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时间:2022-06-01 02:38:01

导语: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摘要:采用专家访谈、个案研究和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乡村振兴战略下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体育旅游产业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可以从促进产业振兴、提升宜居水平、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健康脱贫、实现生活富裕等方面助力乡村振兴;分析了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路径,即精品化发展、特色化发展、赛事化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和创新化发展等;进一步提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推进策略,以期为体育旅游产业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恩施州;体育旅游;体旅综合体;产业发展;乡村振兴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1]。《意见》要求,“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冰雪海上运动等产业,积极开发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等服务,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1]。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优势;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使西部宝贵的旅游资源在深入开发和挖掘中形成品牌、规模和产业,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西部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和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元体育需求和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不仅能够盘活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践行“两山”发展理论,还能够通过体育赋能,推动传统旅游转型升级,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对于落实“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两个国家战略都具有积极意义。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文简称恩施州)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对该地区的个案研究,以期为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恩施州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恩施州地处北纬30°,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峡谷山川秀美,拥有A级景区33家,其中4A级以上的生态旅游景区20家。而作为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土家族苗族文化浓郁。开发自然资源可以打造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挖掘文化资源可以打造独具特色的文旅产品。优美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资源为鄂西南山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2.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近年来,恩施州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百强旅游城市”、“全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恩施州“旅游扶贫模式”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恩施大峡谷景区成为全国排名前列的5A级旅游景区最具影响力品牌,旅游形象宣传片登上纽约时代广场。2018年全州共接待游客621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5亿元,带动40万人脱贫致富,旅游业对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50%[2],成为支柱型产业。良好的旅游产业基础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创造了条件,通过体旅融合能够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步入发展快车道。3.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支持。随着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推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并指明了方向。恩施州结合地区资源优势,也出台了《加快乡村旅游促进旅游扶贫的意见》《户外运动休闲产业发展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指导意见,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2018年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及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公益性项目建设。文化和旅游部等12部委共同制定了《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确定每年向贫困地区提供旅游扶贫项目信贷资金3000亿元。这些政策的实施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初见成效

