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7 10:41:00

导语: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会计政策选择研究论文

本文就会计政策的内涵、特点、会计政策选择造成的影响、遵循的原则,以及应考虑的因素进行探讨。

一、会计政策的内涵

在我国,会计政策相对来说是一个新概念。关于会计政策的内涵,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会计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

“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二)《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规定,“会计政策,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从上可以看出,《会计法》中,采用了“会计处理方法”这一术语,而在《企业会计准则》中,则采用了“会计政策”这一术语。会计政策包括了会计处理方法,它的内涵要比会计处理方法的内涵要大。它包括了两个层次的涵义;一是政府必须制定可以供企业选择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即政府的会计政策;二是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的会计政策范围内,选择适合于自身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即企业的会计政策。

(三)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的比较。

L.内容

宏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必须遵照执行、无权变更的。例如,会计期间、记帐本位币、借贷记帐法等的规定,各类资产的划分,财产物资必须按取得时的成本入帐,业务事项核算的基本规则以及会计报告的格式和揭示要求等。微观会计政策是对同一业务事项给企业留有选择余地的会计政策。例如,对于存货,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中的一种方法确定其实际成本。但是,企业一经选定某种方法,就也不能随意变更。

2.两者的区别

(l)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在我国,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微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

(2)作用范围不同。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包括所有行业和所有经济性质的企业,微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

(3)目标的重点不同。宏观会计政策强调提高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微观会计政策的目标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恰当的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4)宏观会计政策对同一业务事项提供多种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微观企业会计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业务事项只能选择一种程序和方法。

3.两者的联系

(1)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即两者的政策目标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2)政策所规范的都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编制的原则、程序和方法;

(3)宏观会计政策为微观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微观会计政策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

二、会计政策的特点

(一)会计政策包括不同层次,具有层次性,涉及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所制定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于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

(二)会计政策是在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中作出的具体选择。

由于企业经济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化某些经济业务可以有多种会计处理方法,即存在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企业发生某项经济业务时,必须从允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择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会计政策。

(三)会计政策是指特定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政策中所讲的原则是指特定会计原则,是针对某一类会计业务的特定原则,而不是笼统地指所有的会计原则。象客观性、及时性、可比性、一贯性等,就不属于特定会计原则,而是一般会计原则,不属于会计政策。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影响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是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企业会计政策选择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会影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分配。

例如,存货计价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在物价持续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用先进先出法将导致销货成本低估,利润虚增,所得税多缴,使公司每股收益额上升,诱使市场参与者购买该公司的股票;反之,用后进先出法,后果相反。两种方法使市场参与者、国家、公司管理者所得的社会财富份额不同,而且影响市场参与者的资本在不同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当,容易使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国民经济秩序。

如果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所选用的企业会计政策不当,将使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迷失方向,造成国家和投资者的决策失误。

(三)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结果会影响与企业相关各方的利益。

具体来说,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的确认、计量和记录过程中,由于对同一项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政策,最终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将会因处理方法选择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从而使得对不同会计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利益分配和协调的公平性。为了保证会计人员在履行利益协调行为时的公正和公平,就有必要对会计核算过程中如何选择会计政策作出限定和约束,这种限定和约束,就是企业会计政策选择规范的问题。

(四)会计政策的披露,提高了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

例如,对发出存货的计价,每一种方法计价的结果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中诸多数据的影响都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而出现差异,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给报表使用者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带来困难。为使财务报表能够更真实、更科学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其财务状况的变动情况,为使报表使用者能够更清楚、更方便地比较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要求企业在报出财务报表的同时提供为编制报表所遵循的会计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五)会计政策对特殊行业的影响。

有的行业的会计核算和报表编制,使用了特殊的会计原则和程序,特殊会计原则或程序对该行业来说可能是共同的,但于其他多数行业所正常遵循的会计原则或程序却有所不同。例如,证券经销商及投资公司通常按市价计量其有价证券,这是公允的。而大多数行业的企业是按成本或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来列报其有价证券的。所有这些特殊的会计政策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使会计信息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可比性,企业应当揭示这些特殊的会计政策。

(六)非常或创新会计政策的揭示。

有些企业由于自己非常特殊的经营业务和生产特点,在运用会计政策时,可能会创造出新的会计方法,如果这些方法有科学而合理的理论依据,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应得到公允和支持。如某制造企业生产过程十分复杂,该企业为简化成本核算工作,财务人员创出一种新的成本计算方法,即瞬间生产过程法。假设生产工序上不存在在产品问题,存货要么为材料,要么为产成品。这种核算方法,人工及一般加工费用均由产成品承担。如果企业采用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对企业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材料存货等会计数据将产生影响。这些特殊的创新政策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否则信息使用者将难以理解甚至曲解报表中的有关信息。

(七)揭示个别企业的特殊会计政策。

在极少数情况下,企业可能采用了与会计准则相违背或者虽无违背,但会计准则中并无规定的会计政策。如果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充分揭示这一政策不仅对信息使用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清楚地解释企业未遵循会计准则的原因及其对财务数据的影响,避免歪曲企业形象。

