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事业单位会计改革
时间:2022-05-13 08:31:00
导语:诠释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市场化与服务性
事业单位的改革一度迷失于市场化与公共服务之间。它从市场化进程开始到公共服务本质的回归,仍是我国从注重效率到更加注重公平这一改革基本脉络的反映。
(一)公共服务的选择
事业单位存在的意义就在于社会公益性。因此,事业单位无论怎样改革,公益性,也就是公共服务的组织属性都不能改变。近年来政府允许一部分事业单位收取一定的合理的成本费用,但一些单位随意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和部门利益,这必然会侵蚀公共服务的公平性。
(二)市场化与服务性的双重选择
要效益,也要公益,市场化和公共服务是事业单位改革缺一不可的双重选择。事业单位要很好地实现公益性目的不能不推行市场化,但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企业遵循的是完全市场化,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单位遵循的应是准市场化,即在事业单位改革的过程中运用某些市场机制和竞争高效的理念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反过来,在推行市场化过程中不能丢掉公共服务宗旨。事业单位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因而它所追求的效益包括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单位利益和公众利益。一些事业单位将市场化简单等同于经济效益和部门利益,势必忽视甚至损害社会效益和公众利益。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的效益包含了公益,两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因此市场化和公共服务的双重选择就成了必然。
二、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不够正确到位,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一般来说,企业的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损益表组成,事业单位也差未几,其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这种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为:资产+收进=负债+支出+净资产,即表现为财务状况信息和业务成果信息合二为一地进行揭示,混淆了时期和时点会计信息的性质,会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同时,又由于事业单位不编制现金流量表,进而使得事业单位现金的收支变动无法得到正确反映,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也轻易造成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事业单位财务治理目前状况的误解。
(二)不编制现金流量表企业单位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核算基础采用现金收付制。从这点看来,现金流量指标在事业单位发挥的作用是大于企业单位的,但是偏偏是企业单位编制现金流量表,而事业单位不编制该表。
(三)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够正确目前来说,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设置和一般工商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的,而且事业单位内部各行业由于预算治理方式的差别,各单位的科目设置也比较混乱,不够统一。例如拿现行的林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来说,固然科目设置时考虑了林业事业单位资金运作的一般规律,对林业事业单位走向市场可能出现的对外投资、非独立核算等内容也做了相关规定,但是有时候却忽略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事业单位服务市场资金运作的非凡规律,结果造成了林业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上的某些空缺。
(四)对支出进行了不必要的分类事业单位,所有支出要求按使用方向分为工资、公务费、业务费等十几项。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经费由国家全额拨款,这种做法是比较适合的;但是,现在的事业单位几乎没有哪个没有经营性支出,并且占总支出比例逐渐在上升。经营性活动也是为了营利,那么支出的发生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判断标准,再进行这种分类核算是既无必要,也是不科学的。
(五)适用范围不全面企业会计准则规定适用于所有企业单位(包括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则只在国有事业单位中起作用,那么非国有事业单位适用什么会计准则就成了问题。
(六)固定资产价值得不到正确的反映事业单位以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同时反映固定资产价值,且固定资产的帐面数额与固定基金账面数额一致。但是当企业购入旧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反映其净值;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时,固定资产科目反映其原值,而固定基金科目随着已付款额增加而增加;这都使得固定资产账面数额不等于固定基金数额,那么固定基金科目的设置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七)机构臃肿,冗员严重,“出口”渠道狭窄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事业单位机构的设立和扩张并非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上事业单位改革是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公务员制度改革之后进行的,其接受了大量上述改革的“包袱”,而大学生分配、军转干部分配时不去企业,机关编制满了,又大多往事业单位里挤。这样,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的很多成本摊到事业单位头上,而相当多单位不具备自我消化的能力,富余人员的安置、消化除了市场化外,已无后路。
三、完善我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实现政府职能与市场职能的合理分工具有公益性、产品服务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事业单位仍由政府主办而不应市场化,这样是为了保证政府意志的实施,其他财务会计事业单位则可逐步市场化或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成非营利机构,以此作为对政府作用的补充。政府应重新确定公共开支的重点,通过把某些单位和行业推向市场以减少政府补贴,将腾出来的资源用于加强对那些真正具有外部正效应和公共物品性质的行业的支持,特别是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适应小康社会的公共服务的新机制。
(二)改革必须要保证事业单位的利益社会形态的变迁、经济方式的转变都要求事业单位有不断变化的利益追求。在过去的一百年中,中国社会形态的多元共生、多形态共存与转化现象决定了事业单位利益的不稳定,因此事业单位的利益应随社会形态中主流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并在不同区域显示出不同的特征。事业单位的利益实现必须以社会成员的信任为基础。事业单位存在与否取决于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认可。政府的认可是指政府的法律和制度允许它以某种方式存在,市场的认可是指市场经济的规则下它能够在竞争中不被对手挤垮,它的成果能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可。在双重认可下,社会成员对事业单位的信任是基础。没有社会成员的信任政府不会支持,不符合市场规则就会被市场淘汰。事业单位的利益以事业单位的产品/服务质量为基础。事业单位输出的产品大多是科研成果、医疗服务和教育文化产品、服务。这些产品服务是思想、智慧和技术的结晶,是广大社会成员的精神动力。
(三)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取消行业制度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中,各项制度之间存在大量重复的同时,又存在一些原则上的差异。根据我国会计标准改革的总体原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应当制定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取消行业制度。对于特殊性的行业,可以在不违背统一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办法。这样既能从原则上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和概念基础,又能为事业单位提供具体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及其使用说明,有利于实务操作。
(四)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近年来,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呼声日益高涨。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因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要会计核算基础而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因此在事业单位会计中引入更多的权责发生制,已是大势所趋。关键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在何种程度上引入权责发生制,如何分步骤引入权责发生制。
(五)补充国库集中收付等财政改革需要的会计处理规范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为事业单位带来了新的核算内容,比如国库直接支付、国库授权支付等。在改进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勿庸置疑,需要将这些内容补充进去,并视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规范。
(六)基建会计纳入事业单位会计账事业单位基建会计与财务会计“两张皮”,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带来了不少问题。因此,在改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时,要将基建会计纳入大账,并必须将与基建相关的核算内容补充进去,同时设计相应的基建报表,以此满足事业单位内部和主管部门的管理需要和信息需要。
- 上一篇:档案局三提工作报告
- 下一篇:副市长在校园安全汇报会讲话
精品范文
1诠释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