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判断探索

时间:2022-05-04 08:53:00

导语:小议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判断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小议国际金融危机的基本判断探索

摘要: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发展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并立即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不仅令世界各国震惊,也出乎人们意料。然而,“冰冻j尺,非一日之寒”,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早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金融创新经济衰退国家战略中国经济良性发展经济增长需求拉动

金融创新过度仅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而美国国家战略转变和经济衰退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美国国家战略转变。一个大国特别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是累积的,而且与世界政治形势紧密相关。虽然世界经济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但世界主要大国国家战略转变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近年来美国为实现其世界霸权战略,先后发动了南斯拉夫、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消耗了大量财力(美国国会预计2002-2008年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战争费用支出为1.6万亿美元),使美国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近日美国财政部宣布,2008财年政府财政赤字高达4550亿美元,创下1991年以来的新高),还把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拖入到战争中来,全球经济发展不仅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发展“火车头”美国经济的拉动,反而长时间处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局部战争的阴影之中。近日中国科学院的《国家健康报告》中,美国“国家责任指数”仅为0.32,在全球45个样本国家中居倒数第一位,这样的评价结果不是没有道理的。

美国经济衰退及应对措施不当。据世界银行统计,1990---2000年美国GDP年均增长3.5%,但2001)--2006年只有2.6%。近20年来,失业率维持在5.5%以上,平均通胀水平维持在2.6%一2.7%之间。面对衰退,美国采取的不是压缩国防经费(2001-2004年美国国防支出约占美国政府支出的20%)、引导国民科学消费和加强金融安全监管,而是连续不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初开始,连续13次下调利率,降低到2003年6月的1%,为46年以来最低水平),使美元贬值。据CEIC统计,从2001年10月到2007年10月,美元对实际有效货币贬值22.5%(对欧元、英镑贬值均在30%以上),不仅引发国内的通胀,还向世界各国输出通胀。为抑制国内通胀,从2004年6月到2006年8月,美联储连续21次调高利率。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需求,引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金融创新过度与金融风险防范不力。近年来,美国通过不断创新金融衍生品,扩张市场信用规模的办法来刺激和维持经济增长,导致巨大金融泡沫。从房产金融衍生品规模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0.9万亿美元,次贷仅占整个市场的12.5%~/J1.36万亿美元,但相关衍生品规模达到30多万亿美元,即放大了22倍多,而且同期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违约互换(CDS)达到62万亿美元。从美国占了六家的国际前十大投资银行的杠杠率看,从2001年起一直在20倍以上,2007年后维持在30倍左右。从国家负债看。2008年初美国国家负债总规模达53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4倍。面对泡沫,美国虽从2004年起调高利率和准备金率,但对恶意包装以次充好的金融产品,多次重复使用金融杠杆加以扩大,投放到世界各国市场所引起的巨大金融风险,始终没有采取应对措施,直至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必然对中国经济产生较大冲击,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拯救世界经济,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

2007年、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6%和37%,对金融危机重灾区美国和欧洲出口占我国近年出口的比重一直维持在40%左右,出口下滑虽不会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但这种冲击短期内对经济外向度较高的东部省份来说是十分巨大的(据了解,目前全国2/3的纺织企业亏损,东部省份近30%的企业处于经营困难或亏损状态)。适度参与救市,不仅是自身需要,也是应履行的一种国际责任。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直接损失有限,但间接影响不可低估。据国际清算银行估算,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分别承担了全球金融机构总损失的40%,日本、中国等国家承担了其余的20%。据美国财政部统计,8月末,我国持有高达9000多亿美元的美国债券,而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上仅有9000亿美元资产,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在金融危机中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认为,2008年美国GDP增速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34个百分点。笔者认为,不能忽视传导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和加速效应,特别是在投资信心和消费信心遭受打击的情况下,这种效应会十分突出和更加明显:在目前货币政策转向情况下,银行仍然惜贷,乘数效应几乎为零;企业迅速压缩投资,坏账增加,银行直接从企业抽回资金,就是加速效应明显放大的例证。总的来说,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可以慨括为:对短期的影响大于长期、对信心的打击重于市场、对虚拟经济的打击重于实体经济、对出口的影响大于进口、对东部影响大于中西部省份、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大于新兴产业、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大于大企业。

