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对策
时间:2022-06-07 09:28:23
导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成了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与载体。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二者之间之间存在着科学的融合机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境遇出现改变,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应以加快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高质量融合,释放出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无限潜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脱贫攻坚
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内容,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基础。党的报告明确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乡村与城镇之间互补的共生关系以及乡村淳朴的民风、绿色的生态环境及美好的田园生活,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之间建立了不可割裂的共生关系。在脱贫攻坚的收官期和决胜期,加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粗放模式向产业化、生态化的转变,对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融合机理
(一)新型城镇化推进产业融合,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机遇。新型城镇为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基础的,实现产业互动、生态宜居、节约集约与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大中小城市紧密的关联起来,加快了社会生产要素的流动,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带来了新的机遇。这种机遇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及人才资源的丰富供给,产业环境的变迁以及发展理念上的根本性革新。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主要看中规模上的扩张,缺少对长期利益的思考。而新兴城镇化主要倡导的是科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资源的合理共享。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降低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投资、产出以及运营等多环节的成本。新型城镇化将进一步实现产业互动,推进农村多产业融合,延伸了城镇化发展的产业链条,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信息产业及金融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提高了农村发展的效率。将打破传统乡村旅游自给自足的陈旧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的分工得到细化,结构得到调整,加快了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与升级。(二)乡村旅游业深度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城镇化为乡村旅游业的成型与发展奠定了人、物与制度的基础,城镇化发展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使生态宜居、环境优美、拥有丰富民俗文化的乡村成了现代人可触及、游览成本较小、体验感最强的休闲方式。乡村旅游得以依托城镇化发展而成了一种新型大众消费,反之,乡村旅游的产业化发展同样对城镇化进程发挥着推动作用。乡村旅游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农业发展的转型,使传统农业与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紧密结合,通过人口、要素与产业集聚效应加快了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拉动了农村经济的消费,实现了农民增收,推进了农村脱贫减贫,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城乡收入差距。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吸纳和整合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技术、媒体、资本、服务以及人才资源,使新型城镇化发展破除了资源条件的障碍。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治理及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了农村社会的空间改造,扩大了乡村的承载量和接待能力,为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困境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变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变。然而,乡村旅游尽管经历30余年的发展,但在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中,如何依托城镇化发展破解转型困境,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壁垒是新型城镇化之下乡村旅游的第一阻碍。尽管农村家庭的年收入不断增多,但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仍然存在差距。其关键在于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市场并未完全成型,农村生态、文化、产业资源难以充分挖掘并实现经济回报。二是城镇化发展缺乏乡村特色。从当前来看,部分地区将城镇化建设理解为“城市建设”,过度模仿城市发展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照搬照抄,忽视了乡土特色和农村人口的现实需求,导致乡村特色弱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三是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乡村旅游产业化模式尚未建立,农村专业大户、家庭农产、合作社以及本土代表性民营企业的力量未能充分整合,导致乡村旅游发展仍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使乡村旅游的粗放、零散、规模小、服务质量差等问题无法得到根本性解决。四是乡村旅游业发展对全媒体时代的机遇把握不足,农村电子商务尚未完全覆盖乡村旅游业,品牌宣传、互动服务、在线订单、信息反馈等与网络新媒体对接不充分,不利于扩大特色城镇与乡村旅游的市场影响力。
三、依托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转变的对策
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传承乡土文化、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是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依托新型城镇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农村绿色发展,培育特色旅游小镇,优化乡村旅游的协同主体结构,立足全媒体时代的信息化优势,促进乡村旅游的产业化、信息化发展。(一)加大政府扶持,推进乡村旅游绿色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乡村旅游应科学规划城乡两地的资源开发、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政府部门需加大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对乡村旅游的规划与调控。充分发挥出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主导性和推动性作用,从制度的顶层设计发轫,加强市场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秩序,设置合理规范的市场准入条件。为乡村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与物流体系发展方面做出科学规划。同时,应坚持生态化、完整性、保护性的原则,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进一步优化城镇化格局,推进乡村旅游的绿色发展。重点优化和丰富城镇的基本功能,加快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发挥出城镇对乡村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升乡村旅游配套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大中小城市与特色城镇的联动性、网络化协同发展。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一定文化和区域代表性的新型城镇。降低乡村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生态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城镇化发展中以规模扩张为表征的现实问题,使方式粗放、可持续性差的传统乡村旅游向着生态化、健康化方向发展。(二)培育地标性的特色乡村旅游小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旅游的耦合具有客观性,培育地标性的特色乡村旅游小镇既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起点。当前,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快地域化、差异化的城镇建设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的发展质量。要重点培育出一批功能性强、生态宜居、民俗民风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旅游精品小镇。结合当下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与乡村本土的旅游资源优势,整合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信息产业资源与农业资源,着力打造出功能服务体系健全、小而精、具有一定市场吸引力的中心旅游城镇。要重点利用乡村的现有生态风光与人文条件,借助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大物流、信息流与人才流动,建立具有乡村风情、地域特色以及高度可辨识性的乡村旅游品牌小镇集群,强化乡村特色小镇与区域城市之间的合作关系,形成协同发展、相互助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此外,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定位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目标消费群体,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与营销方案,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增强特色旅游城镇的吸引力。(三)完善多主体协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针对传统乡村旅游以农户为主力的主体结构单一问题,要进一步建立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培育出一批积极参与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型参与主体。应在管理模式和市场营销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倡导绿色生态型旅游消费理念,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整合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潜在主体力量,形成产业合作、企业合作、地域合作的良好发展关系。重点发挥出农村专业大户、本土龙头民营企业、家庭农场等旅游市场主体的功能优势,形成多主体协同参与的旅游市场经营管理格局,打造具有创新性和推广性的新兴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完善乡村旅游的经营种类与配套服务,实现多主体优势互补、协同互利的良好合作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优势的前提下,进一步增强对乡村旅游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理,使自发性的零散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得到整合,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凝聚力的乡村旅游集群化发展势态。(四)立足全媒体时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从本质上来讲,乡村旅游发展是以本土的优质自然资源为基础,结合当代先进的技术发展而来的,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不断结合的宏观趋势下,电子商务将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与产业融合,有效衔接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小农户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裂变出多种形式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模式和更多的新型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使一二三产业进一步融合,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为此,要紧密围绕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进一步衔接旅游品牌宣传、旅游业副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平台搭建及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农村第三产业王牌企业和乡村旅游的地标性品牌,有效解决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品牌设计包装、网络营销、副产品配送等问题。同时要优化农村金融与旅游业电子商务的关联机制,为发展乡村旅游注入强大的资金力量,使外围服务业建立成网,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的配套服务业的种类,继而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马静,舒伯阳.中国乡村旅游30年:政策取向、反思及优化[J].现代经济探讨,2020(4):116-122.
[3]吴学成,蒋琴.新型城镇化推进与乡村旅游升级的耦合机制[J].农业经济,2020(4):60.
[4]李静宇,林立波.欧洲乡村旅游对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启示[J].北方园艺,2020(08):147-152.
作者:刘尧尧
- 上一篇:建筑企业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探讨
- 下一篇:房地产市场高质量协同发展研究
精品范文
5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