四、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循的原则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会计人员选择的有关会计方法或程序必须是国家有关会计法规所允许的,即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能违反国家会计法规或其他有关法规。比如加速折旧法,我国只适用于生产“母机”的机械、化工、电子、飞机等制造业的设备,末延伸到所有设备。

2.一致性。企业会计政策前后期应该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政策一经选定,应当在若干会计期间一贯使用,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

3.适应性。会计人员所选择的企业会计政策应该能被信息使用者接受,同时要能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有关经济活动相适应,不能脱离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比如折旧方法的选择,对技术更新较快的固定资产若采用直线折旧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该资产的无形损耗内容,因而对这种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更适宜。

4.时效性。会计信息应能对实际的经济业务真实、客观地表达和反映。企业会计政策的使用不能有效反映经济活动时,会计人员应立即作出更正。此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要兼顾及时协调企业与其他各方(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政府等)的关系,保证企业稳定的生产经营环境,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

5.先进性。随着技术进步、生产水平的提高,提高会计信息的方法越来越多。会计人员选择企业会计政策时,必须是会计发展过程中最为先进的技术,以最有效地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从而最有效地提供各类信息。

6.成本与效益原则。为了使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结果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方需要,应当注意选择企业会计政策的潜在效益与成本。效益是指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结果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整体效益,成本是指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代价。尽管某些企业会计政策是十分适用的,如果其成本较高,管理上也并不需要十分精确的会计资料,就只能舍繁就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所产生的效益,应当超过制定和使用乃至变更方法的成本。由于会计受环境成本的影响,在选择某种企业会计政策时很难预测产生的效益,因此,会计人员在采用一项企业会计政策之前,必须考虑所选用的企业会计政策不能使少数人受益,而其他人承担成本。

7.谨慎性。每种备选的会计政策都有其合理之处,并有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各种备选方案中,企业应本着谨慎的原则审慎对待,尽量避免选用高估收益和资产、低估成本费用和负债的方法,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8.中立性。中立性是指在选择企业会计政策时,不应含有个人偏见,而应以决策有用性为目的。不能为了想要达到其他目的,故意选用不妥当的企业会计政策,以歪曲会计信息。

9.重要性。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对于那些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而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则可适当简化会计核算手续,采用简便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可通过附注方式反映。如存货成本计价政策的选择,对于容易识别、存货品种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数量多、价值较低的存货则可以采用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10.统一性。会计政策应相互协调一致,构成统一有序的会计整体。有些经济事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如产权投资会计政策就必须与合并政策相一致;有些会计政策在企业集团中应协商解决,保持内在联系的统一性。

五、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通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管理当局的经营策略和目标因素。

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目标经常体现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或变更。例如,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吸引投资人追加投资,招揽债权人的信贷,管理当局往往会通过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列报企业的收益信息、盈利和偿债能力。因此,就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以及本企业的优势和问题等等,从而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公允揭示财务信息。

(二)资本结构比例因素。

资本结构比例也影响着企业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例如,资产负债比率较高的企业很有可能受到债务合同的约束。债权人为保障自己的利益,可能会要求企业在留存收益低于某一水平时,不得向股东支付股利。于是企业就有可能选择或变更能增加净收益的会计政策。如资产负债率很高的企业倾向于选用完全成本法计算产品的成本和自制设备的成本;对于需要递延或摊销的成本、费用,一般采用较长的摊销期限,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多采用先进先出法处理。

(三)均衡各期收益因素。

各期收益的稳步增长不仅是企业、投资者、信贷人、政府机构、企业员工等所希望的,更是企业管理当局所渴望的。企业管理当局的最佳选择通常就是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左右会计信息的生成,以维持企业稳中有升的财务形象。当业绩很好时,企业可能多提准备;当业绩不好时,则利用这些准备来平衡收益。

(四)管理当局的自身利益因素。

企业管理当局为了平衡各方利益,并从中获取自己的收益,就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变更实际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应当积极参与,以便形成一个良好的制约机制,使选定的会计政策最优化。

(五)市场经济发展的动态性因素。

任何一个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是对会计工作提出了基本规范。市场经济是动态的,发展的,新的经济现象不断出现。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多样性或不确定性,客观上要求企业以发展的、动态的观点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灵活地进行会计处理。从效率角度出发,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影响企业的灵活性;从机会主义角度出发,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能力受其自身利益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企业财务质量,在企业选择会计政策过程中,会计人员必须恪守职业道德,以法规制度为限度,公允地揭示财务信息。

总之,一般说在会计政策选择的过程中,多种因素的作用程度、方向及其影响是错综复杂的。实证研究成果表明,经营策略和目标因素可能导致少报盈利的动机,资本结构的因素可能导致增加当期收益的程序,均衡各期收益的管理报酬方案往往导致多报收益的动机;另外还有动态发展的因素,如大规模企业和资本密集型公司,行业集中程度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均可能导致可减少当期收益的程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