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额信用贷款金融创新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03 03:59:33
导语:小额信用贷款金融创新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小额农贷风险因素分析
信贷风险伴随信贷业务的经营而产生,根据巴塞尔协议对银行业风险的分类和农信社经营小额农贷的风险实践看,小额农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业产业市场风险
与农产品生产周期性不同,农产品价格易受市场影响,呈现较大波动性。同时,农户对种植或生产某项利润高的农产品有较大利益冲动。在缺乏对市场需求进行有效调查情况下,匆忙涉足已经饱和或者不太熟悉市场行情的产业,导致市场供求信息与农户生产决策没有及时对接,易出现产品滞销、销售低价等局面,有时甚至亏损,直接影响小额农贷的按时偿还。
1.2自然灾害风险
众所周知,农业是天然弱质产业,受自然灾害因素较大。在小额农贷户缺乏有效抵押物作为保证和现有农业担保机制尚不健全的大环境下,农业一旦遭受严重自然损失或动物疫情,随之而来的便是农信社所发放贷款风险系数的递增。从调查情况来看,受自然灾害引起贷款形成不良的约占小额农贷不良贷款的20.00%。
1.3农户流动风险
据官方统计,全市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有13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23.17%,一些乡镇农民收入80.00%是依靠外出务工经商所得,有些农户甚至举家外出务工经商。他们中有的一年回来1~2次,在家短暂停留几天,有的可能几年都不回,借出去的贷款找不到还款人,信贷客户经理难以催收,有的甚至找不到催收单签收人,给贷后管理带来较大难度。
1.4违约风险
近年来,借款户按时主动到柜台还款的情况变少了,需要信贷客户经理主动催贷的借款户不断增多,具有履约能力却不履行履约意愿,以各种方式逃避、搪塞债务现象的不断增多,使得“有借有还”这一基本价值取向在农户心中的地位逐渐淡薄。据一基层信贷客户经理反映,一些原本遵守信用的客户,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还款的主动性也大大降低。
2现有小额农贷运作模式的弊端
当前,农村信用社经营小额农贷模式是由信贷客户经理按照“先评级,后授信,再用信”的程序,采用“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操作。但在具体经营操作过程中,由于内外部因素的不到位,使小额农贷面临的风险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2.1信贷人力资源配置模式难以管控小额农贷风险
据调查,目前基层农信社一个信贷客户经理,要包6~9个行政村,承担1000多户农户的信贷管理,有的管辖农户离农信社网点10多km,再加上山路崎岖,往返一趟调查非常不易。在这种情况下,易引起信贷管理信息的不对称,造成贷款用途、贷款实际使用人转移,贷后管理难以及时跟进,贷款风险难以及时发现等问题的出现。
2.2混业经营管理模式不利于防范小额农贷风险
每名信贷客户经理每天要面对多种贷款对象和多样贷款方式,只能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而在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和实行贷款责任终生追究等现有信贷约束机制下,信贷客户经理自然会选择好的客户、黄金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小额农贷管理,投入的精力、服务力度,相应被分散,从而递增了小额农贷管理的风险性。
2.3基层社建档评级的不扎实助推了小额农贷风险
主要存在2种情况。一是没有进行评级。二是过分强调对农户的调查建档率和每年对农户进行集中评级授信工作,过度宣传《农户信用等级证》在贷款申请中的作用,忽略了失信行为将对农户带来哪些惩处等配套政策的宣传,忽视了对建档评级质量的要求,降低了培育信用村的指标条件。
2.4农业保险机制的不健全增加了小额农贷风险
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从全市小额农贷担保来看,还没有一家专业经营小额农贷的担保机构;二是虽然全市目前农业保险项目已涉及7个险种,但从保险承保面、保费补贴、理赔、保险公司家数和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来看,投入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与农业发展还不能相适应。2.5国家政策现有扶持力度难以弥补小额农贷风险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如出台了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办法、允许涉农贷款业务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对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等措施。但小额农贷成本高、风险大和效益低等特点,使得当前扶持政策仍无法有效弥补和掩盖小额农贷的风险成本。
3对小额农贷金融创新的几点建议
综合分析,笔者认为,小额农贷金融创新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的总原则是以信用工程为约束,加快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打造农村信用经济;以政策扶持为引导,完善财政、税收、监管以及风险机制等建设,形成支农合力,共同推进小额农贷的持续健康发展。具体而言,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3.1选准切入点,小额农贷由“普惠制”向差别化转变
在小额农贷投向上,农村信用社变“普惠制”支农为差别化支农,缩掌为拳,着力由小额农贷“贷”出大产业。要把在本地从事生产经营、与产业链有紧密联系、市场前景可观、属于政府优先扶持行业、有地方特色以及有可靠生产技术的农户作为优先扶持对象,如耒阳的油茶产业、衡东的土菜产业、南岳的茶产业等。要提供优质的一览式金融服务,不仅仅局限于信贷支持,更要着重发挥农信社“牵线搭桥”功能,为他们及时提供市场信息,联系产品销路,寻求技术支撑,提高产能。
3.2把好信用关,信用评级由形象工程向注重质量转变
要重视搜集农户信誉、道德品质、夫妻和睦等信息,借助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约束作用,建立农户经济信用档案和信誉数据库,并进行电子化管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统一标准,规范操作,扎实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定期对受贷农户进行测评,提升信用评级的层次和质量,对不同等级的信用户授予不同的贷款额度,实施不同的利率优惠。在当前信贷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优势和民主监督优势,或者将优秀的村组干部培养成为农信社的信息评级咨询员。
3.3完善管理链,推进小额农贷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一是在贷款发放上,借款时必须要求夫妻双方到现场办理,并进行影像拍摄留档管理,切实按照“建档、评级、授信、放贷”操作流程,尽可能减少顶名、冒名等违规贷款发生,有效防范小额信贷流向高风险行业。二是在贷款追责上,要倡导良性问责体系,培育健康的问责文化,对因道德缺失,违规操作的风险贷款,必须按信贷制度严格追究经办人员的违规和管理人员的赎职责任。三是在贷款监督上,要坚持现场监管与非现场监管相结合,点上监管与面上监管相结合。四是在机构设置上,信用社要成立专门小额农贷服务部,并聘用专门小额农贷客户经理,推进小额农贷经营、管理专业化,使小额农贷做精、做细。
3.4加强政府合作力度,小额农贷由农信社单独支农向与各方合作支农转变
一是要加强政府组织推进力度。政府要制订专门支持小额农贷发展的政策,在各级建立专门的小额农贷服务机构,利用其信息和组织优势,由分管领导主抓小额农贷推广工作,具体负责小额贷款的组织、宣传、项目筛选、贷款对象的推荐、信用宣传以及农业技术保障服务等工作,有效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息成本。二是要完善地方财政补偿机制。要建立小额农贷贴息制度。政府要从年度预算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按照信用评定等级的高低给予20.00%~50.00%不同的贴息额度,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助推效应。三是要完善农业保险机制。要建立兼顾各方利益的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包括政府对农业保险承保公司的财政扶持力度,对其涉农保险业务税费予以减免优惠,省联社适当放宽小额农贷的呆账核销条件等。四是要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本文作者:莫伟华工作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
- 上一篇: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分析
- 下一篇: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