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
时间:2022-02-23 09:14:00
导语:应用型人才培育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呈大众化,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在连年急剧增长,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规模进入了超常规发展的阶段,使我国由研究生教育的小国迅速跨入了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同时,按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我国研究生教育逐步由传统的学术型精英教育转变为应用型大众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转变为主要为社会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尤其是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适应新的教育目标的要求,必须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其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课程则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1]
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其中心内容是对研究生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着力点应放在课程教学改革上。通过这些改革和调整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真正将其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栋梁之材。
一、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调研统计情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创新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解目前我校研究生教学质量和水平,及研究生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笔者以经、法、管三个学科的学生作为调研对象,发放了千余份调查问卷,最后回收有效问卷850份。通过对问卷的统计,80%以上的同学认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培养环节包括课程学习环节和实践环节;50%以上同学认为目前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培养不具有针对性,认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是因为缺乏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精神的导师队伍,及在当前研究生教学教育培养模式上存在较大局限性;60%以上同学认为教学模式和方法是学校培养创新能力的外在条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在“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最主要培养途径和措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票数投给了“建设一支高质量、具有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和“建立多元化、多样化、科学化的研究生教学和教育培养体系”。
二、目前研究生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形式本科趋同性
由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目前研究生教学趋于本科化,普遍实行大班教学,班级授课人数甚至超过本科班级人数,这严重违背研究生教学规律和特点,对研究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
(二)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和重复性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当前研究生教学内容仍比较陈旧,重理论,轻案例,这些都满足不了以数字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人才培养滞后性的矛盾日趋显现。尽管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已经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教育机构相比,差距仍很大,课程体系创新性、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如美国哈佛大学,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在两年的学习生涯中,学生要对800多个案例进行深入、全面地分析和把握。而哈佛用于教学的6000多个案例基本上都来自世界各国经济和企业的实践,而且有1.3是近三年发生的,每年都要更新400-500个。其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修正企业的管理、营销策略,在课堂上讨论,教师加以引导,最后写出比较完整、有可行性的报告,并且还可以高价售给企业。[2]
哈佛的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保障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活泼,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与此同时,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课程重复的问题。
(三)课程设置和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局限性
目前研究生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偏差,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1)课程安排存在随意性。有些学科、专业点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不是以培养目标所要求的人才为出发点,而是或因导师的主观认识、科研兴趣而定,或为了照顾某人,开设一些并非必要的课程。(2)课程实施存在局限性。有些学科其实也重视课程体系的创新,开发开设了顺应社会需求的新的课程,但缺少能胜任课程教学的师资,这样即使有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但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有限,课程教学质量也是难以保证的。(3)培养方案因循守旧,课程设置比例不甚合理,实践类课程比例过低,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单一性
研究生课程教学目前仍然主要采取注入式讲授法,老师PPT讲授,学生被动认知。而由学生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仍非常欠缺。因此,研究生阶段仍停留在对知识的继承上,而在对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上乏善可陈。与本科教育形成不了质的区别,容易造成研究生教育对本科教育的重复,不利于人才的分类培养,体现不了研究生教育的优势。
(五)课程教学效果评估的模糊性
和科研论文评估相比,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一是作为各种课程教学考核和评估表征指标的课程教学时数的多少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效果和课程时数不是必然的正比关系;二是课程教学效果具有滞后性,评估结果和课程教学效果的显现不具有同步性;三是研究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多个环节、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课程教学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升和科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作用不能从各种培养环节中简单地分离出来;四是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标准难以定量;五是各种评估主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对评估结果的影响。[3]
(六)教学管理的松散性
由于历来在研究生教育中就存在“重科研、轻教学”,学生主要是能发表几篇论文以此获得毕业答辩资格,完成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就能顺利毕业获得学位,这种“论文为重”的价值取向淡化了课程学习的意义,使学生对课程教学缺乏热情和动力。对研究生教师而言,“科研为重”的价值取向削弱了课程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师平常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相对比较松散,成绩评定存在较大随意性。在课程教学引不起教学双方重视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就不得而知了。
三、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教学创新实践分析
下面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教学创新实践为例,深入剖析研究生教学创新思路,寻求研究生教学创新方法,努力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一)课程性质职业化
在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新形势下,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用人单位对学生所修课程的应用性水平的日益强调,使研究生教育部门倍感压力,而加强课程的职业倾向性则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最佳选择之一。[4]
课程性质的职业化倾向渗透在课程的各个方面,其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程设置以就业目标为导向
当前研究生的学习目的主要在于就业,且研究生教育也提倡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就业目标为导向,按职业不同要求设置相应的主修课程。我院在此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对研究生培养方案做了较大调整:淡化专业,以就业目标为导向设置不同的主修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都是围绕某一职业方向开展的,这种课程设置的职业化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教学效果更加突出,人才培养更具就业竞争力。
2.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时间
实践教学是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开展研究生实践教学,目的在于使研究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综合运用于实践,培养研究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5]
