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个体发展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22 11:37:43

导语:乡村教师个体发展模式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乡村教师个体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乡村教师在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个体专业发展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强调个性发展的意义,认为共性和个性教育是个体发展的绝对需要。影响乡村教师成长的GPER循环模式可以兼顾乡村教师个体成长和个性发展需求,包括专业理论和组织、终身培训、自我发展意识、专业情感等。对于乡村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国家、地方和个人均应作出努力,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继续迈进。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乡村教师;全面和谐;个体成长

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我国的乡村教育事业不断向前迈进,尤其是对乡村教师的特别关注(如2004年的“硕师计划”、2006年的“特岗计划”和“三支一扶计划”以及后来的“免费师范生计划”),使得乡村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变强。乡村教师的发展在整个乡村教育发展的大局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2019年1月1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落实,落实,再落实”的讲话,再一次强调“要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加速补齐贫困地区教师能力建设短板。”可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上升的空间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

一、乡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问题的提出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现有研究更多的是针对城市教师群体[1]。很明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关注在城乡之间向城市倾斜,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从国家政策方面来看,以往国家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以“吸引优质师资”和“优化教育资源”为主,在政策目标上对“本土性”的关注度不足,应寻找适合乡村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2]。由此看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相关问题需要更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值得关注的是,在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是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看作是教师这个群体的发展来进行探讨,忽略了教师作为个体成长的意义。“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3]。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群体来考虑时,是从整体的角度进行考量和研究。但群体由个体构成,并且群体的发展依赖于个体的成长。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人的完善乃是集众德而成,但强调个人理性、个人发展的独立意义和价值”[4]。每个乡村教师作为个体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对于乡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非常关键,只有乡村教师个体有了“德”,才能汇聚成乡村教师群体的“众德”,进而推动乡村教育事业不断向前。乡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研究将视角放在乡村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发展的意义,以期为乡村教师探索出更加适合自身、本土化的专业发展道路提供一定的思考。

二、乡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因素分析

1.理论基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中强调人的发展是一种有差异的和谐,全面发展是和谐发展的前提,但个性发展更加不可忽视。他的观点来自于人活动的两种职能:一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二是人的自我表现。人不断地加深对客观世界的理解,逐渐地认识到客观世界表象背后的本质,与此同时获取人生经验。但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会出于本能地关注自我表现,其实质就是个体世界观、观点及意志力在各种活动中的外化,因而教育由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共同组成,都是发展的绝对需要。对于教师来说,“教师集体的智慧财富由健康的教师个人之丰富的智慧财富汇集而成”[5]。在个性教育之下,教师个人教育教学智慧得到增长,每个个体的成长形成教师集体智慧,进而促进教师专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2.基于理论对影响因素的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以自身专业素质(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意等方面)的提高与完善为基础的专业成长、专业成熟过程,是由非专业人员转向专业人员的过程[6]。教师的成长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乡村教师也不例外。高平、王小凤等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环境”和“外环境”[7]进行了分析研究;张彩云、傅王倩以“个人因素”和“专业发展需求”[8]两大角度给出了建议;陈祥梅着重对工资、政策、个人、学校、农村等几大方面的因素进行探讨[9]。综上来看,大多数有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从内在和外在进行,或者将个人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来思考,而将乡村教师作为独立个体来探究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因素相对较少。基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可以从共性教育(GeneralEducation)和个性教育(PersonalEducation)两个方面入手,对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共性教育主要支撑教师的经验来源,是一个人作为教师该有的根本;个性教育则在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起到动力推动作用,不断对自我进行调整与提升。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一样:成长=经验(Experience)+反思(Reflection),基于此,形成基于全面和谐的GPER乡村教师个体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3.影响因素具体分析。经验的积累是乡村教师个体成长的基础,也是教师接受共性教育的目的。对影响乡村教师个体获取经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教师个体成长的需求。乡村教师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若想走向专业化,应该多做自身的考量,进行反思,才是个性教育的意义所在。对影响教师反思的因素进行探究,能够帮助教师明确自身的不足,找到专业成长的出发点。经验是反思的根本之基,教师在经验日益丰富的过程中逐渐反思自身发展;反思又为经验提供动力,支撑乡村教师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同时,积极追求进步。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1)专业理论与专业组织。作为一名教师,其自身的发展是从学习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开始的,专业理论的学习是教师了解教育对象、清楚教育内涵以及掌握如何教学等相关经验获取的最直接途径。尤其是对于乡村教师来说,由于乡村条件的限制,从教人员自身的理论功底不深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的理论指导,更别谈形成“以习得的教育科学理论为基础的能力”[10]了。此外,教师专业组织对于教师个体专业发展也至关重要。教师专业组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互相学习和成长的环境,利于教师将个人经验与他人经验进行分享,从而有效拓宽教师经验增长的有效渠道。根据性质不同,教师专业组织的职能也不尽相同。有些是专门为了维护教师相关权益和利益而设立的,为教师提供相应的保障。对于乡村教师来说,个体权益的保证在很大程度上为其能够安心投身于乡村教育提供强大支撑。(2)终身培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在进入新世纪后,部分学科知识在2到3年内就会更新一次。教师作为主要的知识传播者,其自身的学习速度更是不能减慢。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培训必不可少,一般会把教师的培训归结为职前培训、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培训的开展是促进其教学技能提升的重要方式。每个教师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不断地克服教学困境,在培训中吸收宝贵的教学经验,增长教学见识。(3)学校组织环境。学校是教师工作和学习的场所,学校组织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在广大农村地区来说,环境的创设特别需要关注。普遍来看,乡村学校的外部环境比城市学校相对落后,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组织环境的力量,特别是校长引领,“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11](4)从业动机与态度。教师从业动机与态度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标的意识和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态度,是教师选择本职业的原始动机和出发点。在相关调查中,教师个人的内生需求是他们决定进入教育领域的主要动机来源。内生需求包括物质、尊重和成就三大方面:物质方面主要指收入和专业上的物质回馈;尊重方面指所处的社会地位;成就方面则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相较于其他普通教师,因为乡村教师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所以对其从业动机和态度进行分析时也要因人而异。(5)自我发展意识。人相较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思想,即具有不断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意识;同样,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自身发展意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职业进程。教师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在不断丰富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基础上,对教育教学事业不断钻研过程的外化。其内在体现的是一个人作为教师积极追求进步的精神和意志,是乡村教师突破外在束缚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灵魂所在。(6)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能力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教师专业学习能力的高低,会在教师专业知识储备量和个体自我发展晋升速度上有直接体现。在当今学习型社会,教师专业学习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专业化水平和能够达到的专业化层次。在乡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过程中,专业学习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7)专业情感。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拥有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饱满的专业情感。专业情感是“在教师专业化过程中获得的可以使其愉悦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动态影响因素。”[12]专业情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个体对自己职业的情感;二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特别是乡村地区学生普遍存在情感缺失问题,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能有效促进学生成长,也使自身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职业满足感。

