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行为探究

时间:2022-11-03 11:58:38

导语: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行为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行为探究

[提要]我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时有冲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首先对我国文化遗产旅游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现有四种发展模式,并指出现阶段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的不足,最后基于合理保护与开发视角,提出可行性发展策略,旨在帮助各地的文化遗产旅游找到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文化遗产旅游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文化遗产旅游

一、引言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商业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这就使得他们与世俗文化的原真性、传统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文化遗产旅游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保护为目的的旅游观念。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性的,一种是非物质性的。随着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及2005年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等一系列法案条款的颁布与实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逐渐走上正轨,与此同时,文化遗产旅游也随之兴起。2018年3月,为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加速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同意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由此,文旅融合正式兴起,文化遗产旅游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文化遗产旅游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而言是具有两面性的:正是由于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政府及企业才会努力挖掘文化资源背后的潜在价值,加强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但是在发展文化遗产旅游的同时,企业可能会被当前的短期利益蒙蔽双眼,过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了开发旅游资源,给当地的文化遗产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因此,合理地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与开发才是对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基于此,本文从文化遗产旅游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当下文化遗产旅游在开发与保护层面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现有文化遗产旅游地经营模式的不足,旨在提出对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合理保护与利用的策略。本文对其他旅游形式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合并,引起了各个省市对于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视,逐渐形成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旅游资源体系,使得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加速辐射全国各地。文化遗产旅游地的发展迎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而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资源丰厚,更使得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虎添翼。迄今为止,逐渐开发出了四种旅游形式,分别为节庆展览模式、传统民俗模式、旅游演艺模式和博物馆与展览馆模式。(一)节庆展览模式。自2006年起,我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2017年起,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更名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每年的文化遗产日都会有不同的活动主题,譬如2016年为“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2019年为“非遗保护,中国实践”等。在国务院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后,各个省市纷纷积极响应,普遍选择在该节日或者节日所在的月份里开展相关的文化主题活动,主要有参观展览,戏曲表演等活动。以江西省为例,2018年6月,江西省围绕“多彩非遗,美好生活”主题,在江西省美术馆举办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除了国家规定的节日外,还有不少的少数民族节日也会举行文化遗产节庆展览活动。例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发展对于游客来说也是极具吸引力的,在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当地政府及居民的通力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能给当地的文化遗产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二)传统民俗模式。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的血脉,传统民俗是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物质载体。多年以来,我们一直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意思就是我们是轩辕黄帝的后代,享誉海内外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就是我们追根溯源,保护传统民俗的见证。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河南省人民政府与新郑市人民政府都会联手举办拜祖大典,这项活动会吸引来自国内外的众多华人华侨来到该地祭祖。对于黄帝的朝拜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记载,到唐朝时逐渐形成规制,一直延续至今。到2008年,国务院将“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在大典上,人们为祖先上香,诵读诗文,载歌载舞,祈福中华,热闹非凡。近几年来,该地别出心裁,还将少林功夫文化融入到了拜祖大典中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种以传统民俗为主题的文化复兴是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形式,需要当地政府投入足够的重视,使其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三)旅游演艺模式。旅游演艺模式是在旅游与节目表演的双重作用下催生的,一般表现为大型的户外实体演出,地点普遍选在旅游景区内部,它将声、光、电等艺术效果完美结合,能为现场观众呈现一场优质的视听盛宴,虽然这种旅游演艺形式是近几年才开始流行的,开始较晚,但是游客反响很好,形式很新颖。现在为大家所熟知的舞台剧有“印象刘三姐”、“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其中“印象刘三姐”就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内比较著名的旅游舞台剧。这个舞台剧是根据刘三姐的相关事迹设计而成的,既能够给观众带来一段视听享受,又能够让观众了解相关的历史传说,在引起观众兴趣的同时,还能传播历史文化,真正达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目的。该舞台剧与大多数舞台剧相比又有很大的不同,该舞台剧所采用的演员有1/3都来自于当地居民,这会减少当地的闲置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为居民的生产生活增加一份保障,这对于当地的政府和居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四)博物馆与展览馆模式。我国有许多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他们承担了不少的宣传与推广的作用。近年来,许多文化遗产的宣传展览活动普遍都是由他们承担的,并且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以中国文字博物馆为例,中国文字博物馆位于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市是甲骨文之乡,历史文化悠久,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展览承办地也是十分合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自成立以来就承接了不少文化展览活动,展览活动包含了书法作品展览、艺术作品展览、摄影作品展览等,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又可以让我们认识其他行业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由于其乃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博物馆而著称的,与其不同的是,杭州市的博物馆。杭州市的博物馆由于其位于京杭大运河的航线上而闻名,并且此处的博物馆是博物馆群,包含有中国刀剪剑、伞、扇博物馆,还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该馆群对于京杭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一)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旅游开发商逐渐变得急功近利起来。