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是课程职业化的具体体现。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和学习时间,有利于课程性质职业化的落实。
3.加大实践教育基地建设
目前会计学院已与25家企事业单位签定了实践教育基地合约,为我院研究生进行实践教学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生在实践教育基地的学习,有利于加深对职业的了解与熟悉,切实落实课程职业化设置的目标。
(二)课程设置分层化
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处于不同的阶段。因此其课程的设置、讲课的内容、重点和方法是有区别的。在大学本科阶段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基本上以老师讲授、传授知识为主,教学实验也基本上是验证性的;而在研究生阶段,教师的讲课应该着重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更多地采用引而不发和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院将全院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来进行统筹安排和分级管理,避免课程的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浪费。按照不同的课程级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和相应的学时、学分。对不同的课程级别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这三级课程之间的衔接。
(三)课程体系合理化
把握创新基点,注重课程体系调整。调整研究生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作为21世纪的研究生,不仅要掌握专门、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宽广、雄厚的其他相关知识。研究生课程既要有一定的基础性和专业性,又要一定的前沿性、综合性和交叉性。[6]
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
1.适当增加英语授课学时和学分,可考虑设置专业英语教学。目前我校正努力提高办学的国际化,而大学的国际化,首先是人的国际化,这里就包含了学生的国际化。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英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有必要增加研究生英语教学,尤其是要加大英语应用型课程的开设力度。研究生英语在授课内容上不再偏重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而是偏重于应用,提高学生应用英语查阅文献、撰写英文文章、进行国际交流等综
合能力。
2.夯实基础知识,增设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课程或增加相关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如有利于做实证研究的数据库知识、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增加此类课程的学时,必将对学生的学习研究起到强有力的辅助作用。
3.增设方法论课程,深化方法论教育,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在课程体系调整方面,我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按需设课”,开设本学科前沿问题专题研究课程,此课程是由多名教师以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教学内容的综合性研究型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开设本学科经典文献研读课程,以此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为了顺应本学科流行实证研究的国际潮流,还开设了数据库相关知识的课程。通过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以此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研究水平和培养质量。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
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教学手段日益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断深入,这些都促成了教学方法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仍然大量存在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有实施教学方法改革,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才能实现教学方法的变化与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1.推行启发式,摈弃注入式
由于历史形成的习惯势力及某些现实的基础,研究生教学仍基本是注入式教学,在教育目标上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将教师权威绝对化,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在这种思想与方法下,只能教会学生模仿和记忆,而压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及学习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必需改革教学方法,摈弃注入式教学,推行启发式教学。
2.由教给知识到教会学习
目前研究生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学、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涌现出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发现法等。[7]
这些方法相较传统方法,大大增加了课程信息量,且使学生始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方向,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开发新的培养学生能力和智力的途径。因此,在研究生教学中要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由讲授为主到指导学生独立地学习与研究为主,使学生不但能够认知、继承知识,更能创造、发展新的知识。
会计学院目前在一些课程的讲授上,采取了seminar形式,这种研讨式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和训练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会计学院大力推进研究生案例教学,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编写研究生案例教材系列。
(五)学生培养分类化
在积极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同时,注重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实行分类培养,实现学科后备研究力量的积蓄。
会计学院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研究生实行分类培养,即在大力推行研究生培养向应用型转变的同时,选拔部分有志于学术研究的同学,组建了会计学术班。[8]
针对学术班编制了不同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及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为将来博士研究生储备优质生源及培养未来的学科学术界领军力量,实现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六)师资优质化
重视师资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课程教学质量高低,与研究生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首先,要提升现任教师的业务水平,包括:①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大纲的修订,案例教材的编写。②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完善研究生教师退出机制。
其次,注重后备研究生教师队伍的培养,包括:①把好硕士生指导教师遴选关,改革硕导遴选机制,不拘一格降人才,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②建立预备导师制。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预备导师,参与到研究生课堂教学,及协助相关导师共同指导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积累青年教师在研究生教学培养方面的经验,同时青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比较前沿和新锐,可以为研究生教学及培养带来新的思路及方法。③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从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协助校内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指导工作,以达到教学指导队伍的多元化。[9]
(七)管理制度化
要规范课程教学管理,必须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以达到规范学生学习及教师教学行为。为此,会计学院编制了《会计学院研究生管理制度汇编》,形成了学生课堂签到制度、请假制度、课程选修制度等;每门课程成立课程组,实行课程组负责制。指定一名老师作为课程组负责人,带领课程组负责本门课程的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任务的执行。
四、会计学院研究生教学创新培养取得的成效及改革的局限性
经过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有力地保证了会计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近三年来,我院研究生就业率稳居全校榜首,且已就业研究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获得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
在实施课程教学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的改革还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如有效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体系难以建立。正如前文所说,相对于科研论文评估,课程教学评估具有很大的模糊性,教学效果无法纯粹用量化指标来衡量。目前仅依靠学生网上评教得到的教学评价笔者认为并不十分科学,教学评估体系至少要包括学生、专家、同行及教师自己等四个方面的总体评估。如何统筹这四方评价,建立一套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估体系,是研究生教学创新实践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
- 上一篇:副市长在城镇总结部署会上讲话
- 下一篇:医改工作执行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