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处置不良资产消除信息不对称论文

时间:2022-05-17 10:33:00

导语:批量处置不良资产消除信息不对称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批量处置不良资产消除信息不对称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机制;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商业银行的角色选择;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通常情况下,受不良资产困扰的商业银行会同时面临两个问题、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能同时批量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有效转移风险、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降低资产业务的资本密集度、不良资产交易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风险隔离机制、证券化结构应能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特设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证券化结构应能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特设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引入专业的不良资产服务机构,促进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对服务机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不良资产回收价值的关键、商业银行参与不良资产管理的主要优势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通过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析,指出:在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的背景下,不良资产交易结构存在的缺陷造成了供求双方交易困难,而不良资产证券化通过风险隔离机制、信用增级机制和治理机制可以有效消除了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并认为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起到了多种角色作用。

关键词不良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

1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

通常情况下,受不良资产困扰的商业银行会同时面临两个问题:贷款本息不能及时回收而带来的流动性不足,资产质量低而导致的风险集中、盈利下降和资本金不足。作为结构融资手段之一的资产证券化的两个基本功能就是提高流动性、拓宽融资渠道;转移风险、改善财务报表。因此,资产证券化成为一些国家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手段而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关注。2008年1月31日,由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发起人的“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产品成功发行,这是我国商业银行首次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开辟了商业银行批量化、市场化、标准化处置不良资产的新渠道。

与传统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相比,资产证券化的优势在于能同时批量处置大规模不良资产、有效转移风险,使处置时间缩短而回收现金时间提前,有利于缓解不良资产规模与处置进度的困境;在供给刚性、需求由少数投资者垄断的不良资产市场中避免出现卖断交易的一次性定价困难、银行损失加大的问题,发起银行能获得资产升值的剩余索取权,有利于缓解快速处置压力与回收价值之间的矛盾,促进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和不良资产价格发现机制的形成;降低银行的融资成本、降低资产业务的资本密集度,为银行提供调整资产结构的空间,从整体上提高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在处置科学化、专业化的同时,银行仍能作为贷款的服务商保持和客户的正常业务往来关系;丰富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促进资本市场产品与制度创新。因此,资产证券化对于解决商业银行积累的不良资产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2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机制

由于我国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发育不完善,不良资产处置面临诸多困难。首先,不良资产交易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我国不良资产长期被屏蔽在银行系统,不良资产作为一种特殊资产,卖方在信息上拥有对买方的绝对优势,买方在难以保证对信息的充分掌握的情况下,必然要求降低购买价格以获得足够的风险溢价,买卖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最终交易难以达成。其次,不良资产定价困难,未来现金流收入不稳定,资产回收价值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亦导致交易双方在价格上较难形成共识。第三,交易结构存在缺陷,由于市场起步时间不长,缺乏促进供求双方达成交易的制度安排,交易方式仍较多地采用最原始的现金交易的买卖交易结构,无法有效降低信息风险,国外流行的结构化交易、买方融资支持等先进金融工具由于制度原因难以采用,供求双方交易困难。

2.1风险隔离机制

在构造证券化交易的交易结构中,证券化结构应能保证发起人的破产不会对特设机构的正常运营产生影响,从而不会影响到对投资者的按时偿付,即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使证券的偿付不会受到债务人的清偿能力的影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证券化资产的发起人到特设机构的转移必须是真实销售。风险隔离机制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使投资者的风险被限定在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上,而不受发起人破产的影响。

风险隔离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基础资产的风险和其他资产(主要是基础资产所有人的其它资产)风险的隔离来提高资产运营的效率,从而为证券化参与各方带来收益。通过风险隔离,一方面把基础资产所有人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到愿意而且能够承担的人那里去;另一方面,证券的投资者能够只承担他们所愿意承担的风险,而不必是资产原始所有人所面临的所有风险。

2.2信用增级机制

一项成功的证券化交易在发行证券前往往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即信用增级。对于一笔基础资产而言,贷款人面临着多种风险,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这些风险是很难全部规避的。但如果能够将这些风险从原有贷款人那里分解出来,即进行风险分层化,让能够控制这些风险的人去承担,则整体的风险必然会降低。信用增级就是风险分层化的一个途径,通过信用增级,风险将会获得分解,使风险被分散给能够承受的参与方去承担,并得到科学的测算,使收益定价更为合理,从而使整个资产资源得到合理配置。

