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2-18 10:34:49
导语: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前,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的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财务人员控制意识淡薄等问题。如何加强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作用,是加强事业单位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内容。文章简要分析了当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部门或上级部门拨付给事业单位,为其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而安排的具有专门用途和绩效目标的财政性资金,其涵盖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资金规模大,资金使用效果影响范围广。
一、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
1.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预算工作是专项资金管理的基础。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方法之一,主要功能是通过事前的预测对未来单位的发展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事业单位在进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前期工作准备不充分,内容不够细化、相关预算编制制度不完善,导致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计划、职责和任务等因素,预算编制数据就不能准确反映项目对资金需要量。
2.专项资金分配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财政预算中普遍推行了部门预算和细化预算的编制方法,基本上实行的是“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专项经费按实际”。但对于专项资金如何按实际,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和依据,存在经验主义倾向,在进行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时主观性强,随意性大。这样造成一方面一些专项资金大量结余,形成资金沉淀;另一方面一些专项事业资金又供给不足,影响事业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实现。
(二)专项资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控
主要原因是专项资金管理意识淡薄。一是有些单位的领导没有对专项资金管理给予充分的重视,“重申请”“轻管理”。专项资金申请到位后,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或制定的制度不能有效落实。二是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缺少监督和审查,专项资金在收支流程中不符合规定,存在随意列支、违规占有或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三是财务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不足。大部分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具体的业务和决策不了解,难以对各项目的事前和事中进行必要的监督控制,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使得财务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直接影响了财务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使管理手段相对弱化,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低下。
(三)专项资金支出环节管理不规范
1.专项资金支出没有单独核算。一些事业单位对专项资金没有进行单独核算,支出时与本单位的基本支出和公用支出相混淆,致使在该单位当年账面上无法真实、具体反映该专项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不符合会计制度中“凡是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核算反映。”的规定。
2.项目实施确定的时间与财政拨款时间不同步。项目资金未按计划进度进行拨款,导致项目资金跟不上项目进展,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甚至会导致资金管理失控。这里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财政滞留专项资金或暂时挪用;另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约束制度来保证两者的同步。
3.专项资金支出没有有效的监控手段。有的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有效的控制和监督手段,或有制度但缺乏执行力。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经办人员没有控制意识,这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就很可能导致“合法浪费”的现象。少数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只管要钱,不管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个别事业单位为了避免结余资金返回财政,违规采取先支付后实施的办法,造成专项资金的流失。
4.专项资金缺乏使用情况的综合评价。专项资金的使用是有绩效目标的,资金使用过程中必须建立资金效益综合评价制度。但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这方面的综合评价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不合理使用现象十分严重,容易导致资金的流失或者闲置,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很多单位认为把拨入款花完就算完成任务,工作中不考虑实际需要。如果能够通过费用预算进行专项资金支出控制,并且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定期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调整资金使用安排,更有利于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因此,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有效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加强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主观方面人为的因素,又有客观方面体制机制性的因素。这些问题一方面反映出地方财力供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经济发展和制度管理的滞后。解决主观方面的问题,关键应以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为指引,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依法理财。一是从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提高财政管理能力的高度认识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和政绩观。二是要统筹处理好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资金合理使用和社会功能实现的关系,切实转变专项资金的管理观念,提高对加强专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解决客观方面的问题,关键应以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和强有力的专项资金运作机制为重点,实现专项资金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一)加强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管理
