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探析

时间:2022-12-18 02:44:24

导语: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探析

无论在法学理论还是法律实务界,债权出资问题一直是具有争议的话题,主要原因首先是债权出资问题本较为复杂,涉及到的法律关系就多,其次是债权的出资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公司法是企业经营和制度改革之本,数次的修订和完善也使其效力更强,在债权出资方面也进行了改进,但对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构建思路还略为缺失,尚未形成原则性的认可,究其原因是由于债权出资制度本身的性质导致立法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因此,构建债权出资制度刻不容缓。企业是推动市场发展的主体,其创办和经营都需要资本的支持,因此股东集资成为了企业最初经济来源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公司法对相关内容也有所体现,因此在企业创办时或需要提升资本投入水平时,股东出资获得股权或股份,在法律和协议约束范围内应承担其义务,履行其责任。股东的投资形式多种多样,大体上分为货币财产和非货币财产,其中非货币财产出资占有的比例较大,而债权属于其中最为常见的组成部分。传统债权作为物权的表现形式,现今已经转化为至关重要的融资手段,既能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又能凭借其较强的流动性推动企业的经营管理,但是也要承担一定程度的经济风险。

一、我国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现状

(一)立法现状。纵观《公司法》修订过程,关于债权出资方面的调整主要体现在2005年和2013年修订版,其中2005年结合企业经营情况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所以通常被称之为新《公司法》,虽然2013年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但从整体角度讲仍延续了2005版思路,针对个别法律采取了完善手段。新《公司法》中对债权出资制度提出规定,股东出资形式分为货币和非货币两种,非货币指知识产权、实际物品以及土地使用权等可以进行估价和转让的财产,由此可见立法角度上债权出资并未被明令禁止,允许将非货币财产作为投资的一种形式。[1]与此同时,《公司法》中对非货币财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具体表现为:首先,合法性。合法是对出资形式的最基本要求,股东利用非货币财产投资时要求遵守法律法规,满足出资要求;其次,转让性。当非货币财产用于交换股权时,企业便获得了该财产的支配和使用权,作为所有者,企业可以进行合法转让,发挥非货币财产的效用;再者,估价性。显而易见,出资价值将作为股权或股份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所以非货币财产要能等价转化为货币资产水平,为优化企业经营秩序打好基础;最后,财产性。财产资金和非财产资金是两种出资形式,一般来讲,财产出资是掌握其经济价值前提下进行的投资和权利分配,而非财产出资采用其他形式进行投资,如劳务等,但是要求其本质上要具有财产属性。(二)出资形式。现阶段,社会各界关于债权出资方面意见尚未达成统一,主要体现在三种分化观点:其一,支持型。支持群体认为债权出资能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希望法律为债权出资予以保障,从中获取经济效益。其二,反对型。反对人群希望出台相关法律禁止债权出资。其三,中立型。中立群体希望法律明确在一定前提条件下禁止或支持债权出资,既不完全禁止,也不完全支持。笔者认为,若完全禁止则会对债权活动造成严重打击,不利于企业发展,若完全支持对特殊情况的考虑并不全面,容易造成经济风险,所以应允许为主,禁止为辅。

二、债权出资的特征和风险

债权出资的特征体现为:首先,意定性。民法主要遵循的原则为平等自愿,而债权属于民事权利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民法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所以也应满足自愿要求。换言之,在平等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可以自愿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债权也在双方认同的情况下生成。债权的意定性有利有弊,当事人可以通过法院变更其内容,保证其合理性,也容易出现虚构出资的情况,不利于债权环境的健康性。同时,债权在转让后也可能存在虚假情况,受让人能否行使权力以及债务人是否具有抗辩权都不得而知,所以意定性也是导致债权风险隐患的“罪魁祸首”。其次,非支配性。《公司法》中规定了具体的债权出资方式,主要将益物权和所有权作为资产,而物权有支配性,相较之下债权倾向于请求权,无法支配财产。权利的生成需要债权人的主观认同,还需要债务人的义务配合,因此,债权具有非支配功能,较为依赖信誉和财产。若在清偿期负债人无力承担或藏匿,企业将会受到严重的损失,这也是导致债权风险的一大原因。最后,非公示性。债权既是请求权,也是相对权。所谓相对权,是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其职责,在双方已经协定的情况下,第三人无承担债权的义务,相关法律也在双方之间生效,除当事人外,第三方无从了解,由此生成了非公示性。这种非公示性容易造成债权非法转让的情况,在多次转让的情况下仍不被外界了解,内部的债务关系也会错综复杂,遗留经济问题。债权风险主要涵盖的内容为:债权种类;受让方资质;债权完成出资的日期;债权的诉讼时效;债权孳息归属情况等,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相关方面的检验和管理,尽可能将风险隐患降到最低。

