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分析
时间:2022-01-20 04:10:09
导语:高校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历史既是清醒剂,亦是营养剂。新时代,发挥关键作用的思政课教师涵养深厚的历史视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通过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加强“四史”的理论学习、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源以及提升教学的历史深度等维度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历史性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现实问题,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历史观;“四史”;历史资源;历史深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改革创新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1]思政课教师作为关键力量,历史视野的涵养显得至关重要。正可谓,读史可明鉴,知古可鉴今。诚如所言:“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2]533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更离不开历史的支撑。思政课教师只有站在历史的视角,涵养深厚的历史视野,才能向当代大学生讲明、讲深、讲透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500多年的社会主义发展史、100年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70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辉煌史、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史,进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客观、历史性地看待历史问题、分析现实问题。具体来说,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的涵养,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是开展一切行动的动力之源。我们党历来重视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成分,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的涵养,正确的历史观是首要标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用正确的历史观书写历史,坚决捍卫历史,深刻把握历史,创新发展未来。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无疑为思政课教师正确历史观的树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方向。一方面,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又是什么,这是涵养历史视野的第一步。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人物、事件、现象、本质及其规律等的观点、看法、态度,而正确的历史观则是“人们关于历史及相关问题的科学认识,包括对历史本质、功能、作用的科学认识,以及对历史的正确态度、运用历史的目标指向等内容”[3]。思政课作为培养大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关键渠道,教师要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清晰的认识,明确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因此,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才能更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历史、把握现在、开创未来,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而避免受到思潮的影响;才能充分为学生解疑释惑,用自己浓厚的历史视野引导大学生拓展历史眼界,做他们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鼓舞当代青年大学生把浓厚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汇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正确历史观的树立,最为关键的是树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强调的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必定是还原对象、现实、感性的真实面目,回归现实的社会生活,通过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4]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联系、发展、变化的观点来了解历史,把握历史的深度、广度与厚度,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而不是主观地、片面地解读历史。尤其要理性地认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获取成功的历史背景,在对党史的客观理性辨析中牢固树立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大学生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作为互联网“常住居民”,无时不网无处不网俨然成为他们生活、学习的常态。面对网络上流传的对历史真实性的歪曲、对历史英雄的各种抹黑、调侃和诋毁言论的现象,一些历史知识浅、辨别能力弱的大学生极有可能误入歧途,对这些错误的历史言论信以为真,很容易误入的歧途。鉴于此,思政课作为传播正确历史观的主阵地主渠道,教师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必须对各种现象坚决予以抵制,坚持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和方法论来科学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目。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地分辨鉴别历史史实,对历史英雄人物心怀敬畏、敬仰之心,以史为鉴,肯定与认同国家与民族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真正做新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二、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四史”的理论学习
我们党历来注重把理论学习作为其优良传统、宝贵经验、政治优势和精神追求。思政课教师作为理论的传播者,必须坚持“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5]500教学原则,加强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中拓展新视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明确强调:“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6]这充分体现出我们党是一个非常注重理论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尤其是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的新视角开展历史理论知识的学习教育更是为思政课教师历史视野的涵养提供了新要求和新方向。思政课教师加强“四史”的学习,就要肯花时间,全面系统地学,及时跟进地学,深入思考地学,联系现实地学,争取学深学透“四史”的理论知识,在学习“四史”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掌握历史规律和经验、奔向美好未来。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党史的学习。1921年7月,在浙江嘉兴的南湖上,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从此开始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拼搏征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来一部可歌可泣的奋斗史、辉煌史,对于“四史”的理论学习尤其要重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学习,将党史的学习教育常态化,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这是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门必修课。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作为一个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执政到全面执政的艰难过程,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党建经验、伟大奋斗经验、执政经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等,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笔宝贵精神财富,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读懂党的发展历程,厘的光荣传统、宝贵经验和伟大成就,学习党的理论创新,坚定党的信仰,做党的绝对忠诚者。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寻找党的初心与使命,善于从党史学习中汲取理论精华,把党史作为营养剂,增强自身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开展新时代大学生党史教育做好理论上的准备。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新中国史的学习。新中国史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伟大成绩和丰富经验的历史记述。加强对新中国史的理论学习,要求思政课教师加深对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艰难历程和历史必然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为什么好的认识与理解。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学习新中国史的着力点和发力点主要有:一是要多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尤其是关乎新中国史的优秀著作,以此加深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重大事件、关键会议、标志性文件、英雄人物的认识与了解。《新中国70年》是一本完整呈现70年伟大飞跃的光辉历程、集中展现70年跨越发展的伟大奇迹、深刻揭示70年历史变革的宝贵经验的成功之作,这无疑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学习新中国史的优秀读物。二是在学习新中国史的过程中,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要正确地认识中国国情,准确地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历史规律。特别是对“四个自信”的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要清醒地认识中国道路开辟的历史、中国的理论创新的历史、中国的制度改革的历史以及中国的文化繁荣发展的历史等。通过加强加深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历程规律的研究学习中提升自身的历史视野。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加强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7]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决定着中国的命运,改革开放永远没有休止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功实现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决心。与此同时,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也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提供了“活教材”。思政课教师务必抓住机会,善于运用历史思维,加强对改革开放史的理论学习,深刻把握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明确改革开放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第四,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纵观我国一切的历史发展和现实情况,之所以能够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蜕变,得益于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指导。思政课教师在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渊源、时代特征、价值意蕴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学习,这样才能向大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及要求,讲明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依靠谁”“为了谁”“靠谁发展”等基本理论问题和实践指向,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得益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又离不开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2013年1月,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作出了学习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要求,强调:“从提出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8]19并用六个时间段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来源和实践走向。这六个时间段包括: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8]5-8对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出的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的精要概括,为思政课教师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遵循,激起了思政课教师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浓厚兴趣。历史是宝贵的教科书。学习“四史”,就是要深刻地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史、开拓史;就是要敬畏历史、尊重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开创新的历史,走向更好的未来。
