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执行研究

时间:2022-06-29 03:06:38

导语: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执行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会计控制执行研究

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事业单位为了有效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确保资产安全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和程序。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会计控制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基础,关系到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关系到单位政策执行和事业、经营活动的有效实施。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会造成单位经济管理混乱,资金挤占挪用,资产损失浪费等现象。目前全国各级事业单位相继建立了一系列内部控制制度和考核办法,但仍存在制度设计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问题。因此,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二、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基本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定额管理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产保护制度、预算控制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成本核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分析制度。目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完善,缺乏内部牵制、财务处理程序、财务分析等基本制度。有的单位财产保护制度不完善,对材料、固定资产管理不严,没有规范的材料领用制度与定期资产盘点制度,上下级之间调拨没有调拨手续,固定资产增减不及时调整相关账目,已投入使用的不入账,低价处置固定资产收入不入账,形成账外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有的单位财务收支授权审批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明确,程序不规范,款项支取手段混乱,审批、经办、保管人员之间没有实行职务分离与相互制约;有的单位由于编制限制,不相容岗位没有相互分离,存在出纳兼复核等违规现象,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有的单位缺少评价、监督机制,或监督检查执行不力,使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二)对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有的事业单位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经济业务活动中不按规定程序办理,缺乏有效监督,主要表现在:

1.会计核算不规范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问题,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有些单位对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的内容填写不全,如发票内容笼统,审批手续不严,购买实物缺少验收人签字;有些单位自制原始凭证,格式和内容都不规范;有些单位为解决资金不足或为谋取小集体利益,往往采取随意处置固定资产等办法来设置“小金库”;有些单位要求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向主管部门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另外,会计人员由于业务水平的限制,不能按规定及时正确编制预决算,不能如实反映单位事业结余等,导致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口径不统一,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有效性。

2.预算控制措施缺乏应有力度预算管理主要功能就是通过事前预测对未来形成相对清晰的认识,并以此发挥控制作用,避免不必要支出。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各单位预算控制得到加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预算编制比较粗糙,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实绩、预算单位自身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存在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和部门的现象,预算可行性缺少论证。预算管理常流于形式,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预算执行情况是事业单位进行一些重要决策,合理安排、使用各项资金的重要参考信息之一,但目前事业单位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缺少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原因的分析。

3.专项资金使用管理不严格事业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单位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等简单工作,对决策和具体业务了解不多,无法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造成资金管理的真空。专项资金支出缺少有效控制和监督,经办人员缺乏控制意识,各项费用基本上是实报实销,在预算不够细化的情况下,资金超支成为常态。有些单位缺乏项目决算、绩效评价环节,没有正式详细的费用预算及结算,没有资金使用结余或超支的原因分析,没有绩效评价等,这些都不利于专项资金有效使用。

4.内部审计监督约束作用不明显目前,有些事业单位内审机构形同虚设,有的单位甚至没有内审机构。在已建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内审机构领导和人员由单位领导任命,其上下级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均受到单位领导制约,使内部审计难以发挥应有的监督约束作用。内审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内部审计的效果。对事业单位内审机构来讲,部分内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造成内审机构很难有效地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及监督。主要表现在:内审人员不认真履行内部审计职责和权限,不坚持内部审计准则和原则,不遵循内部审计基本程序,不正确运用审计方法,不正确审计和鉴定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真实性,不如实、公正地编写审计报告。综上所述,完善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与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执行力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提高事业单位人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认识,依据《会计法》、《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等要求,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为根本点,联系单位实际,重点突出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约束力和长远适应性,来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另外,作为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主体,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充分认识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

(二)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事业单位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应考虑本单位实际和成本效益,确定合理的会计控制目标。对于会计控制目标的实现,可考虑以下方面:1)分工控制。保证会计工作岗位的合理设置及其职责权限的合理划分,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不相容岗位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建立内部授权审批制度,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责,经办人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明确各个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在处理经济业务时,有关人员能够相互制衡。如出纳人员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登记等;银行预留印鉴不得由一个人保管等。对重要岗位实行定期轮换,通过工作交接,促进工作质量提高。2)经济活动和业务处理程序控制。经济业务处理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方法等合法、合规,做到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建立会计工作岗位责任制;按规定取得和填制原始凭证,对凭证进行连续编号,如材料验收单、入库单等,规定合理的凭证制作、传递、保管程序;会计报表内容齐全,报送及时,做到账证、账实、账表相符;明确规定计算机财务管理系统操作权限。3)财产安全控制。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加强对各类财产物资的管理,做到入账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严格财产清查、处置报废审批制度,通过定期全面清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法,保障财产安全。单位在年终可进行全面的财产清查,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账实不符的问题,要查清原因,找出问题所在,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按照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固定资产购置必须根据业务发展需要,经可行性论证后,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资产处置决策和执行程序要公开。

(三)加强预算控制与专项资金管理事业单位编制预算要以本单位客观情况为基础,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序,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将单位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预算范围,将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和部门,对预算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和部门的,可采取措施,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预算一经下达执行,除特殊情况外不得调整,如需追加,应严格审批,严格控制,确保资金正确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单位需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及时或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对专项资金的调拨、使用可进行严密的权限控制,把握资金的来龙去脉,合理分配与运用,减少资金流失和浪费,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项目决算与绩效评价,并对资金使用结余或者超支的原因进行分析。

(四)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应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的内审机构,授予内审部门适当权力以确保其审计职责的履行,培养及提高内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定期与不定期地开展内部会计控制检查活动,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将内部审计工作重点,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对本单位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跟踪落实审计意见,通过内部审计加强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对财务工作的控制作用。无法设立内审机构的单位可加强外部监督,重视财政与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聘请中介机构对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及有效实施进行设计或评价,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督作用。

总之,事业单位应意识到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有效控制,能积极推动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事业单位应以完善内部会计控制组织体系、预算管理体制体系、监督检查体系为切入点,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给予进一步规范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