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工作中的道德探析

时间:2022-06-29 06:58:00

导语:会计工作中的道德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工作中的道德探析

一、会计工作中道德问题的特性

会计工作中的道德问题,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方面,都严格地受会计法律法规所制约。它一般被认为有如下三个特性。

一是规定性。公司、企业等单位的会计核算“应当怎么做”、“禁止做什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法律法规中都作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填制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中,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二是明示性。会计人员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专业人员,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需要。会计人员事先要接受专业教育,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也就是说,每一位会计人员在上岗之前,都知道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道德要求,如果违规,产生的后果事先是知道的。

三是持续性。由于会计人员熟悉会计业务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对会计事项是否合法的界限是清楚的。因此在会计事项业务过程中需要始终严格把关,实行监督,同时有权拒绝办理或纠正违法会计事项。这样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遵守规定和职业道德是一贯的、长期的,即使长期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级人员,如发现不按此原则去做,也要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不得继续从事会计工作。

会计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盈余管理,或者说是利润操纵的问题。最常见的如一些公司为保持其企业形象,在明明是亏损的情况下,采用调节利润的手法,成为盈利的单位;或者为了逃避所得税而降低其利润额。其行为由于往往利用法律法规中不够明确之处,因而这种不道德的问题更为隐蔽。

二、会计工作中出现不道德问题的危害

在企业会计中,由于工作人员主观上的原因或者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导致假帐或假数据,对社会和投资者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数据不实和假帐,它的实质是“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完全是出于企业小团体的利益或者会计个人的道德素质问题而导致的。1.滋生贪污腐败,败坏党风政风。一些单位为了部门和小团体利益,设立“小金库”,将收费和收入,没有按规定纳入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而是分散在各处、室和直属单位自行掌握和开支,造成公款私存;有的没有帐本或票据不全,支出无明确用途,使少数企业领导得以为所欲为,产生腐败行为。从管理道德层来分析,这种现象显然产生于不道德的思想根源,不符合会计工作应有的道德准则。

2.损害投资人利益。会计数据造假,做假帐,不但对所有需要这一信息的各方面人士产生一种误导,而且人们据此所作出的决策将产生错误。在证券市场,会计信息是投资者投资的依据,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就会极大地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中国上市公司沈阳黎明服装有限公司对1999年公布的年度会计报表造假,将资产虚增8996万元,负债虚增1956万元,所有者权益虚增7413万元,主营业务收入虚增15277万元,利润总额虚增8679万元,使1999年企业虚盈实亏,并且在被查处后,未及时公布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使很多投资者因而作出错误判断,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失。

3.造成个人经济违法犯罪。企业出现贪污和虚假帐目,还跟少数会计人员受利益诱惑和个人品质不佳有直接关系。上海某小学出纳员凌某,1995年因炒股、炒期货亏本,利用职务之便,擅自动用学杂费填补亏损,后向学校请假携款潜逃。几天后学校查帐,发现缺少现金40多万元。6年来凌某在山东、江西、广东、福建等省流窜隐匿,整天提心吊胆,精神压力比判刑还重,最终还是走上投案自首争取从宽处理的道路。

三、会计工作道德的基本规范

朱镕基总理在视察新建的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欣然命笔:“不做假帐”。不做假帐是会计人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如同记者不写假新闻、医生治病救人、法官依法判案一样,不做假帐是会计工作充满生命力的根本保证。离开了真实、客观、公正、可靠,会计信息非但没有存在的价值,还有很大的危害性。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共中央颁布了《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对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讲信用,欺骗欺诈行为进行了鞭挞;对企事业单位道德教育提出了要把遵守职业道德作为岗前和岗位培训的重要内容,促使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敬业精神,树立行业新风。

会计工作中的道德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制订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加以预防,可以通过会计电算化等先进方法来监控,但忽视对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只有从完善法律、制度以及道德准则两方面双管齐下,才能保证会计工作中所反映的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所提供的经济信息的可靠性,保障企业经济管理活动安全、有效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