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旅游产业论文2篇

时间:2022-12-17 03:08:03

导语:地方旅游产业论文2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方旅游产业论文2篇

第一篇

1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转型和升级主要指的是对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产品等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表现形式及发展趋势。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更多依赖于200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解释。中国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指出旅游业“转型升级”,就是“要转变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发展形态,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转变,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扩大规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就是要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旅游市场竞争力”。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对旅游业转型升级给出的一个明确的解释。在此解释基础上,本文结合目前国内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认为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产业转型与升级的有机结合,既包括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发展形态的改变,也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与产业要素的提升。当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之后,原有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环境对旅游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因此,为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完善旅游产业运营机制、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就必须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进行调整。这种调整可以是彻底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另寻出路,另辟蹊径,也可以是在基本保持原有的发展方式与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其结构的优化与要素的提升。

2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与转型升级

2.1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

河南地形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以平原为主,全省地形呈现西高东低的“山地—平原”过渡,旅游资源的分布也因而表现出自然、人文分布密集度不同的特点。在长期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全省旅游城市群体结构还未成熟,旅游城市发展显现出郑州的旅游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而周边的城市旅游被边缘化的趋势;旅游产品分布呈现出“北重南轻、西高东低”的结构性不平衡,集散枢纽过于单一等现象。纵观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其总体上以人文产品为主,自然产品为辅;观光产品为主,度假产品为辅;政府经营为主,社会经营为辅,体现了旅游发展初级阶段的明显特点。

2.2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特征

目前,旅游业正逐步成为河南省现代服务业中的主体产业和促进河南经济发展的动力型产业,对社会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省内各大城市功能的不断提升,河南旅游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其具体特征主要表现在产业特征上,旅游经济快速增长,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越来越大。多年来,旅游产业一直是河南省重点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河南整体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市场特征上,旅游业市场接待规模和收入有了新突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突破4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行业特征上,旅游产业体系日趋成熟,旅游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3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

3.1信息社会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十分发达的社会,信息技术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业的信息密集性是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广泛运用的根本原因,信息化促进了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渗透到现代旅游业的各个环节,它的发展和广泛运用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使旅游业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河南作为中国中部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其具备良好的信息资源优势,研究如何推动旅游产业的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旅游产业化,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成为河南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研究内容。

3.2休闲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财富的积累,人们普遍认为提高生活质量非常重要,强调要“为了休闲而工作”,认为通过努力工作赚更多的金钱,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进行旅游和休闲活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质量,可以更好地享受人生。这种认为旅游和休闲是人天生就应该拥有的权利,工作只是为休闲活动创造经济基础的一种手段的休闲哲学意味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时代的到来,为河南旅游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拓展和提升的空间。

3.3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

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是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加快河南发展、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带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多年来,旅游业是河南重点培育的七大优势产业之一。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提出“旅游立省”的前提下,已经把旅游产业的发展放到更加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来培育,为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劲的发展基础。

4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利因素

4.1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河南简称“豫”,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摇篮,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河南创造了非常优秀的历史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国八大古都,河南半壁江山——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文化之源。此外,河南省也形成了以太行、伏牛、桐柏——大别“三大山系”的旅游产品群,这代表了河南自然旅游资源的最高实力与全省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伏牛山贯穿洛阳、南阳、平顶山三地,包括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白云山国家森林公园、老君山、重渡沟、老界岭、宝天曼等。南太行山横跨安阳、焦作、济源地区,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包括神农山、青天河、王屋山、万仙山、林虑山、红旗渠等;桐柏——大别山以过渡型气候为特色,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拥有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南湾湖等。目前,河南省铁路、公路、航空枢纽集聚于郑州,形成旅游客流总量一枝独秀,旅游发展遥遥领先。河南全省18个地级市,其交通区位都能够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陆路交通的重要省份,河南省交通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4.2中原城市群建设

城市群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生产要素逐步优化组合的产物,每个城市群一般以一个或两个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由若干个空间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功能互补、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自2003年开始,河南省建设小康社会规划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建设。2009年,河南提出中原城市群“一极两圈三层”的总体框架。发展城市群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河南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河南旅游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旅游业深入的发展。

5河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

5.1旅游基础设施和整体旅游氛围制约河南旅游快速发展

发展旅游需要良好的基础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良好的区域口碑、发达的经济基础、方便快捷的交通、结构合理、服务到位的旅游设施等都是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条件。但是,河南作为人口超1亿的大省,其经济、物质基础仍然是制约河南旅游快速发展的瓶颈。在目前旅游业新的发展阶段,河南所特有的传统区位和交通优势也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掣肘。

5.2河南省城市认知度低,城市旅游形象不鲜明

城市的知名度在影响旅游者出行决策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特征的综合表现,是城市总体特征和风格的体现。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通过调查可知,河南省内除了郑州、洛阳、开封知名度相对较大外,其他城市知名度较低。与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差距更为明显,即使是省内知名度较大的郑州,与北京也相差十几倍。

5.3河南省旅游产品多以观光为主,结构单一

目前河南旅游产品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除郑州、洛阳等地,大部分旅游产品还停留在观光阶段,度假、商务、会议及疗养等旅游产品类型比例小。