1.规模化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初步形成。现有体育产业机构456家,总产值五百万以上的大型体育旅游机构3家,国家公园1个,湖北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2个。2016年体育产业总产出为13.44亿元,实现增加值8.28亿元,占当年全州GDP比重的1.13%,其中体育旅游和健身休闲产业总产出为4.88亿元,实现增加值3.39亿元[3]。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北京中诚信投资集团、鄂旅投等大型文旅企业先后在恩施州布局体育旅游项目,2018年完成绿葱坡滑雪场、南里渡水上运动公园、坪坝营掠燕体育示范基地等近50亿元的招商项目,意味着恩施体育旅游产业进入了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可以预见,随着体育旅游市场和产品的双重提质增级,未来几年,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会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体育旅游产业的价值初步显现。恩施州通过“一县一品”系列体育赛事的举办,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018年通过利川山地马拉松、恩施大峡谷热气球节、宣恩水上运动会、巴东野马等系列体育赛事,吸引了观赛人员111.6万余人次,创造体育旅游收入46.31亿元。以利川山地马拉松赛为例,共吸引11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名运动员,10万人次观赛,产生直接赛事消费近3000万元,同时,促进了1180户民宿建设,1.2万名农民就业(见表1)。体育旅游产业不仅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初步显现,而且对提升恩施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了积极贡献。3.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目前,恩施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攀岩、滑雪、爬山、徒步、丛林穿越、房车、游泳、龙舟、漂流等(见表2)。虽然大部分运动项目都在传统生态景区举办,但是从产品内容看,基本涵盖了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汽车自驾运动和冰雪运动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主的多元化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三、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体旅产业融合不够,产品体系尚不健全。恩施州虽然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但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缺乏深度融合,自然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从表2可见,旅游景区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数量偏少。以恩施大峡谷景区为例,该景区峡谷类运动资源丰富,景区知名度高、客流量大,但目前仅开展一项徒步运动,也仅举办了热气球节一项体育赛事,浪费了大好的体育旅游资源。此外还存在体育旅游产品体系不全、产品单一的问题。打造产业集群是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和打造品牌产品的重要途径。因此,如何加强体旅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体育旅游品牌,是需要关注的问题。2.体育旅游赛事影响力有限,缺乏特色品牌。近两年来,恩施举办的体育赛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规模也逐年扩大,但总体而言,存在赛事数量不多,缺乏高水平赛事和特色品牌赛事的问题。现有的常规赛事仅6项,其中也仅有2项为国家级赛事,拉动效益有限。其次,赛事类别不够丰富,例如现有2项国家级赛事均为马拉松赛。赛事开发对恩施特色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不足,未见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3.对体育旅游作用认识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地方虽然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体育旅游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足,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恩施尚未出台关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意见。在政府全力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如何搭上全域旅游的顺风车,步入发展快车道,是亟待相关部门思考的重要问题。另外,大峡谷等热门景区体育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和部分景区产品同质化、低质化的现象,也反映出体育旅游产业缺乏专业的开发、运营和管理团队等一系列问题。4.体育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2018年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实现总产值46.31亿元,相当于前3年的总和,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相对于455亿元的旅游业产值和870亿元的地区总产值,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对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高。恩施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形势利好,如何盘活资源,促进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更为可观的经济效益,使其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是未来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1.打山水牌,以山地户外运动为核心,精品化发展。目前,恩施体育旅游产业处于粗放化发展阶段,这既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乡村振兴的发展理念。因此,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打造体育旅游品牌,提高乡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首先,要根据高山、峡谷、森林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优势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建立“以山地户外运动为主,其他休闲运动为辅”的发展思路,重点发展山地户外运动,积极打造国家级山地户外运动品牌。其次,要树立产业集群化发展思路[4]。着力打造体育旅游产业聚集区和特色小镇,综合开发山地、水上、冰雪等多项目群,形成完善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提高市场竞争力。再次,要树立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各个县市,开发各具特色又互为补充的地方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恩施州全域体育旅游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富有鄂西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2.打民族牌,以特色文旅产品为内容,特色化发展。乡村振兴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农耕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恩施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区,民族风情浓郁,要充分利用土家族、苗族的文化资源,赋能体育旅游产业,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走特色化发展路径。首先,要积极开发土家族苗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摆手舞、肉连响、撒尔嗬、采莲船、舞龙舞狮、龙舟等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体验和竞赛活动,形成民族旅游产品体系。其次,要加强体育旅游与土家族苗族农耕文化结合,积极开发土苗农耕文化特色体验活动和农耕赛事。江西宜春市打造的农耕健身大赛,成功举办了11届而且规模逐年增大,2018年还吸引了“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参与,成为了宜春市的体育名片。再次,要促进体育旅游和传统节会的融合,开展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活动。例如,利用女儿会、牛王节、七巧节等民族节日,打造体育文化旅游盛会。内蒙古举办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先进经验就值得借鉴。最后,要加强民族村寨与体育旅游的融合,积极发挥土家族特色村寨的作用。例如在土家族特色村寨开发以“廪君东征”为主题的体育旅游产品,开展原始歌舞展演、体验活动和野营、狩猎、溯溪、攀岩、射弩、独木漂等富有原始历史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形成原生态体育旅游文化品牌等。3.打赛事牌,以赛事为依托,竞赛化发展。乡村振兴要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举办体育旅游赛事对偏远山区的引流作用和经济带动效应远远超过城市,逐渐成为乡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恩施州体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充分发挥体育赛事的引流作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恩施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因此,赛事开发要围绕这两大特色进行融合创新,形成具有恩施特色的体育旅游赛事品牌。一方面,可以将高山、森林、峡谷等特色自然景观和富氧、舒适的气候条件作为赛事基础元素,主打生态赛事牌;另一方面,可以将土苗文化和山地农耕文明作为赛事基础元素,主打文化赛事牌。例如,可以将赛道布置在风景名胜区、民族特色村寨,增加赛事的民族特色;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赋予赛事更多文化内涵等。其次,要加强赛事与地方经贸的融合,打造“体育+文化+商贸+农耕”的办赛模式,促进地方旅游、文化、农副产品推介和招商引资,进一步实现“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目的。再次,要提升办赛专业化程度和赛事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赛事形象。体育赛事是对外宣传的窗口,为游客提供优质的参赛体验有利于赛事的可持续发展。从恩施举办的各大赛事情况来看,对赛事服务和赛事宣传都予以了高度重视,淳朴的乡风民俗也为赛事添砖加瓦,但专业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继续提升办赛水平,打造赛事口碑。4.打融合牌,以“体育+旅游+X”模式,融合化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产业自身发展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要培育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打造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恩施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动能不足,亟待培育新兴业态,促进乡村经济增长。体育旅游产业包容性强,通过多样化的产业融合模式,能够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5]。首先,从产业融合上看,体育旅游能够与农业融合,打造体育旅游与休闲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带动农家乐、民宿、蔬果采摘、农事活动、农产品销售等农业经济发展。其次,体育旅游产业还可以跟文化、养老、健康、教育等其他产业融合,打造不同的新兴业态。例如,通过“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模式,可以形成特色体育品牌,带动体育与文化表演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手工业等经济形式发展。再次,通过体育旅游与细分市场融合,可以打造不同产业门类和产品体系。例如,将恩施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老龄市场融合,可以打造“体育旅游+养老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布局康养旅游产业,打造老年度假村、老年休闲产品等,开发“银发经济”增长点。将体育旅游与青少年研学和培训市场融合,可以打造“体育旅游+青少年研学培训”发展模式,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培训、特色运动游学等旅游产品,开发青少年市场。总之,体育旅游产业融合的实质,就是通过产业跨界链接形成“1+1>2”的增值效应,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5.打创新牌,推动体育旅游综合体试点工程的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没有现成的方法可循,需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摸石头过河,寻求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路径。“体育旅游综合体”就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以体育元素为核心吸引物,依托体育资源和土地资源,将酒店、居住、展览、餐饮、会议、康养和文娱等项目融合,形成多功能、多业态、高聚集、高效率的综合性服务功能区。恩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打造体育旅游综合体试点工程,可以获得大量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是促进乡村振兴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想选择。首先,体育旅游综合体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试点工作可以“先点后面”逐步展开,以体育旅游产业集聚区、体育旅游特色区为中心,打破行政村的限定,逐步向外发展。其次,在业态布局上,要积极打通体育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边界,形成一个个包括乡村田园风光、运动休闲区、旅游度假区、商业区、农作区等区域分明的,集土苗特色民宿、餐饮、手工艺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于一体的“现代化世外桃源”。村民可以依托综合体集中居住,还可以发挥各自专长实现就业,游客在这里进行体育运动,既能享受田园美景,领略民族文化,还能品尝特色美食。这样的体育旅游综合体科学规划了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改善了乡村环境,壮大了乡村产业,实现了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不仅有利于乡村治理,还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推动体育旅游综合体试点建设不仅能够切实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而且是推动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