第一,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一方面要严格项目评审,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要理清思路、精心组织,全面了解、掌握上级或当地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单位长远发展规划,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格审核,要做到稳妥可靠,既要体现实际需要,又要考虑财力可能,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同时,项目实施单位要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计划、方向、重点、目标及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预算编制制度,统一预算编制表格和编制程序,科学编制和合理细化专项资金预算,硬化预算约束,拓宽专项资金管理方法。细化和硬化预算编制是深化预算改革的方向和关键所在。细化预算,使预算支出落实到每一个项目和每项支出的每一款。要在对专项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的基础上,对原有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和利用,合理确定同类项目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编制的参考;同时要有效控制或尽量减少专项资金中差旅费、交通费等公用支出和人员支出的比重,使专项资金预算能够反映资金的最终用途及结构。第二,保证严格执行预算。认真贯彻落实《会计法》、《预算法》中关于专用款项资金管理的制度,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使专项资金的使用在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内运行,保证款项不得随意更改用途或挪用转移,提高专项资金收支的透明度。
(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体现了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应当充分认识科学、规范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是提高专项资金管理能力的重要保障,要通过制度约束确保财政资金的每一分钱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益。第一,在宏观层次上建立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主要是从项目申报、立项分类管理、可行性评价、项目预算、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督各环节入手规范操作程序和标准;另外是在各项目层次上建立各项目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和资金的使用范围。第二,加强从项目立项到预算的全流程审查,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项目资金使用充足,降本增效。第三,建立专项资金跟踪监管制度,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及时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同时接受有关部门的检查、监督,加强日常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资金使用单位在专项开展之前应制定尽量详尽的费用预算;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应严格按照预算标准执行,资金支出过程中应加强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沟通,使财务人员及时了解项目进度,及时安排项目资金,以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在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业务经办人员及时进行项目报销工作,并进行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形成专门项目决算,阐明形成预算和决算差异的原因,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最后将专项资金项目结余资金报经主管预算单位或者财政部门批准后,方可使用,不能私自挪作他用。整个监管过程要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符合会计制度。
(三)加强专项资金支出的监控
在加强科学编制和合理细化专项资金预算的基础上,加强日常监督,切实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保障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第一,专项资金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项使用”。每实施一个项目或进入一个项目期,均由有关部门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第二,资金的拨付本着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执行项目资金批准的使用计划和项目批复内容,不准擅自调项、扩项、缩项,更不准拆借、挪用、挤占和随意扣压;资金拨付动向,按不同专项资金的要求执行,不准任意改变;特殊情况,要严格履行请示批准程序。第三,严格专项资金初审、审核、复核制度,不准缺项和越程序办理手续,各类专项资金审批程序,以该专项资金审批表所列内容和文件要求为准。第四,专项资金报账拨付要附真实、有效、合法的凭证。第五,加强审计监督,实行单项工程决算审计,整体项目验收审计,年度资金收支审计。第六,对专项资金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督查,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要全程参与项目验收和采购项目交接。第七,明确相关领导责任,分管领导、项目主管领导、工程建设单位和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操作。第八,明确专款支出的开支范围,严格按照专项资金项目支出,不能任意扩大专项资金的支出范围,违背专款专用原则,造成“合法浪费”的现象。第九,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与控制。财务人员应该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于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使用的高效率。如让财务人员能及时了解项目进度,据此有效地进行付款安排,当然这需要整个单位提高对财务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业务经办人员的积极配合。
(四)实施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建立财政专项资金效绩分析评价制度,对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合理性、优化资金结构、强化监督管理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机制,财政部门可以调动各资金使用单位节约资金的积极性。在专项资金效绩评价方法上,应根据专项资金内容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和奖惩,对于效益是经济的、有形的、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支出项目,可以采用成本效益评价法;而对那些成本易于衡量,但效益却不易衡量,而且通过此项支出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进入市场交换的支出评价,则可以采用“最低费用法”;对于一般性专项资金还可以采取“比率分析”、“比较分析”等方式对专项资金结构和增减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判断资金效率情况。无论哪种评价都要注重评价的反馈和公开,评价的结果将有助于事业单位发现资金管理缺陷,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降低资金管理成本,也有助于上级部门优化资金配置,强化审查监督,提高拨入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公信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专项资金审批的依据。
(五)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专项资金管理水平
要加强单位财务审批人和会计人员专项资金管理的培训,尤其是加强专项资金核算要求的培训。一是应分类核算。应根据项目资金的类型和财政管理的要求确定核算项目及其内容。对于建设性项目应适用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并单独核算,对于发展性项目,事业单位应在拨入专款和专款支出、拨出专款反映,单独核算其收支。年初建账时按财政预算部门提供的预算批复设立核算项目,以正本清源。二是按项目支出的性质和内容设立目级支出科目,不宜完全套用基本支出的目级科目,对项目收入应按来源反映(包括以奖代补资金),不能只反映一个总数。三是对项目前期经费应先挂账反映,项目批准后再转入项目支出,未能批准的应转入基本支出。四是对项目支出已发生但正式的项目资金未到位时,表明占用了经常性经费,这时应要求单位办理经常性经费调入项目经费手续,项目资金到位后,再办理调出手续。五是严格区分拨出专款和专款支出,防止以拨列支。六是对项目完工后的专项结余应要求上交财政,或经批准后转入经常性结余留用。
参考文献:
[1]宋均勇.对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0).
[2]常红.关于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核算管理的探讨〔J〕.经济师,2014(2).
作者:王健 单位:呼伦贝尔市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 上一篇:护理管理在口腔科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 下一篇:护理管理在预防骨科病房感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