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时间:2022-11-09 09:48:07

导语:探究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探究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摘要:有力、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开展资产管理工作的得力保障。虽然在党的领导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近几年一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且工作效率也日渐提高,然而在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工作,仍然在风险意识、控制手段、内部控制体系三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基于以上背景,文章针对内部控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开展深入研究,在通过调查,总结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同时,深入分析导致这些资产管理不利现状的内在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分别提出风险管理意识提高、建立绩效评价、完善、健全内控体系的有效策略,以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关键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

本次研究前,对150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分别从资产处置、资产清查、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等方面,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开展资产管理调查,调查后发现当前我国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除了一些单位缺乏相应资产管理规章制度和资产管理部门,小部分单位即使存在制度,也并未严格履行制度,因此基于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开展研究,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内控体系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现状

在资产处置角度,听从单位领导“一家之言”,将资产随意处置,在处置期间缺乏审批制度,或是不认真执行审批制度,并且将资产随意定价处置,最后成为单位领导、单位的“个人福利”,存在资产处置收入坐支现象。在资产清查角度: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岗位空缺,或根本不设置资产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角度,60%受访者认为单位没有正规监督部门,剩余40%中,55%认为即使在监督检查中发现资产问题,领导也不予重视,这些人普遍认为内部审计不过是“走形式”的内容。此外,在内控方面,所有调查者中只有35%的人员,其所在单位会每半年之内进行一次内控管理系统的梳理和审核,其余受访者所在单位,对内控体系审核的时间间隔都在1年以上。在资产使用角度,5%人认为单位不存在资产管理制度,25%受访者因不清楚单位是否存在资产管理制度/部门而没有回答,剩余70%受访者中,有50%认为所在单位资产利用率很低,闲置资产已经达到资产总额20%~40%以上。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不利导致原因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日常资产相关业务期间,多数依靠以往的成功经验,对存在问题按照“有章可循”的方式处理,即按照以往管理处理。从本次调查就能够看出,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单位领导严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单位内部人员认为内控与自己的工作没有关联,无法将自己处理的业务与风险有效关联在一起,认为只要按章办事就不会出现问题,甚至有52%人员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处在完全不了解的状态。

(二)管理控制手段单一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的有效管理、主要是靠着有效的监督检查,即内审部门对财务日常业务处理的监督检查和资产部门对资产的使用、配置、清查、处置业务的监督检查以及纪检监察部门对人员工作效率、态度的监督检查,而仅依靠监督检查对单位资产管理控制,这种做法十分单调,不具备很好的可持续性。对资产有效管理,需要从思想重视程度,业务处理效率以及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共同入手,而多数单位并没有开展这种三位一体的资产管理方式。

(三)内控体系不够完善

根据本次对150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开展的调查显示,虽然绝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都设立了内部控制体系,但多数单位对内部控制管理的执行效果都不明显,内部控制无法有效运行,无法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多数企业在内控工作中过分重视于对单位会计的控制,缺乏对财产保护的控制,不能做到不相容职位分离,很多单位领导层认为内控只要遵循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来执行,就能够达到内部控制工作的目的,仅对资产使用方向、事项真实程度、准确程度进行限制和把控,对事项是否应该发生不予控制,根本无法解决单位资产、资金的安全性问题。此外,一些单位不设立有专职资产管理部门、预算编制部门,资产管理也缺乏相应制度,对单位的内控建设仅凭经验做决定,具备较大的随意性,虽然一些单位设立了部门,却没有执行力度,致使整个单位的内控体系不够规范、科学,无法落实到实处,内控体系形同虚设。

三、基于内控有效改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策略

(一)确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基于内部控制开资产管理期间,首先要明确各项业务可能造成的风险,即资产配置期间的预算编制不准确、配置不均匀风险、资产使用期间的使用效率低、闲置率高风险、资产处置期间的随意处置、不经批准风险、资产清查期间的结果不准确风险、资产监督检查期间为发挥实际作用风险。在使用上,经常检查使用频率低的资产,一旦数量、质量发生变化须及时彻查原因,数量减少即保管疏忽、质量降低即保管工作失职。在处置层面,须定期对处置文件进行检查,一旦发现资产缺少审批文件,立即核查资产是否存在私自处置现象。同时,资产管理部门需要时刻监控风险变化情况,并着手于检查是否存在类似的风险问题,成功应对风险后,还需要对风险的处理效果加以监控,确定是否取得较好的应对效果,并评估类似风险是否还会发生。

(二)建立绩效评价机制

单纯的监督检查,并不能真正有效提高资产的管理效率,需要从员工的思想、工作效率以及内部控制环境三方面入手,最有效的办法,便是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机制,在该绩效评价体质中,资产管理部门应作为绩效管理的主体,对单位资产的配置、使用、清查、处置、监督各业务上进行监督管理,同时监理预算编制部门,负责编制部门资产预算,财务部门负责账务的处理,仓储部门负责资产的保管工作,在日常的资产业务处理中,资产管理部门需要依据这三个部门所履行的职务,分别对其进行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其次是建立绩效评价的标准,在资产管理部门对预算编制部门、财务部门、仓储部门进行评价期间,让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此外,绩效评价标准在制定期间,要具备科学性,并明确区分出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在指定标准期间充分考虑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特点,建设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

(三)完善、健全内控体系完善、健全内控体系,需要从预算、收支两方面入手。

1.资产预算的控制

单位必须建立预算编制部门,并且在预算编制期间,与资产管理部门相互配合,确定配置资产的可行性、必要性,紧抓资产配置的标准,超出标准不予批准,并在财政资金拨付后,严格监督资金的收支是否严格执行预算。在开展预算编制期间,采用零基预算法、以单位实际需要编制预算,严控财政资金的流出,提高资产使用率。

2.收支控制

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对资产收支进行管理,严格监管经营性资产收益、资产处置收益、购置资产的支出,资产维护、保管造成的支出,建立资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每一个岗位的权责、并让资产管理的收款、开票、会计核算岗位相互分离。在资金支出期间必须有审批制度,财务部门以审批制度决定是否支付、支付的额度,已支出的资产购置款项,资产管理部门需对相应资产跟踪检查,确定资产是否送到单位。

四、结语

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仅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至关重要,更关系着国家财产的安全,因此,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工作予以重视的态度,先要完善资产管理的部门和规章制度,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将仅靠监督检查的单一管理手段改革为利用绩效评价使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同时不断完善、健全内控体系,在预算和收支上做到严格控制,进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利用率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代方舟.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财会学习,2016(12).

[2]韩春华.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33).

[3]闫海江.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7(09).

作者:王峰 单位:济宁市公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