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时间:2022-03-18 10:06:59

导语: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摘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公共财政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由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足,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出现会计核算方法不严谨、管理不规范、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等问题。文章以某县为例,通过调查,分析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对国有固定资产的长效监督管理。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对外投资、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和无形资产等。其中,固定资产可以说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管理,不仅有利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资产规范、安全、有效使用,更有利于促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和公共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某县地处晋南,县域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辖4乡6镇、21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32万。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该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逐步健全,管理措施不断创新,资产清查力度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存在资产账实不符、配置不合理、管理混乱、使用效率不高、处置不规范等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部分业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多数行政事业单位没有专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或专业人员,基本都由财会机构或会计兼管,管理不到位。由于部分业务人员不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资产会计核算,导致其所在单位国有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很大一部分资产长期游离于单位资产帐外,疏于监管,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对单位的经费收支帐核算的较清楚明白,而对资产的增加和减少不能做到严肃、规范;还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因购建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不把资产列入固定资产账中,形成账外资产。清查中发现,涉及43个单位漏记固定资产总698.20万元;涉及31所学校的校安工程,完工资产25953.09万元且已投入使用,因资金没有全额到位,没有计入单位固定资产账中;涉及2个单位,因县城改造,土地、房产等置换原因形成的资产,因种种原因不能及时结清而迟迟不入账;还有个别单位的基建工程,因工期长、付款次数多,即使工程决算完了,单位拖欠工程款,也不及时转增固定资产账,等等。种种情况的日常管理不完善、账务处理不及时形成了全县多个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账实不符,导致资产配置不够合理、使用效率不高。

2.固定资产管理内控机制有待健全

由于管理的各环节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造成国有固定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资产清查中发现,涉及84个单位,盘亏资产366.69万元。其中既有办公设备,如:笔记本电脑、相机、家具用具等物品,还有办公用车辆等大件物品。有些单位更换了领导人,只移交账务,不移交实物资产,对盘亏资产谁也说不清,道不明;有些单位明知物品被上任领导占为己有,却碍于情面,不积极索要;还有些单位疏于看管,发生丢失、失窃物品,怕追究责任,也不积极查清问题。资产的使用中,有些单位帐、卡、物三方分离,会计人员只记固定资产财务账,账面只反映固定资产二级明细科目汇总的数目,而涉及到具体的实物,以及具体负责人都不清楚,会计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又缺乏经常性核对,致使单位固定资产财务明细账于实物账实不符。特别是在资产处置环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执法不严,在处置活动中未严格按规定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或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及备案,也没有进行资产评估,而是双方协商,私自低价转包、出售、变卖和处置国有资产的现象较为普遍;个别乡镇学校私自出包校园内的食堂、小卖部,收入不按规定上缴财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虽然相关法律规定对国有资产流失负主要责任的人员应承担刑事责任,但绝大多数责任人却很少受到应有的处罚。

3.固定资产管理手段有待创新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办公条件虽然逐步优化,但由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网络化还没能达到全面覆盖,固定资产管理在信息化、网络化、科学化、规范化方面还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和高效发挥。大多数地方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实行资产购置报账登记、资产处置申请审批后调整账务统一在财政局资产管理股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完成后再记录各单位的资产账簿和财务管理系统。造成固定资产管理中发生漏记、少计资产现象,不能及时进行资产增减的账务处理,发生了漏洞也不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致使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固定资产信息平台的资产总额与各单位的账务资产数额时有差异,没能充分有效地发挥网络信息管理的高效性、科学化、规范化。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不仅可以防止国有固定资产的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使用效益;而且能够有效地预防职务犯罪,推进单位“两个责任”落实,营造风清气正的工作环境。针对某县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认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国发〔2014〕45号《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健全预算标准体系,加强人员编制管理和资产管理,完善人员编制、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为此,各级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把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不断提高管理意识,严格遵循财政部2006年36号令推出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三原则”,确保领导到位,认识到位,工作职责到位,组织实施到位。要建立健全国有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职责,定期考核,并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各单位进一步完善“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管理内控机制,严格按规定配置、使用、处置固定资产,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强化队伍,在业务上不断提升

要不断加大业务人员培训力度,进行有关资产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安全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从业素质。要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相关人员法制观念,使国有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认识到保护国有资产安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要不断提升会计专业技能,坚持会计持证上岗制度,每年都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促进会计人员知识更新,确保每个人都熟悉会计法规和会计制度,精通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办法,促进财会人员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要建立激励考评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日常工作的考核工作,把考核结果作为管理人员晋升和职称评定的依据之一,从而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责任心强的国有固定资产管理队伍。

3.完善制度,在管理上不断加强

财政部门要对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内控制度以及信息报告、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配套制度,严把资产的“入口”和“出口”关,核实存量资产,实现资源共享;利用财政预算管理平台,实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与政府采购相结合,抓好增量资产的管理;严格审批手续,实行统一资产处置规定;完善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确保资产出租出借、对外投资等形成的收人应收尽收,及时、足额收取,并按“收支两条线”原则上缴财政,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从而逐步形成“产权明晰、配置科学、使用高效、处置规范、监管有力”的科学完整、高效规范的制度体系,为全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规范流程,在手段上不断创新

要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依托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创新,加快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全力推进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已完成了全面升级管理,各个行政事业单位已全部纳入山西省财政厅的资产管理信息平台。这一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管理规则和流程,规范了单位资产状况的基础信息体系,夯实了单位内部资产管理基础,为上级部门及时了解和掌握资产信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而且通过资产管理信息平台的使用推广,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提高了财政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单位资产管理数据质量,创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监管手段,改进了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快推进了国有资产产权登记管理工作,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走上了新的台阶。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对于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公共财政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有助于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为此,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完善机制,提升素质,扎实工作,才能规范管理,使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翟海菊 单位:山西省翼城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郑莲.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研究[J].观点,2013(06).

[2]刘株彬.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资产管理,2014(02).

[3]陈兵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