改革,努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儿童学习品质的提升。[4]
二、教师教育的品性与影响因素探究
相较于基础教育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具有独特的品性,作为质量标准的一部分,它受到来自国家和社会各个层面各类因素的影响。1.教师教育之“品性”探微国内有学者对教师教育的“品性”进行了探究。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提出“教师教育是兼具学术性、专业性和公共性三种基本属性于一身的教育”,其实,教师教育还具有实践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我国教师教育的改革,必须基于其多种属性,多措并举,构建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自觉地保障教育质量。现代教师教育的标准可分为三个维度:知识、技能、品性。新标准用“品性”取代了原有的“态度”并成为新的一维。“品性”标准的提出,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表面上重视教师道德教育而忽视实际工作表现的缺点,“品性”强调把师德教育的理论标准与实践行为结合起来。学校对教师品性的评价不仅看教师的德育理论学习,更主要的是借助观察和记录,对教师的日常行为进行评鉴。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数量扩充之际,更应重视教育品质的提升。教师教育品质主要包括学术品质、行政品质与服务品质。欧美发达国家设立品质保证专责单位或评鉴团体对高校进行品质监督,以确保教育品质,这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具有借鉴意义。2.教师教育的影响因素探究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制度、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教师教育社会支持体系以及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教师教育及其质量施加影响。我国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表层化倾向,二是行政化倾向,三是形式化倾向。工作浮于表面,缺乏实际效益。面对我国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出现使命感不强、实效性不彰等问题,业界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影响教师教育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各种因素交错在一起。社会第三方力量薄弱一直是我国教育治理体系的短板,由此造成我国教育监督和评估的缺失,但这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社会力量和中小学都是教师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它们在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事务中不可缺位。社会第三方的力量极为重要,这些力量主要出自那些自发结社的、非营利的民间组织和机构。由于社会力量是分散的,也是难以组织的,因此,我国教师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充分发挥中小学的多重作用。中小学无疑是教师教育第三方社会力量中的最佳担当者。中小学不仅是卓越教师的需求方,而且是参加卓越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小学与市场(学生及其父母)、政府、大学等联系紧密。基于这样的多重作用,中小学可以在卓越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岗前培训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与大学和政府相比,中小学最清楚市场(学生及其父母)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包括教师的数量和素质),既可以直接将他们的需求反馈给政府以及师范院校,也可以直接参与并影响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培训过程。此外,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合作,对卓越班师范生毕业进入中小学工作之后展开跟踪调查工作,中小学将跟踪调查的结果回馈给政府与高校,诊断与调适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各环节,等等,都是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品质保证制度建设
教师教育的品质保证制度建设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教师教育标准和认定制度、教师教育的机构质量保证制度、教师教育专业化制度和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制度。1.完善教师教育标准体系。教育部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之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在各级师范院校得以落实。国家政策中的卓越教师主要是指基础教育的优秀教师,卓越教师应具备的品质有:热爱教育事业,有理想信念;富有童心,善于沟通;擅长教学,善于反思;终身学习,追求卓越。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育人标准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教师教育需参照国际标准提升教育品质,基于中国国情建立教师教育品质保证体系中各个环节的标准。从招生环节看,优秀生源是教师培养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从培养环节来看,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师范生实习的实践标准都可以起到品质保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通过教师教育机构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来保证教育条件与结果的质量;从入职环节来看,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资格执照证书来保证教师入职质量;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角度来看,把教师职称标准、荣誉标准、教师绩效工资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更新等融为一体,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从而使教师教育的每个环节都有品质保证,最终得以建立教师教育标准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美国教师教育领先于世界,其有两大特点:开放性和多样性。在体现开放性的同时,美国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相互协调、有机配合的质量保证体系,其中教师教育质量认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5]教师专业标准既是教师执业的量尺,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NCATE)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教育认证机构,其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被业界认定为美国最全面细致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要求。美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EAC)是成立于1997年的新型教师教育专业认证机构,代表着教师教育专业认证的发展方向。教师准入制度是保证教师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美国教师准入制度历经200多年的发展,结构体系现已较为完备,形成了管理机构多元化、准入标准专业化、准入评价综合化、准入保障一体化的特点。[6]2.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教育共同体是由大学与中小学共建的工作和学习体系,是旨在通过合作对话和分享性活动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联合型团体。教师教育共同体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由双方教师(包括师范生和在职教师)参与的有机组合的团队,有共同的愿景、互相理解和分享的思维方式、共同的教学研活动,并拥有共同专业发展的集体记忆与特有的话语体系。[7]教师教育共同体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产物。这类共同体重视实践,提供优质师资,促进教师流动,实现教学和科研合作,建立大学与中小学伙伴关系,聚焦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深入的问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公平的落实。