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康养旅游产业开发研究
时间:2022-12-24 10:23:25
导语:避暑康养旅游产业开发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当代社会,人们的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康养旅游产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内康养旅游研究状况,分析了六盘水市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优势,并且提出了六盘水市充分利用自身“中国凉都”的气候优势,从规划布局、产品体系、设施建设和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全面提出了六盘水市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途径和对策。
随着当代社会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快节奏的工作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们的亚健康、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问题日益严重,同时,各式各样的职业病正在成为健康的隐形杀手,以健康养生为目的的康养旅游需求越来越大。旅游业以它特有的资源在健康养生方面有优势,特别是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1],大大促进了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这种情况也引起了我国众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其发展以及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国内康养旅游的模式相对较少,以阳光康养旅游和森林康养旅游居多,其他模式的康养旅游特别是关于避暑康养旅游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贵州省六盘水市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型城市,随着煤炭资源的开发殆尽,近些年来逐渐向休闲度假旅游城市的方向转型,以其独特的气候资源,打造出了“中国凉都”的旅游品牌,在发展避暑康养旅游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论文以六盘水市为例,研究避暑康养旅游产业发展途径,为今后我国发展避暑康养旅游提供理论参考。
1我国国内康养旅游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康养旅游的研究成果较少,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康养旅游的概念。康养旅游是近些年来针对市场需求提出的一个概念,由于学者们对康养旅游的理解差异不大,给出的概念大致相似。以2016年1月国家旅游局颁布的《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为代表,将康养旅游界定为“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2]徐红罡教授认为:康养旅游就是健康和养生旅游,简称为康养旅游。(2)康养旅游的发展模式。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健康和养生,但总体来说,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森林康养旅游和阳光康养旅游、中医药康养旅游、宗教康养旅游等方面。如森林开发与保护的平衡机制、康养旅游的作用机理、康养旅游实证效果和政策法规研究探索建立森林康养旅游基地指标体系,还有探讨康养旅游与房地产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等内容。目前关于避暑康养旅游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
2六盘水市发展康养旅游的优势
2.1气候资源优势。近两年来,六盘水市提出了“康养胜地,中国凉都”的旅游口号,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部分地区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7℃,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18~23℃。根据六盘水气候特点及其中西部、南部几个代表城市的气温、湿度、风等观测资料进行舒适指数的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六盘水市气候条件优越,全年均可开展旅游活动,尤以5—10月最佳。所以可以利用六盘水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的优势,还有吸引游客的瀑布、湖泊、溶洞、暗河、石林、峡谷、峰林以及喀斯特森林植被和生态环境等旅游吸引物,结合“中国凉都”品牌做好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功能区,大力发展避暑康养旅游。2.2旺盛的客源市场需求。首先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游客的休闲度假旅游需求大大增加了,使得休闲度假式旅游已逐渐成为国内旅游消费发展的主要方向;其次,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节假制度的完善,也使大规模的避暑度假旅游成为可能;另外,六盘水市周边500公里范围的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宜宾等大中城市是典型的“火炉城市”,有着旺盛的避暑需求。所以可以充分发挥六盘水市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利用“中国凉都”品牌,开辟避暑度假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2.3后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需要。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也迎合了六盘水市转型发展的需求。六盘水市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工业型城市,早期的城市定位一直是一个以煤炭采掘工业为基础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随着煤炭资源近几十年的开发,以及国家对于煤炭开采的限制,工业发展渐渐放缓。六盘水市也逐步实现了由“江南煤都”向“中国凉都”的转型,现在旅游业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六盘水市的又一支柱产业和发展动力,逐步实现向休闲度假康养城市的转型。
3六盘水市发展康养旅游产业的对策
