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村落旅游开发探究

时间:2022-06-27 10:14:42

导语:广西民族村落旅游开发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广西民族村落旅游开发探究

边境民族村落旅游综合开发的资源优势分析

广西边境地区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边关重镇和著名商埠.中越边境地区除了秀丽的自然风景外,尤其以军事历史文化和南国边关多民族聚居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最为显著.沿边境线分布连接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的中越友谊大桥、2008年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北仑河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新德天跨国瀑布等跨国景区;以及东兴金滩海滩、百色通灵大峡谷和古龙山峡谷、东兴京族风情的“京族三岛”等中国景区;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下龙湾、越南明珠之称的越南北部高山度假胜地沙坝等越南名胜.边境贸易繁荣,沿边境线分布5个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由于边境地区在近代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形成了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及印支共在海外基地的重要部分广西龙州县南街99号遗址,以及保存完好的越南胡志明的革命活动遗址———越南北坡中央机关遗址,厚重的军事历史、丰富的古迹遗址、繁荣的边境贸易形成了“边境、边关、边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广西边境地区居住着汉、壮、瑶、京等1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跨境而居,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铜鼓文化、天琴民间艺术表演,民族体育运动、京族节庆文化、黑衣壮特色服饰.这些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开发这一地区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民族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旅游开发的优质资源.广西边境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有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物种资源.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70.8%.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岩层厚,褶纹断裂发育,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生态种植模式.特色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三大优势.广西边境地区位于我国大陆南端,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水果生产区域之一,有红毛丹、山竹、甘蔗、芒果、香蕉、橡胶、荔枝、茶叶、菠萝蜜、番石榴、蒲桃、龙眼、山黄皮等特色水果,近年来也引进了外国品种,澳洲坚果、百香果,广西将成中国“热带水果天堂”,同时,还有海产品与海产养殖.适合开展采摘、种植、垂钓、捕捞、观赏、品尝、茶艺表演等旅游项目.边境地区多为喀斯特岩溶区,地表保水能力差,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成熟的农业种植模式有“山地生态农业模式”、“多样化多层次立体结构生态农业模式”、“物质多次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互联式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等[1],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