虽然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在于提高居民收入,解决当地居民的贫困现状,但是旅游资源应该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有一部分政府虽然了解文化资源保护的重要性,但是迫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压力,选择牺牲旅游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对于旅游规划存在的问题选择视而不见。虽然这种行为能够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是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难以修复,长此以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空谈。以彝族火把节为例,为了满足游客的参与性需求,原本单纯的祭祀活动发展成了盛大的旅游节日,当地居民把对火的热情转移到了商业活动中去,人们在节日里办起了特产展销会,专门销售当地的土特产,以谋求更多的利益,原本的节日热情在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人们愈演愈烈的逐利行为,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原真性意义,是极为不当的开发行为。(二)人才流失问题。由于文化遗产旅游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所以这一类型的旅游景区会传承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等,但是随着现代化、科技化的发展,传统文化、手工技艺逐渐开始面临淘汰,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建立,机械化大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工作。年轻一辈不愿意在传统技艺上耗费时间,年老一辈拥有传统技艺的人又渐渐故去,传统技艺正面临青黄不接的问题,部分传统技艺濒临失传,有些甚至已经灭绝,文化遗产资源根本没有保留下来又何谈开发。参加文化遗产旅游的游客普遍拥有怀旧的情怀,这样的做法使传统与现代出现了断层,甚至使传统淡出了大众视野,这与游客的旅游动机相悖,对于当地的文化遗产旅游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湖北恩施是生产土家族织锦的重要产地,部分居民一直在坚持用传统的手工工艺生产织锦,但是由于产品逐渐闻名,需求量逐渐增大,原先的手工技艺逐渐被放弃,一些商家开始投入大批量地工业生产,这种生产形式虽然提高了效率,但是对于传统技艺的损害是巨大的,不少青年人拒绝传承古老技艺,他们渴求更大的经济效益,直接导致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文化遗产相继流失。因此,人才流失现象有待解决。(三)公众参与不足。对于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在众多民众看来是政府及企业的事情,与个人无关,这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是极为不利的。目前来看,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主要是靠政府的文化和旅游部门,其余阶层的社会人士参与度不高,公众的民间力量没有吸收利用。对于资源的开发利用说到底是为了社会大众尤其是当地居民服务的,需要听取公众对于此事的意见和建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不能只是当地政府的独角戏,也需要各地居民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对于京杭大运河的开发工作是早已有之的,但是保护工作是近几年才开始的,虽然这些年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但是社会基础依然薄弱,如果社会公众能够自发的组成民间组织或者社会力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共同加入京杭运河的保护工作,相信京杭运河必将进入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一)科学规划行业发展。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发展规划进行引领,规划大多是由当地政府以及各位专家人士做出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既能够紧跟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又能着眼于长远利益,规划还能够覆盖各行各业,形成全行业联动,共同助力经济发展的局面。以灵渠为例,当地政府推行了灵渠保护总体规划,该规划的使用年限是2014~2034年,规划涉及的年限一共有20年,是一份比较长远的规划。规划总面积约为59.4平方公里,运用了全域旅游的理念,将旅游业与农业,旅游业与工业,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极大地尊重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并且规划中还涉及到了责任落实及动态监督机制,当地政府与村庄同时联手,共同建设,共同监督,增强公众参与度,以灵渠文化为纽带,使保护与开发相协调,带领灵渠文化旅游复兴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康庄大道。(二)深入挖掘文化遗产内涵。我们对于部分文化遗产的继承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许多娱乐休闲项目只是接着文化遗产的噱头继续发展原本的内容,这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欺骗行为,使得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并且会对今后的重游意愿产生影响。因此,对于文化遗产深层底蕴的挖掘才是保证游客重游的重要手段。首先,我们需要找到对文化内涵认识较深刻的老人,与他们开展深度访谈,认真了解该文化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对该文化的本来面貌进行复原。另外,我们也可以找到对该文化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等,向他们了解真实情况。在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发行报纸、文章、产品再造等方法将相关内容重新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当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解到这一文化的深层底蕴时,旅游资源才能得到正确的开发,文化遗产旅游才能真正将旅游资源的原真性保存下来,旅游复兴才能有成效。(三)区域联动推进保护与开发。由于部分文化遗产涉及多个区域,所以对于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需要多个区域相互协调。比如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在2014年申遗成功,并且在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中肩负着重大的职责,因此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不容忽视,河流流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所以京杭运河的保护与开发不能只有一两个省参与,需要四省联动,互帮互助,共同发力。我国的土司遗产资源分布于湖南、湖北和贵州三省,这三省先后都提出了相关的保护管理办法,虽然这三个省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意识,但是开发与保护机制并不相同,相互之间的沟通也比较少。如果能够三省统一指导、统一保护、统一开发,就会减少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协同发展战略,同时在保证各地旅游发展特殊性的前提下,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五、结语

随着我国逐渐兴起的文化遗产复兴浪潮,文化遗产旅游必然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各个旅游地的经济效益也将更上一层楼,然而不合理的旅游开发必然会对文化旅游资源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因此以保护为前提的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就目前来看,文化遗产旅游拥有良好的先天优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我们要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之间保持平衡,使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科学规划,深挖内涵和区域联动,创新发展思想,实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另外,除了文化遗产旅游,其他的旅游形式也可以以此为借鉴,让保护与开发齐头并进。

参考文献:

[1]徐慧茗,何昀.赣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J].企业经济,2019(01).

[2]卢世菊,柏贵喜.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调发展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7(02).

[3]段若鹏,李秋硕.博物馆体验型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以杭州运河博物馆群为例[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1).

[4]徐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凉山彝族火把节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5(03).

[5]张秉福.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关系的现状与问题探析[J].艺术百家,2019.35(03).

[6]韦琦,夏绍云.旅游复兴视角下古灵渠复航及保护规划策略[J].规划师,2019.35(21).

[7]乔宇.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互动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7.38(09).

[8]马斌斌,鲁小波.基于扶贫视角的中国土司遗产可持续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6(03).

作者:彭润华 张钰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