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究论文

时间:2022-11-01 06:17:00

导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亟待进行改革,以便与时俱进,满足事业单位经济核算在各方面的需要,满足预算管理的需要。

【关键词】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缺陷;改进措施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完善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企业会计法规体系。相比之下,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和财务规则尚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这就使得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已不能适应事业单位业务发展的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一、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缺陷

(一)会计原则方面

我国事业单位过去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有效性。虽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亦既不全面,又不真实。

1.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一方面是横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实际支出多少作为支出和费用的标准,而不计算资本的损耗。例如,事业单位直接购入固定资产的相关费用计入相应的科目,而没有予以资本化,在使用期限内分期计入有关支出和费用。采用这种方法,由于固定资产购入时的不均衡,使得同类事业单位之间预算执行情况和结果难以比较。一些事业单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还有一些单位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进而两种会计核算基础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质量大为不同,导致各个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可比。另一方面是纵向不可比。收付实现制是按照当期实际收入数和支出数分别确认和计量的,不管是属于上期、本期或下期的,都确认为当期收入或支出,从而导致前后会计信息不可比。

2.不能如实反映事业结余。事业单位的事业结余是衡量单位预算执行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那么事业单位当年实际发生的收入与支出费用的差额就是当年的事业结余,可能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虽然本单位从账面上看可能反映的事业结余较多,但并不能说明该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符合规定,可能存在着大量的预算,安排在由于资金短缺等原因而暂时未能支出的项目上;另一方面,一些事业单位为了完成预算执行指标,从而能实现当年的收支平衡,很有可能人为地将本期的收入或支出列入下期,也有可能人为地把下期的算入到本期,进而使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和一致性。

(二)会计科目设计方面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有资产类、负债类、支出类及净资产类五大类,但这些会计科目中都没有“在建工程”科目。在实际中,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业务中有很多种情况可以用“在建工程”科目进行核算,如事业单位购入需安装的设备、通过多渠道筹资进行基建等都需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在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有很多物品可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大量的单位价值未达到规定标准的电话机、藤椅、简易办公家具等资产也在“固定资产”科目核算,然而这类资产使用频率高,很容易损坏,更换较为频繁,不适宜列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通过“低值易耗品”科目核算更合适些。

(三)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

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却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从个别账户设计来看,某些账户如“结转自筹基建”的核算方法使得资产负债表所表现的资产总计与实际资产值可能背离,从而不能正确地反映某一特定时点的资产总值。因为“结转自筹基建”科目虽然属于支出类科目,但在用此账户转出的资金所建造的固定资产尚未竣工结算时,根据“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的恒等式,报表账面资产总值中已减去了“结转自筹基建”这部分,而实际资产总值却应该加上这部分——因为所结转的资金在竣工结算后将全部或大部分增加固定资产总值。

(四)会计报表披露问题

无论从宏观经济管理、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管理,还是从单位内部管理部门的管理需要来看,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都需要提供本单位预算的执行情况。对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来说,了解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是分析财政资金运行效果、合理安排和分配财政资金及对事业单位工作绩效进行评估与考核的基础数据之一。而对单位内部管理部门而言,预算执行情况是事业单位进行一些重要决策,合理安排、使用事业单位的各项资金及开展其他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参考信息之一。但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而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及分析哪些内容方面差异较大,这势必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二、改进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建议

(一)修正收付实现制

当前,我国由于财政公共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没有出台,全面推行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预算会计改革的条件还没有具备,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确实有它的必要性。首先,能够准确地反映单位的收支和结余。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对于应收未收的收入,应拨入实际未拨入的款项,以及应支付未支付的费用全部登记入账予以反映,这样形成的单位结余更准确。其次,更能符合会计核算的客观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再次,能够全面反映资金的来龙去脉。在收付实现制下,核算是以资金的实际收付为确认依据,所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仅仅是资金的流动状况,并不能够反映整个财政资金事业资金的真实客观性,采用权责发生制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收入、支出的运动情况。最后,能够对单位的工作业绩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所提供的会计报表更准确,对单位工作业绩的综合评价也就更客观、更准确,更能真实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结果,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同时,事业单位也需要编制并利用预算作为其财务控制的手段,不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很难奏效。

(二)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包括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结余等。其中专用基金是事业单位按规定提取或者设置的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主要有: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住房基金。净资产属于剩余权益,归法人所有,但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属于负债性质,只能用于职工福利医疗等方面。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三)变革会计报表形式,增加现金流量表和附注披露

笔者认为,资产负债表的缺陷可以进行如下改进:首先,去掉此表中的收入、支出两大类,使之只存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大类账户,这样就不存在时点报表包含时期内容的情况。其次,在资产类中增加“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科目。当发生“结转自筹基建”业务时,借:“结转自筹基建”,贷:“银行存款”,同时借:“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贷:“固定基金”;在竣工结算后,全额冲回以上在建工程,同时按实际竣工值增加固定资产值,这样就可以保持报表总资产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最后,在收入、支出报表中增加“事业结余”“上年事业结余”及“累计事业结余”栏,使之与资产负债表中的“事业结余”相对应。

另外,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此外,如没有附注披露,那么财务报表是不完整的。由于会计计量的局限性,许多有用的信息无法进入财务预算报表的主表,但通过附注可以披露出来,从而增加会计报表的信息含量。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会计,以满足日益发展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需要,同时也与企业会计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核算形成可比性,更快地与国际趋同。●

【参考文献】

[1]张志兵.中外非盈利组织会计比较.教育财会研究,2005,(01).

[2]邓琛琛.深化国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思考——基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比较.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1).

[3]程晓佳.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财务与会计,2005,(12).

[4]邹加好.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几点认识.集团经济研究,2005,(14).