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丰富的历史资源
历史之中有智慧、有营养,既能使人保持清醒,又能使人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元素。可以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科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从自身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历史视角下,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要求教师善于挖掘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资源,从这些历史资源中获取丰富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蕴,增强讲好思政课的历史文化底气。进一步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历史责任感、自信心和自觉性。第一,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资源。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要善于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汲取精华,厚植青年大学生的历史文化底蕴,使他们深切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进而强化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一是为思政课教学提供翔实的历史依据,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内涵;二是就学生的接受程度来看,教学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更能体现思政课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易于学生接受,对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有重要意义。第二,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红色革命文化的历史资源。曾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添很多正能量。”[9]新时代,中国革命历史依然散发着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伟大崇高精神,蕴含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前的强大力量。中国革命历史中蕴含的红色革命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所创造的,不论处于何种时代,依然具有价值性、先进性、时代性的鲜明特征。故而,思政课教师可挖掘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战争时期创造的以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革命文化,加深对这些伟大革命精神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学习领悟,领略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不卑不亢的优良品质。从中国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力量,正确引导大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感受先辈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而表现出的责任感、使命感、历史感,使其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勇气、努力拼搏的决心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展现大学生精神风貌。第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资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伴随着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实践不断发展强大,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党治国理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力量。党的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10]22思政课作为一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质的关键课程,其使命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人才,凝心聚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价值、体现中国力量。故此,思政课教师要牢牢把住、把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风向标,充分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资源,向大学生讲明、讲清、讲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来龙去脉、内涵要素以及现实价值等,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一是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二是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明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地蕴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文化权益、正确舆论导向、正确社会效益等要素;三是思政课教师要向学生讲透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意识形态的地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以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现实意义。只有使学生在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优势。
四、思政课教师要提升教学的历史深度
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来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思政课的历史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思政课教师虽然不是历史的剧作者、剧中人,但他们如同历史的剧作者、剧中人一样,都在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创造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1]669思政课教师在提升教学的历史深度方面,就是要“接好历史的接力棒,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12]470概言之,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历史深度主要在于构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多元立体的教学模式,协调发挥三者之间的教学合力。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的主渠道,要求思政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历史文化所蕴含的巨大精神财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思想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好的清醒剂,亦是最好的营养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13]6我们对待历史应该持客观、严肃、严谨的态度,关键是要“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4]32。故此,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将浓厚的历史文化带进课堂,结合历史经验教训讲述当代现实问题,启迪大学生的历史反思和现实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历史思维,站在历史的视角帮助大学生厘清从鸦片战争的爆发到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全过程,讲明白历史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讲透近现代史中中华民族为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而进行的伟大奋斗历程。总之,思政课教师要增加教学的历史深度、厚度,使学生在历史认知与历史认同中体会思政课的乐趣。第二,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有效形式,提升教学的历史深度应把实践教学作为着力点和发力点。“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重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15]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深度,教师要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力争在真真正正存在的、存留下来的真实历史场景中加深对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理论知识的了解掌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体验感。例如,组织大学生参观历史名人的故里、革命遗址、党史馆、纪念馆、烈士墓园等红色基地,通过具体可感知的、可触摸的历史存在场景进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与历史事实的真相,进而培养他们的历史厚重感与时代使命感。第三,网络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辅助,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6]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历史深度,必须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之势,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网络教学。当前,海外肺炎疫情持续增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在此形势下,思政课的教学也受到一定影响,而网络教学的展开则缓解了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网络教学将会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常态,对思政课教师网络技术的掌握、运用提出了挑战。从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的历史深度视角来看,一是要求思政课教师熟悉运用各种网络教学平台,如腾讯会议、易班优课、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课前预习、课后测试、在线考试、交流讨论等;二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好网上展馆的方便快捷之处,组织学生访问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等网上展馆。这样新颖的方式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实现沉浸式、漫游式的观展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改革开放4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和辉煌成就。既巩固了课堂教学的历史知识点,又能弥补因客观因素导致实践教学无法开展的不足。
作者:黄冰凤 杨源 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上一篇:后疫情时期高校教学模式优化分析
- 下一篇: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纠偏机制研究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