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
时间:2022-06-02 05:29:00
导语:金融危机监管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美国金融危机不仅影响到美国经济的走向,而且影响到全球经济运行。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经济自由化和监管不力的最终表现,这使世界各国都在审视自己的金融政策和金融监管机制。当前,我国的金融业日趋与国际接轨,充分汲取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风险;金融监管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美国金融危机暴露出其对金融监管的严重缺失,当前众多国家都在审视自己的金融监管机制并逐渐完善其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快,但在金融监管方面一直落后,必须警惕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并尽快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机制。
一、金融监管不力是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2000~2004年,美国经济遭受“互联网危机”和“9·11事件”的冲击,当时美联储降低利率以刺激经济,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直降到1%,信贷环境非常宽松,各商业银行纷纷放宽房贷标准,一些金融机构甚至推出“零首付”、“零证明文件”的贷款方式,即借款人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数据显示,到2006年末,次级贷款已经涉及500万个美国家庭,贷款规模达到1.2万亿美元。美国房地产业由此迅速发展起来,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为分散美国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将次级按揭贷款打包,以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券市场出售。一般来说,次级债券的利息相对较高,吸引了众多银行、共同基金、对冲基金、投资机构在资产组合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物价开始不断攀升,为抑制通货膨胀,从2004年6月开始,美联储先后17次提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最终达到5.25%。由于政策效应的时滞性,2006年美国次级房贷仍有上升。但随着加息效应的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房价下降,抵押品贬值。贷款利率的上升由此加重了还贷者的负担,拖欠次级贷款的现象日益严重,这意味着利益供应链从源头开始出现断裂。2006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借款者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同时抵押贷款坏账高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NCFC)申请破产保护;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公司——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正式向法院递交破产申请书。截至2007年8月底,美国已有30余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停业。2008年,随着美林证券、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接管及政府的救市计划,预示着美国开始大力干预金融市场。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随着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欧美证券市场暴跌。由于全球很多机构投资者包括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及保险公司等都持有美国次级贷款债券,导致美国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金融市场。投资价值的大幅缩水,使许多基金投资者要求赎回基金,基金公司只好被迫卖出手中债券、股票套现,以便将现金还给投资者。由于美国国内债券市场流动性接近枯竭,债券无法套现,投资者只能将手中的股票抛出,由此造成股市下跌,一些国际基金甚至要卖出外国股票,以缓解赎回压力,进而产生全球连锁反应。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其所引发的信用紧缩。信用紧缩打乱了原有的借贷关系,提高了融资成本。在美国,由于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作为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之一的银行采取避险措施,使金融市场出现浓重的“惜贷”气氛。据统计,2007年以来美国商业贷款市场利率相对国债利率的利息差已明显上升,比2006年底翻一番。这一上涨反映出资金供应趋紧、“风险溢价”提升。市场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如果成为常态,影响就不仅限于资本市场上借助高杠杆的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还进一步影响到消费信贷和企业的正常融资需求,进而对整个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三、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亟需建立。2003年,中国银监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一行三会”的金融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当前,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成为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是否需要建立“一行三会”之上的机构——金融监管协调委员会,还是通过扩大中央银行的权力赋予其履行金融监管协调的最终职责?这取决于不同监管方式之间的成本比较及边际监管成本与边际监管收益之间的比较。一般而言,金融监管协调的边际成本小于边际收益,这是进行金融监管协调的理论基础。
(二)对住房贷款信用风险的监管尚待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不畅通、连环贷款、连环抵押等问题,虽然近几年有所好转,但也应从美国的次贷危机汲取教训,加强监管。近年来,我国以房地产和股票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其中,中国房地产价格指数从2002年开始上涨,到2007年已经上涨一倍多。比起美国次贷危机时期的数据,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程度甚至更高。2008年下半年,房地产价格又开始下跌,与美国出现次贷危机前的背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应加强风险防范和监控,及时防范和化解各种潜在风险。
