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撤销权实证分析

时间:2022-05-08 09:07:56

导语:债权人撤销权实证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债权人撤销权实证分析

摘要:债权人撤销权作为债的保全制度之一,是指债权人对于债务人所实施的危害债权的行为,可请求法院予以撤销的权利。对于何时成立的债权可受此制度保护,通说认为是发生于债务人之法律行为之前的债权。但是,此“发生”是否仅指法律行为成立,是否包括生效、履行亦或其他,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造成了同案不同判现象。笔者通过筛选裁判文书,发现在审判实践中主要出现了以下三种疑难情形。

关键词:撤销权;行使时间;实证研究

一、债权成立在前,债务人为诈害行为次之,债权生效在后

以上海某某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与朱某某、李某某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二审案件为例[1],基本案情如下:朱某某(债务人)涉案财产转移行为发生于2011年4月1日,而某某合伙对朱某某基于回购条款享有的债权的成立与生效时间相互分离,该债权于2011年3月6日成立,并于2014年1月1日生效。对此,有的审判认为只有债务人转移财产行为对债权造成了实际损害,才能使该制度对保全债权具有现实意义;也有法官认为可以行使撤销权。合同法规定的撤销权的一般情形被理解为———行使撤销权的债权人,其债权有效成立的时间应早于债务人实施有害债权行为的时间。但例外情形下,如债务人所为的附条件、附期限的诈害行为笔者认为也应适用该制度。首先,我国法律明文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由此可知,法律行为从成立时已被纳入法律保护的范围。其次,附生效条件的法律行为,债务人对约定的生效条件成就时债权人取得债权的情形能予以预见,其应审慎安排自己在此期间的行为,不得损害债权人的期待权。最后,诚然,若因条件不成就或其他原因,债权期待权可能无法转化为债权既得权时并未对债权人造成实际损害。但当债权请求权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时,若债权最终未生效,因做的多为前期准备工作,撤销未生效行为造成的影响远比撤销已生效行为造成的影响小;若最终生效,再去追究债务人的损害行为,不仅给债务人充分的时间隐匿财产,而且加大了债权人寻找证据的难度,不利于债权的保护。

二、债权成立生效在前,债务人为诈害行为次之,债权人履行义务在后

此情形存在于双务合同中,如甲与乙于2018年12月1日签订了钢材买卖合同,约定于本月26日履行合同,甲交付钢材,乙支付对价10万元。而在本月17日,乙将市价为18万元的汽车以8万元的低价转让给了第三人丙,且乙除了该8万元已无其他责任财产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笔者认为,针对此情形,债权人可以债务人欺诈为由请求撤销,或以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合法权益为由主张行为无效,或直接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民法更强调交易自由,在有其他方法补救债权人的损失时,不应让撤销权制度轻易入侵,破坏交易的稳定性。但是对于债务人在债权已成立但未生效前处分财产的行为尚且可以行使撤销权,那么根据“举轻以明重”的原理,对于已生效债权之后债务人所为的非法处分财产的行为,债权人可撤销该行为自不待言。当债权人撤销权与可撤销合同等竞合时,究竟采用何种救济手段,其合理性尚需进一步探讨。

三、债务人诈害行为成立在前,债权成立在后

实践中可能包含三种情形[2],举例如下:债务人甲诈害行为成立在先,其次债权人乙的债权成立生效并履行,最后债务人甲的诈害行为生效并履行。通说认为不得撤销债权成立前既存的法律行为,因为债权成立时,先前的法律关系既已存在,债务人应有的负担也构成责任财产的一部分,很难说债务人之前的行为损害了该债权[3]。但史尚宽先生认为债务人以恶意逃避将来债务为目的而提前处分财产的行为应受到该制度的调整,当然,前提是该将来债权发生的可能性很高。对于债务人有害于将来债权的处分行为,若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债务人与相对人均有恶意;相对人参与了预先安排,则债权人可以主张撤销[4]。以审判实践中浙江XXX机械有限公司与李某某债权人撤销权纠纷二审案件为例———上诉人认为被上诉人显然是恶意预谋挪用公司的钱款偿还赌债,而为了使上诉人无法执行其财产,故意在挪用公款的前一个月将财产放弃,显然被上诉人存在恶意放弃财产的故意。但法院并未支持该理由,而是仅纯粹考虑债权成立的时间。

笔者认为法院的该做法具有一定合理性,对于债务人诈害行为之后成立的债权目前不应适用债权人撤销权制度。首先,对于债务人的主观恶意难以判断,加重了债权人的举证责任;其次,该制度进一步扩大了债权人撤销权的适用范围,加剧交易市场的不稳定性;最后,即使债务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利益,那么也可寻求其他救济,如根据民法总则第154条主张合同无效。对于此方面,有适用的必要,但尚无适用的条件,需要不断探索。

作者:许红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