6实现河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6.1实现旅游主体多元化发展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产业主体自身的转型发展和自我突破。实现河南旅游主体多元化发展,首先要实现产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省旅游投资主体逐步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民间资金、境外资金、金融资金和政府资金等多方面投资、多方式进入,多渠道投入的旅游投融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而且,河南省旅游投资还逐步侧重于旅游基础设施、景区、旅游饭店等方面建设。其次要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管理体制的创新。目前,河南省旅游管理体制主要依赖于各级旅游局等政府部门,难以对全省范围内的旅游业发展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因此,必须要通过管理主体多元化进行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强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功能,加大行业自律和监督的作用。

6.2实现旅游产业融合化发展

产业融合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河南省应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依托古都、名胜古迹、武术、杂技、魔术、民俗等资源,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打造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功夫文化、祖根文化等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使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和较强的综合实力。

6.3实现旅游空间多态化发展

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在外部空间形态上逐渐形成多态化的产业格局。河南省要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在中原城市群理念的指导下,加快郑州都市区建设,建设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省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促进中心城市组团发展。在此基础上,增强河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旅游产业空间多态化发展。

作者:郭二艳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第二篇

一、制约平安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缺乏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平安县文化、旅游分别由文体广电局、经商局管理,各自职能、权限的不同,难以将文化与旅游通盘考虑,统筹安排,难以做到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存在着条块分割、活力不足、利益冲突等问题,文化与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难以形成。二是文化旅游合作领域不宽。平安县的基础建设项目,尤其是旅游建设项目实施力度不大,有的建设项目存在着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没有将厚重的平安文化开发为旅游项目。有的项目由于对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品种少,层次低,难以对游客产生持续吸引力。三是具有平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不够,真正让游客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四是政策扶持和激励机制不衔接。受财力的制约,财政扶持的力度不大,直接导致了文化旅游基础建设滞后,基层单位缺乏正常运行经费,公共服务功能被弱化,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文化旅游创作的原动力。

二、对平安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要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升为战略性高度,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成立由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划、协调、组织、指导工作。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并将其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奖惩机制。二要加快文化、旅游、餐饮等领域的民间组织、协会组织建设,发挥其中介组织在人才、资源、资金、技术、运营等方面的监督、协调功能,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发展。三要坚持政府主导和民间社会资本参与相结合,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产权明晰、机制灵活、投资多元的运作机制.引导和扶持县内外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建设。

2、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划

按照平安县打造文化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乡村旅游度假区的战略定位,从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景点建设规划,并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衔接。把古驿平安的历史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城市建设之中,彰显平安特色,为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3、进一步打造平安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品牌

重点实施好“六大”旅游产业,即:以资源优势建设观光旅游产业,以文化内涵建设人文旅游产业,以民族风情建设特色旅游产业,以民间手工艺古建筑建设欣赏旅游产业,以特色餐饮文化建设品味旅游产业,以河湟石等为主建设奇石文化旅游产业。重点要打造好平安消夏文化广场、平安文化艺术节、民间曲艺、刺绣等文化品牌的同时,充分挖掘平安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古驿平安”“中华平安坛”“中华平安塔”“平安古驿博物馆”等特色历史文化产业,开发种类多样的驿站文化产品,使平安真正成为游客体验古驿文化的驿站。

4、进一步加大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的实施力度

一是加快以农家乐为主的综合餐饮接待服务中心建设。如三合镇瓦窑台村可推出具有藏族风情和独具风格的农家乐,开发具有鲜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千层饼、春卷、锅盔、山野菜、酸奶等风味小吃,打造平安美食系列品牌。二是加快影视、书籍、当地民歌、地方曲艺、民歌小调、刺绣、绘画等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推出一批具有平安特色的旅游影视作品及相关旅游纪念品等配套产品。三是加快文化、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人才规划、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方面的机制,并尽快出台配套政策,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四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引导基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尤其要恢复和启动传统的民间庙会等节庆活动,如平安传统的中秋物资交流会是影响力较大的盛会,有必要恢复和开发。五是旅游、交通等部门协调作战,加快一日游旅游线路的开发,既可以让游客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走平安路、进平安门、敲平安钟、击平安鼓、摸平安鼎、赏平安景、品平安富硒饮食等系列活动来了解、认识平安。

5、进一步强化文化旅游宣传,做亮文化旅游品牌

大力推介和宣传好平安多元文化,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不断强化宣传推介活动,借助大美青海的品牌效应,加大吉祥平安的宣传工作力度,逐步与周边县市建立起旅游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客源互送的长效机制。同时,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纸等现代传媒手段和节庆活动,大力宣传“高原硒都”“古驿平安”品牌。要制作内容翔实统一的图片、图册和视频等宣传资料,尤其介绍县情、民俗民情和景点景区的宣传资料要统一口径,宣传内容既要尊重客观历史,又要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目的。

三、总结

平安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形成具有平安文化品位、体现平安文化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建立起定位准确、优势明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业框架和良好的文化旅游发展环境,使平安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东旅游集散中心和乡村旅游度假区。

作者:宋莉单位:青海省平安县文体广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