大学与中小学共建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有不同的类型:有大学和中小学及相关部门共同建立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有大学教育院系或教育研究机构与中小学协作而成的教师教育共同体,有中小学主动邀请大学教师参与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等等。这些共同体应该根据各自特长,充分发挥团体的作用。“U-G-S”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是教师教育的新模式,也是当前国家政策大力倡导的。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三方协同培养教师,但三者在利益诉求、制度文化、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一致会产生教育的实践困境。对话理论与“U-G-S”合作共同体建构与发展所需的价值取向、隐性内聚力、协商对话、集体智慧等旨趣相契合,也为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各类机构及其内部人员更好地构筑信赖与合作关系提供了合法化路径。[8]在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让中小学真正重视教师教育,真正参与和融合到卓越教师培养中来,需要政府、高校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通过政策与资金扶持,给予中小学发挥的空间与平台;高校重视横向的联系与沟通,挖掘中小学在卓越教师培养的多重作用,让中小学将其自身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实现卓越教师职前培养的资源最佳配置和效果最大化。社会第三方力量是教师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是师范院校和政府的中介和平衡力量。在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下,重要的不是消极地等待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与力量的滋生,而是给其充分的时间,创造条件让其健康滋长,找到能有效发挥第三只眼的监督与调适作用的“源泉”,这在高校启动卓越教师培养工作的教师教育格局中显得格外重要。3.完善师范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近年来,追求教师培养质量和相应的质量保证已成为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为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自2007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免费(公费)师范生教育,为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补充了大批教师。如何完善师范院校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进一步提高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成为亟待探索的新课题。新加坡是提供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少数国家之一,新加坡的公费师范生教育富有特色,政府和高校相互协作,自觉树立质量意识,在设定发展性的师范生质量标准和培养目标、构筑具有高吸引力与高门槛的生源质量保障机制、完善师范生培养课程以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建立完备的师范生教育实习质量保障机制、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培养项目进行持续动态评估监控等层面构建了公费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保障链条。[9]师范院校培养卓越教师的路径需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开拓创新。公费师范生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预备军”和“人才库”,对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乡村教育发展起着保障性作用。公费师范生学习积极性既反映其在校学习状态,又影响着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是公费师范生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准教师”的培养质量。激发和强化公费师范生学习动力的策略有:改进政策条款、加大政策宣传、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强化资源保障等。[10]4.构建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教师教育模式。卓越教师的培养,有赖于教师教育的教师专业化,有赖于教师教育制度创新,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我国卓越教师培养应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构建开放多样的教师教育课程,实行多元合作的培养方式。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前和职后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地方高师院校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中的生力军。优秀生源是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基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实施的关键是“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地方高师院校需遵循“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理念与要求,紧密结合学校所处地域发展现状以及地方对优质中小学师资的需求,在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优化中以卓越性、前瞻性、实践性和独特性为目标,建立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机制,与时俱进,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全方位提高中小学教师培养的质量。5.鼓励成立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教师教育质量评价。教育评估是衡量教育教学价值和意义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教师教育评估机制存在严重的生态失衡问题。为了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实现教育培训的意义和价值,构建生态、多维、发展、一体的评估机制便势在必行。[11]环顾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评估既有个性也有共性。美、英、法三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不尽相同,不同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形成了不同的教师教育评估模式,但三国教师教育评估却有着共同的特点:评估机构的独立性、评估程序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评估结果运用的科学合理性。教师教育评估中,教师能力的有效评价是当今教育评估界备受关注的一个主题。美国高级教师资格认证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的评估手段,强调评估的过程性,这对中国教师的能力评估具有借鉴意义。我国教师教育的质量评价可从校内校外两个方面进行。校内主要是依靠高校的内部质量保障系统,高等师范院校应设置教学专业团体组织,对有关学生学习、有效评估学生学习、制度化学习三方面进行审核;校外由政府、权威性的质量评估机构、民间质量评估、教师教育培训机构等进行保障,从全方位多元化师资培训、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全员参与教师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搭建了一个全方位、全员参与的教师教育保障与评价体系。[12]教师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制作用,同时确保教师培养机构的办学自主权,确保社会第三方参与,形成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
作者:左崇良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三述制度
- 下一篇: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建设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