从直观上来讲,信用增级会增加基础资产的市场价值,几乎所有证券化运作都包含某种形式的信用增级。如果不进行信用增级,证券投资者就可能要面临一种流动性的风险,即由于基础资产的收入在预期时间内没有达到目标金额使得证券的收入也没有在预期时间内达到目标金额,对于预期收入不确定性很大的不良资产处置来说尤为显著,于是,就需要对此风险进行补偿,这无疑会提高证券发行者的成本。如果通过信用增级来获得信用和流动性的支持,就能降低成本。

2.3治理机制

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否最终取得成功,其关键在于基础资产能否得到有效处置,并按期足额收回预期现金流,这就需要引入更有效率的不良资产管理与处置机制,提供价值增值。

(1)引入专业的不良资产服务机构,促进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在大多数不良资产证券化中,评级机构通常会建议将不良资产管理交给特殊服务机构。与发起银行的信贷管理不同,特殊服务机构有更为严格的价值评估体系、更有效率的处置程序安排、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专业化的市场经验等,能更有效率地进行不良资产处置——提高回收值,缩短回收时间。

(2)服务机构在不良资产证券化定价、证券评级、实际回收率中的价值增值作用。不良资产价值取决于预期可收回现金流的贴现值,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服务机构制定的具体处置计划。证券发行后的不良资产管理和正常信贷资产管理存在很大差异,服务机构对不良资产的处置方案、谈判能力、对处置时机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经验等是决定证券本息是否能按时支付、最终回收价值是否能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目标的关键。优秀的服务商能利用其专业经验,提高回收价值,使价值投资者(发起人)获得超额回报。

(3)对服务机构的约束与激励机制是提高不良资产回收价值的关键。由于特设机构和投资者与服务机构之间是委托—关系,为保证投资者的利益,实现回收最大化,在不良资产证券化中需要构造对服务机构的监督、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服务机构的积极性。是否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是影响证券评级的重要因素。

3不良资产证券化中商业银行的角色选择

商业银行要在当前外部竞争和内部压力的双重挑战下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和壮大,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积极变革。以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业务为商业银行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资源与服务能力使得在参与证券化过程中资产管理、中介服务、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具备一定优势,能够胜任发起人、管理和服务人、中介服务机构直至投资银行等多种角色。

3.1资产管理

商业银行参与不良资产管理的主要优势在于:首先,与正常的信贷资产管理不同,不良资产处置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而商业银行有一支具有专业服务能力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不良资产处置队伍;其次,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具有分布全国的服务网络和服务支持,能有效缩短与债务人的空间距离,减小信息和服务成本;第三,商业银行在多年经营管理中,积累了广泛的客户资源和紧密的业务关系,可在并购重组盘活不良资产中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相关支持;第四,商业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第五,对于商业银行为发起人的证券化项目,商业银行对基础资产池中债务人和贷款情况了如指掌,能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交易成本,“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产品就是由建行担任资产管理服务商。

3.2中介服务

信用是商业银行的生命,商业银行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巨大的资金实力,拥有全面的经济功能和涉猎广泛的业务领域,从而建立了良好的信誉;同时,商业银行拥有一大批从事财务、评估等相关专业人员,具备强大的服务能力。上述优势有助于获得投资者的信赖,取得筹资者的认同,有效促进中介服务市场的发展。

3.3投资银行

与一般投资银行相比,商业银行参与不良资产证券化中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在于:首先,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广泛,能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将信贷、承销、咨询等业务进行整合,在证券化过程中担任发起人、服务人、证券承销商等多种角色,充分发挥“集成式”服务优势;其次,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作为保障,在证券发行、承销等业务上具有明显优势;第三,商业银行拥有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络和规模庞大的客户群体,具有强大的网络信息优势;第四,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庞大,为不良资产证券化提供较丰富的资产资源。

4结语

在当前金融“脱媒”的发展形势下,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将由间接融资为主向全方位专业化金融服务转型,这也正是商业银行进行经营转型的努力方向,有助于促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改善利润结构、降低经营风险,逐步适应混业经营的竞争需要。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为商业银行批量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同时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的商业机遇,商业银行有能力担任从发起人、管理和服务人、中介机构直至投资银行等多种角色,应积极从资源配置、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准备,尽快确立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转自:科技创业月刊)

1郭朝晖,周虹.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视角的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J].特区经济,2008(12)

2邓晓.次贷危机后我国资产证券化应该继续前进[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8(11)

3穆郁.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4王文胜,晁辉.中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6)

5熊凌.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中国的借鉴[J].国际经贸探索,2009(1)

6屈年春.我国资产证券化面临的困境及路径选择[J].法制与社会,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