3.1整体规划,统筹发展。要发展六盘水市康养旅游产业,首先就要结合六盘水市旅游业总体规划“一个中心”、“两个旅游圈”的布局,以六盘水市市区即以水城县和钟山区的城市区域为中心,充分利用野玉海、梅花山、月照养生谷等旅游景区打造城市型康养旅游产业中心,并且以盘县为第二个中心,打造生态旅游圈,以六枝特区为第三个中心,充分利用本地特色的长角苗、小花苗、彝族风情等没少数民族旅游资源来打造六盘水市少数民族风情旅游圈。统筹城乡、因地制宜开发建设类型多样的康养旅游景点。3.2针对本地资源,打造特色产品体系。(1)休闲避暑度假游产品充分利用夏季凉爽的气候优势,以六盘水市区为中心,并依托本地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包括高原融盆峰丛风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资源,开发建设底纬度高原山地森林型休闲避暑度假、养生与老龄度假旅游产品,并推出一系列地质地貌考察、猎奇、探险旅游产品和温泉疗养高端旅游产品。(2)山地户外康体运动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六盘水市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喀斯特地形地貌、山水、洞穴,中心城区平均海拔1800米的地理和气候特征,以及具有特色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广场等,发展高原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登山运动、滑翔运动、单绳技术比赛、汽车拉力赛、高原沙滩排球赛甚至极限运动等极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同时还建设六枝老王山国家(贵州)聚合式生态型水陆多梯度运动训练基地、水城亚高原体育运动基地,贵州之巅—韭菜坪登高基地,以打造至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体育旅游新高点。(3)冬季滑雪特色旅游产品发展冬季旅游,一方面解决了六盘水市作为夏季休闲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季节性问题,即淡季不淡问题,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六盘水市冬季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冬季特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和梅花山景区、乌蒙大草原等地的高山滑雪项目,开发特色冬季旅游产品,在全省率先打造低纬度特色鲜明的冬季滑雪旅游。南方的游客在六盘水就可以领略到冰清玉洁的雾凇、树挂、雪景等北国风情,并体验高山滑雪的刺激。3.3加强旅游业要素产业建设,打造康养旅游产业链。要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就必须树立旅游产业观念,打造几大要素产业。从而形成康养旅游产业链。首先六盘水市目前的旅行社行业总体实力较弱,以分社为主,目前还没有规模较大的旅游公司或集团。另外康养产业链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1)旅游交通设施建设要通过完善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来提高六盘水的可进入性,加快六盘水市的高速公路建设及月照机场的完善建设;还要加快安顺至六盘水以及六盘水——威宁的城际铁路的开通,以突破六盘水市没有高铁的交通瓶颈,把沪昆等高铁沿线的游客源源不断的带到六盘水,逐步形成现代化的交通网络,以促进六盘水市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2)旅游饭店建设目前六盘水市的住宿设施还不完善,最高级别的酒店仅仅为四星级,也缺少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主题酒店以及高级别的民宿,今后随着现代游客的需求多元化趋势,也就促使六盘水市必须针对不同目标市场,开发出多种不同风格和档次的住宿设施,强化特色饭店建设。(3)旅游餐饮开发目前六盘水市的特色小吃有水城羊肉粉、老城烙锅、德坞羊肉汤锅等品牌,但是还缺少相对高档的特色菜系或餐饮品牌,以吸引外来游客前来消费。今后可以大力开发当地特色风味的老腊肉、荞麦饭、包谷酒等生态食品,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天麻、灵芝等野生中药材,开发特色养生药膳,为游客提供“吃、养、疗”的一系列的特色服务,以实现“舌尖上的康养”。(4)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六盘水市的旅游商品种类繁多,但是缺少具有较大知名度的旅游商品,目前的比较成熟的旅游商品如水城农民画、苗族彝族服饰、少数民族娃娃、盘县砂陶、六枝剪纸工艺品、“夜郎风”旅游文创公司。今后还要加大营销力度,扩大六盘水市旅游商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打造出本地特色旅游商品品牌。3.4保障措施。(1)政策方面支持六盘水市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好顺应了六盘水市打造休闲度假城市的发展方向。在政策方面,需要从全域旅游观念出发,为康养旅游产业制定发展战略,优化整合资源和配套设施,并制定康养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规范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康养旅游社会保障、旅游用地、建设资金、医疗、保险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并且在异地医疗报销、土地供应、贷款利率、税费减免、床位补贴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3],引导康养旅游产业朝着产业化、集群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2)人才培养方面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主要包括管理型人才、服务型人才以及营销、策划、创意等高素质专业旅游人才[4],积极出台优秀人才引进政策,搭建人才引进的平台。同时企业也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与地区高校即六盘水师范学院和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周边地市高校之间的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尽可能的实行订单式培养,以保证整个产业发展的人才需要。(3)资金方面支持康养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靠个别企业,特别是资金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上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还要制定宽松的政策,吸引企业前来六盘水投资办企业,建立康养旅游产业投资机制[5],在资金方面还要鼓励优势行业、企业和民间资金参与康养旅游开发。(4)文化的挖掘和宣传方面要充分挖掘和宣传六盘水市社会文化,从“身”、“心”两方面着手,把健康旅游和文化养生旅游结合起来,建设综合性康养旅游基地。首先要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如夜郎文化、牂牁古国文化、彝族小花苗长角苗等少数民族文化,同时还可以把六盘水本地的中医药文化与传统饮食文化结合起来,作为养生美食方面的旅游吸引物,另外还可以充分挖掘宗教文化、地质地貌等。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传统媒体、网络以及移动互联网络,对六盘水市的特色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参考文献:
[1]李颖,祝招玲.浅析特色旅游开发——以伊春康养旅游为例[J].对外经贸,2016(12):65-67.
[2]赖启航.攀枝花康养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初探[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3(6):6-9.
[3]陈晓丽.森林康养旅游研究及开发探析[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5):25-27.
[4]黄慧.一带一路背景下沿海康养旅游产业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6,10(6):77-80.
[5]黄顺红.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泸州市中医药康养旅游开发研究[J].酒城教育,2016(1):59-64.
作者:况学东 单位:贵州省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有机融合分析
- 下一篇: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能力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