边境民族村落旅游综合开发策略

农业是农村主要生态景观,农业观光是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边境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依托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园、特色农产品种植园,通过特色食品开发、农事活动展示、农村民俗活动表演、特种海产品养殖及捕捞,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展示乡村特有的地方性农耕经验、种植技术及生活习俗,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使旅游者在亲手操作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与农民的亲密接触中回溯祖先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农业文明史[2].广西与越南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2008年从广西道路口岸友谊关公路、东兴公路、水口公路、龙邦公路及凭祥铁路出入境游客高达562万,其中出境达279万,入境达283万[3].广西现有边境开放市镇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两个———凭祥市、东兴市;广西与越南陆地边境已经开放的有凭祥、友谊关、东兴、水口、龙邦等5个一类口岸;垌中、爱店、平而、科甲、硕龙、岳圩、平孟等7个二类口岸,浦寨、弄瑶、爱店、水口、那花等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4].该品牌依托边贸口岸及互市点、经济合作区,创新合作制度,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口岸专业化,口岸功能明确的边贸市场.重点建设凭祥红木文化产业城、叫隘水果交易市场、滩散海产品交易市场、爱店中草药专业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东兴市边民互市贸易综合市场、龙州东盟商贸城、凭祥南山建材专业市场等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积极打造东兴市橡胶交易市场、白龙煤炭交易市场、企沙港钢材交易市场、岩应矿产品交易市场、钦州市边贸煤炭交易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5].旅游品牌必须体现唯一性、垄断性和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的要求.边境民族品牌将重点依托黑衣壮、京族、大板瑶以及边境各少数民族的地方风俗、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特色服饰,展示边疆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京族哈节、边境村屯的歌坡节,弘扬和提升特色民族节庆活动.通过龙州天琴艺术展演,举办民族体育赛事,提高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建设那坡吞力屯民族服饰博物馆,集中全面展示广西龙州金龙壮岱支系“长衣壮”、大新上甲“短衣壮”,那坡、大新“黑衣壮”,邕宁、扶绥一带的“兰衣壮”,防城、宁明、那坡瑶族各支系的服饰文化等以及越南边境的岱族“长衣岱服”、侬族服饰和京族的连衣裙或旗袍加斗笠等特色服饰[6].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展现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让边境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百花坛”.广西中越陆上边境近千公里的群山上分布着城墙、炮台、关隘、栈道等近代军事防御设施.崇左市境内从凭祥的友谊关、平而关至龙州县水口关(包括宁明、大新边境古城墙和古炮台),长达数百里,2005年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边境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苏元春和老将冯子材边境军民万众一心、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传奇故事.保存着1907年12月孙中山指挥镇南关(友谊关)起义时亲自操放的大炮.该品牌重点依托“唯一边城名关”友谊关景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跨国瀑布“德天瀑布”景区,大小连城景区,以及流传很广的革命传说,打造神秘边关.边境民族村落旅游品牌建设如表1所示.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中起主导作用,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做好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形象定位,在有条件地方,因地制宜引导特色工贸强镇名村、生态(农业)名镇(村)、旅游名镇(村)、文化名镇(村)等类型村镇建设.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建设旅游村的基础设施,改造村落旅游接待户客房、厨房、厕所,使更多的游客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边境地区居民是当地的主人,当地的原生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当地社区居民世世代代开发、建设和发展的结晶,没有当地居民也就没有优美迷人且独具特色的旅游环境.乡村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以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的方式参与发展旅游业.曾经遍地开花的“公司+农户”模式虽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弊端日益显现:该模式公司为主体,农民缺乏话语权,处于利益的末端.“公司+村集体+农户”这个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发言权,而且由村集体代表农民参加决策和经营,能避免村民利益边缘化,更能提高公司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效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业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业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概念[7].乡村环境既是旅游资源又是村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保护好环境既是保护现在又是保护未来.边境民族村落的旅游开发坚持保护性开发,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当然,保护不是冻结,不是封闭式地与世隔绝、与时代隔绝.尊重当地民族继承发展自己文化传统的愿望,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习、发展的道路,即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要保护其原始形态不受破坏,要体现它的“原汁原味”、“土里土气”.在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双效益.可行的办法是让居民全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投资、获益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的建设等工作,培养村民对旅游开发的责任心.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多样,可塑造成多样化产品满足游客需要.产品深度开发主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产品关联性进行综合开发,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延长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如:防城港市竹山村拥有着“大清国一号界碑”,是我国南端海陆交汇处,也是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广西沿边公路的零起点,村内有古街、千年古榕、寇井、三圣宫、天主教堂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可着力打造“古碑、古庙、古街、古教堂、古榕”的“五古”特色;以渔家乐为休闲农业类型,设计古榕树林、红树林海景观光,浅海捕捞与游客互动出海围网捕鱼等休闲项目,发展渔家体验旅游;以及小贝壳等工艺品的生产经营、海产品加工项目[8].东兴江平镇以京族民俗、民风和民歌等为主,可着力打造文化设施完善、文化特色明显、文化产业聚集、文化氛围浓厚的以民间文艺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统文化名镇,学越南歌曲、过哈节、吃民俗食品,开发乡村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怀旧物品、手工艺品、民族纪念品、地方标识纪念品、地方著名商品、地方文化商品等.

发展村落旅游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广西边境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关系到乡村旅游自身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边疆开发经济问题,也关系到边疆的社会稳定和国际间合作.广西的边境乡村旅游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更有生态环境意义.边境民族村落的旅游综合开发,抓住乡村中“原汁原味”、“土里土气”、民族特色的精华旅游要素,规避其中的一些不足,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开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延伸、从农产品加工到工艺品制作转变,从环境保护到文化传承深入,以及在开发中注意协调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综合性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陈俊安麻新华唐柳春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