中国可以适度参与救市,但应避免再次进入美国经济战略和美元陷阱。最近,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发表文章说,“在危机面前,中国要承担起领导者的角色”。笔者认为,中国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必要成为拯救这场危机的领导,充当危机的最后贷款人。众所周知,美国一直利只{美元这一世界货币榨取各国经济发展的“剩余价值”或向他国转嫁危机,维持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危机发生后,美国采取损人利己的政策而不是勇于承担自身发展后果,使世界各国陷人“徒困境”。为救市,美日只有大量发行国债或印发更多的美元,这两者都会使美元资产进一步贬值。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的深层次影响还未充分显现,经济尚未见底,世界经济恢复至少还有2~3年时间,此时购买美元资产无疑是飞蛾扑火:经过3O年的高速发展,我闰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和资本“双要素剩余”的黄金时代,基本上拥有了拉动曰内需求的资本,跨过了经济“起飞”阶段后,应及时扩大国内需求,把剩余价值和人口红利留在国内。但短期内,在经济增长大幅回落的情况下,可继续实施鼓励出LJ政策以稳定经济增长和就业,但从长期看,调低外贸出口依存度,建立更加健康的经济增长机制势在必行。救市的指导思想应是重国内轻外,重塑国内企业家和消费者信心,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增长,从而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这是最好的救市:

中国不仅要在危机中实现损失最小化,还应逐步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当前不少学者认为,大举投资美国的时机已经到来,要像巴非特和日本一样,买进“美国”。他们忽视了中国不同于日本,更不是美国公民,在美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从世界发展趋势看,世界话语权的主要博弈者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但由于巾国经济发展最快,实力迅速增强,因而对美国构成的挑战也最大,美国不会把技术先进企业的资产卖给中国?即使此时美国对中国的防范程度最低,放松中国购买美国资产的限制,待经济好转时,又会制定或修改相应法律来限制中国股份的表决权和处置权。而且只要美元还是世界货币,美国就不会轻易放弃它对最终清算权的控制。所以,对于中国来说,投资美国不仅存在“美元”控制,还随时存在政治性因素违约的高风险。但此次危机对中国来说,总的是机会大于风险。---方面,要适度参与救市,使现有美同资产投资损失最小化,另一方面,应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增加人民币在世行、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中的份额和投票权,确立人民币在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从而把握世界政治与经济和自身发展的主动权。

应对危机,关键是要形成主要以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防范发展陷入“滞胀”

经济发展史表明,一罔经济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出口拉动,完成经济发展“起飞”阶段后,要及时把增长引擎转移到国内需求上来。只有投资和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b$3kN才是良性发展机制,既能抵御外来经济风险,也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2007年我国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70%,我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进入“消费”时代。

形成国内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发展机制。一是要从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角度来扩大国内需求。中央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要把农村市场培育成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要从缩小贫富差距,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来扩大国内需求。三是要从加大财政对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的投入来扩大国内需求。逐步把出口加部门巾的产业工人转移到满足国内需求部门的生产中去,同时提高全体国民社会保障水平。

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国际投机资本进出影子化的外汇管理体制。在目前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下,资本项目开放恐怕要等到我国政治经济实力位于世界第一,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之后,不然,可能随时面临巨大国际金融风险:同时,要切实加强经常项目监管,特别要加强对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明显超过市场正常价格贸易等项目的审查和监管。当前巨额外汇储备中的美元和欧元资产不断贬值,不仅无法防范风险,自身也无法找到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建议用外汇储备去中东、俄罗斯等地区购买一些我国经济发展必需消耗的石油、矿产等资源,更能保值增值。

谨防我国经济发展陷入“滞胀”风险。IMF最新预测,世界经济正进入严重低迷期,主要发达经济体已经或接近于衰退。目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的序幕才刚刚拉开,在未来2—3年内我国经济增速放慢到6%左有的风险不是完全没有的。同时,因为预期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削减产量甚至停产,产品和服务总供给大幅下降;美国和欧盟推出大规模救市计划,必然加剧美元和欧元贬值,一旦货币杠杆机制恢复并发生作用,世界经济发生通胀的潜力巨大:从物价指数看,我国9月份PPI虽出现向下拐点,仍上涨9.1%:美国9月份核心PPI较上年同期上升4%,创1991年以来最高水平,世界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治理“滞胀”要比治理单纯的通胀或通缩难得多,这种情况是应当竭力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