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理论以及实务思考
时间:2022-10-27 03:25:00
导语:会计理论以及实务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关于财务与会计
财务与会计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门学科,同时又是既有密切联系又完全不同的两项工作。财务是国家财政体系的基础,它从一产生就是直接筹集、组织、监督、分配资金运动,正确处理或调整资金运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变化,财务的职能不断向投资决策、资本运营、外汇风险防范、国际避税等方面拓展;而会计则是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经济活动,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所用的会计信息。
财务与会计的学科区别,应该从这么几个主要方向去区分:其一。目标不同。财务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或者说企业价值最大化(也有人说是企业所有群体利益最大化);而会计的目标是向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其二,基本职能不同。财务的基本职能是筹集、组织、监督、分配资金运动。而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与监督。二者都对资金运动进行监督,但财务是事前监督,会计是事后监督;其三,工作内容不同。财务是进行财务预测,编制财务预算,进行日常财务管理,事后财务活动分析。而会计的工作内容则是以凭证为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量与报告;其四,工作方法不同。会计使用的是专门的七种方法,如设置账薄、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薄、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告。而财务则是运用定额管理、预算管理、可行性分析、预测等方法,如筹资的计算资金成本方法、投资的净现值法、回收期法,以及分析比较的比较法、因素法、平衡法、动态法等等方法;其五,从利用货币计价方面去看,财务与会计虽然都是货币计价,但二者所利用的货币职能又不相同,财务利用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而会计则利用的是价值尺度职能。
在实践上,财务与会计是两项完全不同的工作。之所以被人们误认为是一项工作,原因有两个:一是两者联系十分密切,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者的对象都是资金运动,都是利用货币(价值)形式进行计价、计量和评价;其次,两者都是企业的管理活动,目前又合署办公,所要达到的总目标都是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再次,从两者的工作联系上看密不可分,会计必须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制度为依据进行核算与监督,会计工作是以财务供应资金为前提;而财务进行预测和预算必须依据会计提供的信息与核算资料,日常财务管理的效绩必须依靠会计核算来评价,财务分析必须借助会计核算资料才能进行。在某种意义上说,财务与会计这两项工作谁也离不开谁,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二是历史因素造成的。建国初期,我国的财务与会计是各自分别设立机构,独立工作的。随着计划经济的发展,企业资金供应渠道越来越单一,国有企业的资金基本上由国家包了下来,财务工作的筹集资金职能不能发挥,因此,单独设置财务机构就没有必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如何筹资的巨大任务,此时财务工作显得十分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筹集渠道多样化,我国加入WTO后,企业财务还要面临着对外投资、引进外资、防范外汇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等等重大决策性工作。
这些财务工作直接关系到企业经营成败,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中显得极其重要。如果继续用计划经济的观点看待财务,继续实行一套机构,合署办公,既影响财务职能发挥,也影响会计工作。
因此必须清楚财务与会计是两门学科,两项工作,在市场经济下应该分开工作,各司其职,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2关于稳健性原则。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就是在一定的会计期间内,由于市场的多变性而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中不确定性,此时,对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应当列人本期成本(费用),对于可能发生的资产增加和收益则不予确认。进而,国际上形成惯例。选用一些“公认”的会计方法:推迟确认收入;早确认费用把;低估资产;高估负债,等等。之所以如此,就在于稳健性原则可以防止股东(所有者)产生过于乐观情绪,规避虚增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侵蚀资本的风险。国际上看重稳健主义,也就是看到了其对资本保全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贯彻稳健性原则更有现实意义。我们的一些国有企业经营多年后只剩下一个空壳,原因就是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一些经营管理者为了夸大功绩,虚增利润,导致企业过度分配侵蚀资本,多年来一直吃老本,最后把企业吃成一个空壳。正因为如此,国家作为所有者,必须把资本保全放在首位,从计提坏账准备到强制提取八项准备,就是为了维护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另外,实务中长期股权投资的权益法核算与稳健性原则不很协调,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是我国会计改革时借鉴国际会计惯例而引进的一种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投资》规定的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只要被投资企业产生净收益,投资企业就要按照其所占股权比例确认投资收益,同时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由于这部分投资收益企业本期并没有收到,日后有可能不分或不全部分配,必然导致投资企业利润虚增,把不应确认的资产项目作为资产在财务报告上列报。其结果是使资产所有者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乐观估计,被虚增利润的假会计信息所误导。但有一点应该说明,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与稳健性原则背离,当被投资企业亏损时,投资企业根据其所占被投资企业股份比例分得亏损,确认投资损失并相应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此时,权益法核算的结果完全符合稳健性原则。这也说日月权益法在不同条件下,会表现出双重属性。
3关于成本管理。
成本对于会计界是个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但一提到成本管理,往往就误认为是降低成本水平,力求避免某些消耗或费用的发生,尽量去节省和节约。所以,企业在成本考核中一直是强调成本降低率。其实,这也是一种误区。从社会宏观经济方面去看,努力降低成本消耗水平,节约费用开支,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因为在生产中消耗的活劳动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应该力求节约;消耗的物化劳动是社会早已创造出来的财富,它是有限的,当然是越节约越好。成本消耗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损失,因此马克思说“就社会总资本考察,这样平均化的损失仍然是损失”。从宏观经济来讲,降低成本是对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来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经济效益,讲究投入与产出之比。在企业里,经济效益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函数,不但成本(投入)是个变量,而且销售收入(产出)也是个变量。如果成本上升,导致销售收入上升的幅度比成本上升的幅度还大,则企业的经济效益就会因成本上升而提高。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就是要利用投入与产出之比的关系去进行成本预测,确定成本目标,加强成本管理。
- 上一篇:人事局法制宣传工作总结
- 下一篇: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