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抵债性质分析

时间:2022-07-13 03:38:33

导语:以物抵债性质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以物抵债性质分析

以物抵债在现实生活当中自古有之,但是在立法时并没有将以物抵债纳入法律规范当中,致使以物抵债的概念及含义均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理论研究中对于以物抵债的性质和效力争议颇多,理论学说认定存在的模糊和混乱影响了司法实务,现实当中涉及以物抵债案例的判决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小企业经营中对于贷款的需求量增加,使得民间借贷纠纷案例增多,当民间借贷无法按时还款时,以物抵债的情况十分普遍。而判决不公不仅会导致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还会影响经济交易秩序的公平和稳定。

一、以物抵债的概述

我国现行民法规范体系中对以物抵债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在法律纠纷案例当中,尤其是在民间借贷中,当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借款时,往往以实物折抵债务,使得涉及以物抵债的纠纷案例数量不断增多。(一)以物抵债的概念。以物抵债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签订债权协议,当一方以金钱为给付义务的当事人没有能力偿还债务时,以给付实物冲抵债务的法律行为。因为以物抵债在法律当中没有明确规定,其概念只是理论界和司法机关根据以物抵债在现实当中的具体做法给出的概括性总结。以物抵债的特点决定其成立要件具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或者协议,协议签署一方负有金钱给付义务。其次是该当事人因为经营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给付金钱存在困难,最终以实物冲抵金钱债务的法律事实。(二)以物抵债的法律价值。虽然法律对于以物抵债没有明确规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物抵债的事实案例却在不断增多。因此,在司法实务当中,以物抵债制度发挥了重要的法律价值。首先,以物抵债确保合同的履行。以物抵债的发生是因为一方当事人的财务或者现金出现了一定的状况,使得原有合同义务的履行出现了重要问题。如果法律只允许按照合同约定进行交易或者义务履行,极有可能导致合同义务履行不能,最终致使先履行义务人的权益受到严重损害,甚至会引起法律纠纷。以物抵债的方式利用其他标的物冲抵了债务关系,促进了合同义务的有效履行。其次,以物抵债是建立在合同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之上。民法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意思自治原则,虽然以物抵债的合同义务履行方式并不是双方当事人合同订立之时的意思表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和合同双方发展形势的变化,双方订立合同时的基础已经发生变化甚至不复存在,履行原有合同义务具有一定的困难,针对突发状况,双方必须及时调整意思表示,达成新的协议,通过以物抵债的方式完成合同的履行。虽然此种方式并不能达到双方之间的满意,但是却是双方经过综合考量之后的最佳解决方式,是双方新的意思自治主导下达成的新的协议。最后,以物抵债充分保障了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以物抵债的原因是合同义务履行一方的情况发生变化,导致原有的合同义务履行存在问题,如果不允许以物抵债的方式履行合同义务,就有可能导致履行义务一方违约,合同将得不到履行,将会导致合同相对方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以物抵债的方式虽让不能保证合同相对人的利益得到全部的补偿,但是能使其免于遭受更大的利益损害,对其权益具有保障作用。

二、以物抵债的分类

以物抵债的分类有很多种,通过对以物抵债进行分类,有利于对其情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根据原有合同的时间节点可以分为合同义务履行期满前的以物抵债和合同义务履行期满后的以物抵债。(一)合同义务履行期限届满的以物抵债。合同义务履行期限届满之后,具有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因为自身的原因,使得合同义务无法履行,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签订以物抵债的协议,转移控制合同义务人的财物,以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无论是合同义务未履行,亦或是合同义务部分履行,但未履行完毕,首先是原合同有效,并且在履行能力发生变化之后,合同双方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的基础重新作出合同义务履行的方式——以物抵债,后续行为的成立和实施,直接导致前债权债务关系的结合和消灭。以物抵债协议规定新的义务实施完毕之后,视为原合同义务履行完毕,原合同的法律效力随着以物抵债合同履行完毕而结束。(二)合同义务履行期限未满的以物抵债。合同义务履行期限到期之前,债务人应当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履行合同义务,但是当债权人有足够证据证明债务人的财务状况发生变化并严重影响到其义务履行能力,债权人可以适用不安抗辩权,中止合同履行。为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合同双方往往会通过制定以物抵债的协议,债权人会通过控制债务人的动产财物,敦促债务人及时有效的履行义务。当债务人的履行义务能力出现了问题,债权人则将动产作为债务冲抵,通过移转动产所有权或者变卖该动产,实现合同义务。合同义务履行期满之前的以物抵债与民法当中的担保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同。