三、我国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的构建

(一)明确出资条件。构建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明确债权出资条件是推动其规范化的基础,具体来说债权出资条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般条件,另一种是特殊条件。1.一般条件。在债权出资环境中,企业创办需要股东达成意见一致,因此出资形式可以在合法前提下由股东商议决定。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其经营核心在于资产与信用,若其他现有股东允许新股东通过债权出资换取股权,则表示可以综合意见确定出资比重、股权比重和签订时间。另外,债权出资条件还要按照企业发展阶段进行确定,若在公司设立初,满足《公司法》规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债权出资,若公司在扩股时期,之前的出资程序已经进行完毕,原股东的出资债权只要经过合法评估并取得股东会的同意,这部分资产也可用于债权出资。2.特殊条件。在企业创办阶段,债权出资的数量应加以控制,虽然《公司法》并未对此提出明令要求,但若企业经营初期投资财产皆为债权,缺少实际货币、知识产权和实物做保障,则难以保持企业的稳定经营状态,现存资产运转不周则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所以要限制债权人数,为企业提供安全保障。例如一人企业,股东固定且唯一,此时的出资人数不受限制,可控部分为出资比例,出资的债权可以为部分货币财产和部分债权,为避免企业存在瑕疵债权,需要有针对性地明确应承担的连带责任,若无瑕疵债权,股东承担的责任为有限责任;如果企业股东超过两人且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则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债权入股,债权入股人数要低于股东总人数的50%;如果企业属于股份有限公司,对于债权入股的人数则无明文要求,为降低风险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控制债权投资人数。除此之外,债权所占的出资比例也应受到控制。一般来讲,各国对此都有明确要求,如德国的货币出资需要占总体出资额的25%;瑞士的货币出资需要占总体出资额的20%;意大利的货币出资需要占总体出资额的30%;奥地利的货币出资需要占总体出资额的50%等。我国现行《公司法》将货币出资需要占总体出资额的30%这项规定取消,但若利用债权出资,可从控制比例方面确保企业资金结构的平衡性和稳定性。(二)强化信息披露。对于债权的价值评估、标的以及比重占有等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多次让与也可能导致出资具有虚假性质,为确保公司法人的根本利益,运用科学的手段控制债权,信息披露方案就至关重要。信息披露多采用公开透明的形式,在网络系统上将相关利益人的出资情况进行公示,防止虚假投资影响内部利益。公示内容主要是企业资本结构、出资时间、债权类型、所占比重等,主管单位也能及时掌握企业资本构成情况,为监督控制提供依据,还可以根据其信息的真实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具有获得营业执照的资质。此外,对于已经有债权出资的企业,可以公开其利润表、审计报告、负债信息和现金流量表等,将其经济现状予以公示,展现其具有基本偿债能力。各债权人也能通过企业信息的查询进一步掌握公司实际情况,有效规避风险。[2]信息披露体系要具有公开性和真实性,反映企业的实际投资情况和营业特征,并利用法律制度加以保护和约束,当前常见的信息公示系统是利用网络技术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将债权出资的相关信息呈现在网络平台,相关利益群体可以随时随地查阅浏览,还要设置强制公示栏,要求必填信息要呈现在系统中,使利益群体明确企业的债权形式和所占比例,避免出现债权多次转让的情况。与此同时,主管部门应发挥其作用,利用信息披露平台对企业进行管控,要求企业上传资质文件,保证透明化和公开化管理,为创建市场和谐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完善评估机制。有效的评估机制能确保筹集资金充足,还能掌握股东的出资比例。国外在债权出资审查中主要存在三种形式,专家评估是寻找专业机构进行资质审核,这种形式在我国被广泛运用;董事会评估是内部采取的评估手段,多为形式评估,美国应用较多;审查人员评估是由法院和有关部门组建成的评估团队进行详细的资产价值审核,在日本和德国应用较广泛。我国现行《公司法》规定非货币类型的资产经过专业机构评估后方可投入使用,从责任公司的角度讲,各股东相互之间有所了解,已经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基础,因此董事会评估也可行,一旦出现意见分歧可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完善评估;从股份有限公司的角度讲,股东成分相对较复杂,所以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较为稳妥。