三、乡村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建议

1.国家加大乡村教师针对性培训力度,组织其专业理论学习。目前来看,我国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相当重视,并且在全国范围内有秩序地逐步推进教师培训工作。但是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应该充分考虑其所处环境和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教育资源现状、现有师资的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教师参加培训的初衷是想通过专业性学习,提升教育教学实践技能,更好地发挥自己在乡村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模式化、无异于城市教师的培训活动,不仅使乡村教师在培训后无所得,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所以在培训上,首先应该了解乡村教师的特点,清楚他们个体专业发展所需之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活动的进一步进展;同时,可以为乡村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多种选择,分时间、分批次、分主题地逐步推进教师专业理论和教学经验学习。这样,乡村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个人的不足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有目的地学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2.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教师专业组织,校长带头引领。我国幅员辽阔,广大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地区和地区之间的教学资源、教学条线和存在的教育问题也都各不相同。可乡村教师肩上的职责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学生的美好未来而在不断努力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乡村教师个体都积累了自己的宝贵经验,若在临近的地区有效组织教师间的交流活动,并在地方相关部门的帮助和校长的配合下,形成长久机制或组织,做好组织引领,相信教师能获得更多基于类似教育环境下的实际教学经验;并且在这种专业组织的引领下,以“众德”促进乡村教师的个体发展,不再使教师独自面临教学困境与难题,安心扎根乡村教育。在乡村学校中,校长作为主心骨,应该切实发挥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校长可以运用手中独有的权力,为乡村教师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师个体在文化的浸染下,主动追求自身的专业发展。除了文化上的引领,校长还能够以校为本构建制度体系,在教师科研的评价上进行具体规范,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3.教师摆正从业动机与态度,增强工作热情。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乡村教师队伍逐渐扩大,从事乡村教育事业的人员数量不断增长,由此来看,乡村教师的数量问题得到基本的解决,但有关教师的质量问题随之而来。乡村教师的构成相对较为复杂,有高校毕业生、地方知识分子以及具有一定文化和阅历的老教师。即便如此,既然选择了乡村教师作为自己为之奋斗的职业,就应该摆正自己的从业动机,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致力于乡村教育的开展。教师的工作热情会使教师个人体会到乡村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特有的愉悦之感,进而真正地融入乡村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俗语有“态度决定一切”,端正的态度会给教师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在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进程中不断提供动力,推动教师迈向更高的台阶。4.教师进行自我教学反思,培育专业情感。《论语》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这是人立身于世的根本之道。教师除了要在三尺讲台上讲好课之外,还要在课后做好反思工作。首先,乡村教师应该反思自身教学实践的不足。每堂课都是对自己教学理念和设计的呈现,课程结束后,要善于找到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效果之间的差别,好的方面保留,不好的方面找出原因后进行修改,这为以后的教学设计更加贴合乡村实际提供宝贵经验。其次,乡村教师应该反思自我发展意识。乡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一样,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自身的专业发展主要是靠个体的努力和钻研,这需要乡村教师个人不断地坚定专业发展的意志,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做出实际行动。再次,教师该反思自身的专业情感。作为一名乡村教师,面对的是乡土环境下长大的农村孩子,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会潜移默化地带动他们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再者,教育不仅是使学生增长知识,而是兼具美育和德育全面发展的过程。乡村学生在教师的关怀下,更为直接地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在自己今后的生活中学会爱和付出,达到受教育的真正目的,这才是乡村教师自我价值的真正体现和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立足于乡村教师个体的持续成长进行考量,只有明确教师个体成长所需后,才能组织和建设出更为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并使其成为乡村教育阔步向前的后备军。

作者:王冰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