三、以物抵债与担保的区别

通过上文所述,可以发现以物抵债与担保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以物抵债与担保属于不同的法律制度,通过从属性和补充性方面的区别进行分析,能够充分体现以物抵债与担保的区别,并且明确以物抵债的性质和范围。(一)从属性的区别。从属性是担保的本质特征,担保从属于主债。除却国家贸易中的独立保函这一担保形式不具有从属性之外,其他担保形式均具有从属性。担保的产生以主债权的发生或存在为前提,体现在发生、处分和消灭三个方面,随着主债的消灭和变更而变化。当原合同义务履行发生问题之后,原合同的义务标的与担保物权可以一并主张。但是以物抵债协议不具有处分上的从属性,虽然以物抵债协议的制定以原债务合同有效为前提,同时以物抵债协议的制定还会导致原债务合同效力中止。但是新的以物抵债协议的制定是根据合同双方的意思自治,不受原合同的限制。另外,当订立以物抵债的协议之后,合同义务人的履行能力得到了恢复,可以按照原合同规定履行合同义务时,合同相对人只能在原合同履行标的与以物抵债当中选择其一进行主张,二者不具有先后或者优先的顺序,但是不能同时进行主张。(二)补充性的区别。担保物权具有补充性和保障性,担保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主债权得到有效的履行,当主债权的履行存在问题时,债权人可以通过主张担保权的行使,保障自己的利益。担保使得债权人就特定财产享有优先权,担保的存在使得合同义务履行具有双重保障,因此合同的义务履行不会因为债务人财务状况的出现危机而导致履行能力丧失,担保是对债务人财务状况出现问题之后的补充手段,极大提高了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担保对于主债权具有补充性和保障性的作用。但是以物抵债的性质与担保不同,当合同当事人重新签订以物抵债协议后,债权人不能对原债权合同和以物抵债协议规定的义务同时主张,这就决定了以物抵债对主债权不具有补充性。另外,以物抵债协议的效力等同于其他普通合同效力,债权人对于抵债的财物并不具有优先受偿权,即当第三方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的抵债财物进行司法冻结时,合同相对人并不能以优先受偿权抗辩第三人的主张。因此,以物抵债对主债权也不具有保障性。上述两个方面是担保和以物抵债的主要区别,但并不能涵盖其所有区别之处。这两方面的显著不同却足以证明以物抵债与担保存在根本上的区别,对于以物抵债的性质判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以物抵债的性质认定

以物抵债在司法实务界和理论界存在的纷争较多,有的专家学者认为以物抵债是担保的特殊形式。司法实践中,也有人认为以物抵债的形式违反了《担保法》的规定,应属于无效法律行为。正是对于以物抵债性质的认定存在分歧,导致司法实务的判决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社会公平在遇到以物抵债的案例时,会出现有失公平的判决,导致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遭受损害。为了更好的规制以物抵债,应当通过立法的形式对以物抵债的概念和涵义进行明确规定,并对以物抵债的性质和适用的范围进行相应的规制,有效维护合同当事人的权益,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关于以物抵债的性质,笔者认为应当以”新债清偿”作为以物抵债性质的认定。以物抵债与原债务合同都是独立的债权合同,但原有合同义务不能得到履行时,合同双方以意思自治为基础重新制定新的债权履行方式——即以物抵债协议。新债清偿是指债务人因为清偿旧债务,与债务人成立负担新债务的合同。新的清偿合同成立之后,旧债务并没有消灭,而是出于中止状态,其效果应当与新债务的履行密切相关。当债权人主张新债权时,新债务得到及时有效的履行时,旧债务自然归于消灭。但债权人主张以物抵债的新债权时,发现仍然存在履行不能的情况,或者认为主张以物抵债新债权时,仍然会造成自己的利益存在较大损失时,可以放弃主张以物抵债的新债权,恢复主张行使原合同的旧债权。

五、结语

虽然在法律规范当中没有以物抵债的明确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当中,存在很多的案例纠纷适用以物抵债的制度,而理论界关于以物抵债的纷争不断导致司法实务适用中出现一定的差异。本文试图对以物抵债的定义和概念进行明确,阐述以物抵债的法律价值,并通过对以物抵债进行分类,根据原有合同的时间节点可以分为合同义务履行期满前的以物抵债和合同义务履行期满后的以物抵债,有利于对其情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而对以物抵债与担保之间区别的论述,尤其是针对从属性和补充性方面存在的区别进行的分析,有利于明确以物抵债的性质和适用范围。最终将以物抵债的性质认定为新债清偿极大丰富了债权人的选择权,债权人可以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履行方式,以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并且对于理论纷争和司法实务都有一定的规制作用,有利于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

参考文献:

[1]景光强.以物抵债中请求原定给付的若干实务问题研究[J].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2019(4).

[2]许湖坪.关于以物抵债相关问题之研究——最高法(2016)民终484号案例评析[J].法制博览,2019(16).

[3]郑妲.以物抵债的“物”“债”分析[J].法制博览,2019(20).

[4]崔建远.以物抵债效力的司法裁判规则[J].人民法治,2015(9).

[5]刘敏.新债与旧债的关系:以物抵债适用规则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作者:李帆 单位:北方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