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时间:2022-03-16 04:04:21

导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开发分析

[提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开发价值。重庆市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保护和利用工作,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依然出现较多问题,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在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可行性研究基础上,结合相关开发原则,从旅游开发角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为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作如下定义:“各社区、群体为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为应对他们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由此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我国,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截至2018年,国务院公布了4批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针对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和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这也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明显、形式多样和内涵丰富、集体性和传承性突出、独特性和活态性结合等重要特征。正确理解其特征有利于在开发中注意保护其完整性和原真性,使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有效结合,实现非物质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

二、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可行性分析

(一)重庆市旅游发展迅速,市场开发潜力巨大。2016年6月,重庆市政府通过了《重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将重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在此背景下,重庆市的旅游取得骄人成绩,旅游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有效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伴随着抖音、头条等短视频对旅游的大力宣传,重庆市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城市。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达到5.97亿人次,创造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较之2017年分别增长10.13%和31.32%。作为西部地区知名旅游城市,重庆市在相关政策指导下,紧紧围绕“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加快实现重庆旅游业发展升级。此外,2019年重庆市重大旅游招商项目取得显著成就,全市26个区县和市旅游集团共招商重大文旅项目达到43个,投资1,704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可以说,旅游业已成为重庆市不可替代的支柱性产业,发展速度快,市场潜力大。(二)重庆市历史文化悠久,资源富集程度高。重庆市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地方。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铜梁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巴渝文化、产生于清末的开埠文化、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文化、产生于解放战争时期的红岩革命文化以及汉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重庆文化脉络。重庆市拥有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歌舞、服饰、独具特色的神奇传说和节庆活动,甚至连民居建筑和生产、生活用具都别具风格。重庆市文物资源品位高,市级以上重要文物保护单位为26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重庆市自然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重庆市的山岳、江河、峡谷、垂直气候、喀斯特、珍稀动植物景观等旅游项目美誉度在全国名列前茅。按照旅游资源分级评价,重庆市拥有230个优良级旅游资源。富集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带来勃勃生机,推动着整个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三)重庆市民族风情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重庆市是一个多民族的直辖市,拥有少数民族达到55个。截至2017年,全市少数民族达到210.3万人,占到全市总人民比重的6.5%,其中少数民族较多的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数聚集较多的乡镇达到45个,有8个民族乡。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风情,源远流长的民间传统技艺,丰富深邃的民族文献古籍,绚丽夺目的民族文学艺术,为重庆文化建设与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和广阔发展空间。截至2018年1月,来自于重庆市文化研究院的统计数据,重庆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4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511项,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俗、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体育游艺竞技等类型。总之,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种类齐全,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资源基础。(四)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开发体系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为此重庆市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于2012年专门出台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规定对于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下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并有专人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重庆市还专门成立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重庆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并以此为依托,为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此外,重庆市进一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旅游的嵌入力度,以此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旅游产业链条的进一步延伸。特别是重庆加快推进“旅游+文创”,通过整合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快培育和引进特色文化企业,进一步完善与旅游相关的文化产业。

三、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任何旅游项目的设计开发都必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在不断积累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素材,其应用也是和人绑在一起的。这种旅游资源开发要注意人本原则,既要关注传承人对该种文化的态度和对开发的意见,又要进行合理的旅游开发。只要抓住人本中心,旅游开发不仅使得本地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而且能够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上的需求,促进游客和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技艺,具有很强的独特性、民族性和地域性。因此,非遗一般是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播,随着老艺人的退出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类遗产面临着艰难处境。要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持续性,当务之急是在尽量保护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基础上,培养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并在详细的旅游规划下进行旅游开发。(二)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相结合原则。就目前开发状况来说,遗产旅游的经济效益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地方都热衷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以及相关旅游开发,特别是个别成功项目更是激起开发者的热情。对其旅游开发和利用中,应达到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比经济效益更重要。开发者应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和民族性,以及其带来的良好社会文化效益,尤其是文化传承人对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要以良好规划和优秀管理体系为前提,这样旅游开发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利益,也会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还要保证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情况下,当地政府才有实力对相关文化进行更好更细致的保护和开发。(三)民族原真性和地方特色性原则。很多遗产项目都与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保护其民族原真性和独特性值得思考?如果仅仅进行单纯的商业化运作,很可能导致真实文化成分被取代,不仅有可能导致民族原真性的丧失,而且最终会失去消费者。同时,民族原真性还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消失可能导致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下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保护其原真性基础上,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才有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吸引力在于其根植于特定地域文化,具有旺盛生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对趋同性的东西丧失兴趣,为此各地方应结合自身资源特色进行合理规划,做到求新求异。此外,各地区应该摒弃过时观念,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新观念下寻找到拥有地方特色的开发模式。在民族文化原真性的保护下和地方特色的突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将会拥有更好发展空间。(四)参观体验与趣味性相结合原则。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本身就是一些民间传统技艺,具有不可转移性,因此它需要静态和动态结合的表现形式来向人们展示其独特价值。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例如,在展现民间年画技艺时,应尽量让游客参与其中,并由年画传承人讲解年画具体制作过程,让游客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旺盛生命力。此外,在突出体验性和趣味性的同时,要针对不同游客,满足他们在参观游览中参与、尝试、体验、学习的需要;在参观体验和趣味性相结合基础上也应该注意民族文化厚重性和庄严性,通过技艺和相关表演的展现,加强游客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五)依法保护与有效开发相结合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十分脆弱,对其全面保护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依法保护是非遗资源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有效地进行保护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同时,鉴于重庆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广泛,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各方利益,相互合作,进行有效开发。此外,重庆市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不要贪多求全,要把握自身地方特色进行合理规划;注意协调好旅游开发与遗产保护、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注意商品化和市场化对其造成的破坏,尽量在原真性和民族性基础上实现旅游开发。