因此,通过专业性较强的评估机构完善资产评估工作的实效性较强,产生的风险系数较低。1.机构选择。债权出资价值通常很难具体定义成货币,而且各方也不容易达成意见共识,若由出资的股东进行债权评价则会导致溢价情况的产生,其他股东对债权评价又会导致过度折价,所以最佳评估方式即为聘请第三方专业人士进行公平合理的价值估定。[3]选择机构时要求其具备基本资格,评估人员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原股东和出资股东要达到意见一致才能确保机构的公信度,一旦出现意见分歧也能及时通过交流沟通解决,推进评估机制的有效落实。2.评估监督。由于评估市场鱼龙混杂,在评估阶段各方也要加强监督,避免任一方单独接触评估人员,造成评估结果有失公正。在此期间,评估机构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股东、债权者和债务者皆可参与到过程中,针对期间产生的问题能及时提出并交流解决。但此阶段出现的任何问题要通过书面形式表达,不可在评估团队工作期间提出,影响最终的公平性。评估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出具报告证明,此前还要综合各方的意见和建议,保证评估的准确性和公平性。3.责任承担。债权与物权的本质差别在于物权的参考标准较多,价值稳定性较强,在第三方评价过程中完全由专业机构决定债权价值,若出现失真情况,责任该由哪方承担?具体而言,责任承担要结合实际情况,若失真原因是市场变化导致债权价值忽高忽低,这种外部因素造成的失真各方均不承担责任;若失真原因是出资的债权存在瑕疵,且出资人知晓,则要求出资股东承担责任,禁止债权出资,用货币或其他非货币资产代替,若已经造成严重损失,要立即禁止其出资并利用货币或其他物权补足缺失价值,予以等价赔偿;若失真原因在于评估机构恶意评价,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其采取严肃处罚,如罚款或吊销执照等。[4](四)分化法律责任。企业创办后,公司法人在经营环节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如债权出资质量不佳,属于瑕疵债权,将会对企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应明确各方法律责任,优化出资制度。1.债权出资人。出资人的责任是要求保证债权质量和合法性,在债务人尚未完全履行前,出资人要对提供的债权起到担保作用,即使资产本身已经存在担保,出资人仍要承担相关责任。法律规定,若出资者在合同期限内未实现债权或者提前将债权进行转让,则要承担弥补损失的责任,还要支付违约金。合同是企业与出资人之间形成法律关系的保证,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公司法人可追究出资人的法律责任。若出资的债权失真,侵犯了公司法人的基本利益,出资人也要承担责任,公司法人可以向评估机构、出资人和发起人提出诉讼,此环节不受有限责任制度的限制。如果出资人已经是企业股东的成员,恶意虚假出资谋取利益,而且在规定期限内并未履行职责,公司法人也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5]2.其他发起者。债权出资环节,当第三人出现权益损害时,若根源在于债权质量,出资人要承担责任的同时,相关发起人也有赔偿责任。由于公司创办阶段,相关发起人是促成债权出资的主要动力,应对债权信息进行详细了解。国内法律主要采取过错责任原则,要求对第三人的权益进行维护,发起人有监督债权的义务。

综上,经济发展新环境下,企业应转变传统固有的经营管理思想,重视出资制度的完善和改进。我国法学领域也对债权出资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和阐述,对债权出资制度也展开了相关的探索,但实际中自债权出资制度落实之初,各部门就存在着意见上的分歧,其自身风险有可能会对企业的正常运转造成负面影响,而法律也保持着不认同且不反对的态度,因此应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滢颖.论我国公司资本制度变革对股东出资制度的影响[D].泉州:华侨大学,2017.

[2]孙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债转股”实践中的法律困境与完善思路[D].北京:外交学院,2017.

[3]杨益华.债权出资对公司债权人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6.

[4]董伯文.我国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探析[J].法制博览,2019(2).

[5]田起业.完善我国公司法债权出资制度之我见[D].

作者:长春理工大学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