五、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推进策略

1.发挥体育旅游扶贫作用,助力乡村精准脱贫。2018年,“旅游+扶贫”的恩施模式入选联合国减贫案例。在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旅游+体育”和“体育+旅游”的多元产业融合模式,能够切实发挥体育产业的扶贫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建设体育旅游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度假休闲基地等实体,积极带动居民就业,改善乡村环境,盘活乡村资源。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休闲绿道、登山步道等体育旅游公共设施,将体育旅游与村民休闲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将健康端口前移,培养村民健身习惯,提高身体健康水平,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战略的实施。2.加强顶层设计,做到高位推动,规划引领。缺乏整体规划和高位推动是制约恩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前瞻性地做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精心布局体育旅游产业,形成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其次,体育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要主动编制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形成自上而下高位推动的体制机制,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3.加强生态保护,做到因地制宜谋发展。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中西部山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必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特别做好生态资源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工作,深挖“体育+自然资源”和“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要结合乡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开发体育旅游项目,突出山地户外项目特点,推出高质量体育旅游项目。政府在进行项目开发、审批时,要邀请体育、旅游、城乡规划、环保、文化等各方面的专家共同参与,确保项目开发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4.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融资途径。农村体育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和彩票公益金,渠道较为单一。地方政府要积极申请乡村振兴资金和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推进交通、能源、水电、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教育、医疗、卫生条件,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应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PPP、TOT、BOT、ABS等融资模式,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促进体育旅游发展。体育行政部门应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提高体育专项资金的划拨比例,同时争取政府协调相关部门涉及体育发展的资金整合,共同助力体育旅游发展。在体育旅游综合体建设中,要积极布局具有文化服务功能、教育功能的项目,以便于得到文化、教育等系统的资金支持,加大体育旅游产业资金的支持力度。5.创新土地利用方式,确保村民收入增长。针对旅游产业无专门用地指标和产业发展用地不足的问题,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给予企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以增强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国家点状用地的供地政策,确保资本和国家利益都得到兼顾,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用地的良性发展。针对企业通过体育旅游产业进行圈地的行为,要研究和缩减商业用地的适宜配套比例,出台PPP项目规范运行的负面清单,防控隐性债务风险。放宽集体土地入市条件,使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农房使用权、集体经营权、林权入股等方式获得体育旅游开发的收益,对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实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同时,制定集体经营权入股分红的分配政策,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6.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建立多元化培养机制。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是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针对人才缺乏的问题,要积极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保障高端要素在旅游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体育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体育、旅游学院和地方院校积极开设体育旅游产业开发、运营、管理等课程体系,培养高层次体育旅游管理人才。其次,要重视对乡村本土体育旅游人才的培训和帮扶,要建立稳定的帮扶机制,对旅游景区的专业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指导与培训,提高体育旅游服务人员水平,提高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服务质量。

作者:李金容 陈元欣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