(三)金融创新层次低,监管不足。金融创新使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有利于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国金融创新起步晚、层次低,金融市场衍生产品的种类少,金融服务相对匮乏,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如,长达10~30年的按揭贷款,对发放银行来说,发放时间跨度大,回收周期长,流动性差。而针对房贷衍生产品,由于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程度低,不良贷款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一旦房价下跌引发还贷违约,将对银行系统产生严重冲击。但对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必须坚持审慎性原则,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和条件成熟程度以及监管能力逐步推出产品。
四、我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对策
(一)加强监管成本意识,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当前,美国金融监管的最大特点是多头监管,即存在多种类型和多种层次的金融监管机构。如何规避多头监管模式下的监管重叠和监管空白,已成为美国金融界普遍意识到的问题。如,对不同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至少存在三个独立的监管者,再加上以州为单位的保险体系,这使美国在国际保险领域或其他领域里无法用一个声音讲话,因为没有一个联邦层面的监管者可以代表美国保险监管体系发表意见。2004年6月28日,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正式公布《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以制度形式赋予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配合,避免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的使命。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的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而且作为重要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主体的中国人民银行被排除在外。因此,我国有必要建立中央银行、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等部门之间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以适应金融业综合经营发展趋势的需要。另外,必须要加强金融监管的成本意识。不仅要考虑到新增监管机构增加的直接费用及采取金融监管措施的必要费用,还应考虑这些措施可能导致的市场损失,这是政府监管替代市场调节的一种机会成本。
(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完善金融创新监管。金融创新往往是一把双刃剑,在能够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往往会隐藏巨大的风险。所以,设计不好的金融创新产品往往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能会演变为金融危机。当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关键阶段,许多新型金融产品已经推出(如权证、抵押支持债券、公司债券),一些金融创新产品正在积极筹备(如股指期货),金融资产证券化也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与理论研究的热点。在认识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问题上,一定要理性对待,只有在各方条件完全具备时,才能稳步地推进金融创新。
(三)加强市场化监管,完善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美国金融危机表明,要减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必须构建完善的市场纪律约束机制,加强市场化监管。新巴塞尔协议强调,监管不能够代替市场约束,加强市场化监管要求构建完善的金融市场准入机制、金融市场行为监管机制和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必须根除金融领域“不破产、无风险”的传统观念,并充分认识到金融破产制度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从而加强市场约束的力量。尽管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等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自我经营、自我约束、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但我国的金融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2006年制定的《企业破产法》第134条规定:“金融机构实施破产的,国务院可以根据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实施办法。”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破产条例》已进入立法进程。一旦危机发生,它能为政府干预危机措施的效果提供威慑力,同时也有利于确定政府干预的合理界限,防止政府过度干预破坏市场约束机制。
(四)谨防国际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美国金融危机已演变成自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受损失的不仅是美国的金融机构,欧洲与亚太地区的金融机构也损失惨重。实际上从遭受冲击和损失的程度看,欧洲的金融机构远甚于美国。我国也有不少金融机构购买了美国金融公司的产品,目前已有工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民生、中信、兴业、华夏等9家上市银行公告持有雷曼相关资产,另外,共汇出的109亿美元资金的银行系QDII、基金系QDII,近期纷纷遭遇净值缩水。金融全球化也是金融风险的全球化,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会影响人们对国内金融市场的预期,增加国内金融市场的风险。为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信息交换、政策的相互融合、危机管理、确定合作的中介目标以及联合行动。如,为控制金融危机的蔓延,美联储与全球主要国家央行联手行动,决定将其向货币市场的注资总额提高至2470亿美元,约达此前670亿美元的四倍,目的是缓和金融市场所面临的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这一系列举措引发全球股市的积极调整。我国已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证监会国际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督官协会等国际金融组织,并且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签订了金融谅解备忘录,这为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善于利用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及时获取信息,了解政策甚至主动要求就某些具体目标采取联合行动以更好地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
- 上一篇:工业经济增长汇报
- 下一篇:林职院调查规划室实践科学发展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