四、重庆市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模式

(一)特色博物馆和茶馆式开发模式。博物馆作为一种收集、保存、研究和集中展示有关于历史文化、社会、科技等相关文物的机构,不仅具有展示地区特色和传统文化的宣传功能,还有进行国民教育、艺术熏陶的作用。当前重庆有各类博物馆87个,3个国家一级博物馆,其中仅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就达到10万余件。特色博物馆模式就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地区,对本地区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开发,收集相应的手工艺品和特色民俗用品等进行集中展示。博物馆内还配有专门的讲解员,通过现代化的声像技术来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对于民间传说和故事等民间文学,建议采用茶馆式模式,配有古色古香的乡村音乐的小茶馆可以让游客在品茶过程中享受娱乐盛宴。此外,这种特色茶馆一般选址在民俗村寨里,并要求一定的可到达性和便利性;在音乐器材和内部器物上应该尽量做到原汁原味,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体会。(二)旅游节庆式和乡村旅游式开发模式。重庆市每年都会在不同旅游季节适时推出一些旅游节庆活动来吸引国内外游客。在已有节庆活动的基础上,重庆市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亮点培育出一大批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例如,重庆磁器口庙会、鬼城庙会、国际啤酒饮料节、美食文化节、铜梁龙灯艺术节、大足石刻艺术节。它们已成为国内外知名节庆活动品牌,同时也使得重庆市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持和发扬。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式的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也得到很好发展。很多遗产本身都来自乡村,民族性和地域性很强,通过乡村旅游形式让消费者可以零距离接触到真实的民族文化,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感受乡村情趣。各个地方可以根据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乡村旅游形态,并结合相关遗产项目对本地区的旅游进行整合开发。(三)实地民俗文化村和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开发模式。当前,重庆市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8个,市级历史文化名镇28个。这些历史文化名镇将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与自然风光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胜地。有鉴于此,通过实施民俗文化村和民族生态文化保护区模式,有利于更加完整的展现少数民族鲜活的生活场景和相关手工技艺的制造加工流程。此外,这种开发模式在发展旅游业方面有较大优势,一方面开发中不需要大量修筑建筑,只要在原有民居基础上进行相关修饰和对配套硬件设施进行完善就可以运营,利于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把一些具有特色的风味食品、手工艺品、服饰服装等直接提供给旅游者,使得消费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深切感受民族风情,对非物质文化产生强烈感情。(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开发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示范研究基地是指以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对客源市场和经营模式不断进行整合和研究,推出让消费者满意的旅游产品,并在当地甚至整个重庆市起到示范效果的旅游开发模式。它的作用就是以带头的形式在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并对其进行开发和市场推广。由于示范研究基地具有引领作用,建议将其设置在主城区,一方面《印象重庆》的播出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和学术界都引起巨大反响,知名度很高;另一方面主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集聚度较高,且拥有的游客数量最多,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旅游资源与游客人数匹配。此外,重庆市还推出《长江》、《紫气东来》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深受游客喜爱。这种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可以让民族文化产品与旅游市场有效对接,形成彰显重庆特色的旅游产品。(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旅游展览相结合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和旅游展览相结合的模式适合于加强非物质文化的宣传,起到保护该种文化形式和加快旅游开发的作用。当然,这种模式必须是在政府大力支持和企业介入相结合的形式下,在进行长期准备和细致安排的基础上组织才能实施,具体由承办单位邀请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展,并让他们集中展现各自特殊技艺的制作或生产过程。例如,2019年5月由重庆市文旅委、市商务委、荣昌区政府联合发起,在荣昌区夏布小镇举办“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邀请全市各区县230个非遗项目和知名老字号集中展出。这种非物质文化旅游博览会和旅游展览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提升老字号的品牌效应,而且有利于带动当地和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六)旅游商品开发和手工艺品深加工模式。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商品有利于增加旅游产业效益,也是对其保护和利用的有效途径。这类商品具体包括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传统的工艺品、日常用品、服装服饰以及相关的旅游纪念品等等。同时,在旅游商品开发过程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到对质量的监控,所开发商品应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此外,针对一些具有特殊工艺的民间技艺,要特别注意对其深加工,提高它们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当前在手工艺品深加工方面,重庆市各区县表现十分踊跃,经过数年发展,已形成荣昌折扇与工艺陶、垫江棕竹手杖、三峡石砚、綦江农民工版画与竹编等一大批知名度很高的旅游工艺品。

五、总结

重庆市是旅游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灿烂的旅游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很好的旅游开发前景。在及时充分的保护下,借助旅游开发的相关模式,创造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既可以加速重庆市的旅游业发展,又可以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娟丽,杨庆媛,张忠训,苏康传.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及旅游开发模式[J].经济地理,2019.39(6).

[2]罗锐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维创新: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3(6).

[3]余继平,余仙桥.传承人的视角:重庆彭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与发展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1).

[4]罗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与产业化发展探析——以重庆传统手工技艺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6(4).

作者:马大来 杨光明 张帆 单位: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